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宁波“大”姓系列之一西门外袁氏:从抗元英雄到慈善家

[复制链接]
资友 发表于 2015-8-5 10: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开栏语:姓氏是一个家族独一无二的符号,同时,它也隐含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兴衰。如果说,枝繁叶茂成就一棵树的华美,那么,人丁兴旺则成全一个姓氏的昌盛,而每一个大姓的背后,都必定有着“适者生存”的传奇。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自古人杰地灵,才俊辈出。尤其值得一书的,是宁波人家族意识非常强,大户小姓,都有寻根修家谱的传统,这几年,修订家谱热更是日甚一日。
     本着追寻宁波历史和人文的实衷,本报趁着家谱热方兴未艾,特推出“宁波大姓”系列报道,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这是一个在宁波地区扎根近900年的大家族,从南宋开国起,他们就在宁波繁衍生息。家族中,有为民请命的朝廷重臣,有恩泽一方的父母官员,有为了家族事业操劳一生的开明绅士,更有流传数百年的家族家训。
     这个家族就是被老宁波人称为“西门外袁家”的西门袁氏。
     7月23日下午,西门袁氏第26代传人袁弥钧先生为记者讲述了袁家与宁波这块土地的深厚渊源……
   老祖宗是文官,与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是同事
  “岳飞在《满江红》里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就是在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后的1129年8月,康王赵构为了躲避金兵的追赶,一路南下,时任临安知府的袁家老祖宗袁子诚就在护送康王的随行队列中,到宁波后,他便留在了这里。原本只是权宜之计,后来看到北方已经被金兵完全占据,袁家最终选择了在宁波定居,繁衍生息。”
  据袁弥钧介绍,袁家老祖宗刚到宁波时,情况相当糟糕。当时,金兵为了抓住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展开了名为“搜山检海”的大搜捕,赵构不敢停留,继续向南逃跑,一直跑到了温州。皇帝去了温州,留守宁波的袁子诚日子依然不好过,东藏西躲的,家无宁日。幸好金兵不适应南方的生活,不多久就退回了北方。敌兵退去,袁子诚总算松了一口气,于是带着整个家族在宁波鄞西破土造屋,安心定居。这也就是“西门袁氏”的由来。
  “民族英雄岳飞、韩世忠等人都跟我们袁家的老祖宗同朝为官,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同事,只不过,岳、韩等人是武将,而老太爷则是个文官。现在想想,能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活下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太平日子没享几代人,又一次战乱降临了,这一回,差点使我们袁家断了香火。”
  南宋毕竟只是个南方的小朝廷,各方面力量都很薄弱,因此当1276年元军铁骑南下,首都临安很快就被攻破,元军一直打到了庆元城下(今宁波)。袁家第五代族长袁镛誓死不肯投降,带领仅存的宋兵拼死抵抗,可惜,双方兵力悬殊太大,最终,宋兵战败,袁镛被俘,随后因拒绝投降而惨遭杀害。
  袁氏家族听到袁镛被害的消息后,伤心欲绝,一家18口,全部投河自尽。很快,17口人悉数被河水吞没,唯有袁镛6岁的小儿子袁泽民抱着一节小木头在河里浮浮沉沉。眼看着他也要沉下去,这时候,两个袁家的仆人赶到,跳入河中救起了奄奄一息的袁泽民。
  为了躲避元军对袁泽民的追杀,两位仆人将小少爷藏在鳖山庵中,并留了一些上坟用的青团和麻团给他度日,同时也告诫袁泽民,千万不要哭泣,以防被元兵找到。几天之后,元兵终于散去,两位袁家的义仆于是找了一位饱读诗书的寡妇,将袁泽民托付给她抚养。
  “幸亏这两位仆人,要不然西门袁家真的就绝后了,如果袁泽民也淹死河中,那么也就没有后来开枝散叶的袁家了。每次读到这段历史,都觉得好险。”袁弥钧长叹一声。
   “新芝路”是袁氏命名的,其实最早叫“圣旨路”
  南宋被元灭国之后,具有民族气节的袁家对元朝廷敬而远之,几乎没有出来做官的。而不足百年的元政权被明朝取代之后,西门袁家又再次活跃起来。
  “明代初年,袁镛的曾孙袁珙特别会相面。古代科技还不发达,老百姓也好,达官贵族也罢,或多或少都信一些。有一天,还不是皇帝的燕王朱棣特意把袁珙叫去给他看相,袁珙不仅在一群人中认出了哪个是朱棣,还说他有君王之相,以后必成大统。朱棣听后,虽然嘴上怒斥袁珙‘说这话是要掉脑袋的’,可心里却是乐开了花。几年后,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推翻了他的侄子皇帝朱允炆的统治,自己坐上了龙庭宝座。袁家因为拥立有功,又开始发迹起来。”
  袁弥钧说,当时袁家的宅邸就在现在的新芝路附近,袁珙不仅自己靠着相面受到皇帝的信任,他的后代也子从父业,接过了看相的绝活。明朝的几任皇帝对袁家很是信任,前前后后共发三道圣旨以示恩宠,袁氏族人为了向远在北京的皇帝谢恩,就在新芝路附近造了一座“圣旨亭”。
  许多老宁波人都听说过这么一个历史故事,说是“新芝路”其实是“圣旨路”的谐音,因为宁波话中的“圣旨”和“新芝”读法几乎一样。然而袁弥钧先生明确告诉记者,“这其实是个误读。”
  原来,在圣旨路的名字定下来后,袁珙的正房大夫人就一直觉得心里“担担动(宁波话,意为心里忐忑不安)”,总觉得“圣旨路”三个字实在担待不起,想着能不能将这条路换个合适的名字。想啊想啊,不久后的一件小事还真给了这位大夫人一个改地名的灵感。有一天,袁家堂前的大梁上突然长出了一颗灵芝,袁家大夫人看到后,茅塞顿开:新长的灵芝,那就取名“新芝”吧。上报朝廷之后,朱氏皇帝也觉得是个好兆头,是个好名字,就御批应允了。从此“圣旨路”就改名成了“新芝路”,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袁珙,还有个小故事。朱棣当了皇帝后想让袁珙去京城做官,可袁珙除了好酒之外,对名利看得很淡,不愿前去为官。朱棣也理解,就亲自请袁珙喝酒。为了搞清楚袁珙到底能喝多少酒,朱棣特意命人打造了一个与真人一般高大的铜人,并且将里面镂空,袁珙喝一杯酒,就往铜人里头也倒上一杯。没成想,袁珙酒量还真是大得惊人,整个铜人已经被白酒灌满了,他还是没醉。看到这一幕,朱棣惊讶得嘴都半天合不拢。”
  为了表彰袁珙,朱棣后来赐了他一块金牌,上面写着:赐汝金牌,任汝行走,缝坊吃酒,遇库支钱。有人问汝根由,道是永乐皇帝好友。袁珙拿着这块金牌,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宁波,一回家,他就在宅基地四周广种柳树,慢慢地蔚然一片。这就是宁波柳庄的由来。
   为家族祠堂,跟“国防部长”打了半个多世纪的官司
  “现在宁波许多家族都在重修家谱,可是能按照祖先的家训实行的很少。比如,家族中有人生老病死,应有抚恤,鳏寡孤独应该得到照顾,这一条就很难办到。而我们袁家在这点上就能做到。”
  袁弥钧说,早在2000年,袁氏家族中的慈善家袁勃就设立了上海慈善总会鄞县西袁氏慈善教育基金。家族中的晚辈有因家境贫寒而上不起学的,慈善基金会给予一定金额的资助;家族中有考上大学的,每个学期可拨给1500元的补助;出国留学的,金额还会更高一些。另外,80岁、90岁以上的老人,过年也会一人送一个红包,虽然数额不大,不过心意也到了。平时家族中有人生病、生子住院,基金会也会拨款表示慰问。因为这些“小事”,家族凝聚力越来越强。
   说起袁氏家族的凝聚力,袁弥钧还讲了一个小故事。
  袁家三世祖时,家中有两个女儿终身未嫁,这对姐妹将自己的嫁妆折现后,买下340亩土地和300多间房屋,全部赠与了湖心寺(就是现在的月湖庵)。月湖庵的僧尼们为了感谢袁家姐妹的慷慨,就在庵内立了袁家的祠堂,供袁家后人世代供奉。
  但是,到了明朝弘治年间,袁家子孙很是重视的祠堂出了岔子:当时明朝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张时彻也看中了月湖庵这块风水宝地,他利用自己朝廷重臣的身份公然强占袁氏祠堂,将张家祖先的排位给安了进去。这下袁家的后代不干了:自家祖先的祠堂怎么能说给他人就给他人了?哪怕那个家伙是兵部尚书,这个官司也要打到底。
  于是,生员袁祖羔和袁祖壁开始“秋菊打官司”。谁都没想到,这个祖先祠堂的官司一打就是半个多世纪,由于张时彻是朝中一品大员,宁波当地官员不敢得罪,因此这个数次判决,都没有将祠堂还给袁家。60多年中,宁波的管事官员换了好几茬,袁祖壁甚至没看到官司结束就去世了,可袁祖羔就是不肯罢手,继续抗争,直到宁波知府终于宣判袁家获胜。但是张尚书他们也不敢得罪,于是判决将望春桥向东五里的一块地给袁家新建祠堂,并让张家赔付了银两,袁家祠堂这才又重建起来。
  “从万历287年一直打到明末代皇帝崇祯,这场官司才告一段落。而袁家祠堂附近的宁波百姓看到袁家对祖先如此尊重,赞扬之声愈发多了起来。”
   袁弥钧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这次重修家谱,我们使用了以色列人开发的‘My familytree’家族软件。所有资料都输入数据库后,点击任何一个家族成员,都会有一根红线往上,这样,自己的祖辈就一目了然了。从南宋初年到宁波算起,西门袁氏已经经历了31代,现在宁波地区的袁氏后人还有2000多人,主要生活在市三区和北仑区。我国上海、香港及美国、英国等地都有西门袁氏的子孙,大家从事的工作种类也很多,有公务员、教师、学者等等。在古代,我们袁家有义士忠良,现在也不差呀。慈善家袁勃就是我们西门袁氏的优秀代表,他的儿子袁弓夷也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立志要把袁氏家族和慈善事业发扬光大。这次修订网络家谱,我们输入的成员资料已近15000人,等这个网站建成了,只要点一下鼠标,任何一个家族成员资料都会清清楚楚。我相信我们袁氏家族的凝聚力会越来越强。” 记者 朱立奇
袁氏两套五本家谱毛泽东写给袁希洛的亲笔信抗元英雄袁镛画像


xy2.jpg

xy3.jpg

袁弥钧在修编袁氏家谱
xy1.jpg

西袁始祖袁士诚像
xy4.jpg
(出处:《现代金报》http://weibo.com/p/230418ed7e20a50102uxq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冠烛 发表于 2015-8-6 07: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吾袁世代有忠良,传统家风莫可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