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破锅袁”初考

[复制链接]
袁酉 发表于 2009-1-1 08: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新年开篇,祝全袁氏幸福、健康!!


“破锅袁”初考
--湖北襄樊南漳袁如啟、谷城袁资友

  在中华民族各姓氏中,“树大分丫(枝),人大分家”是最普通又最普遍的家庭常事,也是一种自生的民族习俗和民俗文化。破锅分家,另立锅灶,化整为零是为了使原来庞大的家庭更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与兄弟之间,另起锅台,各自创业过日子的情况随处可见。分家何时为宜,各家自定;采用的方式方法,则千家千法,无一定之规。破锅分家,即分家时将一口做饭时共用的铜、铁锅或沙锅摔成几瓣,分家当事各方各执一片“破锅片”,以为將来后裔们相认重圆时的凭证,这只是分家方式其中的一种。以这种方式分家,习惯称谓“破锅姓”。使用此办法不外乎三种情况:

  一、政府政策性搬迁,強制分迁历朝均有发生。


  二、因特殊原因(如自然灾害、战争、祸患等),采取的应急措施。


  三、家庭成员自愿远距离分散搬迁时。


  袁氏采用此种方式分家时就称“破锅袁”。袁姓自从公元前656年辕涛涂
开袁姓以来,在二千六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发生“破锅袁”形式的分家不只数次,地点不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法有一个准确的统计。目前通过网上、个人采访等渠道得知“破锅袁”源产地有:一山西;二江西;三河南白牛等地。

山西省:


  山西是明朝人口外迁地区之一。明朝政府在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点集中办理移民事宜。元朝末年,元政府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几成无人之地。而山西,却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年丰人满。加之外省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多为患的地区。明立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迁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而这几次的移民运动大都是带强制性质的。民间传语“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怕人逃跑便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据说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两瓣的。民间的“背手”、“解手”说也源于此,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久之也就习惯了背着手走路。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军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日久了,这种口头的请求 “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山西洪洞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忆念家乡的标志,其实洪洞大槐树只是强迁时的一个集散地并非真正的家原地。象这种强制性的大分迁,出现“破锅(姓)”是少不了的。就目前所知山西“破锅袁”有如:

  一、据襄凡呢嘴袁益新2006年走访调查,湖北襄凡市襄阳区黄龙镇站胜大队小袁村、大袁村、花栎村等袁氏就是山西“破锅袁”,本村袁顺启 58岁介绍说:“此地袁氏于明初1368年以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兄弟几人打破锅,各执一片,以为凭证。随迁时有13姓同来。始迁袓-袁都,字辈:益世之维起,国正天心顺; 官清民自安, 仁义智广大; 家齐平岸祥, 引河惠泽长; 厚载玉侯坤,宗光永发扬。现在世最高辈为“天”字派,最晚辈为“清”字派。


  二、据安徽省肥东县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家亮电话说,他们是“破锅袁”从山西迁来。现字辈为:兆佩开宝圣,有余正家邦。


  三、据安徽省肥东县袁少锋(当地19世)说,他们是“破锅袁”从山西迁来。现字辈为:孝思维则,邦家之光;立修盛德,长发其祥;宏功克继,俊业永昌。


江西省:


  江西鄱阳瓦西坝,是明初移民集散之地之一。在元末和明末两次战乱后,湖北、安徽和河南大地因受战乱之害,形成十里无人烟,闲田旷土大量存。正如明人包汝楫在《南中纪闻》中说:“海内旷土总不如湖广之多,湖广真广哉!”而江西饶州远离中原战乱,背靠徽州,有鄱阳湖平原的沃土,得以人丁兴旺。明初人与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人浮于土的状况在《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三月条)中亦有记载:“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 洪武初始明朝便以瓦西坝为集结地,沿长江而下驶向安徽;沿长江而上驶向湖北、河南,大规模的向外地移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西填湖广”的开始,据统计全国有近两亿人的祖先是从这里迁出去的。为使移民进展更顺利,明朝加重江西的税收,仅洪武初常征的赋役就达28种之多!同治《南昌府志赋役志》曰:“物粮夫差,百端催迫,至不能存,而窜徙于他乡,民之逃亡,此其故也。”在苛捐杂税的逼迫下,千千万万的江西移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远徙至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求生!此“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一直沿袭到清朝中后期。


  江西的“破锅袁”可追溯到鰲公九子分九岗。《袁氏世考》曰:“搜湖里雩韶袁家渡谱,谱载始祖钰居西山唐天宝(公元742756年;取中749年,时年49岁,出生接近年约公元700年)时人。”自钰公―澍―枝―灯―墡―街―宪佐―道迅-鰲,前八世都是布衣。据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西南康袁某程,广东潮山敖公九子琛下28世孙袁锡章和31世孙袁乡倫,江西乐安谷岗敖公长子瓘下裔孙袁章顺-袁新忠等在百陂油柞坑敖公墓实地考查及查看老谱时认定:敖公一家曾显赫一时,父子十人十进士。袁鰲,字巨卿(约公元923999年),世住袁州府宜春县(江西临川崇仁山斜鲁滸)人。登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进士,官拜长沙府尹、吉州刺史,后宋神宗(1068年)追赠为枢密使,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加敕特赠枢密院正卿护国佑民大夫。曾住五十二都白茅畲三龙岗、三十七都山家源。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后夫妇合葬于本邑五十一都柏陂袁家坑(现名江西崇仁县山斜乡鲁滸村百陂油柞坑)。妻陈氏,生九子一女。长子瓘,字惟彦(约950年生)裔居江西乐安谷岗,宋乾徳六年以乡举授河南陕州路兵马使;次子珮,字惟仁(约953年生)裔居江西清江铜锣州麂岗,宋至道元年进士,官拜山东青州府尹;三子班,字惟新(约955年生)裔居江西乐安太平巨岗,宋咸平四年撥贡,官拜柳州知府;四子珊,字惟昭(约957年生)裔居江西乐安鰲溪横岗,宋咸平元年进士,官拜湖广衡州府衡阳令;五子琯,字惟信(约959年生)裔居江西乐安増田平安桐岗,宋瑞拱二年以岁贡,拜文信府弋阳县敎諭。六子璫,字惟明(约961年生)裔居江西永丰鹿岗,宋淳化三年进士,拜褔州府古田县尹。七子瑞,字惟彰(约963年生)裔居江西乐安増田庫夏城岗,宋景徳三年进士,官拜湖广郴州桂阳县令。八子琰,字惟淵(约965年生)裔居江西丰城老袁坊粟岗,宋真宗景徳元年与弟深同登进士,官拜潮州潮阳令。九子琛,字惟宝(约967年生)裔居江西乐安枥岗,后徒江南衢州龙游石狮巷。宋真宗景徳元年与兄琰同登进士,官拜大理评事;一女,鸞娘適豫章太守张子俊。

  “鰲公九子分九岗”的大约时间在公元9951005年。分居后以铜锅片为凭认袓。《袁氏世考·57页》曰:“江西都昌清化乡双港北郊谱:支袓字希文,由鄱阳迁双淃,其先由袁州徒丰城,又徒山家源,鰲之子琰字惟渊,转徒粟冈,分有銅釜(古代炊事用具,相当于现代的鍋)为记(后徒西山)。善字发夫,因父没奔丧西山,遂家西山。德字有才号渔隐,由西山再徒丰城。” 这是一次四世同堂旺族家庭的自然分家。若干年后,有在江西内迁的,也有迁徙到广东、浙江、褔建等地。过十余代后到元末明初,政府强制性“江西填湖广”时,袁氏迁徒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众多。“湖广填四川”时也可能有“破锅袁”后裔。就目前所知江西外迁“破锅袁”有如:


  一、安徽肥东地区撮镇袁郭桥一带的袁姓
  袁良禹在“破锅袁的传说”一文中说:“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连年灾荒,江淮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朝廷于是采取了移民政策,从江西一带把大批人口迁往江淮地区。有一家袁姓人家,有弟兄五个,来到肥东境地以后,官府又要把他们分散到五个地方安家。为了便于子孙后代能够相认不出差错,这老弟兄五个人想了一个办法,于是把家里一口铁锅摔成五块,然后每个人拿一块铁锅片作为信物保存,将来后代们就凭铁锅片相认相聚相联系。”此处破锅袁可能从江西迁来。据文章说,发生“破锅”地点可能在肥东也可能在江西。他们第五房的派字是:通士邦孟启,朝文从必重;贤良长裕贵,经义永传芳;孝友承先德,和光应履祥。在二00七年与大袁那边共同商定,从二十四代起,大房和五房使用共同派字,大房“德”字辈以后不再使用“长”辈字,这边“义”字辈以后不再使用“永”辈字,新派字为:乾坤展宏图,九州敬尧舜;科技振国远,勤奋创新章;诚信道辉煌,仁和纳吉祥。 安徽是江西填湖广的重点地区一,江西“九子分九岗”的后裔完全可能迁徙到安徽落户,目前资料尚缺。
  二、湖北荆门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