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光荣的袁氏家族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4:0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氏共分六字五族  

  东汉的汝南袁家,四世三公,一门的显耀和权势绵延不断,一直被后世研究中国门阀政治的学者,当作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正如南朝的王、谢世家,以及宋代的名门范氏一样。

因此,从光前裕后的袁安开始,乃至汉末三国初期叱喀风云的袁绍等等,都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人物。当然,"袁"这个姓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大姓了。

  荣耀的家氏背景

  有了这样荣耀无比的家世背景,历来关于袁姓姓源的考据工作,已经做得相当的翔实和完整,许多有关姓氏的古籍,对于袁氏来龙去脉的记述,内容也差不多一致。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胤,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甫,甫七代孙庄爰,伯诸生涛,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

《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公满裔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通志氏族略》:"袁氏,妫氏,舜后。"

《袁枢年谱》:"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姓氏考略》:"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袁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满之十一世孙诸伯爰,子孙以为氏。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对于袁氏之姓源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他们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三世孙涛的时候,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并又世代都子陈国的上卿。同时,由于"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是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而胡公满的这一支后代繁衍到后来,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成就也辉煌。

  袁陈同出胡公满

  胡公满,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则认真推溯起来,陈、袁两氏在三千年前岂非本是一家人?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淮阳县一带,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两千年以前,便一直在我国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头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盎,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大常,显贵异常。

袁盎的成功之处,尚不仅此,他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官拜中郎将,而又以直谏而名重朝廷,也因为屡次以语言冒犯天威而被外放,甚至有一度还被免为庶人。我国民间十分通俗的一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就是出于他在谏告汉文帝不可冒险驰下斜坡之时。他的大胆敢谏,还可以从一则故事中看出其大概:据说,有一次汉文帝与慎夫人同坐,与礼制不合,他就直谏说:"陛下独不见人尸乎?"果然,汉初戚夫人的那一段惨事,终于提醒了皇帝,一切应对进退都合乎官庭的仪节。



  东汉时显耀腾达

  到了东汉章帝的建初年间,汝南的袁家开始大雷锋芒,前后一、两百年间,袁氏的人材辈出,有的在朝廷飞黄腾达,高官厚禄,有的则以道德文章显名于世,真可以说是满门荣耀,光荣无比。而且,其余荫更绵延到南北朝以及隋唐二代,使袁氏的后裔,一直享有重要的地位。怪不得后世学者要把他们拿来做为研究古代门阀政治的一个主要个案了。

  把汝南袁氏引领上青云之梯的,就是在汉和帝时,唯一能与当时飞扬拔扈的外戚窦氏相抗衡的名臣袁安。据史载,袁安守正不阿,弹劾不避权幸,当时的天子大臣,都恃赖于他,真可以说是国之栋梁。

  袁安的发迹,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任何背景的凭恃,完全是靠他自己苦苦努力出来的,给后世的国人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奋斗成功的最佳典范。据传,袁安年轻时的家境窘困异常,有一次流浪到洛阳,差一点被一场大雪所冻死。后来,幸亏将他从垂死边缘救活的那位洛阳令,举他为孝廉,并又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在职十年,政尚慈爱,被朝廷誉为"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并且自此扶摇直上,成为了汉室的社稷之臣。他的儿子袁敞,孙子袁阳,曾孙袁逢,也都显达富贵,四世三公,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江苏彭城称望族

  江西的宜春地方,有一座袁山,隋、宋、元、明、清等朝,都因而有袁州之设。这座袁山的得名,也跟汝南袁家有一段渊源,原来,袁安有一个儿子叫做袁京的,少年时无意于仕途,于是就隐居于江南的一座山中,想来大概是由于当时袁氏的声誉正如日之天中,大家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袁山,当时的豫章太守并曾为袁京立高士坊,看来当时袁氏的子弟想要隐居不求闻达于世,也是不太可能的呢!后来,袁京还是出山了,曾做到侍中。

  袁京的儿子袁贺,也曾在当时出人头地,官拜彭城令,后来袁氏在江苏彭城之成为望族,跟这位袁贺不无关系。袁贺的儿子袁开,更以孝行与高节见称于世,曾经被称誉为"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可谓至贤矣!"

  袁间的儿子袁宏,则是一位以文章绝美和高超气节见称的高士,据说,他耻于其门族的贵势,曾改名换姓隐读于师门,后来并屡徵不起,在家过其飘逸的隐士生活。

  此外,袁安的曾孙袁逢,以宽厚笃信著称于时,最后官拜司空,使袁家的门第越来越高。接下去袁逢的儿子袁基,曾官至太仆,其弟袁隗,官至太传,满门的显官,当时袁氏的"高不可攀",实在不难想见。



  三国称雄的袁绍

  三国初期的核心人物袁绍,也是汝南袁家的人,算起来是袁安的元孙。袁绍的为人,很有点像是战国的四公子,凭著优厚的家世,从年轻时就爱士养民,使当时有名望有才干的人士,都愿意跟他折节相交。在汉灵帝约时候,并官至佐军校尉,所享权势不亚其祖。后来,他起兵攻伐当时作威作福的董卓,诸州响应,共推他为盟主,真可以说是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甚至比他们家那些神气的祖先还要来得煊耀些,连当时他的大将颜良和文丑,也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彩描写,而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

  袁绍的从弟袁术,也是《三国演义》上的一名重要角色,他甚至曾俗称帝号,自称仲家。不过,袁术的名望,似乎要比袁绍逊一筹。

  从上面那一连串散发着光耀的名单,"袁"这个姓氏的荣誉,就显而易见了。生而为袁姓之人,真是何其幸运。更难能可贵的,是袁氏似乎得天独厚,他们这个姓氏的光辉历久而弥新,从接下去的魏晋南北朝一贯而下,历代都是文人能士辈出,仅仅是南北朝的三百年间,就有袁山松、袁廓之、袁淑等数十位分别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士。





  袁山松博学能文

  袁山松,又名为袁崧,不但博学能文,所著《后汉书》百篇曾被公认为不朽之作,而又精擅音乐,与当时善唱乐的羊昙,能挽歌的桓伊,被同誉为"三绝";袁廓之,则是一位著名的孝子,其父死于非命,他立誓终身不听音乐,布衣蔬食足不出户,曾被赞叹为:"有子如袁廓之足矣";袁淑,则以文章冠组当时而知名,曾被当时的大诗人谢庄惺惺相惜为"江东无我卿当独步,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 此后,袁氏一连的出了好几位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他们是宋代的袁枢,明代的袁宏道,和清代的袁枚。

  袁枢,就是《通监纪事本未》的作者,为我国史学开创了纪事本末的一体,贡献极大。宋孝宗曾以该书赐东官及江上诸帅,而且命令他们要熟读说:"治道尽在是矣!"足见其价值之高。

这位著名学者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治史的公正严谨。据传,当他奉谕分修国史传时,跟他有同乡之谊的章惇曾婉转请他文饰其传,却被他所严拒了,难怪当时总史事的丞相赵雄要赞美他为"无愧古良史"。



  袁随园文才横溢

  明代的袁宏道,则是"公安"诗体的创始者,王张为诗应注重妙悟与清新轻俊,把我国原已灿烂挥煌的诗学,又带上了另一个崇高至美的境界。据史载,袁宏道之兄宗道及弟中道,都十分有才气,被时人誉为"三袁"

  清代的袁枚,更是鼎鼎大名,是我国每一位读书人都熟稔之至的人物,他的一篇《祭妹文》,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袁枚,是钱塘人,也就是著名的"随园先生",当时与纪昀齐名,被誉为"南袁北纪"。他满腹经纶,尤以诗文见称。他作诗主张抒写性灵,不为格律所拘;古文骈文亦纵横趺岩,自成一家。据说,他所作的"随园诗文集",洛阳纸贵,连琉球等海外地区都争相购买。至于随园诗话,更为诗人所传诵。

袁枚的另一个了不起之处,就是他的落拓君子风度,具有传统中国书生的本色。据传,他最乐于奖掖士类,并又热心提倡妇女文学,所以他的女弟子相当多。袁枚的这种远大而开明的眼光,真是很少有人能及。 嘉南一带多袁姓

  另外,像五代末期历陈而唐,子孙亦世代显达的袁宪;三国时主张"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提倡礼乐不遗余力的曹魏御史大夫袁渔;明末以博学尚奇见称,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后来并从征朝鲜有功的学者袁黄;乃至明末被诬通敌而被冤枉磔死的军功彪炳的大将袁崇焕等,都是十分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至于民国初年的那位大做皇帝梦的袁世凯,从清末以至民初,虽不能不算是一位翻风覆尔的风云人物,然而,历史对于他的评价,却不见佳,所以本文不谈也罢。

  近一、两百年以来,台湾也有袁氏后代繁衍,他们主要聚居于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而以嘉南地区最多,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示,台湾袁姓人家的始祖,大多是在前清时期渡海东来的,则几千年来历代袁氏先人所创造的荣耀,也分享于每一位袁姓省籍人士,他们的幸运,实在令人羡慕。

在汉魏时期袁姓发展过程中,东汉之初的袁良是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他的两个儿子袁昌与袁璋分别成功地缔造了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两大宗支脉系。 二者犹如竞秀双峰,各抱风采,汇聚成为袁姓早期发展史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明清以来不少家谱都以汝南袁氏、陈郡袁氏相矜尚,而经由两者共同莫定的袁姓发展的臣大先机,不啻为袁姓打开了充满活力的辎射空间。故而,这个时期在声势上堪与汝南袁氏的累世显耀相媲美者,非陈郡袁氏莫属。 相比之下,后者虽不如前者名望至显,却能够静水流深,厚积薄发,一脉支流,蜿蜒不绝数百余年,自汊迄唐,其间亦迸射出无数耀眼夺目的异彩吉光,从而为袁姓发展史谱写了更为华彩的乐章。

  东汉初期,袁璋曾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迁居郡中的扶乐(治所在今河南太康西北),后来生子袁滂。 滂字公熙,一字公軎,灵帝熹平(公元172 -177年)中为光禄勋,光和无年(公元178年)拜司徙。 桓帝一朝,外戚和宦官交相弄权,发迹于顺帝朝(公元126 -144年在位)的大将军梁冀是外戚的代表性人物,当时年仅十九岁的郎中袁著(汝南袁氏中袁赏之子)目睹梁氏飞场跋庖,出于义偾,上书皇帝,陈冀之过,力主要其致仕归里,以清政治。 梁冀闻之大为恼火,私下派人疯狂搜捕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直言敢谏的年轻后生。 袁著被逼无奈,一度更名易姓,四处躲藏。 后来竟然托病称死,结蒲为人,装棺出殡,以图暂时脱身。 可狡猾的梁冀料其有诈,最终还是派爪牙穷追不舍,暗中将袁著活活打死。 袁著的生前好友数十人亦相继惨遭杀害。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桓帝在宦官的帮助下,诛杀了梁冀,首事的五名宦官同日封侯,人称“五侯”。 五侯得势后反而愈加专横残暴,汝南袁氏中彭城相袁贺之子袁忠为人正直,他与范滂、李膺等人不畏强权,与宦官迸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此际,位居显职的袁滂则表现得纯素寡欲,在权力角逐的刀口浪尖上,采取了明哲保身、冷眼旁观的处事态度。他平时从不盲人之短,亦不依附任何一派势力,当周围的一班权宠每每致祸之际,袁滂总能够履险如夷,立于不败之地,其为官的原则与能力都堪称一流。

  袁滂生有四子:长子袁涣,次子袁霸,三子袁徽,四子袁敏。这四个人在三国西晋时期都是很有名望的人物。

   汉末战乱,袁涣流寓江、淮一带,初为袁术所用。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兵剿灭了吕布,袁涣又转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后又任谏议大夫、郎中令等职,在任上尽心尽责,以敢涑直言称名。

   据《袁氐世纪》记载,袁涣生有四子:长子袁侃,次子袁寓,三子袁奥,四子袁准。 袁侃,字公然,论议清当,柔而不犯,善与人交,在废兴之间,人之所趣务者,常谦退不为也。 时人以是称之。历位黄门选部郎,号为清平。 后迁至尚书,早卒。 袁寓,字宣厚,精辩有机理,好道家之言,年轻时体质很差,少被病,未官而卒。

   袁奥,字公荣,行足以厉俗,言约而理当,终于光禄勋。 袁准,宇孝尼,有隽才,以儒学知名,尝注《丧服经》,晋武帝泰始(公元265 -274年)中,官至给事中。  

   袁滂次子袁霸,三国时魏初为大司农,与同郡何夔并知名于时。 袁霸生子袁亮。 亮学行出众,位至魏河南尹、尚书。袁准生子袁冲。 袁冲,字景宏,官至光禄勋。  袁滂三子袁徽,以懦术见称,曾举家迁徙交州避乱,成为两广袁氏之祖。 四子袁敏,有武艺,擅修水利,官至魏河堤谒者。
   http://www.prc.net.cn/items/xgwz/500nq/yuan.htm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