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那里来,祖籍今何在? 寻根问祖是中国人、尤其是迁居他乡的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那末,渝北袁氏的根又在何方呢?
根据现存的几本渝北袁氏旧谱,我们只能知道目前居住在重庆市北碚区静观、柳荫、三圣等地的袁氏族亲,其先祖是在大约二百多年前(十八世纪末期、1796年—1798年间)由四川广安移居过来的。再往前溯,就只能知道袁氏先祖的名讳、湖广生长人氏、清初由楚入蜀等等,其余情况概莫能详。即使在民国二十二年版旧谱的字派页前写有“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也不能说我们的先祖就是麻城县孝感乡人。这是因为:
一、按旧谱记载:我渝北袁氏开基之始祖袁公正凤生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正凤公之前还有三代人,为仕盛公——宗玉公——国仲公。如果照每代人平均25年计算,仕盛公的出生年大约是在1660年左右,也就是清顺治末到康熙初时期。而麻城县的孝感乡早在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就已裁撤并入仙居乡,其地域大部分划归了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在麻城县孝感乡不复存在约二百年后,还将其作为籍贯地,有些牵强。
二、麻城县孝感乡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以其在历史上移民规模大、影响深远而闻名遐迩,虽然作为建制和地名在明代只存在百余年,其影响却延绵数百年。据专家考证,在元末明初发生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麻城县孝感乡已成为一个移民中转站,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在此稍作停留后向四川迁移。经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几乎遍及四川(包括重庆)每
一个地区。如果你问四川人,你的祖辈从何处来?他们多会回答是从湖广麻城县或麻城孝感乡而来。始于清初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时,孝感乡早已不存在,而经麻城填川之民或用旧名孝感乡,或称麻城县,可见孝感乡这一历史地名影响之久远。从移民史角度看,麻城和孝感乡在明末清初兴起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中多有混淆,然麻城还留有原孝感乡一部分旧土,以怀旧之情而续用原籍之名或用麻城为籍都可以理解。类似情况,在移民四川的许多家族中并不少见。
据此可知,我们的先祖可能是湖广麻城县籍,亦可能是湖广麻城县过籍,实在无法确定。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九代祖开福公在续修支谱时,才没有采信“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的说法,而代之以“谱盘 湖广入川北道广安州崇義乡地名龙王山居住起籍祖宗昭穆録后”及“以上三代祖考妣因代远年禋世系莫详”。
近日,有幸从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袁健先生处看到名曰《汝南袁氏联宗谱——卧雪堂》(下称“联宗谱”)的残本谱书,细读一遍,令人十分振奋。
“联宗谱”大约是在清朝末年由数十位袁姓官员编写的。残本共408页,除记载了汝南袁氏的宗谱外,还用约200页记载了迁往四川各府厅州县的“四川全省联宗入川世孙”名录。
“联宗谱”记载迁往四川广安州共有三个房系,其中第270页的房系虽是原籍湖广麻城县,但字派与我旧谱所载无一相同,故不可能是我渝北袁氏的先辈。其余二房系情况如下:
1、 “联宗谱”第269页记载:“原籍湖广湘乡县迁四川广安州罗度溪;始祖(第一世)仕魏——(第二世)宗瑜——(第三世)国文”(见附件1)。
2、 “联宗谱”第271页记载:“原籍湖广新化县迁四川广安州川石孔;始祖(第一世)宗宥——(第二世)国玉,生六子:正宁、正凤、……”(见附件2)。
从“1”来看,三世的字派与我先祖相同,且第二世“宗瑜”与我们的二代祖
“宗玉”音同字不同,原籍地为湖广湘乡县。
从“2”来看,三世的字派与我先祖也相同,且第一世“宗宥”与我们的二代祖“宗玉”发音极为接近,而第三世的“正凤” 与我们的四代祖“正凤”完全相同,原籍地为湖广新化县。
把这二房系与我渝北袁氏比较,前一房系有二点(三个字派、原籍湖广)相同,一点(“宗瑜”与“宗玉”发音)相似;后一房系三点(三个字派、原籍湖广、“正凤”)相同,一点(“宗宥”与“宗玉”发音)近似。
从上述比较看,我认为“联宗谱”第271页所载房系更有可能是我渝北袁氏的先辈。
或许有人要问:几本旧谱均无正凤公有兄弟的记载,此房系之正凤公弟兄共六人,难以认为是同一人。
其实,正凤公是有兄弟子侄的。
旧谱永燦本“一昌公传”记有“其他父老兄弟子侄等不知否何存殁”,此处的其他父老兄弟理应不包括正凤公和一昌公弟兄五人;
旧谱民国二十二年版第64页所载袁文品之页眉有注“一昌的堂侄”,一昌公弟兄五人全部跟随正凤公来到静观,其后人均已记入该旧谱,文品公应是一昌公弟兄五人之外的堂兄弟的后人;
又:旧谱民国二十二年版第65页所载袁文有为“嘉庆六年”在“广安州狮子岩”出生,因旧谱载正凤公逝世于嘉庆四年,他携一昌公弟兄五人逃来静观是在此之前,故文有公不可能是一昌公弟兄五人之后人;
按此可以推断:正凤公应有兄弟或堂兄弟。
或许还有人要问:谱书皆据实记载,何以会有出入?
这不奇怪,“联宗谱”成书于晚清,据仕盛公、宗玉公入川已逾二百年,据正凤公携一昌公弟兄五人逃来静观也有百年,其资料来自何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该谱第18页所载“四川全省各府厅州县袁氏联宗人名”来看,广安州所列八人为:袁朝福、廷高、子用、子禄、居之、光炳、光检、光植(见附件3),无一人是我房系后人。因此,该谱书出现笔误、口误甚至漏记均有可能。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我房系现存旧谱也有可能记载有误。这不是对先祖不敬,实因当时历史条件有限,二次大迁徙本已十分艰难,再加之上百年的时间跨度,不敢苛求先辈们无一疏漏。
先姑且不说这二个房系中哪一个是我渝北袁氏的先辈,至少可以确认:“仕——宗——国”字派确实存在,且是汝南袁氏一个支系的字派。
可以印证这一结论的还有:
“联宗谱”第197页:字派“士——宗——国”,原籍湖广新化县(见附件4);
与此相近的还有:
“联宗谱”第275 - 277页:字派“一——登——仕——宗——文”,原籍江西太和县迁湖广零凌县后迁四川岳池县(见附件5、6、7);
“联宗谱”第333页:字派“仕——宗——国——正——添”,原籍江西太和县迁湖广黄江县后迁四川大足县(见附件8);
顺此思路查找,最终在“联宗谱”第189页找到了我们希望看到的相关内容:
广五郎派下世孙第二十六世廷美公生三子仕鲁、仕爵、仕华;仕华公生二子宗富、宗毓;宗富公生二子国道、国泰,这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代的字派就是“仕——宗——国”(见附件9),与我渝北袁氏先辈的字派完全一致。不仅如此,廷美公还有九个以上的堂兄弟,亦采用相同字派,虽然其后人多未录入,但却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宗谱”第267页:字派“廷——仕——宗”,原籍湖广零凌县(见附件10)可以证明这一推论。
在网上搜索,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这更接近的袁氏字派了。
假如我们的先辈就是廷美公九个以上的堂兄弟的后人之一,则渝北袁氏的世系源流就应是:
广五郎——伯万——必清——公亮——拔德——光五郎——细二郎——进饮——政——俊——忠泰——松年——仁念——二五郎——友贵——应霆——伯玉——桂孙——必达——克刚——仲文——自龙——永兴——思凤——应福、应江、应概、应才(之一)——廷美的九个以上堂兄弟(之一)——仕盛——宗玉——国仲——……。
汝南袁氏卧雪堂,尊崇西汉袁固为始祖,广五郎为第三十五世传人,按此推,仕盛公应为第六十一世传人,成字辈则为第七十世传人。若以湖广潭州始祖广五郎为第一世,按此推,仕盛公应为第二十七世传人,成字辈则为第三十六世传人。
此假设的关键是:仕盛公是否是廷美公的九个以上堂兄弟之一的后人,目前尚无史料印证。
前面提到:正凤公应有兄弟或堂兄弟。也就是说,在正凤公携我房系离开广安到静观来时,还应有其他父老兄弟子侄留在广安,这些族亲后来的境况如何呢?
一、依前所述,一昌公的堂侄文品、文章、文有等后续离开广安也来到静观,目前还没有找到他们的后人;
二、据清光绪年间编写的“广安州新志”记载:“嘉庆中义勇随军堵截死难者”名单中有袁一汉、袁文耀、袁文瑞、袁文藻等在册,这些人极有可能就是我渝北袁
氏留在广安的的族亲;
三、据“联宗谱”第284页记载:原籍江西太和县迁湖广零凌县迁四川南充县透泉山;始祖(第一世)国瑄、国昌——(第二世)正容——(第三世)一明——(第四世)文誥、文畅——(第五世)啟业、啟鹏、啟伦(见附件11)。“联宗谱”第288页记载:原籍江西太和县迁湖广零凌县后迁四川南充城内鸡市口;始祖(第一世)国玳——(第二世)正寿——(第三世)一平——(第四世)文煜——(第五世)啟庚(见附件12)。其字派“国正一文啟”与我渝北袁氏的字派完全一致,他们是否从广安出逃到当地的我房系族亲?
写到这里,可以肯定地说:渝北袁氏是汝南袁氏——卧雪堂的一个支系。
从现有证据来看,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成立的,但证据不很充分,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尚有大量的查证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秉承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我们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对本姓氏本家族的源流都是十分关切的,想方设法都要知道自己的家世,并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先辈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是汝南袁氏——卧雪堂的传人,他们也必然会通过口授和书载等方式把这个重要的信息代代相传。
翻开永燦本旧谱,在“袁公上寿芳华老大人墓誌铭”一文中,记载着“公生於寒门卧雪家风”(见附件13)。秉承“卧雪家风”的不就是卧雪堂的传人吗?
这篇为我渝北袁氏七代祖启贵公所写的墓誌铭成文于大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岁(1904年)九月,由潾邑庠生艾受彩敬撰。
启贵公是渝北袁氏第一个倡议修谱之人。这篇墓誌铭赞颂启贵公任手録。艰辛
不辞、劳苦不避,甫经三载而成的家谱“昭穆有序尊卑有别数百年之本淙瞭如指掌”。
既是“数百年之本淙瞭如指掌”,则该文直书“公生於寒门卧雪家风”应该不是牵强附会之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鉴于当年还处于满清末期,信息十分闭塞,而袁世凯也羽翼未丰,他的家世还没得到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上知道“卧雪堂”的人极为稀少。我们的先辈不可能允许将一个不了解又与己无关的内容写进老人的墓誌铭里。
另外,在昌富本旧谱“仙逝上寿袁公相儒老先生碑誌铭”一文中也记有“其远祖汝南邵公举孝廉及天纲公精风鑑”(见附件14),这亦是直接告诉渝北袁氏后人:我们是汝南袁氏——卧雪堂的传人。
经查相关史料得知,汝南邵公就是先祖袁安。
袁安字邵公,汝南袁氏第七世传人,"卧雪堂"就因他而得名。
据传: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
这就是汝南邵公举孝廉的著名典故,也是"卧雪堂"的由来。
天纲公精风鑑,则是指汝南袁氏的另一位历史名人——袁天纲。袁天纲,又称作袁天罡,汝南袁氏第廿六世传人。唐代命理及相学大师,擅长道家的相术法(风鑑即相面卜命),有人甚至称誉袁天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相术第一人”。他创立的《称骨算命》、《三世演禽》等流传至今。佐唐朝任江西袁州太守,唐太宗拜为国师,河南新安令,有德政,士民勒石祭之。正史及唐、宋笔记小说有不少关于他的记载。
这篇为我渝北袁氏八代祖洪宾公所写的墓誌铭成文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九月,由前清长寿县廪生现任潾水宏文学校教授雷鸣初拜撰,铜梁县现任文化教育登洲黎允明沐手敬书。
这篇墓誌铭从撰写到手书都邀请的是当年知名教育人士,可见对其是足够重视的。直接把袁安和袁天纲二位汝南袁氏——卧雪堂的历史名人称作远祖,与前面提到“公生於寒门卧雪家风”一起,让后人们可以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的世系源流。
渝北袁氏就是卧雪堂的传人,这与我们从查阅“联宗谱”后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吻合的。我们的先辈知道自己是卧雪堂的传人,并铭刻于墓碑之上,是要子孙后代永誌不忘。
遍阅现已找到的几本旧谱,除上述二处外,再无一处有提及我渝北袁氏世系源流的文字。
我以为:这是对渝北袁氏是汝南袁氏——卧雪堂的一个支系结论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至此,既有先辈所录传世谱书及墓誌铭的明确记载为凭,又有自始祖起连续七代的“仕宗”及“国正一文启”字派与“联宗谱”所收录房系字派相吻合作佐,渝北袁氏是汝南袁氏——卧雪堂的一个支系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渝北袁氏可以归宗了。
附件1:“联宗谱”第269页 附件2:“联宗谱”第271页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附件3:“联宗谱”第18页 附件4:“联宗谱”第197页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jpg
附件5:“联宗谱”第275页 附件6:“联宗谱”第276页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jpg
附件7:“联宗谱”第277页 附件8:“联宗谱”第333页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4.jpg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6.jpg
附件9:“联宗谱”第189页 附件10:“联宗谱”第267页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8.jpg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0.jpg
附件11:“联宗谱”第284页 附件12:“联宗谱”第288页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2.jpg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4.jpg
附件13: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6.jpg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8.jpg
附件14:
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0.jpgfile:///C:/Users/袁昌明/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