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破锅袁”初考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酉 发表于 2009-1-1 08:5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新年开篇,祝全袁氏幸福、健康!!


“破锅袁”初考
--湖北襄樊南漳袁如啟、谷城袁资友

  在中华民族各姓氏中,“树大分丫(枝),人大分家”是最普通又最普遍的家庭常事,也是一种自生的民族习俗和民俗文化。破锅分家,另立锅灶,化整为零是为了使原来庞大的家庭更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与兄弟之间,另起锅台,各自创业过日子的情况随处可见。分家何时为宜,各家自定;采用的方式方法,则千家千法,无一定之规。破锅分家,即分家时将一口做饭时共用的铜、铁锅或沙锅摔成几瓣,分家当事各方各执一片“破锅片”,以为將来后裔们相认重圆时的凭证,这只是分家方式其中的一种。以这种方式分家,习惯称谓“破锅姓”。使用此办法不外乎三种情况:

  一、政府政策性搬迁,強制分迁历朝均有发生。


  二、因特殊原因(如自然灾害、战争、祸患等),采取的应急措施。


  三、家庭成员自愿远距离分散搬迁时。


  袁氏采用此种方式分家时就称“破锅袁”。袁姓自从公元前656年辕涛涂
开袁姓以来,在二千六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发生“破锅袁”形式的分家不只数次,地点不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法有一个准确的统计。目前通过网上、个人采访等渠道得知“破锅袁”源产地有:一山西;二江西;三河南白牛等地。

山西省:


  山西是明朝人口外迁地区之一。明朝政府在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点集中办理移民事宜。元朝末年,元政府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几成无人之地。而山西,却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年丰人满。加之外省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多为患的地区。明立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迁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而这几次的移民运动大都是带强制性质的。民间传语“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怕人逃跑便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据说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两瓣的。民间的“背手”、“解手”说也源于此,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久之也就习惯了背着手走路。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军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日久了,这种口头的请求 “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山西洪洞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忆念家乡的标志,其实洪洞大槐树只是强迁时的一个集散地并非真正的家原地。象这种强制性的大分迁,出现“破锅(姓)”是少不了的。就目前所知山西“破锅袁”有如:

  一、据襄凡呢嘴袁益新2006年走访调查,湖北襄凡市襄阳区黄龙镇站胜大队小袁村、大袁村、花栎村等袁氏就是山西“破锅袁”,本村袁顺启 58岁介绍说:“此地袁氏于明初1368年以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兄弟几人打破锅,各执一片,以为凭证。随迁时有13姓同来。始迁袓-袁都,字辈:益世之维起,国正天心顺; 官清民自安, 仁义智广大; 家齐平岸祥, 引河惠泽长; 厚载玉侯坤,宗光永发扬。现在世最高辈为“天”字派,最晚辈为“清”字派。


  二、据安徽省肥东县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家亮电话说,他们是“破锅袁”从山西迁来。现字辈为:兆佩开宝圣,有余正家邦。


  三、据安徽省肥东县袁少锋(当地19世)说,他们是“破锅袁”从山西迁来。现字辈为:孝思维则,邦家之光;立修盛德,长发其祥;宏功克继,俊业永昌。


江西省:


  江西鄱阳瓦西坝,是明初移民集散之地之一。在元末和明末两次战乱后,湖北、安徽和河南大地因受战乱之害,形成十里无人烟,闲田旷土大量存。正如明人包汝楫在《南中纪闻》中说:“海内旷土总不如湖广之多,湖广真广哉!”而江西饶州远离中原战乱,背靠徽州,有鄱阳湖平原的沃土,得以人丁兴旺。明初人与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人浮于土的状况在《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三月条)中亦有记载:“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 洪武初始明朝便以瓦西坝为集结地,沿长江而下驶向安徽;沿长江而上驶向湖北、河南,大规模的向外地移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西填湖广”的开始,据统计全国有近两亿人的祖先是从这里迁出去的。为使移民进展更顺利,明朝加重江西的税收,仅洪武初常征的赋役就达28种之多!同治《南昌府志赋役志》曰:“物粮夫差,百端催迫,至不能存,而窜徙于他乡,民之逃亡,此其故也。”在苛捐杂税的逼迫下,千千万万的江西移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远徙至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求生!此“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一直沿袭到清朝中后期。


  江西的“破锅袁”可追溯到鰲公九子分九岗。《袁氏世考》曰:“搜湖里雩韶袁家渡谱,谱载始祖钰居西山唐天宝(公元742756年;取中749年,时年49岁,出生接近年约公元700年)时人。”自钰公―澍―枝―灯―墡―街―宪佐―道迅-鰲,前八世都是布衣。据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西南康袁某程,广东潮山敖公九子琛下28世孙袁锡章和31世孙袁乡倫,江西乐安谷岗敖公长子瓘下裔孙袁章顺-袁新忠等在百陂油柞坑敖公墓实地考查及查看老谱时认定:敖公一家曾显赫一时,父子十人十进士。袁鰲,字巨卿(约公元923999年),世住袁州府宜春县(江西临川崇仁山斜鲁滸)人。登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进士,官拜长沙府尹、吉州刺史,后宋神宗(1068年)追赠为枢密使,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加敕特赠枢密院正卿护国佑民大夫。曾住五十二都白茅畲三龙岗、三十七都山家源。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后夫妇合葬于本邑五十一都柏陂袁家坑(现名江西崇仁县山斜乡鲁滸村百陂油柞坑)。妻陈氏,生九子一女。长子瓘,字惟彦(约950年生)裔居江西乐安谷岗,宋乾徳六年以乡举授河南陕州路兵马使;次子珮,字惟仁(约953年生)裔居江西清江铜锣州麂岗,宋至道元年进士,官拜山东青州府尹;三子班,字惟新(约955年生)裔居江西乐安太平巨岗,宋咸平四年撥贡,官拜柳州知府;四子珊,字惟昭(约957年生)裔居江西乐安鰲溪横岗,宋咸平元年进士,官拜湖广衡州府衡阳令;五子琯,字惟信(约959年生)裔居江西乐安増田平安桐岗,宋瑞拱二年以岁贡,拜文信府弋阳县敎諭。六子璫,字惟明(约961年生)裔居江西永丰鹿岗,宋淳化三年进士,拜褔州府古田县尹。七子瑞,字惟彰(约963年生)裔居江西乐安増田庫夏城岗,宋景徳三年进士,官拜湖广郴州桂阳县令。八子琰,字惟淵(约965年生)裔居江西丰城老袁坊粟岗,宋真宗景徳元年与弟深同登进士,官拜潮州潮阳令。九子琛,字惟宝(约967年生)裔居江西乐安枥岗,后徒江南衢州龙游石狮巷。宋真宗景徳元年与兄琰同登进士,官拜大理评事;一女,鸞娘適豫章太守张子俊。

  “鰲公九子分九岗”的大约时间在公元9951005年。分居后以铜锅片为凭认袓。《袁氏世考·57页》曰:“江西都昌清化乡双港北郊谱:支袓字希文,由鄱阳迁双淃,其先由袁州徒丰城,又徒山家源,鰲之子琰字惟渊,转徒粟冈,分有銅釜(古代炊事用具,相当于现代的鍋)为记(后徒西山)。善字发夫,因父没奔丧西山,遂家西山。德字有才号渔隐,由西山再徒丰城。” 这是一次四世同堂旺族家庭的自然分家。若干年后,有在江西内迁的,也有迁徙到广东、浙江、褔建等地。过十余代后到元末明初,政府强制性“江西填湖广”时,袁氏迁徒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众多。“湖广填四川”时也可能有“破锅袁”后裔。就目前所知江西外迁“破锅袁”有如:


  一、安徽肥东地区撮镇袁郭桥一带的袁姓
  袁良禹在“破锅袁的传说”一文中说:“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连年灾荒,江淮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朝廷于是采取了移民政策,从江西一带把大批人口迁往江淮地区。有一家袁姓人家,有弟兄五个,来到肥东境地以后,官府又要把他们分散到五个地方安家。为了便于子孙后代能够相认不出差错,这老弟兄五个人想了一个办法,于是把家里一口铁锅摔成五块,然后每个人拿一块铁锅片作为信物保存,将来后代们就凭铁锅片相认相聚相联系。”此处破锅袁可能从江西迁来。据文章说,发生“破锅”地点可能在肥东也可能在江西。他们第五房的派字是:通士邦孟启,朝文从必重;贤良长裕贵,经义永传芳;孝友承先德,和光应履祥。在二00七年与大袁那边共同商定,从二十四代起,大房和五房使用共同派字,大房“德”字辈以后不再使用“长”辈字,这边“义”字辈以后不再使用“永”辈字,新派字为:乾坤展宏图,九州敬尧舜;科技振国远,勤奋创新章;诚信道辉煌,仁和纳吉祥。 安徽是江西填湖广的重点地区一,江西“九子分九岗”的后裔完全可能迁徙到安徽落户,目前资料尚缺。
  二、湖北荆门巿东宝区石桥驿镇象河村二组(原名袁家口)袁氏
  象河村主任袁徳银提供的袁氏家谱说:“元朝末由江西淇水县袁家湾迁至钟祥县的,兄弟三人一人落藉象河;一人落藉烙铁沟;一人落藉袁家河(现属荆门市辖内)”。由象河始袓袁士领头集“三处设同宗之法,以鼎是破锅各执为凭,后世遂以此锅片为同宗,永远完善之。”至民国三十六(1947)年象河俢谱时己传十八世。原来派字:志启光德。新定派字:先袓大荣昌,人应守本邦;修道定有成,永作化为祥。并规定象河“远”字,袁家河“耀、德”字,烙铁沟“居”字,袁家嘴“家”字,栗溪“宗”字与新派字“先”字辈等同。目前见世最高辈“启”字辈,最低辈“大”字辈。

  三、湖北宜城县刘猴镇云台村二组袁氏
  袁时新(原大队会计,60余岁)听其父说:“我们是破锅袁家。要记住,不能在外面乱讲!” 传说从江西迁来,什么时间迁到的说不清,但他们二十来户用的派字与荆门巿袁集(掇刀)的派字一样:世言逢相师,家(佳)修玉(遇)胜(盛)时;中天开景运,万国永安知(之),普艳发秀齐。目前见世最高辈“时”字辈,最低辈“开”字辈。以派字看两者是一宗,不知袁时新的祖上何时从荆门巿袁李河迁来。

  四、荆门巿袁集(掇刀)袁氏
  袁集村书记袁天国,主任袁卫华介绍说:“我们是从荆门巿漳河袁李河村(初为袁河),因修漳河水庫时迁移来的”。四十年代末鸡鸣岩、袁河、一住、老处、小漳河、三到水、打鼓台塂、仙居寺等地近千户袁氏代表于清嘉庆11年(1806)岁次丙寅季春集棸安团乡安河二组,为始迁祖袁建伯立碑。其碑文曰:“大明洪武时(13681398),叔侄三人适楚,一则落藉潜江;一则潜江西奄河(即安河-袁河-袁李河;当时荆门归潜江管)”。因当地人将始袓碑弄断,1949年清明会时向当地人讨说法用时五天,对方焊碑、埋碑,答应平时负责照管,才得于平息。至今碑埋的很深可能由此。掇刀袁照讲:“始祖建伯来后入赘李家,后复袁姓。生五子,龙、虎、豹、彪、熊。有破锅袁说法。”在袁集老街发现一块残破祠堂碑,碑中有:一世祖袁公讳建柏(母张孺人)、 二世祖贵完公(刘孺人), 三、四世袓因碑缺不知。五世祖袁彪公(卢、蒋、刘)、 伯祖袁爵公 、袁龙公,因碑缺其后不知。由此碑可知袁照讲的“建伯生五子”有误,当是四世祖生五子,碑中从六世开始分五房可证明。 此碑上方记录了1947年安团联修谱会新定的字派,其派字为:士言逢相师,佳修遇盛时;中天开景运,万国永安之。作述承先德,益培自发祥;兴仁维学正,耀祖克纯昌。此派字明显为两次修定。

  象河袁光記(67岁)说:“在江西,我们袁家有十一房,正九房、二先房(女招)。在楊河修过家谱。” 这里的“正九房”与“九岗”有无某种联系?至少象河、袁李河、袁集(掇刀)、宜城刘猴之破锅源于江西。


  五、湖北襄阳牛首镇袁家营袁氏
  牛首镇袁家营袁炳顺说:“我们是破锅袁家,一位始祖有三个儿子后分三房,不知何时迁到牛首,叫啥名不知。袁营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七组(茶庵)都有袁姓,共1000人左右。现用派字是:大正必天顺、学本一中、克家有子、华国光宗。”从派字看:大正必天顺是袁家营的老字派,其意未完还当有字。学本一中开始完全用的是襄阳泥嘴镇袁巷支的派字。
  《袁氏世考》第4647页,《蒐湖里雩韶袁家渡家谱》曰“仲玉三子,元一、元二、元三由荷塘徒襄阳牛首。”是鰲公九子分九岗后裔。在牛首镇范围没有第二处众多袁姓居住地。袁炳顺说的一位始祖有三个儿子,与此说是一致的。看来,牛首镇袁家营与泥嘴袁巷,“两兄弟从南昌来时带着沙(或陶)锅,当年到襄阳府时要分开,一个陶锅两个人互相推让,后掉在地上摔破,兄弟二人各拿一半,称破锅袁家”的说法没有依据,是后世人噫编的。


  六、湖北襄樊市襄城区卧龙镇(泥嘴镇)袁巷袁氏

  据泥嘴镇袁巷赿公下第十九世孙袁益新在《襄阳袁巷袁氏简要情况》一文中 说:“袁巷袁氏始袓袁福公,于明正统(14361449)年间由江西南昌迁居鄂西襄阳玉皇村,后迁泥嘴镇袁巷的。过六十年左右,越公、复公也从江西南昌迁此。福公与复公同辈(复公来后直等到他的第五代出生后才并用福公定的第五代辈字就是证明)。越公辈最低,比福公低三辈,但越公与福公支门更近(从谱中可证明,在写三公时,越公辈晚却写在复公前面,供神位也是越公左,复公右。)以后又迁来仲臣公和应举公共五位世袓。目前能看到最早的家谱是1930年石刻版长25.3mm,宽17.2mm共有五册。分为总序一册、福公世系三册、越、复及仲臣公大恕公一册,因家谱遭火灾焚毁封面已缺,有些地方残缺不全,已无法辨认。有确且记载立祠修谱共有五次,分别为乾隆廿有五年庚辰仲春(1761年)、嘉庆六年辛丑(1802年)、道光年间十四年甲午(1835年)、光绪二十年(1892年)有修祠续谱,民国十九年;内容为立碑记七篇、德政颂一篇、墓志墓表七篇、行述二篇、贤孝传一篇、序二篇、缘起一篇;福公、越公、复公至十八代家谱谱系。另一套家谱,是1993年福公后人袁学殖从台湾回来时捐资及部分村民集资根据民国版家谱手抄后重新用腊纸刻的。”目前“袁巷村共有6个自然组,其中 12346 组是袁姓主要居住地,在附近的魏湾、团一、团二,是从袁巷搬迁过去,总人口约应有20003000人。所用派字为:原十二代,福锦瑞盛 ,廷大九士,文?其然。二次续谱修改十六派 ,道开万世,学本一中;克家有子,华国光宗。 三次续谱加十六派,培德兴仁,修齐良则;敬慎遵守,必昌祖业 1993年又加十六派,楚夏隆盛,普天同乐;炎黄晚第,共享恩泽。”家谱上记载民国以前的外迁情况有出居江南者,有迁到湖北竹山,有迁到郧西后到现庞公乡袁巷,近现代迁移十分频繁,以袁巷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及南漳、保康、十堰以及新疆,甚至到了台湾等地迁移。


  益新说:“泥嘴袁巷袁氏有破锅袁说,传的很广,从什么时间开始不知。”此地“破锅袁”说有两种可能:其一,福公从南昌迁来前本属江西“九子分九岗”范畴,“破锅袁”说一直流传至今。其二,仲臣公迁来后派字用‘九’字,是福公起第七代,有六个代间隔。用代间隔年系数30年进行匡算,需用时180年。福公于明正统(取中为1442)年迁来,时年30岁,出生接近年约为1412年。第七代约生于14121801592年。邓州市白牛镇袁营“破锅袁” 发生在公元1642年,仲臣公在公元164250岁时携子迁泥嘴袁巷是可取的,他来后子孙们相传“破锅袁”说,逐渐广扩。


  福公为涛涂下69代(世)。辕涛涂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701
年,褔公约生于公元1412年,两者相距2113年。用代间隔年系数30年进行匡算,2113÷3070个代间隔。综合考证留余地,括两头为六十九代(世)。

  泥嘴镇袁巷,因迁来时间早,五位始祖等原因,人数繁衍的快,又地处中心。周边地区袁氏居住分散,人员相对少些。在特别注重姓氏族源关系时代,居住分散的袁氏往往会自然地把本支说成与泥嘴袁巷袁氏是同宗的,以壮族烕。


  七、湖北南漳县九集镇吴集办事处袁家畈村袁氏
  袁家畈村座落在襄阳、南漳、谷城三县交界处,与鲢鱼潭水庫相邻。从昊集坐車十来里后即入袁家畈范围。据袁家畈村袁本红(原村书记)说:“袁家畈村12347组有袁姓,人数近百人。是从泥嘴迁来和泥嘴袁巷是一宗的,所用派字相同,这里都是破锅袁家。”现世最高派“万”字,现世最低派“中”字。

  八、湖北襄樊市襄城区欧庙镇袁氏
  据襄樊呢嘴袁益新2006年走访调查,襄城区欧庙镇孟湾村袁姓有:六、七、八、十组,450人左右;刘庄村五、六组,200人左右;徐湾村二、三组,100人左右。孟湾村袁光荣书记介绍说:“我们这里方圆十公里内的袁姓都为同一宗派,有破锅袁传说。明朝(具体时间不知)一位叫袁仲宽的人带着四个儿子从江西(具体何处不知)来到这里,然后打桩定居,时代延续至今近千人。这里代代相传的是:袁仲宽和泥咀袁巷的袁姓是同一支,而且他们是长房,有一年袁巷的人骑马来到这里询问派别,当时欧庙的袁姓发展的不如袁巷(袁巷有人在做官)所以招待的不周,袁巷的袁氏一气之下另立派别。这里也建过祠堂,袁仲宽的墓及碑原来也在,六、七十年代时都被毁掉了。” 欧庙袁氏的派字为:仲明天朝,文成宜治;志士为宗吉,学乃身之光 ;宏运方开太,修德振家邦。目前现世最高派‘乃’字,现世最低派‘开’字。”
传说与分析
    1、仲宽出生接近时间

  从始祖仲宽至“开”字辈现世,前后己繁衍22代,有21个代间隔。用代间隔系数30年进行匡算,共用时21×30630年。2006630=约1376年。(用此地实际代间隔年计算更准)


    2、仲宽与呢嘴仲臣兄弟说不成立

  仲臣公迁到呢嘴时给定派字用‘九’字,是福公起第七代,时间约在公元1642年。用这个时间计算其代间隔为20061642364÷2117.33代间隔年。17代间隔年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仲宽与呢嘴仲臣兄弟说不成立!


    3、欧庙与呢嘴在江西似同宗关系

  “他们是长房,有一年袁巷的人骑马来到这里询问派别。”常理长房是不会到弟房去问派别的。有两种可能:一是,欧庙袁氏没按呢嘴长房袁氏派别取名,呢嘴长房袁氏去责问欧庙袁氏,互不让歩导致各立派字。二是,两地先后从江西迁来不久,知道消息后呢嘴袁氏来欧庙袁氏处了解情况。因在江西不是很近宗支加上所谈观点不一,互不让歩导致各立派字。


    4、福公与仲宽公迁徙时间接近

  呢嘴福公于明正统(14361449,取中1442年)年间由江西南昌迁居鄂西襄阳玉皇村,后迁泥嘴镇袁巷的。设福公时年30岁,约生于1412年到2006年现世有“克”字辈,21代人用时20061412594年。代间隔为594÷2029.65代间隔年。


  欧庙仲宽公至“开”字辈现世,前后己繁衍22代,有21个代间隔。用代间隔系数30年进行匡算,共用时21×30630年。2006630=约生于1376年。设时年仲宽公也30岁,其迁徒吋间为1376301406年。


    5仲宽公为涛涂下多少代(世)

  辕涛涂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701年,仲宽约生于公元1376年,两者相距2077年。用代间隔年系数30年进行匡算,2077÷3069个代间隔。留余地,括两头为六十九代(世)。
  好象欧庙袁氏先呢嘴袁氏于鄂西,仲宽房次小岁数大于袁褔。若真如此,泥嘴长房袁氏到欧庙袁氏询问派别倒是好理解了。


河南省:


  河南省太康县是袁氏发展的始源地。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之乱,永嘉南迁”,“安史之乱”后的几次中原民族大迁徒中有没有“破锅袁”产生,未见史料记载,也未听闻传说。

(一)河南省邓州市白牛镇白西村八组(原称袁营)破锅袁”源发地
  一、白牛镇袁营袁氏始迁  家谱记载:“白牛袁氏祖居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瓦西坝朱市巷,于大明成化二年1466迁居河南南阳府登州城东北三十里白牛阜民桥之西街南头。”

  据南昌市地名办提供的《南昌市地名志》标明:南昌朱市巷现名叫珠宝街,在八一南昌起义记念馆旁。朱市巷目前袁氏人不多,当地人袁伯川说他们没修谱,传说是从袁家渡迁来。


  《袁氏世考》曰:“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谱载始祖钰居佘牟(西山)唐天宝时人,二子澍、葆。”

  《搜湖里雩韶袁家渡谱》第八修族谱序曰:“我袁氏始祖钰公世居河洛,至唐天宝徒西山。”

  袁家渡袁氏世系简图,自始迁祖钰(四十五世,约公元700年生)传―樹―枝―灯―墡―街―宪―道-鰲九子分九岗之八子琰公(约965年生)。自琰-善-徳-荣-琼-资-大-锦-彦(迁南昌)下的第八世孙仁(明正统元年,1436年生)迁白牛,仁公为河南白牛来世祖。仁公到白牛后经过近二百年时间繁衍到第六、七代(―升―际―朝―起―文―士)时,即明末163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二、邓州市白牛镇袁营“反朝事件”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流贼》曰:崇祯“十二年夏,献忠反穀城。陕西总督郑崇俭发兵围之,令曰,围师必缺。自成乃由缺走,突武关,往依献忠。献忠欲图之,觉,遁去。官军围自成于巴西、鱼复诸山中,自成大困,欲自经,养子双喜劝而止。自成与步入丛祠,顾而叹曰:‘人言我当为天子,盍卜之,不吉,断我头以降。’宗敏还,杀其两妻,谓自成曰:‘吾死从君矣。’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自成乃尽焚辎重,轻骑由郧、均走河南。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从自成者数万。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釒輕。”
  白牛袁氏家谱载:“崇祯十二年(1639),襄阳王担心自成窜襄阳,便派仝练总领兵18人,以狩猎为名潜入邓县白牛刺探军情。仝练总曾是南阳太守属下白牛驻军头目夏云峰的旧部,夏曾令仝向襄阳送情报,仝冒险而去则一去不返。仝练总带着兵士们一起去夏云峰那里歇脚叙旧,谁知夏云峰多疑,觉得来者不善,表面热情备至让袁文杰、袁文秀设席于南寨,暗地里安排兵士准备斩草除根。当这群兵士们喝过三廵带有蒙汉药之酒时,被夏云峰的士兵乘黑将其众人杀了并拖到镇东南的菜地大沟边挖坑掩埋。士兵清点人数时,发现只有17人,漏掉了1个。那个幸免遇难的人,因不会喝酒,略会轻功,乘屋内灯光昏暗,四肢扺住大酒桌下的边框悬空躲过此劫。这人乘夜色逃回襄阳府报信”。白牛袁氏家谱记载的襄阳王派兵潜入邓县白牛刺探军情的故事和《明史》记载李自成活动范围与时间是全一致的。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流贼》曰: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自成南陷西华,寻屠陈州,副使关永杰、知州侯君擢皆骂贼死。归德、睢州、宁陵、太康数十郡县,悉残毁。商丘知县梁以樟创死复苏,全家歼焉。已,复攻开封,筑长围为持久计。诏起孙传庭为总督,释故尚书侯恂命督师,召左良玉援开封。良玉至硃仙镇,大败,奔襄阳。”
  白牛袁氏家谱载:“三年后(1642年春),襄阳王派兵前来报复,声言铲平袁营杀光所有人”。 不是襄阳王要等三年才报复,是由不得他。崇祯十三年要应对张献忠起义,崇祯十四年张献忠亦陷襄阳,戕襄王翊铭。下半年张献忠撤走,明朝在襄阳重组政权。崇祯十五年上半年襄阳无战事,才腃出手来报复白牛袁营。白牛袁氏家谱记载的襄阳王派兵报复白牛袁营的时间和《明史》记载明朝在襄阳有政权的时间是全一致的。
  明军到后将没跑或没来得及逃跑的袁营袁氏,无论男女老少见了便杀,现“杀人坑”遗址即是见证。在大军包围袁营之前,军中有袁营人袁享是押运军粮的小官,弃粮跑回袁营报告。袁营的袁姓人商定:各房支以破锅片为记,自择路逃跑。这次“破锅”的目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家,而是一种政治避难行为,目的是子孙后代日后相见时,以“破锅片”作为相认的“信物”。当然,由于社会的动荡,逃难的生活不稳定性,真正能把“破锅片”保存下来的几乎没有,剩下的只有世代的口传“我们是破锅袁家,不管走(逃)到哪里,只要是破锅袁,就是一家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9-1-1 09:23:43 | 只看该作者
(二)河南白牛所源发逃难之“破锅袁”是本文重点要论述的

  调查得知:“破锅袁”其逃难路线为,以白牛为中心向西、西南沿湖北、河南两省交界线呈扇形分布分。

第一、“破锅袁”白牛镇袁营支
  襄阳王报复之军到前,白牛驻军头目夏云峰早己逃走。袁文杰、袁文秀行武人胆大,认 为杀人是夏所为与已无关就沒跑。报复之军到后坐罪袁营,将袁文杰、袁文秀和文杰子士禧(十二岁)、文秀子士奇(十一岁)等人五花大绑,帶回襄阳关押。袁文杰、袁文秀帶至襄阳审后交由仝之八房悍妇(全靑楼之女),仝之八房悍妇将其分尸投入汉江。押解士禧、士奇的两位不知名有慈悲仁爱之心的兵差,视其愿替父死之孝心,乘黑夜将士禧、士奇置于路旁,二公自逃。幸得二位好心人放归士禧、士奇为白牛袁氏留存两脉。

  一、白牛镇袁营本支传说与分析
    1、吾袓为“破锅袁家”,以破锅片为记,归宗认户。有说因袁朮称帝被灭九族,破锅为记。此说不成立,袁朮败时军伐混战各自为王,胜者无能力也没必要去灭对方九族,也没有真正的皇帝。结合仁公迁出于江西南昌看,此说应指鰲公九子分九岗说。

    2、明朝万历42年(1614),吾世祖迁邓州白牛含冤犯剿,襄兵困镇,破锅为记各逃一方。此说正是“白牛反朝事件”的传递,只是把时间推算错了二十八年。若说是“世祖迁邓州白牛含冤犯剿”,仁公迁来时为明成化二年(1466),时间相差一百七十余年。

  上两种“破锅袁家”说都是有根据的,第一种表明仁公迁河南白牛前属于江西“鰲公九子分九岗”之和平“破锅袁家”房系;第二种表明仁公迁河南白牛一百七十余年后发生“白牛反朝事件”, 含冤犯剿,襄兵困镇,各房支破锅为记各逃一方。

  二、白牛“破锅袁”源发逃难特点
    1、有“破锅袁”说。逃难时尽量隐藏身份不谈河南白牛,一般采用同当地众说或采用河南祖原迁出地说。如谎称来自陕西弯弯大槐树、山西大槐树、江西大槐树等。尽量朝深山老林无人烟的地方躲,开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2、时间:1642年;
    3、外逃时岁数:2060岁;
    4、时间从16422008年,366年内,从本支始迁祖繁衍到12世至17世间。
    5、外逃方位:以白牛为中心向西、西南沿湖北、河南两省交界线呈扇形分布分。

    三、白牛“破锅袁” 源发地目前情况
  白牛破锅后,在白牛的幸存祖士奇、士喜;以及灭村时外出后回的祖;逃难后又返回的祖等,目前己繁衍近万人。《“破锅袁”初考》一文已经族长袁厚万和袁基甫、袁基山、袁基勉、袁徳泽等组长及当地袁氏的认同。

  白牛镇袁营支在袁厚万的领头下,现已重修了祠堂,续修了当地袁氏家谱。
老派字为:仁、升、际、国、起,文、
破锅后派字:捷、倡、永。云修振承启,厚基德培之;
           鸿业心长普,天庆光有照。     
     勤俭兴家宝,学书荣身法;忠孝定恒昌,华夏先实邦;
     圣贤传达道,慈善世泽常。

  现世最高辈“”字辈,最低辈“”字辈,相望五代人。从“云”-“照”二十字辈是先修定的,“勤”-“常”三十字是后补增的。

第二、“破锅袁”功臣当阳支
  据宜昌县龙泉镇袁才培(1952年生)说:“我们始祖享公明末清初时,不知何时从江西迁至湖北当阳县河溶镇車湾安家落户。传二世仲节,三世世芳,四世长恂,在清雍正年代由五世祖治纯公从河溶分出,迁至宜昌县鸦雀岺。再于清乾隆年间由六世袓思义、思谨两兄弟北迁至湖北宜昌县龙泉餔附近。几经迁徒,终于在龙泉扎根。”

  一、本支传说与分析
    1、江西迁来说。此说是“破锅袁”通用,因“白牛反朝事件”逃迁的“破锅袁家” 也不敢说是从河南白牛迁来,一般采用同当地众说或采用河南祖原迁出地说。
    2、我们是“破锅袁”兄弟三人走时把锅打破三块,一人拿一块以后好辨认;
    3、始袓是押运粮草的,把粮草丢失后逃到当阳的。

  第23两种说法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围绕“白牛反朝事件”。始祖享公当时正在襄阳王 所派遣到袁营报仇的军队里,是担任押运粮草的小官。快到袁营时,丢弃粮草连夜跑回袁营报告,而后本门三兄弟破锅逃难。因当兵又是个小官视野开阔,责任大故逃的远些。正是享公回袁营报信,才有如今众多“破锅袁家”,实乃“破锅袁家”的大功臣也!

  二、求证享公逃迁时岁数、出生接近年
    1以朝训下世系为例,求代间隔年(上代人一岁与下代人一岁之间的间隔年数,一般匡算系数为30年,正负五年)。
  朝训(嘉庆八年生,即1803年)-廷恺-之瑾-上怀-贤文-才地-维新-成鲜(1998 年生),前后八代人,七个代间隔。19981803185年÷726.4代间隔年。

    2、享公出生接近年
  享公-仲节-世芳-长恂-治纯-思谨-绍敬-朝训(1803年生)。前后八代人,七个代间隔。26.4×7185年,享公约生于18031851618年。

     3、享公迁来时间、岁数
  结合“白牛反朝事件”时间,1642年为迁移时间。当年岁数1642161824岁。实际可能在2434岁。

  三、目前情况
  宜昌县龙泉镇袁氏几经迁徒,终于在龙泉扎根,目前此地有袁氏三、四百人。在袁才培的领头下已初修家谱。
老派字为:享、仲、
破锅后派字为:长治思绍;朝庭之上,贤才为光;大臣在国,
  其运必昌;开君善道,启主良方;学问正兴,宜家安邦。

  目前现世最高派‘贤’字辈,现世最低派‘大’字辈,相望5代人。
四、从有破锅说、迁移时间、时年岁数、16世、地理分布五项条件论,符合白牛 “破锅袁”之源发地的情况范围。

第三、“破锅袁”南漳袁嘴支
  湖北省南漳县城关镇张家营村袁家嘴,从南漳乘车到胡营下,过右手蛮河桥距一公里到山边便是。袁家嘴二祖袁以朋,1924年生人,妻王氏87岁。生三子一女,长子袁启国(57岁)曾任南漳县常务副县长,三子袁启全(62年生)妻楊显清均在县造纸厂工作。听以朋讲:“袁家嘴有四个组,只一、二、三组袁姓人多现有三十多户,加上近几年搬走的总共有五、六十户二百多人。”

  一,本支传说与分析
    1、从江西大槐树、河南迁来的,何时迁来不知。人有十个手指头凡螺螺多的就是从江西 迁来的,簸箕多的是从河南簸箕洼迁来的。螺螺、簸箕故事颇为新颖,但不合实际。因为兄弟两人或爷孙三代他们手指上的螺螺、簸箕多少肯定是不相同的。此说采用的障眼混淆法,给当地人以两可。因“白牛反朝事件”逃迁的“破锅袁家” 谁也不敢说是从河南白牛迁来,一般采用同当地众说或采用河南祖原迁出地说。

    2、分家走时打破锅兄弟四人各人拿一片以后好相认。我们这来时为兄弟二人,另两兄弟 进山里了。南漳县长坪镇标湖村对袁家嘴来说山可大的多,此支有一破祠堂碑写明为兄弟四人逃难,始祖可能是帝臣、国臣公,他们被祠堂碑称为江西祖,实际上他们先搬迁至宜城两叁代人后迁至长坪镇标湖村。与此处有否关系?

  二、祖碑
    1、碑正面中间靠左竖写:清待赠袁公讳相…(大人之墓);此行右边写三十二字派:大成文德,以启宗光;存心公道,秉志秀良;绍先积善,继祖修芳;家声丕振,万世永昌。碑的最右边竖写:大清咸丰御殛貮年(1852年)仲冬。目前现世最高派‘德’字辈,现世最低派‘光’字辈,相望5代人。”
    2、碑的背面正中竖写:明万历时(15731619年)太上祖袁公国添、用-太先祖天焕-太高祖景学、春-曾祖宰、相张氏;此行左侧第一行竖写:大房正龙程氏;第二行竖写:二房正凤张氏;碑右侧竖写三房正乾。(2008.8.13号中午启全来电话说:“向下挖了近两尺,只发现太高祖‘景学、春-太曾祖宰、相张氏’几字,下面可能没字了。”)其实下面还应有“太袓××。
    3、此碑有两处 “相”字,经研考确定碑正面的“相”为碑主,立碑人是其子孙大房正龙、二房正凤、三房正乾。

  三、分析与结论:
    1、以碑中世系:
  一世国泰(万历时取中1596年生)-天焕-高祖景学-曾祖宰-袓?-父相-七世正龙
    2、以朋提供本房世系:
  七世正龙―大化―程宪―文广―徳成―以朋(12世,1924年生)―启国―野―十五世子(2008年,三个月)
    3、查代间隔年:(上代人一岁与下代人一岁之间的间隔年数,一般匡算系数为30年,正负五年。)
  从一世到十五世之间共用时20081596412年,有14个代间隔,其代间隔年为412÷1429.4代间隔年。符合匡算系数范围。
    4、以白牛“反朝事件”时间计:即搬迁时间为:1642年;
    5、搬迁时始祖岁数约为:1642159646年。约3546岁;

  四、目前情况
  袁家嘴支现有三十多户,加上近几年搬走的总共有五、六十户二百多人。袁启全正与族人联系准备修当地家谱。
老派字为:国添景,士、
破锅后派字为:?相正;大成文德,以启宗光;存心公道,
    秉志秀良;绍先积善,继祖修芳;家声丕振,万世永昌。
目前现世最高派‘德’字辈,现世最低派‘光’字辈,相望5代人。
  五、从有破锅说、迁移时间、时年岁数、十五世、地理分布五项条件论,符合白牛镇“破锅袁”之源发地的情况范围。

第四、“破锅袁”南漳长坪标湖支
  湖北省南漳县长坪镇朝阳村、标湖村袁氏,据袁金高(80余岁)7610月介绍:“标湖‘破锅袁’始祖兄弟三、四人,分家打破锅各拿一片做纪念。始祖从江西先迁至宜城住了二、三代人后复迁到长坪标湖的。解放初我们东家(金高为其打短工),还到宜城收过课(自已的田,别人种交田稅)。具体迁徒时间不知。”朝阳村三组袁朝刚说:“朝阳村分六个组,一组有袁姓4户;二组有袁姓2户;三组有袁姓18户;四组有袁姓2户;五、六组无。朝阳村现有袁姓人近百人;标湖村大部分都姓袁,约三百人;加上外迁的总计约五、六百余人。”

  一,本支传说与分析
    1、从江西大槐树迁来,不实际。因“白牛反朝事件”逃迁的“破锅袁家” 谁也不敢说是从河南白牛迁来,一般采用同当地众说或采用河南祖原迁出地说。
    2、兄弟四人逃走时把锅打破四块,一人拿一块以后作凭证(也有兄弟三人说)。此地有一祠堂破碑写明为兄弟四人逃难,各逃一方。
    3进山祖为“世”字辈,不知名,何时进山不知。刚来时携家小走到下坡田觉得很累就坐下来休息,顺手一按觉得有个物件拿起耒一看竞是一只铜烟锅,老祖认为这是财,当即决定不走了在此安家,先搭了个窝棚住了下耒。“进山祖”一词进一步证实了“先迁至宜城住了二、三代人后复迁到长坪标湖的。”说法有据。
    4关于三棵大柏树的故事。几年前有一个袁姓书记背着大家把三棵祖坟埸上的柏树卖了,买方放树那天已开踞被人发现,劝说不听,没过半个小时聚拢了百多号人,当即有人责问书记,书记不采,引起公愤还有人要以生命来换回这几棵古柏树。在众怒之下买方只得作罢,书记退钱,三棵古柏才免去一劫。可見袁氏敬祖、爱祖、护祖心齐决心之坚胆量之大,这正是袁氏精神。

  二、祠堂碑
    2006105号,如启、资友、如合、金高四人同考祠堂碑。老祠堂距朝刚家一华里的半山腰处,有一大块坪田是老祠堂遗址。在坪田的外角平放一块石碑!此碑被“红卫兵”砸成三块。石碑的正中竖写 “代江西祖袁国帝、臣(与帝并列) 温、朱(与温并列)氏之位”。代字上头应有字可能是第某代,因碑缺不知。碑左侧竖写多行字,大意是为何逃迁内容,其中一列字“兄弟四人无可耐何各逃一方”。接着竖刻派字歌,派字歌曰:
  
世永人应玉,家大德如金; 朝庭文子重, 功正祖字新。
  
天开光明泰,继启恒昌隆, 时学圣经道, 万代成名忠。

  在派字歌旁有两列字,大意是为了子孙不忘祖、传承有序而立碑。石碑的右侧全是人名,六十多位人名中德字辈占了四分之三,还有家、大字辈。没有立碑时间,但从立碑人名字派上看,多是“家、大、德”,应为进山后的第四代人所立,年代大约是1904年前后。这是块祠堂碑或功德碑。祠堂落成时,传说襄阳袁家巷、袁家营、顺水峪等地曾来开会致贺。
  碑中的派字歌,从世至新为迁来时所定,天至忠则为建祠堂时续定。

  三、进山祖坟
  进山祖坟坐落在安坡。此坟地处东坡日照时间长,山以石为主,两边排水良好,坡后连着高山,坡前是通行主道(要是有水更妙),正符合古葬风水之理,是个发人的风水宝地。进山祖坟直径有三米、高近两米、周围用块石砌成,顶上有草可見有30公分直径粗的粟树桩,桩旁石墙有翻砌过的痕记,坟前无碑,有两棵大柏树,树前有座小坟(不知是几世祖),小坟前无碑,只有一棵大柏树。进山祖坟的右下侧也有两座小坟有碑,那是袁朝文父母的坟碑(是为祖宗站岗)。坟场上的三棵大柏树粗细相当一人可围约二十米高,是埋坟时栽的还是原来就有的不得而知。
  二世祖的坟茔在另一座山坡中间,最高的一棵柏树下无碑,不知名字。袁家老屋靠山垭处田埂上、水池内各有一碑,可能是三、四世祖的。

四、分析与结论
    1、查代间隔年(上代人一岁与下代人一岁之间的间隔年数,一般匡算系数为30年,正负五年。)
  朝刚家世系:父金银1924年生-朝刚-子29岁-孙2006年生。前后四代人,有三个代间隔。每个代间隔为2006192482÷327.3代间隔年。
    2、查进山袓出生接近年
  世-永-人-应-玉-家-大-德-如-金-朝-庭-文。从进山袓“世”字辈到“文”字辈共13代,有12代间隔。共用时27.3×12327年。
  进山袓“世”字辈的出生接近年为:20063271679年。
    3、查进山袓进山大概时间
  进山袓进山时约在3040岁,则进山大概时间为1679351714年。
    4与“白牛破锅袁”源发时间(1642)对照
  进山时间与“白牛破锅”时间相距1714164272年,这个72年正好是两代人。若国臣、帝臣从白牛逃难时约42岁,相应出生接近年为1600年,其子相应出生接近年为1625年,其孙相应出生接近年为1652年,其重孙即“世”字辈进山袓相应出生接近年为1679年。
    5、碑上国臣、帝臣为江西祖,是和从江西迁来为同一理,不敢言明从河南白牛迁来。进山后还不敢言河南白牛,是后人不了解真象确信上辈说造成的。

五、目前情况
  长坪镇朝阳村、标湖村袁氏,现有(括外迁的)约五、六百人。朝阳村三组的袁朝刚和标湖村七组的袁朝刚正与族人联系准备修当地家谱。
老派字为:国、?、?、
破锅后派字为:世永人应玉,家大德如金;朝庭文子重,
      功正祖字新。天开光明泰,继启恒昌隆;
      时学圣经道,万代成名忠。
  目前现世最高派‘如’字辈,现世最低派‘子’字辈,相望6代人。
  六、从有破锅说、迁移时间、时年岁数、十七世、地理分布五项条件论,符合白牛镇“破锅袁”之源发地的情况范围。

第五、“破锅袁”南漳龙门顺水峪支
  湖北省南漳县龙门镇双池村(小横山)顺水峪袁氏。从南漳乘车到龙门镇下,换车到小横山山那边山脚下,向望府山走4公里即望府山东北坡脚下便是。据始祖达山公下第十世孙袁志贵(70岁)介绍说:“我们是‘破锅袁家’, 顺水峪(土名混通峪)是个深山峡谷,地少且差,缺水。不发人,几百年才繁衍近百人,现己全部分散外迁了。”

  一,本支传说与分析
    1、从江西大槐树禇市巷迁来说。此说是因“白牛反朝事件”逃迁的“破锅袁家” 尽量 隐藏身份,谁也不敢说是从河南白牛迁来,一般采用同当地众说或采用河南祖原迁出地说。
    2、兄弟三人逃走时把锅打破三块,一人拿一块以后作凭证(也有兄弟四人说)。
    3、传说与长坪标湖为一家,长坪袁家为二房,顺水峪袁家为么房。长坪标湖祠堂落成时,顺水峪袁氏代表袁在中携12岁长子兴才(1892.3.24日生),参会致贺。因到会晚进屋后,主持会议族长忙起身让坐(辈份高)。
    4老祖是挑着来的,走到庙娃台处走不动了,才和土地爷(从老家带来的)商量,如果我站起来走得动我们再向前走;如果我站不起来就是您不同意走,让我在此住下。说后就使劲朝起站,怎么弄也起不来,只好在这安家了。一直发展到今天十二代,近百人。

  二、袓碑
    1、来世祖坟坐落在望府山东北坡脚下,墓碑(高60公分,宽40公分)镶嵌在坟头石墙内。碑的左边竖刻:“盖闻:人生于天地之间,水有源来树有根。达山祖居江西大槐树褚石巷生长人氏,迁顺水峪居住。数年大限期吉,一旦无挡抱别后代子孙,有碑不朽云尓。”另起行竖刻:“二世袓袁宗喜、志、谟(三人并列)三世祖袁世学、贵、昌、凤(四人并列)四世祖袁金、考、顺、兵(四人并列,派字可能为‘顺’字)”碑中间大字竖刻:“故一世祖袁公讳达山一位之墓”碑右侧竖刻:“五世祖袁国发、成、清、林(四人并列)六世祖袁绍倫、富、袓、贵、明(五人并列)七世袓袁在发、兴、友、中(四人并列)八世兴邦。”碑的最右边竖刻:“光绪五年(1880年)腊月初八日” 参看同时期碑得知:来世祖碑、石屋土地庙、四世祖袁金碑等均是袁金之子国发、国清领头所立。
    2、八世祖坟坐落在望府山东南,甘溪沟樊家湾后正夹心山坡脚下,墓碑高2,宽0.7,厚0.15,碑两面均刻有字。碑正面,中间大字竖刻:“故八世祖袁公讳兴仁老大人之墓”; 碑右侧上方竖刻派字:“达宗世顺,国绍在兴;如志昱德,学本必成。” 派字的下方为立碑人:“祀子如清、如启携全族同立”。碑的最右边为立碑时间:“公元一九九七年三月吉日”。碑背面为“千字文”,记述本宗支慨况及世系关系。“千字文”最后说:“启主立此碑,为后世及远迁子孙认祖可考。”
  从碑中派字可知:达至世字是迁来前老派字,顺至兴是来后接续的;如、志两派字是请人续定,昱至成字是如启同族人共同续定的。目前现世最高派‘如’字辈,现世最低派‘徳’字辈,相望4代人。此碑主人八世祖袁兴仁生于1904年属龙,卒于1967.1.4日。事隔30年立碑是因族内等派字用,要接续派字;二是因九世尚海动员族人全部外迁之故。

  三、分析与结论
    1、查代间隔年(上代人一岁与下代人一岁之间的间隔年数,一般匡算系数为30年,正负五年。)
  为来世祖立碑是清光绪5年腊月初八日即1880年。碑中体现到“兴邦(28岁)”辈,共八代人,有七个代间隔。换言之:兴邦生于1852年,到1992年生“徳”字辈,前后五代人,有四个代间隔。每个代间隔平均为19921852140÷435代间隔年
    2始袓出生接近年
  从“达”-“德”字辈,前后十二代人,有十一个代间隔。始袓出生接近年为:199235×1119923851607
    3、始袓逃难时大概岁数
  对照“白牛破锅”时间1642年,则始袓逃难时大概岁数为1642160735岁。
  四、目前情况
  龙门镇双池村(小横山)顺水峪袁氏,住地为深山峡谷,地少且差,缺水。不发人,几百年才繁衍近百人,现己全部分散外迁。新迁地有昆明、宜昌、襄樊、南漳城关、李庙、龙门等地。袁尚海与族人已二修当地家谱。
老派字为:达、宗、
破锅后派字为:顺,国绍在兴;如志昱徳,学本必成。
  目前现世最高派‘如’字辈,现世最低派‘徳’字辈,相望4代人。

  五、从有破锅说、迁移时间、时年岁数、十二世、地理分布五项条件论,符合白牛镇“破锅袁”之源发地的情况范围。

第六、“破锅袁” 谷城
  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袁家梁子支,据袁先述、袁先运、袁先安198010月介绍:“我们谷城石花‘破锅袁’,始祖兄弟三人,分家破锅各拿一片做信物。”
  袁国栋说:“传说来世祖为兄弟三人,长房住房县;二房住石花袁家梁子(现住地为袁家梁子以西的五山镇东湾村东湾五组,辟柴沟火车站所在地);三房住石花镇大峪桥倒座庙四社袁家湾。”
  袁资友调查得知:大房、三房始迁祖不知名,二房始迁袓袁予晋,始迁时间不知。长房住房县详情待查。二房从石花镇袁家梁子开始向周边发展,目前五山谢湾镇五陡坡村、石花大峪桥倒座四社袁家湾、倒座五社袁家畈、袁家沟、袁家大瓦房等都使用完全相同的字派。袁氏总人数约400人。

  一、本支传说与分析
    1传说从陕西弯弯大槐树迁来,谷城各姓氏都如是说。此说是因“白牛反朝事件”逃迁的“破锅袁家” 尽量隐藏身份,谁也不敢说是从河南白牛迁来,一般采用同当地众说或采用河南祖原迁出地说。
    2、传说从“猪屎巷”搬来。此说有道理,口传的只求个读音,与白牛家谱记载的“朱市巷” 和南漳的“禇市巷”读音十分相同。
    3、长房住房县详情待查。二房主要住石花殷畈袁家大瓦房,三房住石花镇大峪桥倒座庙四社袁家湾,二、三房两地字派完全相同,辈份相当,调查前彼此知道的不多,没有往来,三房的人也不知有“三房”传说。

  二、坟茔
  此支破锅袁的第一座祖坟在谷城县石花镇平川裴桥八组李家祠堂后面的山上,无石碑,现已无法查找考证。
  以后的其它世祖坟均在谷城县五山镇东湾五组(劈柴沟火车站西南1000米)所在的野鸡洼为袁家老坟地,约有袁氏祖坟30余座。

  三、分析与结论
    1、求代间隔年(上代人一岁与下代人一岁之间的间隔年数,一般匡算系数为30年,正负五年。)
  资友家世系:爷本根(1900年生)-父先述(1926年生)-资友(1962年生)-恒森(1986年生)。前后四代人,有三个代间隔。每个代间隔为1986190086÷328.7代间隔年
    2考虑到“代间隔年”并不是几十代不变的,前面的十代应更接近白牛,白牛的代间隔为32.3代间隔年。12条的平均代间隔为(28.732.3)÷230.5代间隔年。
    3始迁祖出生接近年
  用白牛的代间隔年进计算:前后十代人,九个代间隔。则“予”字辈出生接近年为190032.3×919002911609
  用平均代间隔年进计算:从予-充-世-勇-文-立-行-以-登-本-先-资-恒,前后13代人,有12个代间隔。始迁祖予晋出生接近年为198630.5×1219863661620年。
  始迁祖予晋出生接近年为:1609年-1620年。
    5始迁祖逃迁时年岁数
  与白牛袁营1642年破锅相对照:1642162022岁;1642160933岁。始迁袓在逃难外迁时约2233岁。

  四、目前情况
  谷城县石花镇袁家梁子支,总人数约400人。袁资友与族人正准备联修当地家谱。
老派字为:予、充、世、
破锅后派字为:勇文,立行以登本;先资恒志首,厚德尚存省;
         建贤可仕奇,治道方为胜。
  此支现世最高辈“登”字辈,现世最低辈“志”字辈。自始到现在一直没有开过联修大会或重订过字派。
  五、从有破锅说、迁移时间、时年岁数、十六世、地理分布五项条件论,符合白牛镇“破锅袁”之源发地的情况范围。

第七、“破锅袁” 习家店小柏营
  小柏营袁家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原小柏营)五组。袁希华讲:“小柏营是老名,政府号召种杏树后改名杏花村。全村八个组,一、二组有近百人姓袁;三、四、五组有六百余人袁姓;七、八组差不多也有百多人姓袁。总计六七百人。”

  一、本支传说与分析
  一〉、袁姓是从陕西大槐树迁来,其他姓氏也同样说;有小脚趾甲是两丫故事;有背手故事;有用绳子捆,兄弟不准迁一地说。在明、清大移民时期陕西本身也缺人,不存在政府强制外迁。产生此说的原因是:
    1、‘山西’、‘陕西’读音不准,山西大槐树变成陕西大槐树了,后人云亦云造成的。
    2、当地最早可能有从‘陕西’迁来户,后迁来者跟着人云亦云造成的。
    3、对‘破锅袁’而论起初是为了避开“白牛反朝政治事件”,后来袁氏人不了解真相跟着人云亦云。

  二〉、破锅袁家分四股
  袁姓是从陕西大槐树迁来,老地名叫吳家庄(现七组),来世祖名不知。据说分家时把锅打成四片,兄弟四人各执一片。一支下河南;一支习家店小柏营;一支袁家店;一支关山河(现为丹江口巿官山镇吕家河村二组袁家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打锅分家不知。”
   1、本地习家店一股;
    2、河南一股,为河南淅川县厚坡镇袁营;
    3、袁家店一股,当地说法与袁家店一股的说法基本一致;
    4、一支关山河(现为丹江口巿官山镇吕家河村二组袁家河)一股,可见其四股为四兄弟的可能性极大!

  三〉、希贝说:“听说我们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来的”是否对?
    1、据希贝家的世系分析,设一世为拱明―士俊―袁勤―有章―朝兵―天基―邦佑―作鑫(八世、1893年腊月26日生)-守慈-希贝-崇昊-本晴晓(十二世、2004.8.2日生)。从八世作鑫至十二世本晴晓共五代人,四个代间隔。
    2、求代间隔年(上代人一岁至下代人一岁之间的年数,一般匡算为30年,正负五年):20041893111÷428代间隔年。
  求拱明出生接近年:189328×718931961697
    3、按祠堂碑派推测,以“尚”字派为来世袓计:
  则“尚”-自-拱明-应?―士俊―袁勤―有章―朝兵―天基―邦佑―作鑫,共十一代 人,十个代间隔。来世袓出生接近年约为:189328×101613年。这个时间与“邓州白牛反朝事件”时间(1642年)接近,两者相差:1642161329年。能否看成“尚”祖迁徒时29
    4、以洪武二年(1369)计,求代(世)数:(20041369)÷28635÷2822.68个代间隔,约为23代人。此地从“尚”字辈开始到现在最晚辈“从”字辈也才十六、七代人,两者相差六代人,一百七十来年时间。洪武二年迁来可能性不大。
    5、没有其它资料支持“洪武二年迁来说”。

  四〉希华(文斌)说始迁祖为袁有伯,可能否?
    1、 若始迁祖为“有”字辈,则他在定派辈歌时不可能写五、六代老派辈字,即便是记得常法也只能是单独一行或作说明例“老派字”等。
    2、若始迁祖为“有”字辈,则他不可能连自己父亲的派或名都全忘了。因这是续定新派辈歌必需的。
    3、用希华的说法“有伯犯了族规被处罚”,从“有”字辈迁来到“邦”字辈前后四代人谓四世同堂,总人数不超过三十人。盖祠堂是不可能的,因只一家也没经济实力。说明当时还没有族规一说,即便有点家规也是有伯说了算。试想:他的儿、孙能处罚他吗?
    4、希华说:“有伯犯了族规被处罚”,这正说明:有伯犯错时族人己很多、门房己多分,族规己制定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伯犯了族规,不处罚难于平众怒。所以始迁祖为“有伯”是与当地实情不相符的。

  二、祠堂碑三大特点
  一〉、 祠堂碑立碑时间为“大清咸丰玖年(1859年)拾月朔一日合族立”,以哪代人为主立呢?(20041859)÷285代,从“本”上溯五世,即“邦、作、守”三代人为主修祠立碑。
  二〉、 祠堂碑上的“宗派”是分两次刻的,前二十字派字与整体碑文是一人所写一人所刻,它下面的二十字派字则是后补上去的。据袁希贝说是袁守礼之作。
  三〉、祠堂碑上的派字,“士”字下辈,“有”字上辈的“袁”字怎么讲?
    1、常理是不可能将本姓姓字作为派字用的!这里为什么这样做?每个家族都会起一定数量的派字,当其中某个派字给忘了时,后辈人不敢胡乱噫测,在编谱或立碑时只好用本姓姓字作替。
    2、用‘破锅袁’来解还反咉出另一层含意,此二十派可分三说:
  其一,从“尚”字到“袁”字六派为搬迁前的原派字或曰老派字,“袁”字是被忘了的派字的替用;
  其二,从“有”到“长”十四派派字,是“拱、士”两代人结合原派辈歌接续的。各姓氏取派字,特别是新迁一地后往往都把原迁出地的派字作为新派辈歌的开头。至少也要将来世袓的原派字或名作为新派辈歌的开头。“拱、士”两代人在续派辈歌时明知老派辈歌“士”下还有一辈,又不知是什么字,只好用姓“袁”字作替。在实际操作时这代人只用名不用辈字。
  其三,若说是“有”字辈以下定派辈歌那是不可思意的也是不可能的!或说修祠堂立碑的“邦、作、守”三代人把第六世的派字给忘了,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从“邦”向上溯只五世,而大清康乾盛世及以后全国修家谱、立碑极为风行,忘是不太可能的!

  三、分析与结论
  一〉、陕西大槐树迁来说,对‘破锅袁’而论起初是为了避开“白牛反朝政治事件”,后来袁氏人不了解真相跟着人云亦云。此四支‘破锅袁’,据有破锅说、迁出年代、时年岁数、地理分布四大特点看与邓州白牛镇“破锅袁”源发地的情况相符,真正始迁出地点是河南邓州白牛镇袁营的可能性极大。
  二〉、那个字辈可能为始迁祖?
    1“尚”字辈出生接近年为1613年,迁徒时间1642年,迁徒时时年29岁。若“尚”字辈为始迁祖,就出现与仁公(约生于1436年)之间的“代间隔年”过大(16131436177÷288.5代间隔年)的问题。这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2考虑到“代间隔年”并不是几十代不变的,前面的七、八代应更接近白牛,若用白牛的32.3代间隔年进计算,则“尚”字辈出生接近年为189332.3×1018933231570年。这个时间距1642年相差72年,这个岁数在逃难外迁时可能性不大。因此“自”字辈为首迁祖是完全可能的。
    3、从“自”字辈至“作”字辈,共10代人,有9个代间隔。“自”字辈出生接近年为:189332.3×918932911602年。与“白牛反朝事件”对照,时差1642160240年。
    4袁家河始迁祖袁志,“志”与“自”同音,可作旁证。
    5、即“自”字辈在逃难时40岁。因此“自”字辈为始迁祖更接近史实。

  三〉、寨河村袁家店与习家店小柏营本是一家。
    1、两者对本地袁氏历史的说法基本上完全一致;
    2、寨河村袁家店袁进书(1940年生)年靑时来小柏营拜过祖,人还健在;
    3、袁进书的爷名作杰,太爷名邦秀。说明他们从“作”字辈以上是与小柏营碑“宗派”上的派字相同的。“作”字以下不同是正常的。

  四、目前情况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小柏营袁氏,目前已有六百多人。袁希华、袁希贝与族人已着手修当地家谱。
老派字为:尚自、应、栱、
破锅后派字为:袁有朝天邦;作守希崇本,义从世泽长。
   慎俢家兴瑞,克明先德昌;永承宗立训,万截绍书香
  现世最高辈为‘进’字辈,最晩为‘利’字辈,相望七代人。从(袁)字至“长”字,是先修定的。从“慎”字至“香”字二十代是祠堂完工多年后补加的。

  五、据有破锅说、迁移时间、时年岁数、十七世、地理分布五项条件论,符合白牛镇“破锅袁”之源发地的情况范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9-1-1 10:27:31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破锅袁” 袁家店
  袁家店位湖北省丹江口巿均县镇寨河村,在六里坪与丹江口市之中间。据现任村文书袁启平(大平)介绍说:“寨河村共八个组,除一、二组没袁姓外,其余各组袁姓分佈为:三组30户;四组31户;五组30多户;六组15户;七组10户;八组13户。四百多人。”

  一,本支传说与分析
  一〉、从陝西大槐树迁来。当地人楊、余、明、范等姓同说从陝西大槐树迁来。有谈小脚指故事;有背手故事;有用绳子捆,兄弟不准迁一地说。在明、清大移民时期陕西本身也缺人,不存在政府强制外迁。产生此说的原因是:
    1、‘山西’、‘陕西’读音不准,山西大槐树变成陕西大槐树了,后人云亦云造成的。
    2,当地最早可能有从‘陕西’迁来户,后迁来者跟着人云亦云造成的。
    3、对‘破锅袁’而论起初是为了避开“白牛反朝政治事件”,后来袁氏人不了解真相跟着人云亦云。

  二〉、破锅袁家分四股
  袁启平的父亲袁进书说:“破锅袁分四股,河南一股(后知为河南淅川县厚坡镇袁营);习家店小柏营一股,那里有祠堂、有祖宗牌位、有祠堂派字碑,我年靑时去拜过祖;本地袁家店一股;官山镇袁家河(现为丹江口巿官山镇吕家河村二组袁家河)一股,他们与我处同派。”
    1、本地袁家店一股
    2、河南一股,为河南淅川县厚坡镇袁营;
    3、习家店小柏营一股,当地说法与习家店一股的说法基本一致;
    4、官山镇袁家河(官山镇政府所在地,武当山吕家河民歌村附近)一股与袁家店有类似说法。可见其四股为四兄弟的可能性极大!
  三〉、“明未从陕西大槐树迁来,老坟在肖川后头罗家岭买有坟地120亩,坟很多。修丹江水庫后被水淹没。”六十年代初修丹江水庫时,政府组织过迁坟、迁人活动为事实。

  四〉、“此处姓袁的都是破锅袁,兄弟四人打破锅用红绸子包起来以后相认为凭。本地袁姓厉害,过红白喜事时,打锣外姓人只能打11锤,袁姓人可打13锤叫满天飞。”正是当地破锅袁家人多,才有‘可打13锤叫满天飞’的行头。

  二、祖碑解读
    1、河湾袁启有家门左侧屋边平放一长1.5、宽0.6、厚0.2的石碑,是从木耳沟抬到他家去的。碑的顶上写有‘福禄千秋’;碑的左侧竖写当地袁氏所辖的四至边界,碑的中间靠右侧竖写:从左至右排,首列长房袁金才、金富、金贵、金玉、金怀;二列三房(略,兄弟五人);三列四房(略,兄弟三人);四列五房(略,兄弟三人)。碑的最右边竖写:大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冬立。碑的右下写有立碑众人名(略)。
    2、碑中没有碑主,说明立碑时只知此坟是位祖宗,不知是那位名谁。
    3、石碑中没有二房,可能二房不赞同立这种不知碑主人是谁的碑(祠堂可以),或二房人少无钱、远地外迁;二房势大与其它几房不和,另四房联合抗二房(碑中写的四至范围能说明此问题)或二房未成年夭折等等。
    4、石碑中的“金”字辈,按时间推算在“作、邦”之上一辈,四房统一为“金”目的是有别于二房,可否看成是这次立碑之目的。
  三、始迁祖及始迁年代
    1、查代间隔年为:从银先(1893年生)至贤伟(1985年生)共四代人,三个代间隔。共用时1985189392年,92÷330.6代间隔年
    2、袁家店与习家店派字对应:两店“作”字辈以上的派字相同的,“作”字以下:‘进’字对应‘希’字;‘利’字对应‘世’字。
    3、不知始迁祖名,迁徒时间1642年。

  四、寨河村袁家店与习家店小柏营本是一家。
    1、 两者对本地袁氏历史的说法基本上一致;
    2、 寨河村袁家店袁进书(1940年生)年靑时来小柏营拜过祖,人还健在;
    3、 袁进书的爷名作杰,太爷名邦秀。说明他们从“作”字辈以上是与小柏营碑“宗派”上的派字相同的。“作”字以下不同是正常的。

  五、目前情况
  寨河村袁家店袁氏(一分支迁到袁家台),目前有400余人。村文书袁启平和族人共商修本支家谱,前期摸底登记工作基本完成。
老派字为:本支无;参照小柏营支,尚自、应、栱、士,
破锅后派字为:袁有朝天邦;作;先进启贤良,本利道生长;
             诗书谓珠宝,万世显龙昌。

  作;字后派字是自修定的。现世最高辈为‘进’字辈,最晩为‘利’字辈,相望六代人。袁家店的“进”字辈对应习家店小柏营支的“希”字辈。

  六、据有破锅说、迁移时间、时年岁数、十七世、地理分布五项条件论,符合白牛镇“破锅袁”之源发地的情况范围。

第九,厚坡袁营支
  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马王港村袁营。袁营组的组长袁清理(50岁),用电话介绍说:“我们是破锅袁家,有说三兄弟破锅,也有说四兄弟破锅。是从陕西大愧树迁来。发展到今天,有四百来人。袁塘、下张营的袁氏人是从我们这迁去的,他们各有百把人。”
  习家店中学老师袁晓琴的父亲袁清国,家住厚坡袁营。他用电话介绍说:“我们是破锅袁家,不知何人、何时、从何地迁来。只听说与习家店、白牛是一袁,四人破锅。有个侄儿前年还专程到白牛去联系过修谱一事,回来后不久去世了,此事没弄成。我家四世同堂,清国(1934年生)-儿-孙-重孙(2007年生)。本处派字在大炼钢铁时(1958年)丢失,只记得最后几派:世、继、成、金,清、希(喜)、新、兴。‘兴’字是据意所加,‘新’字以后是乱起的。”目前现世最高派‘清’字辈,现世最低派‘兴’字辈,相望四代人。
分析与结论:
  一、从陕西大愧树迁来。在明、清大移民时期陕西本身也缺人,不存在政府强制外迁。产生此说的原因是:
    1、‘山西’、‘陕西’读音不准,山西大槐树变成陕西大槐树了,后人云亦云造成的。
    2、 当地最早可能有从‘陕西’迁来户,后迁来者跟着人云亦云造成的。
    3、对‘破锅袁’而论起初是为了避开“白牛反朝政治事件”,后来袁氏人不了解真相跟着人云亦云。

  二、看代间隔年(上代人一岁至下代人一岁之间的年数,一般匡算为30年,正负五年):
    1、清国(1934年生)-儿-孙-重孙(2007年生),共四代,有三个代间隔。2007193421代间隔年。此代间隔年有些偏小,但确是清国家的实际。若匡算全村,则取2130的平均数,即213051÷225.5代间隔年
    2、匡算“世”字辈出生接近年:
  从“世”字辈-“兴”字辈,共八代,七个代间隔。即200725.5×71828年。

  三、推排“世”字辈与习家店、袁家店相对应的派字:
  在“不知何人、何时、从何地迁来,派字丢掉”的情况下,有厚坡袁营支与习家店小柏营支两地说法基本上一致,是一家为前提。拫据“世”字辈出生接近年;袁营现世最高、最低派字,与习家店现世最高、最低派字相排比,综合考虑。
    1、习家店作鑫1893年生,为“作”字辈;袁家店银先也是1893年生,为“先(同守)”字辈,相差一代人。袁营“世”字辈,在1828年生。他们在1893年时,袁营应为“成”字辈。换言之,袁营的“世”字辈对应习家店 “邦”字辈。
    2、习家店现世最高为“作”字辈,最低为“从”字辈,相望七代人;袁家店现世最高为“进(希)”字辈,最低为“利”字辈,相望六代人;袁营现世最高为“清”字辈,最低为“兴”字辈,相望四代人。用替减法,袁营现世最高 “清”字辈对应习家店“崇”字辈、袁家店 “启”字辈。 “兴”字辈对应习家店“从”字辈、袁家店 “本”字辈。

  四、目前情况
  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马王港村袁营支,目前括袁塘、下张营有600余人。袁清国、袁清理正组织族人修谱。
老派字为:本支无;参照小柏营支,尚自、应、栱、士,
破锅后派字为:袁有朝天邦。(邦=世)继成金,清希(喜)新兴
  袁营现世最高为“清”字辈,最低为“兴”字辈,相望四代人。
  五、据有破锅说、有与习家店、白牛一家说、十六世、地理分布几项条件论,符合白牛镇“破锅袁”之发源地的情况范围。

第十、袁家台支
  袁家台位于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官山镇五龙山村(五龙山村、大坪村合并)四组袁家台。2008.8.10-13号电话采访,受访人袁贤华夫妇、袁文有、袁启超。袁贤华夫妇分两次说:“我们是从肖川寨河袁家店迁来的,派字跟他们同,几百年了”。“因早年袁家台一男与袁家河一女同姓结婚(早于出五服),袁家河人不赞同,从此两地互不相认,各为破锅袁家,是近百年时间的事。” 袁文有52岁,他说:“袁家台括近年迁走的不到20户,七、八十人。传说从陕西大槐树迁来,老祖带来四个儿子走到袁家台分家。袁家台留住一支;一支到肖川袁家店;另两支不知迁何处。我们和袁家河都是破锅袁家,因两地通婚事互不相认。”关于辈字,文有说:“这里坟地有碑以后去看。目前派字:开志,文光启贤良,本利道生长;诗书谓珠宝,万世显龙昌。这里现世最高辈为‘文’字辈,最晩为‘良’字辈,相望五代人。”

分析与结论
  一、从陕西迁来。在明、清大移民时期陕西本身也缺人,不存在政府强制外迁。产生此说的原因是:
    1、‘山西’、‘陕西’读音不准,山西大槐树变成陕西大槐树了,后人云亦云造成的。
    2、 当地最早可能有从‘陕西’迁来户,后迁来者跟着人云亦云造成的。
    3、对‘破锅袁’而论起初是为了避开“白牛反朝政治事件”,后来袁氏人不了解真相跟着人云亦云。

  二、迁到到袁家台分家。此说不可信,原因有
  1、袁家台普遍认为是从肖川袁家店迁来;
  2、袁家店与习家店小柏营袁氏说法一致,不知何地、何时四分。
  3、从两地现用的派字看:袁家台文光启贤良,袁家店是先进启贤良,从“启”字派开始后面十八派全同。而袁家店与习家店小柏营袁氏从“先”字辈后则全不同。这只能说明袁家台与袁家店关系近些,可能是“开”字辈或上一代人从袁家店迁到袁家台,到文、光两代人回袁家店共续“启”始十八世派字。
  4、袁家店现有袁姓人四百余人,袁家台袁氏现有袁姓人七、八十人。说明袁姓到袁家台时间晚于到袁家店的时间。
  5、袁家台袁氏从肖川袁家店迁来是可确定的。

  三、袁家台袁氏与袁家河袁氏之关系
  1、袁家店与习家店小柏营袁氏两支同说:“袁家河袁氏,是四破锅袁家之一。”
  2、袁家河袁氏也称自己是破锅袁家,并且说是最早迁入袁家河地区的。
  3、袁家河袁氏不赞成当地袁氏女(顺字辈)嫁给袁家台男(袁光志),导致近百年互不相认。
  4、红石岩迁居袁家河的袁氏,可能是丹江口地区“破锅袁”四兄弟之一。袁家台袁氏与袁家河袁氏住地临近,且袁家台袁氏是从袁家店迁来,故两地同属“破锅袁”四兄弟范围。

  四、目前情况
    1、代间隔年
  文有家世系:父1900年生)-文有-子82年生-侄孙1990年生(文有兄之孙)。前后四代人,有三个代间隔,用时90年。每个代间隔平均为90÷330代间隔年
  2官山镇五龙山村袁家台,虽是从袁家店迁来,目前已发展二十来户,七、八十人。袁文友正与族人联系修谱。
老派字为:本支无;参照袁家店支,尚自、应、栱、士,
破锅后派字为:袁有朝天邦;作;文光启贤良,
本利道生长;
             诗书谓珠宝,万世显龙昌。

  作;字后派字是自修定的。现世最高辈为‘文’字辈,最晩为‘良’字辈,相望五代人。袁家台的“文”字辈对应习家店小柏营支的“守”字辈,袁家店的“先”字辈

  五据有破锅说、自袁家店迁来、十六世、地理分布几项条件论,符合白牛镇“破锅袁”之发源地的情况范围。


第十一、袁家河支
  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袁家河支,旧称大平村,位于武当山南坡下。2008.8.月,电话采访袁官均。官均1967年生,原村主任。官均説:“我们来世袓啥名不知,准确首迁时间不知。只听说是‘破锅袁家’,有说一锅分三片也有说分四片,兄弟各执一片以后好相认。说是从陕西大槐树迁来,
来世祖第一站迁在‘新楼庄’,那里现有两座袁家老坟无碑。因新楼庄地全是鹅卵石收成不好,住了几年就二迁到‘红石岩’。在‘红石岩’又住了若干年三迁到现在的‘袁家河’,‘红石岩’现有坟几十座,少数有碑。关于袁家河的情况,官均说:“袁家是最先迁到‘袁家河’的,后是梁家。刚来时象原始森林,先住山顶慢慢向山下发展。传说迁到‘袁家河’后第二年大修武当山。还有一传说是洪武一年迁来,二年修武当山当年袁、梁两姓上武当山吃住都是不要钱的。”
  谈到近年情况时,官均说:“目前袁氏外迁的不少,现今住此地的只有200余人。我们的派字是: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奇贤富和守,子孝父心宽。这里现世最高辈为‘心’字辈,最晩为‘民’字辈,相望五代人。说到派字,有一个故事:袁顺才是我族长辈,解放前在乡保安营任排长负责均县镇寨河一带治安,均县镇寨河袁家店人关系好,解放初他回来动员族人与袁家店袁姓合谱,本地从‘官’字辈等同袁家店的‘启’字辈,以后就用袁家店的派字。影响了一、两代,这几年我又把他改过来了。”

分析与结论:
  一、从陕西迁来。在明、清大移民时期陕西本身也缺人,不存在政府强制外迁。产生此说的原因是:
    1、‘山西’、‘陕西’读音不准,山西大槐树变成陕西大槐树了,后来人云亦云造成的。
    2、 当地最早可能有从‘陕西’迁来户,后迁来者跟着人云亦云造成的。
    3、对‘破锅袁’而论起初是为了避开“白牛反朝政治事件”,后来袁氏人不了解真相跟着人云亦云。

  二、“传说洪武一年迁来,二年修武当山”是不可信的。
  1、从洪武的角度看,他刚立政权国内外要处理解决的事情之多是可想象的。他要在立国的第二年去修武当山,本人精力不可能、财力更不可能有,百废待新样样要钱。二年修武当山是不可能的!
  2从历史的角度看,明朝修武当山是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开始修建。若是这个期间迁来不大可能,其一,从明永乐年间到现在历时六百年,正常情况可繁衍二十余代人,人口至少要过千。凡红石岩属下袁氏人数才三、四百人。其二,与周围的“破锅袁家”说时间相距太远。

  三、迁到‘袁家河’后第二年大修武当山,是可取的
    1、清朝修武当山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开始大规模修建。以后康熙二十三年、二十九年又小修,共三度重修。
    2、袁家河支“破锅袁”源于红石岩,他们的迁移过程是:第一站是新楼庄,因田地土质差,没住几年就迁到红石岩。第二站红石岩,至今还有袁氏在此居住,有坟墓几十座,红石岩可算这支“破锅袁”的真正主迁地点。
    3、在红石岩住十多年后,有部分袁氏又第三次搬迁到现在的袁家河。即公元1661年迁到袁家河,公元1662年修武当山。
    4、当时武当山没多少居民,修武当山的管理者完全有可能常到袁、梁二姓家坐坐、借点东西或占用了袁、梁二姓开的土地或袁、梁二姓为修武当山出过大力等原因,才有“当年袁、梁两姓上武当山吃住都是不要钱的”说法。

四、袁家河袁氏始迁祖袁志,真正始迁时间为公元1642年

    1、康熙元年(公元1662)开始大规模修建武当山时,袁家河袁氏已在新楼庄、红石岩此居住近二十年,红石岩有坟墓几十座可以为证。
    2、河南邓州白牛反朝事件后,“破锅袁”源发时间为公元1642年春。此时间距康熙元年(公元1662)开始大规模修建武当山时,相距二十年。这不是巧合,而是史合。
    3、袓碑为证始迁祖袁志。

  五、袓坟、袓碑
    1始迁祖坟在新楼庄,始迁祖来时岁数较大,在第一站‘新楼庄’没住几年,卒后就地安葬,现在还有两座无碑的袁家老坟便可证明。年青一代认为新楼庄田地差,就二迁到‘红石岩’。
  2、红石岩现有袁氏祖坟几十座,其中一座有碑。其碑上有碑帽,下有碑座,高1.5米,宽0.6米,厚0.15米。碑正面刻有:碑帽下自左至右横书“佑我后人”四个大字,其下又横书“供奉”两个大字。碑正面左侧竖书,刻有很多小字象诗文,内容可能是始祖何时、何地、为何因迁徒到此地或派字歌,因石质差已分化无法辨认。碑正中竖刻两列大字:左侧,“故始袓袁志二世祖袁成三世…”(因石质差已分化无法辨认,此列文字与右侧文字对照只用了右侧文字一半的距离);右侧,“黄清待赠袁氏历代宗祖之位”(此列‘黄’字紧接碑“供奉”下写,‘位’字紧挨碑座)。碑正面右侧中下竖书,“裔孙国成、太、明…”(成、太、明三字为从左至右并列,其下还有许多字因石质差已分化无法辨认)。碑的最右边竖刻,“大清咸丰十年(1861年)季月三日”
  3、解读红石岩祖碑
  此碑是“国”字辈所立(同时期的太山庙功徳碑上,有袁国太捐钱记录),碑正中竖书两列大字,左侧的“故始袓袁志二世祖袁成三世…”只用了右侧,“黄清待赠袁氏历代宗祖之位”一半距离位置,刻有三代祖。说明在这三代祖之下还刻有三、四代祖,才可称“袁氏历代宗祖”。若只有三代祖,碑中间两列大字完全可以并为一列书刻,位置是足够用的。
  用白牛破锅袁”逃难时间1642年推算,立碑时间为公元1861年三月三日,两者相距1861-1642=219年。用代间隔糸数30年进行匡算,可繁衍多少代人?219÷30=7.3个代间隔,括两头应有八代(世)。
  即:一世袁志-二世袁成-三世?-?-?-?-?-八世国太-正字辈…,三世以后因石质差已分化无法辨认,从排列世系看应还有三、四世祖名。

  六、袁家河支与习家店小柏营支和袁家店支是破锅袁” 四兄弟之一。
  1袁家河袁氏支有“破锅袁家”说,不知其他几片在何处,可能是袁家河袁氏支口耳相传遗漏。此支有一个特点:只认本宗是当地“破锅袁家” ,其他的袁氏一慨不是正宗的破锅袁家” 。故他们不愿了解、打听破锅袁其他几家。
  2、此地破锅袁家”兄弟四人,河南厚坡袁营支过远除外,习家店小柏营支和镇寨河村袁家店支异地同声,都说袁家河支是“破锅袁家”四兄弟之一。

七、袁家河支与习家店小柏营支和袁家店支对应派字
    1、“袁顺才在解放初动员族人与袁家店袁姓合谱,本地‘官’字辈等同袁家店的‘启’字辈,以后就用袁家店的派字。”袁顺才能如此统一派字,肯定有道理,不然他也说服不了族人,统一的新派字,也不会沿用几十年,影响一、两代。
    2官山镇袁家河支的始迁袓袁志的“志”字与习家店小柏营支“自”字辈始迁袓的“自”字是同音,世糸排位也对应。
    3、以上条为依据,袁家河支的“心”字辈对应袁家店支的“先”字辈、习家店小柏营支的“守”字辈;袁家河支的“民”字辈对应袁家店的“良”字辈、习家店小柏营支的“义” 字辈。

  八、目前情况
  官山镇袁家河支,外迁的不少,现今住此地的只有200余人。原村主任袁官均和族人正积极走访调查当地袁氏资料,编修家谱。
老派字为:志、民、?、?,
破锅后派字为:?、?、?,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奇贤富和守,子孝父心宽。
  这里现世最高辈为‘心’字辈,最晩为‘民’字辈,相望五代人。

  九、据有破锅说、迁移时间、十五世、地理分布几项条件论,符合白牛镇“破锅袁”之源发地的情况范围。

第十二、河南内乡、湖北房县、保康均有可能有“破锅袁”,待查。诚望知情者提供更多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9-1-1 11:38:31 | 只看该作者
(三)“破锅袁” 逃难扇形图祥解
  调查得知:“破锅袁”其逃难路线为,以白牛为中心向西、西南沿湖北、河南两省交界线呈扇形分布分。逃难落脚地,一般选择尽量朝深山老林无人烟的地方躲。尽量隐藏身份,闭口不谈河南白牛。表面以陕西、山西、江西大槐树为迁来地。
  一、“破锅袁”扇形逃难图
“破锅袁”扇形逃难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资友 发表于 2009-1-1 12:48:00 | 只看该作者
十年磨一剑,梅香苦寒来!天下之事,分久必合,想我《破锅袁》历史,破锅避难,十分惨烈;而今太平盛世,破锅当圆!
  锅片不复得,念祖始可知。我与如启作为破锅袁氏后裔,踏破铁鞋,晓行夜住,穿行于丛林旷野之中,在培军和广大宗亲的帮助下,终于寻到了我支破锅事件的始发地:河南邓州市白牛镇白西村。
  历尽沧桑始为田,功夫不负有心人。
  愿以此篇抛砖引玉,彰扬我族务真求实的作风,发挥网络的优势,扬我袁氏千年美名,重振大家风范,利国利民,造福子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袁益新 发表于 2009-1-1 15:32:4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泥嘴袁氏之祖恐难寻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袁冠烛 发表于 2009-1-1 20:49:2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如启、资友等宗亲!谢谢你们为吾袁一统事业操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冬雷 发表于 2009-1-2 10:57: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保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luofeng 发表于 2009-1-2 18:19: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谢谢酉哥,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袁培 发表于 2009-1-3 16:59:19 | 只看该作者
袁酉宗亲分析的真专业,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