本帖最后由 袁如启 于 2015-2-5 11:15 编辑
修谱,修谱,修谱主要有两点,其一,发现老家谱中有明显失误处,经考证给予修正;其二,对几十年间宗支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亡故人,新生人在家谱中增添。过去修谱,一个人、几个人或十几个人修谱动辄几年或几十年才告捷,终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资料匮乏、各自为阵、对袁氏缺乏全面了解等原因,出现支系不分、名人共享、拼凑世系、兄弟变父子、父子间隔百年、张冠李戴、后朝人任前朝官等重大失误现象。网络信息时代修谱,资料来源广,信息多又快,参议者众且知识面大,省时、省力又省钱。将始迁祖以上的世系贴上网,供大家学习参考、大家考证纠误岂不好哉! 明朝正统甲子年举人袁宁,生于明永乐十年壬辰(公元1412年)是明确无疑的。袁宁公修“八户”族谱时,下对自己的儿孙的出生年是清楚的,上对自己的父亲、祖父的出生年当是清楚的,这是可以肯定的。再向上溯对某祖的出生年就可能不太清楚了,这是人之常情。袁宁公修“八户”族谱,基于《新化高坪侯田永宁二都全书脚色族谱序》,而“脚色族谱”只是“祖图”没有系统的世系联接,好多问题需要宁公推算按排。宁公在推算按排自己与光五公之间的代数与时间上有没有值得研究的呢? 光五郎公裔谱,成谱始于明成化间,合修始于康熙十二年十八户谱,这两谱尊天罡公为第一世祖;乾隆三十四年乙丑(公元1745年)为第三届修,改尊光五郎公为第一世祖;道光五年乙酉(公元1825年)续修,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续修,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续修,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年)续修;公元一九九三年夏告竣总谱,为光三郎、光五郎两公裔首次合修,故改尊伯庸公为第一世祖。 伯庸(拔德)公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由土桥迁往案山,光五郎公生于公元1100年,是清康熙十二年修十八户谱时确定的。可能是当时总谱作了确定,而各分支谱没作相应的调整,才会出现袁家河的文珊(公镇)公生于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的误写。 宁乡袁家桥袁氏有: 1.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必凝公由新化高坪迁宁乡袁家桥。 2.远祖公亮,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由江西泰和县出籍潭州。 3.宁乡袁家河,鼻祖文珊,讳公镇,号玉三郎,江西吉州泰和早禾渡中奉乡梅子坡人。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携弟公亮徙居楚南潭州,落业土桥,后将土桥产业拨附公亮,徙居宁乡新康。 这里2、3条说是兄弟,兄弟俩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由江西泰和县出籍潭州。与众多认可的广五郎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由江西泰和县出徒湖南潭洲茶陵,如出一辙。关键是公镇支系认可属广五郎支裔孙,在家谱排序中:广五郎(1世)-伯万-必清-公镇、公亮(4世)。广五郎约生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袁家河家谱说袁公镇生于唐天祐元年甲子(公元904年),哪有曾孙比曾祖出生还早的呢?一家有四世同堂者,迁移时当广五郎携四世,不当有公镇携弟公亮徙居。岀现这种笑谈,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十八户谱确定了伯庸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由土桥迁往案山,而袁家河公镇支谱没作相应的时间调整;二是,若认可公镇生于唐天祐元年甲子(公元904年)是准确无误的,则公镇与广五郎是同时代人,分属两个支系。 注:因时间关系,不再为此条回贴。望大家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