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宁波文化比喻成大江的话,那么,宁波各大家族文化便是这条江的每一条支流,因为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不仅是历史的缩影,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翻阅宁波南门袁氏族史,我们从中看到了不同时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及发展,从远古时期胡公满开始,中国姓氏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从北宋初年袁充来宁波开始,南门袁氏有了其血脉的延续;从南宋袁燮开始,南门袁氏后人在宁波引领了一个时代地域学术的辉煌;从近现代袁牧之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开始,我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南门袁氏族谱:
一本宁波学人才子的花名册
袁可先生是宁波南门袁氏第三十二世,他家中收藏着的南门袁氏族谱共为四册,而这四册民国25年续补的族谱已被岁月洗礼得满身斑驳,部分页码边缘也已残缺不全。然而这几本老族谱在袁可手里却透着时代的气息,袁可小心地翻阅,小心地把族谱中的内容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再将这些内容收藏在电脑里。“现在我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重新修族谱,等以后有时间了我会考虑联系族人重新考证续补的。”袁可说。
“其实南门袁氏只是宁波袁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祖居地在宁波海曙区南郊路南社坛巷一带。另外的几个分支分别有西门袁氏,祖居地在新芝路附近;慈溪竹江袁氏;奉化袁岙村袁氏;宁海石门大佳何里袁村石门袁氏。通过袁氏族谱文化论坛以及西门袁氏的祭祖活动等方式,我与慈溪、奉化、宁海三地的袁氏后人也建立了联系,并将他们家里收藏的族谱与我们南门袁氏族谱进行过对照,虽然谱中族人不能一一对应,但从中还是发现有很多世代先人系同一个人,从中我们推测,这三个地方的袁氏与南门袁氏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究竟有哪些关系,我们现在还无法考证,不过将来我们一定能寻找到答案。”袁可解释说。
翻阅宁波南门袁氏族谱,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南门袁氏族人的排序,更从族谱中看到了一个个穿越时空的影像。而这个影像到民国25年(1936年)戛然而止了,之后南门袁氏的族人再没被载入族谱册中,他们只能等待再次续补族谱时填充进去了。不过在现有的族谱里,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列在其中,他就是宁波南门袁氏近现代代表人物袁牧之。
2.三十世袁牧之:
中国一代电影大师
如今中国的很多部电影在播映前都会花很多工夫大力宣传,之后便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某部电影的票房有多高,再接下来便是评选最佳演员、导演等吸引人们对电影事业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新人的出现,他们渐渐地又被人们淡忘了。然而无论是电影人还是我们平常百姓都不会忘记一个人,他便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之一、宁波南门袁氏第三十世袁牧之。
袁牧之族名袁家莱,虽然他已经远离我们近三十年了,但1937年由他编导的影片《马路天使》等多部电影,被人们称为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艺术的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在中国电影史册中闪耀光辉。但袁牧之本人的多才多艺,却并不为广大百姓所知晓,他不但戏剧表演、创作、理论研究样样精通,是杰出的戏剧艺术家,步入影坛后,又集编、导、演于一身,成为一代电影大师。
袁牧之生长在抗日战争年代,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运动。1946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个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他担任厂长。1949年3月,他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到达北平,筹备组建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文化部电影局局长,直到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病逝才结束了他辉煌的电影生涯。不过他的女儿袁牧女继承了父亲的才智和事业,演而优则导,在如今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仍占有一席之位。
这是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沿着雨水淋湿的青石小巷,我来到位于宁波海曙区杨家桥1号的袁牧之故居。这个典型的清晚期木结构建筑,里面布局呈传统的三合院式房屋至今保存完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南门袁氏后人以及南门袁姓族人之外的人们对袁牧之的敬仰与怀念之处了。
南宋“明州淳熙四先生”之一的袁燮办学处崇志小学的门楼今天已成为人们观光的一处景致,而袁牧之童年以及南门袁氏族人读书的袁氏学堂如今已经成了住宅房,这里离袁家院落不远,顺着青石小路沿着狭长街巷往南走出不远就到了。童年的袁牧之每天背着书包,往返于这条青石小路。南宋著名学者袁燮作为宁波南门袁氏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南门袁氏第八世的他怎会想到680多年后,南门袁氏后人中竟出现了这样优秀的后生。
3.“明州淳熙四先生”之一袁燮:
掀起四明文化热潮
南门袁氏后人聪颖与祖上代代遗留下的文化气息似乎有很大关系。袁燮(1144-1224),字和叔,鄞县县城南门人。因其博学多才,被学者们称为絜斋先生,是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舒磷、沈焕、杨简并称为“明州淳熙四先生”。袁燮是一个能力极强的官员,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江阴为官。宋宁宗年间,他在为官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浙东、福建等地任职。因为当时没有人工降雨等高科技手段,旱灾时有发生,干旱之后必然导致饥荒,袁燮所管辖的地区饥荒也时有发生,为了能对当地情况一目了然,赈灾银子不流失于贪官污吏手中,袁燮设计了一个救灾图。他将管辖地以保为最小单位,几户人家为一保,再从保中指派一个人将该保中居民的分布、人数、田畴、山水、道路等全部详细地统计下来,然后再将每个保的情况上报给都,都统计好各保的情况上报到乡,乡再报到县,细细品味这种办法和如今的人口普查的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县里统一好这些资料,绘制成图,只要哪里有饥荒,即使袁燮不亲临现场也会凭借这些统计合理地分配,派发救灾物资,这种方法着实地解决了当时交通不便的问题。试想按当时的交通工具,没等袁燮挨个地方跑完,老百姓早就饿得流离失所了。因此袁燮为官的地方也是当时各地赈灾的楷模,他也成了赈灾的先进代表。嘉定元年(1208年),皇帝将其召回京城并封为宗正簿、枢密院编修官。
袁燮是个有才气的人,他不仅政绩上卓有成效,当时也是位有名的教育家,他之后罢官回老家宁波时,送行的场面蔚为壮观,学生、同事三百余人为其饯行。他回到宁波后在城南书院讲学时,听课生员总是人满为患,他每次讲学都必先启发学生“反躬切己,忠信笃实”。不仅传授学生们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为四明学子掀起了一个个文化热潮。
袁燮一生著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等书供后人研究学习。不仅如此,袁燮还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无论在政绩上还是学术上都为儿子袁甫起到了表率作用。
4.袁氏九世袁甫:
反腐倡廉为百姓谋福利
袁燮生有三个儿子,其中次子袁甫子承父业。仍做官,仍搞教育,他政治上有立场,文化上有其独到的见解,这位宁波南门袁氏第九世的代表人物在南宋时期对当时的政治、文化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袁甫,族谱中已找不到他生卒。他学问广博,少承家学,又从学于当时著名学者杨简。袁甫为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甲戌科状元,第一任官职是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迁秘书省正字。南宋时间战乱频频,袁甫上任不久便上疏宋宁宗“君为天下,不可一日无恐惧之心,应有五惧……”从这简单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袁甫是个主战派。他曾对皇帝说这战乱频发主要是因为朝内的主和派,如果这些贪生怕死的人不除掉国家就一天不得安宁。当时南宋已是岌岌可危了,很显然袁甫的谏言并没起多大作用。于是,袁甫任地方官员时努力为当地的百姓做实事,他在所管辖的区域立新制,革除从前官员留下的弊端,设立类似今天的反腐部门,将那些贪官贪污的钱充入地方财政,用这部分钱设立慈善机构“抚孤婴儿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孤儿院;创建公益性的医疗机构,抑制瘟疫流行,如果当时有电视的话没准还会找当时的某个名角做代言人也说不定。当时在袁甫管辖的范围内,他尽其所能给老百姓谋福利,他的时代感很强,我们今天的很多福利政策他几百年前也曾想过,如果当时袁甫能再想全面一些,那么,他的百姓没准还会都有养老保险也说不定。
宋理宗亲政后,袁甫仍多次上疏,主张迎战巩固边疆,不过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任期间因病八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就给批了一个月的假休养。他任兵部侍郎时曾对皇帝说:“危亡之祸,近在旦夕,君臣同心,共赴国难。”忠赤之心可见一斑。他任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之时,本想与敌对势力大干一场,遗憾的是旧疾复发不治而死。不过这时,宁波南门袁氏已经发展为四明望族了,诗书礼仪传承,累代为官,在当时的政治、学术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袁甫这位南宋政治家、教育家一生主张“万物与我心契”。他在工作之余,修葺了庐山白鹿洞书院,创建了贵溪象山书院,勤于笔耕,为后人留下《孝说》、《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志》、《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等文集。他之后,南门袁氏第十一世的袁桷身处四明,更是受惠于自己的曾叔祖袁甫等一代人在宁波留下的学术根基。
来源:现代金报 记者 刘芳
http://www.nbdm.gov.cn/homepage/ ... &cat_parent=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