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新年开篇,祝全袁氏幸福、健康!!
“破锅袁”初考
--湖北襄樊南漳袁如啟、谷城袁资友
在中华民族各姓氏中,“树大分丫(枝),人大分家”是最普通又最普遍的家庭常事,也是一种自生的民族习俗和民俗文化。破锅分家,另立锅灶,化整为零是为了使原来庞大的家庭更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与兄弟之间,另起锅台,各自创业过日子的情况随处可见。分家何时为宜,各家自定;采用的方式方法,则千家千法,无一定之规。破锅分家,即分家时将一口做饭时共用的铜、铁锅或沙锅摔成几瓣,分家当事各方各执一片“破锅片”,以为將来后裔们相认重圆时的凭证,这只是分家方式其中的一种。以这种方式分家,习惯称谓“破锅姓”。使用此办法不外乎三种情况:
一、政府政策性搬迁,強制分迁历朝均有发生。
二、因特殊原因(如自然灾害、战争、祸患等),采取的应急措施。
三、家庭成员自愿远距离分散搬迁时。
袁氏采用此种方式分家时就称“破锅袁”。袁姓自从公元前656年辕涛涂 开袁姓以来,在二千六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发生“破锅袁”形式的分家不只数次,地点不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法有一个准确的统计。目前通过网上、个人采访等渠道得知“破锅袁”源产地有:一山西;二江西;三河南白牛等地。
山西省:
山西是明朝人口外迁地区之一。明朝政府在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点集中办理移民事宜。元朝末年,元政府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几成无人之地。而山西,却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年丰人满。加之外省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多为患的地区。明立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迁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而这几次的移民运动大都是带强制性质的。民间传语“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怕人逃跑便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据说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两瓣的。民间的“背手”、“解手”说也源于此,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久之也就习惯了背着手走路。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军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日久了,这种口头的请求 “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山西洪洞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忆念家乡的标志,其实洪洞大槐树只是强迁时的一个集散地并非真正的家原地。象这种强制性的大分迁,出现“破锅(姓)”是少不了的。就目前所知山西“破锅袁”有如:
一、据襄凡呢嘴袁益新2006年走访调查,湖北襄凡市襄阳区黄龙镇站胜大队小袁村、大袁村、花栎村等袁氏就是山西“破锅袁”,本村袁顺启 58岁介绍说:“此地袁氏于明初1368年以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兄弟几人打破锅,各执一片,以为凭证。随迁时有13姓同来。始迁袓-袁都,字辈:益世之维起,国正天心顺; 官清民自安, 仁义智广大; 家齐平岸祥, 引河惠泽长; 厚载玉侯坤,宗光永发扬。现在世最高辈为“天”字派,最晚辈为“清”字派。
二、据安徽省肥东县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家亮电话说,他们是“破锅袁”从山西迁来。现字辈为:兆佩开宝圣,有余正家邦。
三、据安徽省肥东县袁少锋(当地19世)说,他们是“破锅袁”从山西迁来。现字辈为:孝思维则,邦家之光;立修盛德,长发其祥;宏功克继,俊业永昌。
江西省:
江西鄱阳瓦西坝,是明初移民集散之地之一。在元末和明末两次战乱后,湖北、安徽和河南大地因受战乱之害,形成十里无人烟,闲田旷土大量存。正如明人包汝楫在《南中纪闻》中说:“海内旷土总不如湖广之多,湖广真广哉!”而江西饶州远离中原战乱,背靠徽州,有鄱阳湖平原的沃土,得以人丁兴旺。明初人与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人浮于土的状况在《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三月条)中亦有记载:“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 洪武初始明朝便以瓦西坝为集结地,沿长江而下驶向安徽;沿长江而上驶向湖北、河南,大规模的向外地移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西填湖广”的开始,据统计全国有近两亿人的祖先是从这里迁出去的。为使移民进展更顺利,明朝加重江西的税收,仅洪武初常征的赋役就达28种之多!同治《南昌府志•赋役志》曰:“物粮夫差,百端催迫,至不能存,而窜徙于他乡,民之逃亡,此其故也。”在苛捐杂税的逼迫下,千千万万的江西移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远徙至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求生!此“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一直沿袭到清朝中后期。
江西的“破锅袁”可追溯到鰲公九子分九岗。《袁氏世考》曰:“搜湖里雩韶袁家渡谱,谱载始祖钰居西山唐天宝(公元742-756年;取中749年,时年49岁,出生接近年约公元700年)时人。”自钰公―澍―枝―灯―墡―街―宪佐―道迅-鰲,前八世都是布衣。据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西南康袁某程,广东潮山敖公九子琛下28世孙袁锡章和31世孙袁乡倫,江西乐安谷岗敖公长子瓘下裔孙袁章顺-袁新忠等在百陂油柞坑敖公墓实地考查及查看老谱时认定:敖公一家曾显赫一时,父子十人十进士。袁鰲,字巨卿(约公元923-999年),世住袁州府宜春县(江西临川崇仁山斜鲁滸)人。登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进士,官拜长沙府尹、吉州刺史,后宋神宗(1068年)追赠为枢密使,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加敕特赠枢密院正卿护国佑民大夫。曾住五十二都白茅畲三龙岗、三十七都山家源。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后夫妇合葬于本邑五十一都柏陂袁家坑(现名江西崇仁县山斜乡鲁滸村百陂油柞坑)。妻陈氏,生九子一女。长子瓘,字惟彦(约950年生)裔居江西乐安谷岗,宋乾徳六年以乡举授河南陕州路兵马使;次子珮,字惟仁(约953年生)裔居江西清江铜锣州麂岗,宋至道元年进士,官拜山东青州府尹;三子班,字惟新(约955年生)裔居江西乐安太平巨岗,宋咸平四年撥贡,官拜柳州知府;四子珊,字惟昭(约957年生)裔居江西乐安鰲溪横岗,宋咸平元年进士,官拜湖广衡州府衡阳令;五子琯,字惟信(约959年生)裔居江西乐安増田平安桐岗,宋瑞拱二年以岁贡,拜文信府弋阳县敎諭。六子璫,字惟明(约961年生)裔居江西永丰鹿岗,宋淳化三年进士,拜褔州府古田县尹。七子瑞,字惟彰(约963年生)裔居江西乐安増田庫夏城岗,宋景徳三年进士,官拜湖广郴州桂阳县令。八子琰,字惟淵(约965年生)裔居江西丰城老袁坊粟岗,宋真宗景徳元年与弟深同登进士,官拜潮州潮阳令。九子琛,字惟宝(约967年生)裔居江西乐安枥岗,后徒江南衢州龙游石狮巷。宋真宗景徳元年与兄琰同登进士,官拜大理评事;一女,鸞娘適豫章太守张子俊。
“鰲公九子分九岗”的大约时间在公元995-1005年。分居后以铜锅片为凭认袓。《袁氏世考·57页》曰:“江西都昌清化乡双港北郊谱:支袓字希文,由鄱阳迁双淃,其先由袁州徒丰城,又徒山家源,鰲之子琰字惟渊,转徒粟冈,分有銅釜(古代炊事用具,相当于现代的鍋)为记(后徒西山)。善字发夫,因父没奔丧西山,遂家西山。德字有才号渔隐,由西山再徒丰城。” 这是一次四世同堂旺族家庭的自然分家。若干年后,有在江西内迁的,也有迁徙到广东、浙江、褔建等地。过十余代后到元末明初,政府强制性“江西填湖广”时,袁氏迁徒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众多。“湖广填四川”时也可能有“破锅袁”后裔。就目前所知江西外迁“破锅袁”有如:
一、安徽肥东地区撮镇袁郭桥一带的袁姓 袁良禹在“破锅袁的传说”一文中说:“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连年灾荒,江淮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朝廷于是采取了移民政策,从江西一带把大批人口迁往江淮地区。有一家袁姓人家,有弟兄五个,来到肥东境地以后,官府又要把他们分散到五个地方安家。为了便于子孙后代能够相认不出差错,这老弟兄五个人想了一个办法,于是把家里一口铁锅摔成五块,然后每个人拿一块铁锅片作为信物保存,将来后代们就凭铁锅片相认相聚相联系。”此处破锅袁可能从江西迁来。据文章说,发生“破锅”地点可能在肥东也可能在江西。他们第五房的派字是:通士邦孟启,朝文从必重;贤良长裕贵,经义永传芳;孝友承先德,和光应履祥。在二00七年与大袁那边共同商定,从二十四代起,大房和五房使用共同派字,大房“德”字辈以后不再使用“长”辈字,这边“义”字辈以后不再使用“永”辈字,新派字为:乾坤展宏图,九州敬尧舜;科技振国远,勤奋创新章;诚信道辉煌,仁和纳吉祥。 安徽是江西填湖广的重点地区一,江西“九子分九岗”的后裔完全可能迁徙到安徽落户,目前资料尚缺。
二、湖北荆门巿东宝区石桥驿镇象河村二组(原名袁家口)袁氏 象河村主任袁徳银提供的袁氏家谱说:“元朝末由江西淇水县袁家湾迁至钟祥县的,兄弟三人一人落藉象河;一人落藉烙铁沟;一人落藉袁家河(现属荆门市辖内)”。由象河始袓袁士领头集“三处设同宗之法,以鼎是破锅各执为凭,后世遂以此锅片为同宗,永远完善之。”至民国三十六(1947)年象河俢谱时己传十八世。原来派字:志启光德。新定派字:先袓大荣昌,人应守本邦;修道定有成,永作化为祥。并规定象河“远”字,袁家河“耀、德”字,烙铁沟“居”字,袁家嘴“家”字,栗溪“宗”字与新派字“先”字辈等同。目前见世最高辈“启”字辈,最低辈“大”字辈。
三、湖北宜城县刘猴镇云台村二组袁氏 袁时新(原大队会计,60余岁)听其父说:“我们是破锅袁家。要记住,不能在外面乱讲!” 传说从江西迁来,什么时间迁到的说不清,但他们二十来户用的派字与荆门巿袁集(掇刀)的派字一样:世言逢相师,家(佳)修玉(遇)胜(盛)时;中天开景运,万国永安知(之),普艳发秀齐。目前见世最高辈“时”字辈,最低辈“开”字辈。以派字看两者是一宗,不知袁时新的祖上何时从荆门巿袁李河迁来。
四、荆门巿袁集(掇刀)袁氏 袁集村书记袁天国,主任袁卫华介绍说:“我们是从荆门巿漳河袁李河村(初为袁河),因修漳河水庫时迁移来的”。四十年代末鸡鸣岩、袁河、一住、老处、小漳河、三到水、打鼓台塂、仙居寺等地近千户袁氏代表于清嘉庆11年(1806)岁次丙寅季春集棸安团乡安河二组,为始迁祖袁建伯立碑。其碑文曰:“大明洪武时(1368-1398),叔侄三人适楚,一则落藉潜江;一则潜江西奄河(即安河-袁河-袁李河;当时荆门归潜江管)”。因当地人将始袓碑弄断,1949年清明会时向当地人讨说法用时五天,对方焊碑、埋碑,答应平时负责照管,才得于平息。至今碑埋的很深可能由此。掇刀袁照讲:“始祖建伯来后入赘李家,后复袁姓。生五子,龙、虎、豹、彪、熊。有破锅袁说法。”在袁集老街发现一块残破祠堂碑,碑中有:一世祖袁公讳建柏(母张孺人)、 二世祖贵完公(刘孺人), 三、四世袓因碑缺不知。五世祖袁彪公(卢、蒋、刘)、 伯祖袁爵公 、袁龙公,因碑缺其后不知。由此碑可知袁照讲的“建伯生五子”有误,当是四世祖生五子,碑中从六世开始分五房可证明。 此碑上方记录了1947年安团联修谱会新定的字派,其派字为:士言逢相师,佳修遇盛时;中天开景运,万国永安之。作述承先德,益培自发祥;兴仁维学正,耀祖克纯昌。此派字明显为两次修定。
象河袁光記(67岁)说:“在江西,我们袁家有十一房,正九房、二先房(女招)。在楊河修过家谱。” 这里的“正九房”与“九岗”有无某种联系?至少象河、袁李河、袁集(掇刀)、宜城刘猴之破锅源于江西。
五、湖北襄阳牛首镇袁家营袁氏 牛首镇袁家营袁炳顺说:“我们是破锅袁家,一位始祖有三个儿子后分三房,不知何时迁到牛首,叫啥名不知。袁营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七组(茶庵)都有袁姓,共1000人左右。现用派字是:大正必天顺、学本一中、克家有子、华国光宗。”从派字看:大正必天顺是袁家营的老字派,其意未完还当有字。学本一中开始完全用的是襄阳泥嘴镇袁巷支的派字。
《袁氏世考》第46、47页,《蒐湖里雩韶袁家渡家谱》曰“仲玉三子,元一、元二、元三由荷塘徒襄阳牛首。”是鰲公九子分九岗后裔。在牛首镇范围没有第二处众多袁姓居住地。袁炳顺说的一位始祖有三个儿子,与此说是一致的。看来,牛首镇袁家营与泥嘴袁巷,“两兄弟从南昌来时带着沙(或陶)锅,当年到襄阳府时要分开,一个陶锅两个人互相推让,后掉在地上摔破,兄弟二人各拿一半,称破锅袁家”的说法没有依据,是后世人噫编的。
六、湖北襄樊市襄城区卧龙镇(泥嘴镇)袁巷袁氏
据泥嘴镇袁巷赿公下第十九世孙袁益新在《襄阳袁巷袁氏简要情况》一文中 说:“袁巷袁氏始袓袁福公,于明正统(1436-1449)年间由江西南昌迁居鄂西襄阳玉皇村,后迁泥嘴镇袁巷的。过六十年左右,越公、复公也从江西南昌迁此。福公与复公同辈(复公来后直等到他的第五代出生后才并用福公定的第五代辈字就是证明)。越公辈最低,比福公低三辈,但越公与福公支门更近(从谱中可证明,在写三公时,越公辈晚却写在复公前面,供神位也是越公左,复公右。)以后又迁来仲臣公和应举公共五位世袓。目前能看到最早的家谱是1930年石刻版长25.3mm,宽17.2mm共有五册。分为总序一册、福公世系三册、越、复及仲臣公大恕公一册,因家谱遭火灾焚毁封面已缺,有些地方残缺不全,已无法辨认。有确且记载立祠修谱共有五次,分别为乾隆廿有五年庚辰仲春(1761年)、嘉庆六年辛丑(1802年)、道光年间十四年甲午(1835年)、光绪二十年(1892年)有修祠续谱,民国十九年;内容为立碑记七篇、德政颂一篇、墓志墓表七篇、行述二篇、贤孝传一篇、序二篇、缘起一篇;福公、越公、复公至十八代家谱谱系。另一套家谱,是1993年福公后人袁学殖从台湾回来时捐资及部分村民集资根据民国版家谱手抄后重新用腊纸刻的。”目前“袁巷村共有6个自然组,其中 1、2、3、4、6 组是袁姓主要居住地,在附近的魏湾、团一、团二,是从袁巷搬迁过去,总人口约应有2000-3000人。所用派字为:原十二代,福锦瑞盛 ,廷大九士,文?其然。二次续谱修改十六派 ,道开万世,学本一中;克家有子,华国光宗。 三次续谱加十六派,培德兴仁,修齐良则;敬慎遵守,必昌祖业 。1993年又加十六派,楚夏隆盛,普天同乐;炎黄晚第,共享恩泽。”家谱上记载民国以前的外迁情况有出居江南者,有迁到湖北竹山,有迁到郧西后到现庞公乡袁巷,近现代迁移十分频繁,以袁巷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及南漳、保康、十堰以及新疆,甚至到了台湾等地迁移。
益新说:“泥嘴袁巷袁氏有破锅袁说,传的很广,从什么时间开始不知。”此地“破锅袁”说有两种可能:其一,福公从南昌迁来前本属江西“九子分九岗”范畴,“破锅袁”说一直流传至今。其二,仲臣公迁来后派字用‘九’字,是福公起第七代,有六个代间隔。用代间隔年系数30年进行匡算,需用时180年。福公于明正统(取中为1442)年迁来,时年30岁,出生接近年约为1412年。第七代约生于1412+180=1592年。邓州市白牛镇袁营“破锅袁” 发生在公元1642年,仲臣公在公元1642年50岁时携子迁泥嘴袁巷是可取的,他来后子孙们相传“破锅袁”说,逐渐广扩。
福公为涛涂下69代(世)。辕涛涂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701年,袁褔公约生于公元1412年,两者相距2113年。用代间隔年系数30年进行匡算,2113÷30=70个代间隔。综合考证留余地,括两头为六十九代(世)。
泥嘴镇袁巷,因迁来时间早,五位始祖等原因,人数繁衍的快,又地处中心。周边地区袁氏居住分散,人员相对少些。在特别注重姓氏族源关系时代,居住分散的袁氏往往会自然地把本支说成与泥嘴袁巷袁氏是同宗的,以壮族烕。
七、湖北南漳县九集镇吴集办事处袁家畈村袁氏 袁家畈村座落在襄阳、南漳、谷城三县交界处,与鲢鱼潭水庫相邻。从昊集坐車十来里后即入袁家畈范围。据袁家畈村袁本红(原村书记)说:“袁家畈村1、2、3、4、7组有袁姓,人数近百人。是从泥嘴迁来和泥嘴袁巷是一宗的,所用派字相同,这里都是破锅袁家。”现世最高派“万”字,现世最低派“中”字。
八、湖北襄樊市襄城区欧庙镇袁氏 据襄樊呢嘴袁益新2006年走访调查,襄城区欧庙镇孟湾村袁姓有:六、七、八、十组,450人左右;刘庄村五、六组,200人左右;徐湾村二、三组,100人左右。孟湾村袁光荣书记介绍说:“我们这里方圆十公里内的袁姓都为同一宗派,有破锅袁传说。明朝(具体时间不知)一位叫袁仲宽的人带着四个儿子从江西(具体何处不知)来到这里,然后打桩定居,时代延续至今近千人。这里代代相传的是:袁仲宽和泥咀袁巷的袁姓是同一支,而且他们是长房,有一年袁巷的人骑马来到这里询问派别,当时欧庙的袁姓发展的不如袁巷(袁巷有人在做官)所以招待的不周,袁巷的袁氏一气之下另立派别。这里也建过祠堂,袁仲宽的墓及碑原来也在,六、七十年代时都被毁掉了。” 欧庙袁氏的派字为:仲明天朝,文成宜治;志士为宗吉,学乃身之光 ;宏运方开太,修德振家邦。目前现世最高派‘乃’字,现世最低派‘开’字。”
传说与分析
1、仲宽出生接近时间
从始祖仲宽至“开”字辈现世,前后己繁衍22代,有21个代间隔。用代间隔系数30年进行匡算,共用时21×30=630年。2006-630=约1376年。(用此地实际代间隔年计算更准)
2、仲宽与呢嘴仲臣兄弟说不成立
仲臣公迁到呢嘴时给定派字用‘九’字,是福公起第七代,时间约在公元1642年。用这个时间计算其代间隔为2006-1642=364÷21=17.33代间隔年。17代间隔年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仲宽与呢嘴仲臣兄弟说不成立!
3、欧庙与呢嘴在江西似同宗关系
“他们是长房,有一年袁巷的人骑马来到这里询问派别。”常理长房是不会到弟房去问派别的。有两种可能:一是,欧庙袁氏没按呢嘴长房袁氏派别取名,呢嘴长房袁氏去责问欧庙袁氏,互不让歩导致各立派字。二是,两地先后从江西迁来不久,知道消息后呢嘴袁氏来欧庙袁氏处了解情况。因在江西不是很近宗支加上所谈观点不一,互不让歩导致各立派字。
4、福公与仲宽公迁徙时间接近
呢嘴福公于明正统(1436-1449,取中1442年)年间由江西南昌迁居鄂西襄阳玉皇村,后迁泥嘴镇袁巷的。设福公时年30岁,约生于1412年到2006年现世有“克”字辈,21代人用时2006-1412=594年。代间隔为594÷20=29.65代间隔年。
欧庙仲宽公至“开”字辈现世,前后己繁衍22代,有21个代间隔。用代间隔系数30年进行匡算,共用时21×30=630年。2006-630=约生于1376年。设时年仲宽公也30岁,其迁徒吋间为1376+30=1406年。
5、仲宽公为涛涂下多少代(世)
辕涛涂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701年,袁仲宽约生于公元1376年,两者相距2077年。用代间隔年系数30年进行匡算,2077÷30=69个代间隔。留余地,括两头为六十九代(世)。
好象欧庙袁氏先呢嘴袁氏于鄂西,袁仲宽房次小岁数大于袁褔。若真如此,泥嘴长房袁氏到欧庙袁氏询问派别倒是好理解了。
河南省:
河南省太康县是袁氏发展的始源地。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之乱,永嘉南迁”,“安史之乱”后的几次中原民族大迁徒中有没有“破锅袁”产生,未见史料记载,也未听闻传说。
(一)河南省邓州市白牛镇白西村八组(原称袁营)是“破锅袁”源发地 一、白牛镇袁营袁氏始迁 家谱记载:“白牛袁氏祖居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瓦西坝朱市巷,于大明成化二年(1466)迁居河南南阳府登州城东北三十里白牛阜民桥之西街南头。”
据南昌市地名办提供的《南昌市地名志》标明:南昌朱市巷现名叫珠宝街,在八一南昌起义记念馆旁。朱市巷目前袁氏人不多,当地人袁伯川说他们没修谱,传说是从袁家渡迁来。
《袁氏世考》曰:“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谱载始祖钰居佘牟(西山)唐天宝时人,二子澍、葆。”
《搜湖里雩韶袁家渡谱》第八修族谱序曰:“我袁氏始祖钰公世居河洛,至唐天宝徒西山。”
袁家渡袁氏世系简图,自始迁祖钰(四十五世,约公元700年生)传―樹―枝―灯―墡―街―宪―道-鰲公九子分九岗之八子琰公(约965年生)。自琰-善-徳-荣-琼-资-大-锦-彦(迁南昌)下的第八世孙仁(明正统元年,约1436年生)迁白牛,仁公为河南白牛来世祖。仁公到白牛后经过近二百年时间繁衍到第六、七代(仁―升―际―朝―起―文―士)时,即明末163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二、邓州市白牛镇袁营“反朝事件”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流贼》曰:崇祯“十二年夏,献忠反穀城。陕西总督郑崇俭发兵围之,令曰,围师必缺。自成乃由缺走,突武关,往依献忠。献忠欲图之,觉,遁去。官军围自成于巴西、鱼复诸山中,自成大困,欲自经,养子双喜劝而止。自成与步入丛祠,顾而叹曰:‘人言我当为天子,盍卜之,不吉,断我头以降。’宗敏还,杀其两妻,谓自成曰:‘吾死从君矣。’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自成乃尽焚辎重,轻骑由郧、均走河南。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从自成者数万。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釒輕。”
白牛袁氏家谱载:“崇祯十二年(1639年),襄阳王担心自成窜襄阳,便派仝练总领兵18人,以狩猎为名潜入邓县白牛刺探军情。仝练总曾是南阳太守属下白牛驻军头目夏云峰的旧部,夏曾令仝向襄阳送情报,仝冒险而去则一去不返。仝练总带着兵士们一起去夏云峰那里歇脚叙旧,谁知夏云峰多疑,觉得来者不善,表面热情备至让袁文杰、袁文秀设席于南寨,暗地里安排兵士准备斩草除根。当这群兵士们喝过三廵带有蒙汉药之酒时,被夏云峰的士兵乘黑将其众人杀了并拖到镇东南的菜地大沟边挖坑掩埋。士兵清点人数时,发现只有17人,漏掉了1个。那个幸免遇难的人,因不会喝酒,略会轻功,乘屋内灯光昏暗,四肢扺住大酒桌下的边框悬空躲过此劫。这人乘夜色逃回襄阳府报信”。白牛袁氏家谱记载的襄阳王派兵潜入邓县白牛刺探军情的故事和《明史》记载李自成活动范围与时间是全一致的。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流贼》曰: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自成南陷西华,寻屠陈州,副使关永杰、知州侯君擢皆骂贼死。归德、睢州、宁陵、太康数十郡县,悉残毁。商丘知县梁以樟创死复苏,全家歼焉。已,复攻开封,筑长围为持久计。诏起孙传庭为总督,释故尚书侯恂命督师,召左良玉援开封。良玉至硃仙镇,大败,奔襄阳。” 白牛袁氏家谱载:“三年后(1642年春),襄阳王派兵前来报复,声言铲平袁营杀光所有人”。 不是襄阳王要等三年才报复,是由不得他。崇祯十三年要应对张献忠起义,崇祯十四年张献忠亦陷襄阳,戕襄王翊铭。下半年张献忠撤走,明朝在襄阳重组政权。崇祯十五年上半年襄阳无战事,才腃出手来报复白牛袁营。白牛袁氏家谱记载的襄阳王派兵报复白牛袁营的时间和《明史》记载明朝在襄阳有政权的时间是全一致的。
明军到后将没跑或没来得及逃跑的袁营袁氏,无论男女老少见了便杀,现“杀人坑”遗址即是见证。在大军包围袁营之前,军中有袁营人袁享是押运军粮的小官,弃粮跑回袁营报告。袁营的袁姓人商定:各房支以破锅片为记,自择路逃跑。这次“破锅”的目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家,而是一种政治避难行为,目的是子孙后代日后相见时,以“破锅片”作为相认的“信物”。当然,由于社会的动荡,逃难的生活不稳定性,真正能把“破锅片”保存下来的几乎没有,剩下的只有世代的口传“我们是破锅袁家,不管走(逃)到哪里,只要是破锅袁,就是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