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全袁一谱“两通”问题研究

[复制链接]
袁绪佳 发表于 2012-2-22 19: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全袁一谱“两通”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袁绪佳字晓舫,湖南衡东人。曾任部队文职干部,转业后到地方工作,任衡东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勤于史学研究,尤其热心家史家谱研究,造诣颇深。现为中华袁氏文史研究会委员、湖南分会常务委员、衡阳支会常务副会长。

    全袁一谱,关键是要两通:一是通世系,一是通班行。
    上世纪末,中华袁氏文史研究会提出了全袁一谱的主张,组织我袁倡修国谱,在全体族人中引起了热烈的响应。但因资料缺失,经费短缺,工程浩繁而又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数年过去了,进展有限。
    但有两件事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基本确定受姓始祖辕涛涂是生于公元前701年,这为通世系提供了一个前提;二是在南昌谱的基础上初拟了一个六十字的班行诗,并确定自涛涂公第89代裔孙开始使用,这为通班行提供了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我袁全国通修应该说有了一点希望,各地各支系从此可以沿着这个方向,着手进行谱牒的修撰工作。
    下面,我想结合本支衡东米节江袁氏的实际情况,就“两通”问题讲一点我的看法,并以此向方家请教。

一、关于通世系
    所谓通世系,就是我袁各支系与受姓始祖涛涂总世系接轨问题。能否成功接轨,关系到通修工作的成败。如何接轨,怎样接轨,各地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如不能接上轨,找不到自己祖上的世系传承,通谱就没有必要搞了。有的认为,随便接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反正都是姓袁么,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来。总之,说什么的都有。真正在探讨这个问题的只是少数人。这些意见的核心,就是一个真接与假接的问题。
    所谓真接,就是要把各支的始祖上溯至涛涂公。其基本原则就是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一切都按历史的原貌和历史演变的顺序表进行,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伪造。我袁早在汉代就有了自己的谱谍,并被历史学家们和文学家们所引用,这些史料为我袁实现真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真接相反的就是假接。所谓假接,就是一直以来常为人诟病的“窃附”。它的实质就是找个本姓名人作自己的祖宗。这种窃附现象历史上曾经比较普遍地发生过,所谓“郭崇韬窃附汾阳(郭子仪),李义甫窃附德宗(唐德宗李适)”。可见窃附不是个别姓氏存在的现象,我袁也难免受到感染。窃附是一种集体虚荣心在作怪,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真正的祖宗,这次全国袁氏统修工作一定要杜绝这种现象。
    拒绝窃附,实现真接是全袁一谱的基本要求,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实现真接,我认为有两种重要的形式。一种形式就是实接。实接是真接的标准形式。所谓实接就是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实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辩别和筛选,才有可能从始祖辕涛涂开始,真实地、一代不增、一代不减地将世系接续下来。这是一件十分严肃慎重的事,必须认真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已出的《中华袁氏族谱》第一卷中,袁安是涛涂总世系之27世,而在《中华袁氏》专刊第六期上刊登的南昌、丰城袁氏族谱,袁安却是26世,这个差异出在第一卷总世系里,14世袁秉之后增加了一代——袁承。据常宁袁谋俊先生研究,这个不存在的“袁承”是不应该加的。这说明《中华袁氏族谱》的编撰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没有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处理世系接轨的问题。如果我们各地各支都与这个错误的总世系接轨,那就是全袁皆错,花这么大的精力和财力,搞出这么一个错误百出的东西来,那有什么用呢?那会愧对祖先,也会愧对后人的,当然也对不住我们自己,更不适宜把这个东西拿到社会上让外姓人看,堂堂“天下甲门”,历来以文见长的袁氏就这么个水平吗?当今800万袁氏能容忍这种严重损害我袁形象的东西吗?
    还有比这牛皮更大的。有人说,你那个支系要与涛涂总世系接轨吗?送到我这里来,我来给你接,不过每丁要交若干元。你说这个牛皮吹的还不大吗?我袁这么多支系,你都能找到他的渊源,真实地接轨吗?反正你信,我是不信的。再说,就算你能帮某些支系实现真接、实接,你提供一下资料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都要送到你那里去,还要收那么多的钱呢?我不反对适当收点信息费,因为获取这些信息要花一点成本,例如差旅费、复印(或照相)费、人工费等。总会如有能力提供这种服务,也不应当商业化,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我始终认为,实现与涛涂总世系真实接轨,这在我袁一些支系中是可以做到,但并非所有支系都能做到,而且不能做到的恐怕是多数支系,绝非个别现象。因为在我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或因天灾,或因战火,或因朝廷内乱,或因外敌入侵,人口迁徙频繁,如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东晋南渡等等,要么是战争难民流动,要么是王朝有组织的强迫迁徙。什么“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啦,再加上为谋生存和发展的主动迁徙,以及屯军戍边、犯人流放、官员贬谪等小规模迁徙,那真是不可胜计的。在这些迁徙中,许多支系一时陷入困境,失去了自己原来的世系承传,不得不自立始祖,而不能顾及到自立始祖的渊源,成了断头支系,修的谱也就成了断头谱。如《百家姓书库》所载,今河南省西平县袁氏,其始祖袁文清,是明洪武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河南西平县宋集乡袁坡的,因其“先世务农,名皆不传”,故西平袁氏家庙立袁文清为始祖,再往上溯,就不知所以了。西平袁氏自立始祖是无可厚非的,这和窃附有天壤之别,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这种“袁文清现象”,对我袁来说,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所在多有。在这次全国统修中,如何处理他们与涛涂总世系接轨问题呢?不接肯定不妥,实接肯定不能,唯一的办法就是科学的“虚接”。
    所谓虚接,就是对找不到源头的支系始祖,计算出其为涛涂公的第多少代,其支系后裔就从某代开始接续。这比找个名人作祖宗要好得多。有人认为,这种虚接与假接差不多,因此不以为然。这是不对的。为了说明虚接不是假接,这里不妨对“虚假”二字来一番咬文嚼字。虚和假两个词含义是不同的,虚强调的是空,不等于没有。假强调的是伪,是没有的事。虚是从事物的内部看,假是从事物的外部看,虚与实相对,假与真相反。在一定的意境中,虚走向无时,它是可以与假相通的,所以才有“虚假”一词。辕涛涂是我袁的共同祖宗,凡我袁族人都继承着涛涂的光荣血统,承传着涛涂的优秀基因。这是实实在在的。在找不到支系源头的情况下,与涛涂总世系虚接起来,不比找个名人作自己的祖宗的窃附现象来得真实么?因此说,科学的虚接是实接的一种方式。
    虚接应该如何接?那就是按代间隔年法,先算出支系始祖与受姓始祖涛涂相差的年数,再除以代间隔年数,就可以算出支系始祖约是涛涂若干代后裔了。所谓代间隔年,就是一世的年数,据词典解释,“世”字的本义就是“三十”,也就是说三十年为一世,代间隔年即三十年。以衡东米节江袁氏为例,米节江始祖千公生于元至大二年,即公元1309年,按代间隔年法就可以这样计算:(701+1309)÷30=67(代),加上涛涂本身一代,那么,千公就是涛涂总世系第68代。而千公今传26代,则千公后裔中最小的一代应是涛涂总世系第93代(68+26=94,减去千公本身一代)。
    有人怀疑代间隔年法的可靠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在现实中,存在20年左右就可以出生一代人的现实情况。一个人的生育年龄大约有30余年,在过去没有计划生育的情况下,其小儿子甚至可能比其长孙的年龄还小。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平均30年左右一代人却是历史的规律。既然是规律,它就是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更不能消灭的。我们必然受到这个规律的约束。例如,衡东米节江袁氏,其始祖千公生于1309年,今传26代,(2011-1309)÷25(26代只有25个代间)=27.7(年),误差很小,完全在允许的范围内。常宁崇煌公约生于1236年,今传29代,(2011-1236)÷28=27.5(年),也差不多。你再找一些支系的情况来算,情况绝对差不多,因为这是规律。这说明代间隔年法是有其科学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代间隔年法计算出来的代数,对绝大多数支系来说,仍然不是准确的数字,它仍然是个约数,但确实是最接近真实的约数。而假接(窃附),不但代数不准确,其祖宗也是假的,那不令人悲哀吗?那些找不到源头的支系,用代间隔年法实现与涛涂总世系的接轨,不但避免了窃附现象的发生,使我袁所有支系不再有游离于涛涂总世系之外,这种虚接,难道不是一种真接吗?我认为,这是实现全袁通接唯一科学的可行的办法。

二、关于“通班行”
    实现与涛涂总世系接轨,只是解决了一个历史问题,而对于我袁未来的有序发展,有必要巩固和运用接轨的成果。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拟撰班行诗。班行或称派行,有四言、五言、七言等句式,但以五言句式居多。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礼仪中有一个“五服制度”、五言一句也叫“五世一提”。班行诗的撰写与确定,是修谱活动中的大事,必须慎重处理。我不懂诗,于班行诗更是门外汉。但读过老谱中的班行诗,我对此多少有一些认识。比如衡山五支袁氏在清道光年间通谱时,拟就了如下班行诗:德业宏先绪  书香自发祥  名贤咸继起  家运益光昌。仔细阅读这一班行诗,我们发现它与文学上的格律诗有明显不同:它讲平仄,但不如格律诗严格;它讲对仗,却没有格律诗工整;它讲押韵,但比格律诗宽泛。它用字要求较高,绝对不用贬义词和恶义词。它要求立意高远,拒绝平庸,绝对不可以有陈词滥调。因为班行诗要用在名字里,最好不用多音、多义字,而且一个字的笔划不宜太多,要好写好认好取名,方便人际间的交流。虽然说名字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符号,但它也是一门学问,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所以还是很有讲究的。其最高的境界,当然是要音、形、义的统一,叫起来响亮,听起来悦耳,看起来有寓意。因此,追求高雅是取名的重要原则。
    在《中华袁氏》专刊第七期第100页上,登有一首名为《中华袁氏六十字世次统一派行》的班行诗,现抄录如下:
宗系自周肇  贤嗣任上卿  登扬传统美  著绩当世鼎
继承务奋进  开来迎宏程  精英图壮举  豪杰效懿行
盛世族仁会  和谐通谱成  文韬创伟业  武略育奇颖
    同页上还登有“建议稿”、“宣读稿”,只个别句子或字不同。据说这是以南昌族谱所拟班行诗为基础,稍作改动而成的。又据参加青州会议的人讲,此派行诗并未表决通过,主持会议的袁可夫先生说,支系有别,参考使用,暂缓表决,云云。常宁袁谋俊先生曾致信《中华袁氏》专刊及荣程先生,提出了自己修改的班行诗,《中华袁氏》专刊曾予刊登,但并未采纳。在南康会议上,袁长青和我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终阻止了此班行诗的再一次表决“通过”。我是袁姓的一份子,对于这一“已通过”的班行诗有几句话要说,并就此向方家请教。
    一是觉得比较平庸,生造硬凑的痕迹太过明显,不是历史上以文见长的袁氏的应有水平。我的老师曾告诉我,文章的好坏,评判的标准就是外行要看得懂,内行要通得过。我想,评判班行诗的好丑,这个标准也是适用的。于班行诗我是外行,难免眼高手低,我自然写不出来,但我对这一首班行诗,肯定是看不太懂的。
    二是诗行太长,六十个字难以完整记住,对它的流传与使用肯定会造成障碍。六十个字,至少要用1500-2000年,即便是一个高雅的东西,也不应该占位如此久,何况它还比较平庸呢?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各领风骚数百年”吗?能领风骚的东西尚且有数百年就足够了,何况我们这首领不得风骚的班行诗呢?再说啦,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后嗣会比我们强,我们应当给他们留下较多的时空。俗话说,浓缩的是精华,因此,我认为30个字就好,顶多40个字足矣。
    三是用字不精当。60个字中,大约又有几种情况。1、有的字笔画太多,书写起来费时费事,不适合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如懿字,共有22笔,写起来实在繁难。2、有的字构造复杂不好写,甚至难写准。如鼎字,许多人写不准。3、有的字多音,用在名字里人家不知读怎么读才对。如系、当、行、和等字。系是联系的系,还是系带子的系?当是当官的当,还是上当的当?行是行动的行,还是行列的行?和是和平的和,还是和稀泥的和?就算自己知道,但别人知道吗?一个名字经常被人叫错,对双方都是尴尬的事。4、有的字多义,其中有的义项是恶义、贬义,如族字。族字有一个义项就是古代一种残酷的刑法,即族灭。即便没有这个恶义,也不便取名。5、有的字亲合力差,或者说字是个好字,但不便于取名。如系、上、鼎、务、豪、杰、谐、谱、颖 、等等。唐朝有个宰辅叫袁恕已,是东汉末年太尉、大将军袁绍后裔,他的这个名字来自《论语》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寓意高深。但是如果把“恕”字作为班行中的一个字,那就未必好啦。因为“恕”字只有恕道一义,就是请人原谅和原谅别人,但亲合力太差,能够取个好名字的概率很低。派行诗一旦确定,不只是为几个人方便取名,而是要方便那一代人,我看最少也该数以十万计吧?千军万马都挤在一座独木桥上,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惨状呢?一个班行字,那么多人要用,如果亲合力差的话,重名的现象就会更多,那是不利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应用的。符号失去了区别作用,剩下的只有麻烦了。
    拟定班行诗是统修的大事,既不能久拖不决,也不宜一人独断。我想,最好是族内外公开征稿,并组织专家评审,择优选用。至于新拟班行诗中选用之字,一定会出现与各地各支系先辈已用的班行重复的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各支系为避讳起见,可舍弃该字不用,另找他字(同音或音近的)替换,而可维持总的框架不变。
通世系和通班行是统修中的要务,需要全袁关注,不可等闲视之。同时要果断决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古人的教诲,我们应当认真听取。

                        (湖南衡东 袁绪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资友 发表于 2012-2-22 19: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好!
    我说它好,不是因为近来坛子里没有了唇枪舌剑和理论流派的翻云覆雨,而是修谱的家数多了,基础摸清了,上面怎么接?朝哪里接?谁来帮你接?看到不同的家谱世系,我常常纳闷:从第一世开始,到五六十代人,为什么都是单传???就没有分支会有弟兄多人?就没有一个分支是绝后的?说不通嘛!!!
    就像安徒生的童话剧《皇帝的新装》,骗子并没织出什么新装来,却煞有介事地说这新装是多么漂亮!结果多数人,当然也包括皇帝在内都看不到任何新装,但是大家都以为别人看得到新装只有自己看不到,于是都说假话,说“任何头上长着眼睛的人”都看得到骗子给皇帝织的新装是多少奢华漂亮。最后一个小孩说“其实皇帝什么也没穿!”任何姓氏的家谱都不可能无“虚接”和“攀附”现象,哪个说自己的家谱是真的没一个字“虚”的,他一定是“皇帝”!
     《全袁一谱“两通”问题研究》的作者以诚实的态度把压在大家心头很久的问题摆到了桌面上,并且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可贵的是,作者对于如何“通世系”,如何“统字辈”的建议是温和的,让人可以接受的,不是以“专家”的口吻强加给任何人的。
       我个人希望以此篇引子,抛砖引玉,能引出更多的“玉”来。谢谢袁绪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冬雷 发表于 2012-2-23 21: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太好了,希望全国袁氏修谱借鉴。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祝生 发表于 2012-2-24 09: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述论讲得实在,值得大家考量和借鉴。强烈支持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1-8 19: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1-8 19: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字派的字,要能让后人容易组合成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huai 发表于 2013-1-24 17: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摸摸脖子以上还在吗?“全袁一谱”?痴人说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文献3918 发表于 2013-1-24 22: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但对实行“虚接”的做法和“不接肯定不妥”的说法我都不能认同。
   一、现在接不上的不代表这些支系不是涛涂公的子孙,只是目前没有根据接到哪。
   二、接到哪支?又接到哪代?万一接错了祖宗或接错了一两代,那不全乱了?
   三、原来的老谱确实不能排除有误,但不应以此为虚接的理由。旧时的条件能与现在比吗?
   四、现在让无法接上的先不接,应不影响《通谱》。同时,也没有哪姓的都接上了。
   总之,修《通谱》我举双手赞成,但请实事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家荣 发表于 2016-3-24 14: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还是在源流上多发掘点有价值的史料为好。虚接终归于虚,假接更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渝忠-袁 发表于 2016-7-25 03: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轨中华袁氏通难度大!我县18个分支,有的分支断根断代无从考正,(祖坟土堆,有的连土堆都不知道)有的宗亲连自己的爷爷的大名都知道,更糟糕的是父亲是教书的,连父亲大名都不知道,可耻可悲!更不晓说再追溯曾祖、高祖,我县石宝片区有4支浑在一起,同用一字派谁也分不清和谁是一支,只能按现有知晓登记,像这种情况去这么接!袁绪佳宗亲说的非常正确,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真实面目,虚假接轨愧对祖宗和后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