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湖北公安三袁(监察部网站)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yuanscn 发表于 2015-11-11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十九:湖北公安三袁
http://v.ccdi.gov.cn/zgctjg/zgct ... 9239242/index.shtml

中国传说中的家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敦厚家风 哺育文学三子星
公安三袁
  “公安三袁”又称“三袁”,是指明代晚期出生于荆州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的三位袁姓兄弟,他们分别是:
  袁宗道(1560-1600年):字伯修,号石浦,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春坊右庶子等职,著有《白苏斋类集》;
  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吴县知县、顺天府教授、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等职,著有《袁中郎全集》;
  袁中道(1570-1626年):字小修,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南京吏部郎中等职,著有《珂雪斋集》。
  三兄弟是明朝万历年间“公安派”(亦称“性灵派”)文学代表人物,史称“公安三袁”。三袁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力挽复古颓靡之习气,开一代文学之新风,为嗣后三四百年间绵延不断的文学革新思潮揭开了宏大序幕。
袁氏家训
  袁氏家训分两部分:《袁氏家戒十条》、《袁氏家教十则》。《家戒》和《家教》各10条,分别从道德自律和立身行事两方面对族人进行警戒和教育。
  袁氏先祖迁入湖北公安后,垦荒种地,勤劳节俭,开创家业,后制订出了本族家规家训,传家二十二代、五百多年。其核心理念是“立德”和“做人”。强调控制个人私欲,遵从社会礼制,注重内在品格的养成与人生事业的发展,始终把人生的道义与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袁氏家训擅长教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言导人,蕴藉着科学的育人思想。袁氏家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地掀起了读书求知的热潮,使公安大地秉承革新精神与进取意识,民风淳厚,思想开化。
  ●视频脚本
德承祖训 独抒性灵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这样三颗光彩夺目的星辰:他们是一母所生的三兄弟,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胆识和精神,高举文学革新的大旗,大力矫正晚明文坛的复古弊习和模拟颓风,共同开创了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公安派”,成为文学史上流光溢彩的三子星座。
  创下这个文学奇迹的,就是生于湖北公安,史称“公安三袁”的晚明著名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三袁”不仅在文学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为人、做官方面也广为世人称道。老大袁宗道(1560—1600),官至春坊庶子兼翰林院编修,为官清廉,尽忠职守,惫极而逝。老二袁宏道(1568—1610),万历二十三年(1595)任吴县县令。任职期间,他惩治奸吏,清理赋税,深受百姓爱戴。“升米公事”更是成为他的廉政美谈。当时首辅申时行称赞他:“二百年来无此令矣!”所著《群吏法》写入《明史》。老三袁中道(1570—1626),万历四十五年(1617)授徽州府教授,后升南京吏部郎中,勤政廉洁,官声清越。
  正所谓厚德载物,家风熏人。“三袁”能在文学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在政治上获致美誉,这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人身修养与道德追求,又与他们家族严明的家规和敦厚的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翻开一部部史籍,追根溯源,我们在袁氏家教的卷册中探寻他们的人生脉线。一缕墨香、一片清音向我们袭来……
  袁氏远祖本初公,洪武末年迁往荆州公安县,定居长安里。从“三袁”的高祖有伦公起,迄今已传二十二代,历时五百多年。到“三袁”祖父袁大化这一辈,袁氏已经是村里首屈一指的富户。在长期艰辛的创立家业中,袁氏一族逐渐形成了自己家族的生活法则,制订出了明确的家规,这便是《袁氏家教十则》、《袁氏家戒十条》。袁氏家规家训从道德修养、行为法度、人生发展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为族人定出了行事的方向和标准。
  原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公安派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家一级作家 李寿和:
  “三袁”的成长与成功,与袁氏的家教有很直接的关系,比如说他们的父亲袁仕瑜,可算他们人生中第一导师,对他们既疼爱又严厉。袁宏道辞去吴县县令以后,曾经进退两难想归隐,他的父亲专门给他写过一封信,不准他回家,说“世岂有二十八而悬车者?”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袁宏道现在才只有二十八岁,你怎么就不前进了,怎么把车停下来了。所以袁宏道又东山再起,北上京师,与他的兄弟一起,在京师,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掀起了公安派文学运动的高潮。
  如果说《袁氏家戒十条》是从“戒”的方面去告诫人们要有所不为,那么《袁氏家教十则》则是从“为”的方面去强调要做什么,要如何做,从正面来树立人的道德理想。
“教孝慈”、“笃友恭”
  强调在家庭中孝敬慈爱,对朋友笃实恭敬。“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一个人在家中的道德养成就是在社会中立身行事的基础。“三袁”的成长以及日后的成才、成就,与这种严明的家教家训是分不开的。
  上慈下孝,惠养了“三袁”的心性品格,而朋友之间恭谨笃诚,也拓宽了“三袁”兄弟的人生道路。与“三袁”相往来者,莫不如沐春风,如饮甘醴。
“设义学”、“尚勤俭”
  袁氏家族对文化教育有着很高的认识,积极倡导文化与求知,并明确把资助求学写入家教细则,显示了袁氏一族的开明智慧和远见卓识。
  荆州市社科联副主席、《人文荆州》主编 谢葵:
 崇尚读书,崇尚求知,这一家训在袁氏家族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掀起了一股读书之风,而且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三袁”标举“性灵”的旗帜,在晚明文坛树起了一座丰碑。他们的声名远播,甚至传到了海外。
  倡导勤俭持家是袁氏家族一贯的理念。
  《家教》中写道:“勤者,所以专其志也,志专则业精,业精则人无旷职,此成家之本也;俭者,所以节其用也,用节则积厚,积厚则饥馑无虑,此起家之源也。”
  “三袁”后裔 公安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袁丹锐:
  我们家族一直秉承这样的家训,房屋不必过华,衣冠不必过美,饮食不必过丰,朋友往来不必过费,生日满旬不必延宾,冠婚丧祭不必越礼,贫穷时不忘本分,富贵时不忘珍惜。祖上既尚勤俭,又乐善好施,嘉靖年间,公安大闹饥荒,先祖袁大化先生,拿出两千石稻谷和两千两银子救助灾民,事后当众销毁所有借据。“公安三袁”及袁氏家族,就是以以人为本的美好家训传承于世的。
“正心术”、“立人品”
  袁氏家族强调人的精神修养与道德自律,要求心术端正,人品中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道义被看作是他们人生的准绳。
  “三袁”兄弟高中进士后,母亲让他们脚穿草鞋回娘家报喜,旁人不解。三兄弟已经是人上之人,怎么要穿着草鞋?其母说,就怕他们做了官,忘了本。特意让其脚穿草鞋,就是要接地气,长记性。做人要堂堂正正,为官要清正廉明。
  公安三袁研究院副院长 张遵明:
  袁宏道曾任吴县县令,以前,县衙的猾吏们办事故意拖沓,老百姓叫苦不迭。而袁宏道处理公事快速公允,办事之人很快就能得到答复,一餐饭的功夫就能解决问题。老百姓十分感激,称他为“升米公事”的好官。
  “三袁”老大袁宗道,在朝廷翰林院为官,清正廉洁,从不受取他人一钱,死后身边只有三十两银子,连后事都是靠亲友借钱当物操办的。
“急国课”、“遵礼制”
  立身处世要常想到国家。《家教》对族人从社会责任、义务、法度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大事奄临,务宜恪遵礼制,宁戚宁俭,慎勿蹈习流俗,有坏名教”。教导族人依法度行事,宁可自身辛苦一点,俭朴一点,也不追随流俗,做有损社会风气的事,如此则社会有序,国泰民昌。
  “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只有先治理好个体的家庭,然后才能使整个天下安定昌泰,这就是家规家风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意义。
  “三袁”后裔 公安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袁丹锐:
  作为“三袁”后裔,我们一直传承着良好的家风。具体来说,就是做人和做事,联系我的工作,就是要做人第一,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做事就是要为国家多育栋梁,多出人才,多出佳绩。
  长江大学教授、楚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北省区域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孟修祥:
  可以说《袁氏家教》,与传统的文化精神,与当代的时代要求,是紧密契合在一块的。我们当代人所要做的就是,怎么把这些精神进行阐释,然后发扬光大。这对后来一代一代的精神传承,可以发挥巨大的精神能量。
  今天,“三袁”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文章的高标风范与美好的品德还一直影响着我们。其优良家风传习至今,从袁氏一族走进千家万户,熏陶着人们的品格,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作为现代人,我们也仍需要从这些历史的传承中汲取中华悠久古老的智慧,夯实我们的心灵,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激发蓬勃的力量,去创造更为美好的新生活。
  ●袁氏家教家戒摘编
教孝慈
  “凡为父母,未有不慈爱其子者,但不可姑息①失教。”
  “而立教之方必自孩提天性未满之日,多方引诱,极力教戒,俾②之用心理会,身体力行,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古语云:严父出孝子,慈母多逆儿。”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教孝慈》
  【注释】
  ①姑息:迁就,纵容,不加限制。
  ②俾(bǐ):使。
  【释义】
  凡是父母亲,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但是不可以过度纵容孩子而不加教育。
  但是实现教育孩子的方法,必须是在孩子天性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时候,采用多种方法诱导,尽力教育警戒,使他用心理解领悟,亲身经历体验,在家中做一个孝顺的人,走上社会做一个忠诚的人。古话说:“严格的父母能教导出优秀的子女,慈爱的父母多会骄惯出叛逆的孩子。”
笃友恭
  “自古易得者外物,难得者兄弟,尤难得者,兄弟和而父母顺。”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笃友恭》
  【释义】
  自古以来,容易得到的都是外在的事物,难得的是兄弟,尤其难以得到的,是兄弟的和睦与父母的顺遂。
  “帝尧俊德,首睦九族。人但知有一身之子若孙,不知推而至于兄弟之子若孙,更推而至于从兄弟再从兄弟之子若孙。”
  ——摘自《袁氏家戒十条·戒薄宗族》
  【释义】
  帝尧有美好的德行,首先让九族的人和睦。现在的人只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后代,而不知道推导到兄弟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后代,更不会推导到兄弟的兄弟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后代。
  “比闾①族党,相友相助,古制也。”
  ——摘自《袁氏家戒十条·戒忤邻里》
  【注释】
  ①比闾(lǘ):指人聚居处。
  【释义】
  门户相挨的族人,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这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制度。
急国课
  “自古上给下以田亩,下报上以总①秸。米粟践土,食毛奉公,为先风俗醇厚②之世。”
  “急国课即士庶忠上,要务勉之。”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急国课》
  【注释】
  ①总:禾稿,连穗带杆的禾把子。
  ②醇厚:指淳朴厚道。
  【释义】
  自古以来都是国家给人民土地,人民用劳动所得来回报国家。粮食作物都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吃的用的首先要向社会供奉,这就是早先风俗淳朴厚道的时代。
  急国课就是老百姓对国家要忠诚,必须要很好地做到。
正心术
  “人生祸福成败,莫不基于心术。心术一坏,即富贵亦消乏也;心术一端,即贫贱亦昌达也。”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正心术》
  【释义】
  人生的灾祸与幸福,成功与失败,无不是由心术传导出来的。心术一旦坏了,即使富贵了也会消减困乏;心术一旦端正了,即使贫穷卑贱将来也会昌盛发达。
  “凡我公族各宜辨别公私邪正,养品行于素,修言①寡口,过行鲜怨,恶将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立人品》
  【注释】
  ①修言:统一号令。《国语·周语上》:“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韦昭注:“言,号令也。”
  ②过行:错误的行为。
  【释义】
  凡是我们家族人各自都应该辨别公与私,邪恶与正直,在平时就要注重品行修养,谨慎地说话,犯了错误,少发泄自己的怨愤,这样怎么会做不到在贫穷时不失掉道义,在富贵时也不背离正道呢?
  “学疏见浅,不择贤愚,交结匪类,不治生产,学成浪荡,酒肉欢歌,不分昼夜,嫖赌淫邪,千金何难一挥”、“指责天高地厚,竟无容身之地,势不至行险,侥幸为盗为非,以终必乞丐,无门辗转于沟壑。”
  ——《袁氏家戒十条·戒学浪荡》
  【释义】
  浪荡的人,学问缺乏,见识短浅,不懂得选择贤良与愚蠢,与匪徒交结往来,不管理生产,学会了浪荡,每天酒肉筵席,恣情欢乐,不分白天黑夜,嫖赌逍遥,恶行累累,即使千两黄金,挥霍下去又有什么难处呢,到后来,钱财散尽,指责天地不厚,没有容身的地方,虽然还不至于生命的危险,但怀着侥幸心理成为盗贼罪人,最后难免成为乞丐,无家可归,只能在泥水沟里苟延残喘。
尚勤俭
  “大凡居家必也,房屋不必过华,衣冠不必过美,饮食不必过丰,亲朋往来不必过费,生子满旬不必延宾,冠婚丧祭不可越礼。六者能谨,庶几养其源而节其流,家道昌而乡俗美。”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尚勤俭》
  【释义】
  一般居家生活所必须的,房屋不需要太过富丽,衣服不需要太过华美,饮食不需要太过丰盛,亲戚朋友往来不需要太过破费,生了孩子满月之时不需要延请太多客人,成人了结婚,死亡了祭奠,都不能超越了一定的礼仪规范。这六样能谨慎,差不多就能增加收入而节省开支,家庭昌盛,乡俗和美。
设义学
  “今拟祠堂左右设立义馆①,族中有学德俱优者,择之为师,凡有力者则量出供应,束修②以资诵读,无力者则量为资助,令其专心肄业③。教者必尽其职,学者务领其益。学者勿忘其本,教者勿市④其德,斯一本之谊笃,而祖先之业可继矣。”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设义学》
  【注释】
  ①义馆:义务办学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学校。
  ②束修: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修”。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③肄业:修业;学习(课程)。肄(yì)学习。
  ④市:交易;商品买卖。
  【释义】
  现在准备在祠堂附近设立学校,公族中那些学识品德都很优秀的,挑选出来做老师。凡是有能力的,就出资供应,缴纳学费来资助学生读书学习。没有能力的人,确定为资助对象,让他专心读书。教书的人必须充分尽到自己的职责,学习的人务必领会书中的知识道理。学习的人不忘记自己的目的,教书的人不辱没自己的德行,这样一本书的情谊笃实,而祖先的家业也可继承了。
  “幼则训以小学①,领其法行,践其法言,口诵心维②,勿致旷时,长则入于大学,宗其纲领,疏其条目,致知力行,无愧圣贤。”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专执业》
  【注释】
  ①小学:即语言文字学。古代小学先教授六书,所以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
  ②口诵心维: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释义】
  从小就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训导他们,领会语言的法则,学习运用合乎规范的语言,一边念诵,一边思考,不让他们长时间疏离,长大后就进入高一等的学府学习,全面掌握知识的纲领,疏导出知识的条目,努力获取知识并践行这些知识,不愧对圣贤。
  ●采访札记
  历史长河进入晚明万历年间,烟波浩淼的长江边上,莽苍混沌的公安大地,从一片白苇黄茅间,走出三个布衣方巾的读书人。他们渐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们朗朗的书声逐渐响亮起来,成为时代的洪钟大吕,从震响人们的耳膜,终至震彻人们的心灵,影响时代风尚,引领后世之学。他们便是锐意变革、倡导性灵的公安派文学领军人物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三袁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成就,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文学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在为人做官方面,三袁也广为世人称道,在民间就流传着“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的赞誉。
  袁宗道为官清廉,尽忠职守,他在极度的疲惫中死去,死后没有积蓄,门生集资为其购买棺木,又变卖了他平生的书画几砚之物,才得以扶柩南归。袁宗道在《白苏斋类集·寄三弟》中曾说:“吾官十年,债负山积,室如悬磬。”袁宏道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改革家,他从严治吏,惩治贪腐,兴利除弊,弘扬正气,在吴县(现江苏苏州)上任仅一年,就把吴县治理得有条有理。时任首辅申时行赞曰:“二百年来无此令矣。”综观三袁兄弟之一生,可谓三品(人品、文品、官品)俱佳,才德兼美,成为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而三袁能够被历史铭记、后人称颂,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人身修养与道德追求,又与他们家族严明的家规家训与温润敦厚的家习家风有着深厚的联系。
  袁氏一族在《袁氏家戒十条》《袁氏家教十则》中确立家族的生活法则,制订出明确的家规教训。袁氏家规家训从道德修养、行为法度、人生发展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为族人定出了规程,让族人有了行事的方向和标准。《袁氏家戒十条》从“戒”的方面告诫人们要有所不为,《袁氏家教十则》则从“为”的方面强调要做什么,要如何做,从正面来树立起人的道德理想。
  在注重家风建设的同时,袁氏始终不忘国家,始终是把个人的权益、诉求置于国家的法则之中,达至家与国的统一协调与平衡。这就使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了一种阔大的家国情怀,而不再是狭隘的小我意识,既要提高自我的人生价值,又不忘国家民族的发展。这一理念汇入到中华民族家风家习的宏大潮流中,丰富了它的具体内涵,壮大了它的磅礴气势,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如今,贯穿时代的袁氏家风从袁氏一族走进千家万户的门厅深院,熏陶人们的品格,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时间从来是公正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良的家规家习,让中华大地收获了三位为官清廉、文美天下的袁氏兄弟,有了“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的千古佳话,有了耕读传家的风尚和延续至今的鼎盛文风。作为现代人,我们也仍需要从这些历史的传承中吸取中华悠久古老的智慧,夯实我们的心灵,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激发心灵的力量,去建设新时代,创造新生活。
  ●专家观点
李明柱:人的道德修为来自于内心自律
  做人先立德。袁氏家训首先强调的是做人,做人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而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要知道自己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这与西方强调的敬畏意识是比较接近的。人能知道有所不为,就是一种敬畏,就是一种道德。《袁氏家戒十条》就告诫族中子弟不可侵祭产、鬻守器、滥交游、忤邻里、学浪荡、唆词讼等。“戒”就是不可,就是禁止,就是不使个人人性中的欲望过度膨胀、泛滥。有所禁止,有所不为,就避免使他人因为自己而蒙受伤害,就能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袁氏三兄弟在朝为官,都能廉洁自律,风化天下,就在于他们从小就种下的自律意识,懂得敬畏,敬畏社会,敬畏家国,敬畏法度,永远保持自身的纯洁,永不玷污自己的人身气格。《袁氏家教十则》中“正心术”、“立人品”也是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来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正心术”中讲“惟在存理遏欲,为希贤希圣之本”,就是要保持人的基本的理性,遏制个人的私欲,这理性实质上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意志,是心的根基。而这根基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不断修正。“立人品”中强调“言皆天理,行皆忠厚”,就是说我们说话要符合自然的道理,实施行为要有一颗忠诚温厚的心灵,这样人的品质才显得温良美好,才能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三袁文献收藏、研究者 李明柱)
张遵明:良好的家风熏染出优良的个人品性
  三袁优秀的人品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道德修为,一方面又与他们家族严明的家规家训和温良敦厚的家习家风有着深厚的联系。袁氏家风敦厚,很注重家族成员的和睦相处,父慈子爱,兄弟友恭,三袁父子之间,叔侄之间,兄弟之间,诗词唱和,相互勉励,三袁在家族中既能增长学识,又能受到品性的熏陶,惠养出温润敦厚的品格。严明的家规家训又能使他们保持人生的警醒,在为官做事方面清廉刚正。崇尚读书的风气也让三袁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田就种下了知识的种子,有了性灵的萌芽,这才有了之后影响一代文坛,名垂青史的“公安派”。敦厚的人品带来了他们出类拔萃的文品和清廉刚正的官品。综观三袁兄弟一生,可谓三品(人品、文品、官品)俱佳,文才兼美,堪称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优秀代表。
(公安三袁研究院副院长 张遵明)
谢葵:高迈情怀、开阔胸襟影响人的长远发展
  崇尚读书,崇尚求知,这一家训在袁氏族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掀起了一股读书之风,而且结出了硕果,族中多人跨出家门,走向社会,更有三袁标举“性灵”的旗帜,在晚明文坛树起了一座丰碑,他们的声名传遍全国。《家教》中写道:“吾族子弟姿性可读者甚多,但有穷而不能读者,有师非其人而读或不成者,今拟祠堂左右设立义馆,族中有学德俱优者择之为师,凡有力者则量出供应,束修以资诵读,无力者则量为资助,令其专心肄业。教者必尽其职,学者务领其益。学者勿忘其本,教者勿市其德,斯一本之谊笃,而祖先之业可继矣。我伯叔兄弟共虑行之。”像这样明确把资助读书求学写入细则,在一般家规家训中还是少有的,这样的远见卓识与开明智慧,鼓舞了三袁志气,激励出他们的进取之心,兄弟三人先后高中进士,入朝为官,并在文学上创造出累累硕果,留下千古美名,如今我们在荆州还能看见卷雪楼、三管笔等历史遗迹,昭示着他们昨日的辉煌。
(荆州市社科联副主席、《人文荆州》主编 谢葵)
袁丹锐:勤劳节俭的美德源远流长、惠及后人
  倡导勤俭持家是袁氏家族一贯的理念。《家教·尚勤俭》中写道:“勤者,所以专其志也,志专则业精,业精则人无旷职,此成家之本也;俭者,所以节其用也,用节则积厚,积厚则饥谨无虑,此起家之源也。”鲜明倡导勤俭持家的理念。袁氏一族早先并不是公安人,到洪武年才迁居公安。在公安这块土地上,他们历经了从无到有,从薄到丰,从贫到富这样一个艰辛的创业历程,袁氏深知持家不易,一直教导族人贫穷之时要安守本分,富贵之时要知道珍惜。时时对自身加以警戒劝勉,不使族人陷于挥霍浪费的渊谷。袁氏还是有大修大德之族,《家教十则》第六则“专执业”中写道:“达而兼善,穷而独善”,强调在发达时要带动他人共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三袁祖父大化,是个爱周人之急的人。嘉靖年间,公安发生饥荒,大化倾其家财,拿出两千石稻谷和两千两银子周借给灾民,之后又烧掉了这些借据。这在老百姓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在倡导节俭的同时,袁氏还积极反对奢侈的风气,给了后人明确警示:“今时世风奢侈,勤或有之,俭则难持,大凡居家必也,房屋不必过华,衣冠不必过美,饮食不必过丰,亲朋往来不必过费,生子满旬不必延宾,冠婚丧祭不必越礼……家道昌而乡俗美”,“处穷约时当思守份,处富贵时要知惜福……”《袁氏家教十则·尚勤俭》告诫族人在穷困时要知道安守本分,在富贵时能懂得珍惜。日后的三袁以及袁氏后人,无论在执家立业上,还是在入朝为官上,都能勤俭节用,保持了良好的做人品格,也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新风。
(三袁后裔、公安县第一中学教师 袁丹锐)


视频链接:http://v.ccdi.gov.cn/zgctjg/zgctzdjghbgasyPAGE1446780899239242/index.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yuanscn 发表于 2015-11-11 18:11:46 | 只看该作者
                            袁氏家训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袁氏家训分两部分:《袁氏家戒十条》、《袁氏家教十则》。《家戒》和《家教》各10条,分别从道德自律和立身行事两方面对族人进行警戒和教育。

袁氏先祖迁入湖北公安后,垦荒种地,勤劳节俭,开创家业,后制订出了本族家规家训,传家二十二代、五百多年。其核心理念是“立德”和“做人”。强调控制个人私欲,遵从社会礼制,注重内在品格的养成与人生事业的发展,始终把人生的道义与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袁氏家训擅长教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言导人,蕴藉着科学的育人思想。袁氏家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地掀起了读书求知的热潮,使公安大地秉承革新精神与进取意识,民风淳厚,思想开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yuanscn 发表于 2015-11-11 18:12:32 | 只看该作者

采访札记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11-10 09:00
分享

  历史长河进入晚明万历年间,烟波浩淼的长江边上,莽苍混沌的公安大地,从一片白苇黄茅间,走出三个布衣方巾的读书人。他们渐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们朗朗的书声逐渐响亮起来,成为时代的洪钟大吕,从震响人们的耳膜,终至震彻人们的心灵,影响时代风尚,引领后世之学。他们便是锐意变革、倡导性灵的公安派文学领军人物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三袁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成就,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文学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在为人做官方面,三袁也广为世人称道,在民间就流传着“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的赞誉。

  袁宗道为官清廉,尽忠职守,他在极度的疲惫中死去,死后没有积蓄,门生集资为其购买棺木,又变卖了他平生的书画几砚之物,才得以扶柩南归。袁宗道在《白苏斋类集·寄三弟》中曾说:“吾官十年,债负山积,室如悬磬。”袁宏道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改革家,他从严治吏,惩治贪腐,兴利除弊,弘扬正气,在吴县(现江苏苏州)上任仅一年,就把吴县治理得有条有理。时任首辅申时行赞曰:“二百年来无此令矣。”综观三袁兄弟之一生,可谓三品(人品、文品、官品)俱佳,才德兼美,成为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而三袁能够被历史铭记、后人称颂,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人身修养与道德追求,又与他们家族严明的家规家训与温润敦厚的家习家风有着深厚的联系。

  袁氏一族在《袁氏家戒十条》《袁氏家教十则》中确立家族的生活法则,制订出明确的家规教训。袁氏家规家训从道德修养、行为法度、人生发展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为族人定出了规程,让族人有了行事的方向和标准。《袁氏家戒十条》从“戒”的方面告诫人们要有所不为,《袁氏家教十则》则从“为”的方面强调要做什么,要如何做,从正面来树立起人的道德理想。

  在注重家风建设的同时,袁氏始终不忘国家,始终是把个人的权益、诉求置于国家的法则之中,达至家与国的统一协调与平衡。这就使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了一种阔大的家国情怀,而不再是狭隘的小我意识,既要提高自我的人生价值,又不忘国家民族的发展。这一理念汇入到中华民族家风家习的宏大潮流中,丰富了它的具体内涵,壮大了它的磅礴气势,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如今,贯穿时代的袁氏家风从袁氏一族走进千家万户的门厅深院,熏陶人们的品格,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时间从来是公正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良的家规家习,让中华大地收获了三位为官清廉、文美天下的袁氏兄弟,有了“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的千古佳话,有了耕读传家的风尚和延续至今的鼎盛文风。作为现代人,我们也仍需要从这些历史的传承中吸取中华悠久古老的智慧,夯实我们的心灵,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激发心灵的力量,去建设新时代,创造新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yuanscn 发表于 2015-11-11 18:18:34 | 只看该作者
相关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