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湖南各支袁氏源流

[复制链接]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4-22 1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工正数码 于 2014-5-18 16:10 编辑

湖南各地袁姓源流
长沙袁家冲袁氏

        始祖辉容公,讳光先,南宋时平浙寇,封侯爵。子巨献公,讳忠,袭父职,授湖广武陵郡参将,自江西泰和家潭州。辉容公二十六派大庄公生子七,长本纪为长邑马鞍铺支祖;添、良、醇、厚四公失考;本源、本志则迁善化袁家冲(今属长沙)。本源五传至之尧、之舜,尧开牧马房,舜开滕冲房;本志生林塘,塘生少塘、泉塘,泉塘徙潭邑界,开马山坳房;少塘三传开之诗、之书、之礼、之乐、之文五大房。清乾隆38年(1773)创建宗祠。乾隆42年(1777)始修族谱,道光19年(1839)续修,同治7年(1868)三修。老谱派语:象玉润英品,长达自光荣,有美从斯定,其人式克珍,楚书惟宝善,晋聘振贤仁,世泽恢宏久,湘南冠国宾。新定派语:象玉润英,品光家国,定锡先恩,世承祖泽。
长沙袁氏  

        始迁祖志荣公,字世华,号汝衮,明洪武15年(1382)由江西丰城迁垦湖南益阳县桃花港,25年(1392)复迁长沙县新康镇之格塘中珠洲(黄沙港)。传三代分为西岸、柳林、杲山、东岸、南湾、湘江六大房。总祠设长沙市西长街。至1948年,已传19代,共7000余人。
长沙纯化袁氏

        始迁祖宗仁公,字瀚仙,元至正26年(1366)进士,历任吏部四清吏司郎中,由江西丰城县茶市迁潭州长沙郡城湘春门外盐仓街,世居纯化都。十六传至袁绪钦,字敬祜,一字叔瑜,清末文士,有《涵鉴斋文录》传世。
浏阳石围袁氏

        江西远祖万赟公。元季群雄肩摩,四海鼎沸,万赟公六十四传禄苍由江西丰城迁楚,卜居浏阳之西。越三传,生文亮、景春、思沧、彦明四公,分为元、亨、利、贞四房。元、亨、利三房居石围,惟贞房分居马家冲。明万历36年(1608)始修族谱,清康熙61年(1722)续修,乾隆38年(1773)三修,乾隆59年(1794)四修,道光28年(1848)五修。乾隆47年(1782)贞房子孙建祠于马家冲,嘉庆24年(1819)元、亨、利三房子孙建祠于石围。派语:(自第二世始)宗文大志,奇伟时添,奉尚应兴,启富生贵,成家国光,名登榜首,宦绍汝南,鸿禧永锡,万世其昌。
浏阳周洛洞袁氏

始迁祖俊辅公,后唐同光间由江西庐陵天同十三都铁树观徙居长沙府浏阳县周洛洞。后人衍为五支,分居潭口、石塘冲、白茅洲及平江、长沙等地。清道光3年(1823)三修、光绪13年(1887)五修族谱。
 
浏阳五盐袁氏

        始迁祖景奇公,明正德间自江西新昌黄罗积善桥迁居浏阳濠溪,后复迁东市,分居长田等处。清乾隆21年(1756)纂有草谱。
宁乡廖家滩袁氏  

        天纲公历十传而至光五郎,南宋时由江西丰城迁居湖南新化高坪,发派十七户,合侄发顺户,共成十八户。至二十六传如谦公因避兵乱,于清顺治2年(1645)徙居安化菜花溪,生子五:尚恭、尚宽、尚信、尚敏、尚惠。恭裔仍守安化旧址,信裔往蜀,宽、敏无传。尚惠生子五:文伟、文侯、文伦、文佐、文俊。侯、伦、佐、俊四公递徙宁乡九都廖家滩。清同治13年(1874)创建宗祠。明正统间、清康熙12年(1673)、乾隆54年(1780)、道光17年(1837)、同治12年(1873)十八户共修族谱,光绪34年(1908)宁乡分修,1938年宁乡七修。十八户班行:(自三十六世始)敦伦辉祖泽,积德致和祥,佑启英贤裔,诗书锡福长,吉安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亲,忠孝肃纲纪。
宁乡袁家桥袁氏

        远祖公亮,后唐同光2年(924)由江西泰和县出籍潭州。至伯庸开基宁乡新康土桥,后改迁湘乡案山、新化高坪。至明成化3年(1467)必凝公由新化高坪迁宁乡袁家桥。自必凝公至1949年,已传17代,共400余人。宗祠在神光山口。清光绪32年(1906)续修族谱,1934年增修。
宁乡袁氏

        鼻祖文珊,讳公镇,号玉三郎,江西吉州泰和早禾渡中奉乡梅子坡人。后唐同光2年(924)携弟公亮徙居楚南潭州,落业土桥,后将土桥产业拨附公亮,徙居宁乡新康。后晋天福2年(937)徙湘潭状元乡。宋开宝2年(969)天子诏调吉安圳上豪杰者赴邵州标管开产,文珊公闻诏赴郡差领鱼油籍贯,卜居宁乡曹碑市永积桥。文珊公下二十一世继富分祖才、祖诚、祖达、祖兴、祖贤、祖铭、祖续七房。清乾隆间七房分修族谱,同治9年(1870)兴房续修。派语:文万曰晏余,光丹和显仕,盛治广抡才,峻德宏经济,誌继祖胜绍,景廷明大贤,嘉邦仁必庆,恩彦可存宣。应朝怀惠泽,高第喜升迁,思先昌以达,道义永流传。
湘潭百井袁氏

        始祖辛公,行十一,宋末年间居善化上厢坊,即长沙南门外碧湘街。辛公生万伯,万伯生用和,用和生寿孙,寿孙公元至正间随母避乱三十三都山塘铜瓶内七日,继而母死于难,公遂至醴陵留仙寨,播迁数年,甲辰携子冷、均、政来湘潭一都百井冲,受田出籍。明成化6年(1470)始修族谱,清顺治17年(1660)续修,康熙39年(1700)三修,乾隆7年(1742)四修,乾隆53年(1788)五修,道光4年(1824)六修,同治8年(1869)七修,光绪24年(1898)八修。派言:(自二十派始)文章经国,孝友宜家,光昭德泽,森茂英华。
湘潭霞湾、石门楼袁氏  

        始迁祖钦一公,字占先,偕弟钦七,字福孙,明洪武初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何家垅之老袁坊客游湖南湘潭县,卜一都徐家冲。后占先公迁河东三都霞湾,福孙公迁一都石门楼。至1948年,已传20余代,族人5600余人。宗祠设株洲乡。
湘潭袁氏

始迁祖义莹公,明洪武5年(1372)自河南汝阳县徙居湘潭。历四世而分涟江公、德懋公两派。清宣统3年(1911)五修,1944年六修族谱。
湘潭石塘山袁氏

        始迁祖杲公,原籍凤阳寿州,明时自茶陵卫分俸迁湘潭十三都八甲石塘山。1942年六修族谱。
湘乡袁氏

        始迁祖念棠、思棠、三才,明万历间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老袁坊尊敬里张家边迁居湘乡虞塘。念棠公居石头埠羊角塘,后裔居樟树湾;思棠公仍居虞塘;三才公居黄莲塘,后裔居白泥塘。清同治2年(1863)念棠公房始修族谱,2003年三修。班序:国懋秉孔道,克文肇贤振,继述昭仁厚,昌隆锡福新,家聚有功德,风顺玉烛莹。
湘乡新窑袁氏

        始祖经通公徙楚岐居衡湘袁家冲,生子二:长昌语,生福地,析居大富塘;次箎,生子二,析居早禾冲、大冲。昌语传六世大宠公,明时由衡山大富塘迁湘乡新窑斗上,曰斗上房;箎公传六世大绖公居湘乡大冲,曰大冲房。大绖兄大维同居大冲,虽赘衡山町峰陈氏,裔孙仍归大冲。清乾隆29年(1764)始修族谱,嘉庆19年(1814)续修,道光21年(1831)与衡山合修,光绪7年(1881)四修。班序:福寿廷万大,正祥乐倡凝,家传忠厚本,贻训裕萦膺,锡汝陈焜耀,镇湘极灿隆,钟涛标燮理,钜泽沐荣封。

湖南浏阳袁氏源流序
浏合族源流创乘记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敬天崇祖,人生之要道也。吾汝南派演,本自大唐相国滋公少子邯,刺史江右吉州,落籍泰和。传二十四世孙斗公,于元之末,造相携楚来创业茶陵、茶睦各乡。传至吾高祖森玉字国卿,妣周氏,生五子:良松、良柏、良槐、良椿、良梅。时吾鼻祖讳良槐,字绍岩,妣王氏,家资殷实,因丁繁业少,于前明成化时携眷来省,建业长沙小乌门,明道都一甲东府龙王大白圣宫前麦子园。迨后槐祖娶妾无育,长祖妣王氏生凤宇祖一人,妣吴氏,系吾等嫡祖父母也。幸天庇佑得生四子,长君卿,二遭兵掠,三君祥,四君瑞。前明崇祯时,张左猖狂,世道风鹤。吾祖凤宇率家小避寇来浏,见浏山高耸、树木阴翳,遇变可以防患,种植可以营家,遂置产十硕,坐落西乡十九都、九郎、十郎、月仙台、土地祠下以为栖址。给吾父伯叔三人管理,后父兄各置产业,将近百余石(dàn)奉先朝立甲,将粮编载,老都西乡十八都十甲原册,唐再高奉国朝更唐、袁、李是也。但思后之子孙,概居浏邑,世守祖产,而祖墓窎(diào)离远方,碍难祭扫,愿合族公立清明会以为常年挂扫之资。则祖墓虽云山间隔而累代不废祭扫,行见祖骸长安马鬣(liè),永托松楸(qiū)。而子姓由一世以至千万世,承前裕后,丕振家声,若吴若楚,不相传于无替也哉。是为记。
十一世孙宗纲谨同族众敬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4-22 10: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家谱图书综合目录•袁姓
      5911【江苏】云阳袁氏宗谱十卷 (清)袁秀芳 袁蓝田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卧雪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扉页作《袁氏宗谱》。此为十二修。该族 散居在丹阳、武进等地。
      5912【江苏南京】袁氏随团支谱不分卷 钞本 二册 江苏南京市档
      5913【江苏】江都袁氏宗谱六卷 (民国)袁阜编辑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江苏扬州市荡汪乡
      5914【江苏】丹徒袁氏支谱八卷 (民国)袁敏榕纂辑 民国十年(1921)怀楚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清康熙二十三年袁世伟始修。
      5915【江苏】丹阳松卜袁氏宗谱一卷 (民国)袁修保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袁村
      5916【江苏常州】袁氏宗谱 (民国)袁国梁纂修 民国五年(1916)冶邑心斋堂木刻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首)
      5917【江苏武进】毘陵袁氏宗谱六卷 (清)袁骏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咸庆堂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918【江苏武进】毘陵袁氏宗谱六卷 (民国)袁松全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咸庆堂刊本 八册 美国
      5919【江苏武进袁氏】数典不忘 (民国)袁牖编 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 一册 中央民院
      5920【江苏】武进南河堰袁氏族谱 袁牖编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北图
      5921【江西武进】毘陵袁氏族谱十八卷 (民国)袁群英 袁士良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8) 美国
      5922【江苏武进】鲜庄袁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袁仲藩 袁永康等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伦叙堂刊本 十六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康熙四十三年,此为六修。
      5923【江苏无锡】锡山袁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袁艺庭续修 清光绪二年(1876)维则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吉林大学
      5924【江苏无锡】锡山袁氏(七修)宗谱三十三卷 (民国)袁宗沂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维则堂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注:明永乐二年袁兵夫始修。
      5925【江苏】江阴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袁辑熙等修 清光绪四年(1878)敦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科图(残) 美国
      5926【江苏】江阴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袁文经 袁赓堂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注:版心作《澄江袁氏宗谱》。
      5927【江苏江阴】澄江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袁瑜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仁风堂排印本 十八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宣德七年,此为六修。
      5928【江苏吴县】吴门袁氏家谱八卷 (民国)袁颂平续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编 民国八年(1919) 石印本 北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5929【江苏吴县】袁氏族谱不分卷 (清)责起澄纂修 钞本 广东中山图(存一册) 注:记事至民国十七年。
      5930【江苏吴县】袁氏家乘辑略一卷 袁藻屡纂 民国间稿本 一册 吉林大学
      5931【江苏吴江】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嵩龄辑 民国九年(1920)吴江柳氏传钞本 上海图 注:清咸丰间辑,后人续增至民国初年。
      5932【江西吴江】袁氏家乘不分卷续编不分卷 民国九年(1920)吴江柳氏传钞本 二册 上海图 注:附《袁氏丛书》书目。
      5933【浙江】桐江候川袁氏宗谱 (清)袁昌万修 清光绪九年(1883)顺德堂 科图
      5934【浙江杭州】钱塘袁氏宗谱不分卷 袁泰 袁良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写本 一册 南开大学
      5935【浙江杭州】钱塘袁氏族谱二卷 (民国)袁毓历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庆贺 二册 北图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5936【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 (清)袁若启等续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严寿堂木活字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937【浙江】宁波鄞县西袁氏家乘三卷 (清)袁钧纂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5938【浙江鄞县】鄞邑城南袁氏宗谱四卷 (清)袁钢铭 袁丕烈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进修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5939【浙江鄞县】鄞邑城南袁氏三修宗谱二十二卷首 一卷 (民国)蔡和铿 袁朝金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5)进修堂木活字本 十册 浙江宁波市档  天一阁
      5940【浙江】鄞县西袁氏家乘二十六卷 (清)袁元镇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活字本 七册 人民大学
      5941【浙江】鄞县西袁氏家乘三十卷 (民国)袁丙熊 袁明山总修 民国十七年(1928)敦本堂排印本 十一册
      5942【浙江鄞县】鄞东沙家山袁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国)石鸿泰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汝南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5943【浙江鄞县】鄞东莘桥袁氏宗谱四卷末一卷 (民国)石固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愿丰堂木活字本 三册 天一阁
      5944【浙江宁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 (民国)马按康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945【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享叙堂活宇本、 南京博(存卷4)
      5946【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卷 (民国)袁兆墀纂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首、卷10下)
      5947【浙江奉化】棠溪袁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袁明秩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印本 浙江奉化县档 注:此谱始修於元皇庆元年袁瓷。
      5948【浙江绍兴】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五年(1889)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5949【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袁湘虞 袁凤昌编修 袁湘槐 袁剑 秋监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九卷)
      5950【浙江】上虞越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声扬纂 袁仑修 清光绪元年(1875)介祉堂木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注:宋乾道二年袁汝和始修,此为八修。
      5951【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谷暘总纂 王鲁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袁氏介祉堂木活字刊本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武汉图
      注:此为小越一支二修之谱,首修於清光绪元年 袁希龄、袁仑。
      5952【浙江嵊县】嵊城袁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袁耀章 袁人龙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文管
      5953【浙江】天台义井袁氏宗谱□□卷 清同治六年(185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4)
      5954【浙江】天台袁氏宗谱□□卷 民国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6、7) 5955【浙江云和】袁氏族谱□□卷 清道光间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二十二册)
      5956【安徽】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大化 袁振邦等重修 清宣统元年(1909)卧雪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落蒙城、涡阳、定远等地。
      5957【安徽】袁氏族谱□□卷 民国间卧雪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 注:谱首修於清康熙四十五年袁彦德。
      5958【安徽和县】袁氏宗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活字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5959【江西】袁氏十四修宗谱□□卷 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9、11)
      5960【江西宜春】袁郡蓝祠主谱二卷 (清)蓝充苑等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汝轩堂木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1【江西】宜春袁氏族谱□□卷 木活字本 江西图
      5962【江西】万载袁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袁芝秀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汝南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缺卷2)
      5963【江西】万载东隅袁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袁国奉纂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汝南堂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4【江西】万载东隅袁氏族谱二卷首一卷 (清)袁奠周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汝南堂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5【江西】丰城袁氏宗谱□□卷 (清)袁孔义等纂修 清嘉庆二年(1797)木活字本 江西图
      5966【江西】丰城袁氏重具备宗谱不分卷 (清)袁孔绿等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活字本 江西图(又一册)
      5967【江西】丰城袁氏重修宗谱□□卷 (清)袁孔绿等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5968【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令澧等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崇德堂活字本 二册 北图
      5969【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世肃等修(七修) 清咸丰九年(1859)崇德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970【山东淄博】淄川袁家谱六卷 (清)袁斯考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六册 美国
      5971【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六卷 袁斯健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六册 北图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5972【山东曹县】袁氏五门世系图 (清)袁振纪续修 清世德堂刻本 一册 山东曹县图
      5973【山东曹县】袁氐宗谱□□卷 (清)袁国撰 清光绪间世德堂刻本 山东曹县图
      5974【山东临沭】袁氏支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沭朱仓乡七岔河
      5975【山东临沭】袁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沐县朱仓乡袁黄谷峪
      5976【山东临沭】袁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沐县朱仓乡老圩子
      5977【河南中牟】袁氏家谱 河南中牟县档
      5978【河南商水】袁氏家谱一卷 (民国)袁鹤亭等纂 民国土十六年(1947)手钞本 河南商水县档
      5979【河南项城】洹上私乘(袁世凯家谱)七卷 (民国)袁克文 民国十五年(1926)刊本 一册 美国
      5980【河南项城】袁氏家族表 一册 河南项城县档
      5981【湖北黄冈】楚黄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袁祖凝五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冯铺乡湖西村
      5982【湖南】中湘袁氏六修族谱十八卷 袁氏族人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仁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5983【湖南长沙】袁氏支谱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年(1840)木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5984【湖南浏阳】浏石围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袁贵慎等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5985【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三卷 (清)袁必魁修 袁必绅纂 清嘉庆十五年(181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5986【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五卷 (清)袁妙生纂 清同治九年(1859)汝南堂活字本 六册 湖南图
      5987【湖南宁乡】沩宁袁氏四修上房族谱十卷 (清)袁思怡修 意思灏等纂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册 湖南图
      5988【湖南宁乡】袁家河袁氏家谱□□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22)
      5989【湖南宁乡】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之琳修 袁之育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汝南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首)
      5990【湖南宁乡】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 (民国)袁连岫修 袁艺柯 袁培良等纂 民国二十七年(193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5991【湖南湘潭】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卷首二卷 (清)袁以和 袁式训等修 袁以瑢 袁式材等纂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  湖南图(存五卷)
      5992【湖南湘潭】中湘百井袁氏族谱□□卷首二卷 (清)袁器什 袁式偲等修 袁大合 袁善钊 等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活字本 湖南图(存四卷)
      5993【湖南湘潭】百井袁氏九修谱十七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仁凤堂刻本 十八册 北京大学
      5994【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袁忠信 袁邵周修 袁文城 袁鸿量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宗臣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首、末)
      5995【湖南湘乡】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袁忠谛修 袁忠乾 袁本浃等纂 清光绪七年(1881)叙伦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四卷)
      5996【湖南邵阳】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 (民国)袁周臣 袁庆堂等修 民国七年(1918)小鲁轩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997【湖南】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袁品清重修 民国四年(1915)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5998【四川】盐邑袁氏麟奠亭宗谱□□卷 (民国)袁炳勳等纂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图(存卷3)
      5999【四川新都】袁氏族谱一卷 (清)袁德模等重修 清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6000【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二卷 (清)袁右督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四川合江悬车辋乡
      6001【四川仪陇】袁氏家谱一卷 (清)袁代之纂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6002【四川宣汉】袁氏族谱一卷 手钞本 四川宣汉县三桥乡三村
      
      6003【袁氏宗谱】 (明)袁芾 徐馨等纂修 明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注:有正德三年青田山人唐溪袁氏谱序。
      6004【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次一卷末一卷】 (清)袁氏族人纂修 清道光七年(1827)卧雪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6005【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懋爵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刻本 八册 北京大学
      6006【袁氏族谱□□卷】 清活字印本 四川图(存卷5、6)
      6007【袁氏家乘六卷】 (民国)袁名琳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广东海南行政区档
      6008【袁氏宗谱】 袁冰心续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三十八册 北图 注:书签题:《袁氏 修世谱》。
      6009【袁氏同宗会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4-22 10: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源流·派语  登科开国泽诗书振家声,功德垂芳远,英灵锡福长,熏名恢楚第,光耀震南邦

    清同治七年(1868)《善化袁氏三修族谱》"本源本志二公源流序"云:南宋辉容公平浙寇封侯爵,臣献公袭父职,家潭州,楚南之有袁氏也。明定鼎之时,由长迁善聚族于今袁家冲者,则又自本源本志二公始。本源本志之父大庄,为士林曾孙,辉容公二十六派孙。大公生七子,长本纪为长邑马鞍铺分支祖;而本添本良本醇本厚,老谱均载失考。本源传至尧舜,尧开牧马房,舜开藤冲房;本志传至少塘、泉塘,泉塘徙潭邑界,开马山坳房;少塘再三传至洪,开诗、书、礼、乐、文五房。

    (老谱派语)象玉润英品 长达自光荣 有美从斯定 其人式克珍 楚书惟宝善 晋聘振贤仁 世泽恢宏久 湘南冠国宾 (新定派语)象玉润英 品光家国 定锡先恩 世承祖泽。

    清同治九年(1870)(宁乡)《袁氏重修支谱》"世系"载始祖、第一派祖文珊,讳公镇,号玉三郎,籍豫章吉安府太和县四十二都中奉乡圳上早禾渡梅子坡,后唐庄宗元年偕弟公亮出籍潭州,落业土桥道山,旋徙宁乡新康,又徙湘潭状元乡金城里立业,于宋太祖开宝二年奉调转徙宁乡,领鱼油籍贯,始立标于双市。文珊下二十一世继富分才、诚、达、兴、贤、铭、续七房。

    (老派语)文万日晏余 光丹和显士 盛治广抡才 峻德宏经济 (新派语)誌继祖胜绍 景廷明大贤 嘉邦仁必庆 恩彦可承宣 应朝怀惠泽 高第喜陞迁 思先昌以达 道义永流传。

    1938年(宁乡)《袁氏七修族谱》"源流"称广一郎昆仲六人因唐季黄巢兵燹,楚地人稀,奉上移民诏到抽丁,赴楚耕种当差。广五郎于后唐同光二年(924)起程赴楚潭州之茶陵东山占籍。生伯万,伯万生必清、必敏、必荣、必华、必岩。必清,字时峰,见茶陵来龙冷落难营,迁湘乡长乐乡营田十七都落业。生四子,三子亮公之子伯庸,元丰七年(1084)迁状元乡金城里案山麒麟坪。伯庸生光一郎等五子,光五郎见案山人稠地空,徙居宝庆府新化县高坪永上二都侯田石鼻头。传至如谦,明末清初,避乱来安化菜花溪,生尚荣、尚宽、尚信、尚敏、尚惠,宽、敏无传,信公往蜀。恭公生翰文、韩文、乾文、朝文;惠公生文伟、文侯、文伦、文佐、文俊,惟朝文、文俊裔仍守故土外,余皆星散宁邑八、九、十都等处。

    (新班行,自第三十六代起)敦伦辉祖泽 积德致和祥 佑启英贤裔 诗书锡福长 (又新班)吉安肇先绪 新化庆繁祉 雍睦笃宗亲 忠孝肃纲纪。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湘潭)《中湘百井袁氏八修族谱》"始祖纪略"云:宋末,辛公行十一,居善化上厢房,即长沙南门外碧湘街。生万伯,万伯生用和,用和生寿孙,元末随母避乱山中,母死,至醴陵留仙寨,数年后来潭邑一都百井冲,受田出籍。

    (派言,自第二十派起)文章经国 孝友宜家 光昭德泽 森茂英华。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湘乡)《袁氏续修族谱》"源流序"曰:袁氏系出妫姓,虞帝裔胡公满七代孙庄伯辕,辕孙涛塗在春秋时以祖字为氏,后去车为袁。"瓜瓞于豫章之袁州而复迁于吉州之望寿村者,天罡公也。"迨后 "必才公携其子嗣荣公于明洪武间而迁楚之上湘黄山杉林卜民焉",至七世而分八房。

    (班行引,旧班)必嗣世崇仲兴太 安邦定国永和平 有志贤英宗先德 正大光明显业成 (新班)圣绪开周彦 清修启汉良 祖功鸿庇佑 来耳愈腾芳。

    清光绪七年(1881)(湘乡)《新窑袁氏四修族谱》"掌修叙"曰:新窑袁氏自骥公少孙昭,以宦迁湘乡,其裔孙曰喜、起、明、良,子姓繁衍,散处于湖湘之间。良公二十六传至经通,明初徙楚歧居衡湘,生子二,长昌语,其后徙湘乡新窑斗上,次篪公,其后析居湘乡大冲。开斗上房、大冲两房,尊经通为一代祖。

    (老碑系诗,自第三代起)福寿廷万大 正祥乐倡凝 家传忠厚本 贻训裕荣膺 (新取)锡汝陈焜燿 镇湘极灿隆 钟涛标燮理 钜泽沐荣封。

    1934年(益阳)《袁氏四修族谱》""称始祖羲仕,字学优,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圳上,元时宦金陵,明洪武年间解组归乡徙资江,十传至""派,开经、通、明、道、海五大房。

    (老派语)羲道永恒宁 凤彩寿昌遴 祖绍训立承 宗正安邦国 (新派语)肇本家之良 文名发其祥 志大登先甲 光辉裕桂芳 (续增)崇修齐璧锡 令望协圭璋 孝贵怀封恪 仁宜继奉扬。

    按:《通志·氏族略三》:"袁氏,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

   
郡望·
堂号

    陈郡、汝南郡、彭城郡等。
    汝南堂、传经堂、敦睦堂、至仁堂、光裕堂等。

    堂联

    扬风惠政(袁宏);卧雪清操(袁安)。
    疏了五弊(袁恺);曲到三绝(袁山松)。
    明德自有达人后;忠臣心求孝子门(袁氏祠联)。
    才捷当庭赋铜鼓(袁枚);节高卧雪对梅花(袁安)。
    叱逆怀忠,谁出其右(袁淑);负图卫主,义重予生(袁粲)。
    政得民心,后刺史称前刺史(袁滋);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袁筠)。

    历代名人

    龙阳(今汉寿)人袁申儒,南宋绍定二年(1229)进士,常德知府任上建学宫、置贡士庄园;沅陵人袁伯仪,明永乐年间由荐举出仕,任监察御史,刚直不阿权贵;兴宁(今资兴)人袁才辅,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知县任上为民白冤,县民设神位祭之;新化人袁宁,明中业考授普安知州,治边措置有方;兴宁人袁玘,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累迁至刑部郎中,治身廉洁;宁乡人袁经,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巡抚辽东;沅陵人袁凤鸣,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任潮州、思南知府;龙阳人袁鲸,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迁翰林院掌院学士、左都御史;郴州人袁子让,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知嘉定州,孚民望,祀嘉定名宦祠;袁从谔,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明亡抗清殉难;宁乡人袁名曜,清嘉庆六年(1801)进士,主讲岳麓书院,时称"楚南人物";袁秀林,湘军将领;湘潭人袁树勋,早年应募入湘营,以军功升至山东巡抚,两广总督;醴陵人袁家普,1912年与蔡锷发起成立统一共和党,后并于国民党,1921年募款建潭宝公路;其女袁昌英,作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益阳人袁铸仁,浏阳人袁德生,临武人袁痴,革命先烈;保靖人袁吉六,名教师;邵阳(今邵东)人袁国平,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湘潭人袁煇,棉花育种、检验专家;湘阴(今汨罗)人袁福清,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慈利人袁任远,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长,中纪委副书记;武冈(今洞口)人袁也烈,慈利人袁意奋,茶陵人袁福生,长沙人袁亚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湘潭人袁鹤皋,名教师;汝城人袁同畴,1945年任国防部文职人事司中将司长;新化(今隆回)人袁朴,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去台后,任"总统府""陆军二级上将"战略顾问;长沙人袁道,泌尿外科专家;袁守谦,台湾"国防部"代部长、"交通部"部长、国民党第七至十二届中央常委;岳阳人袁浚,体育教育家;汝城人袁同畴,国民政府国防部文职人事司中将司长;袁宗凯,教育家;袁美芳,女,航空发动机专家;长沙(今望城)人袁仲贤,中国驻印度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湘潭(今株洲)人袁学之,政协湖南省第四、五届副主席;汉寿人袁方,社会学家;袁纯清,中纪委秘书长;湘潭人袁定培,电机工程专家;袁世先,全国工商联常委;宁乡人袁暌九,作家;安化人袁润章,硅酸盐专家;资兴人袁亚湘,数学家;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4-22 10: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湖南姓氏
湖南不少市(地、州)、县出版的方志上有姓氏名称和数量的记录,根据对这些记录的综合整理,分析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湖南境内使用的姓氏有2116个。这个数据会有些出入,但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湖南姓氏从哪里来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未直接处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族聚居,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后期。“蛮”、“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过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极少的。
据传说,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进一步往南流徙,从洞庭之野直到九疑苍梧。同时,祝融部落的成员也从西北黄土高原南迁。在这些部落的不断迁徙繁衍过程中,姓氏也在不断分化增加。
春秋战国以后,湖南进入楚、秦版图,大批楚人、巴人相继南下湖湘,姓氏数也有较快增加。
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大多数时间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继续南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来,湖南姓氏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
两宋时期,湖南的户、口数一直在上升。“靖康之难”,北方居民扶携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经浙江、江苏、江西转徙湖南,寻求新的居留地。湖南家谱、族谱中的记载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姓氏的变化。这是湖南姓氏大量增加的一个时期。
元末明初,湖南大部分地区为陈友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所控制,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旧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湖南一地深受其害,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使用的姓氏随百姓逃亡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
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励东南各省居民迁入湖南,苏、浙、皖、赣之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遍布三湘四水,“从征”、“屯垦”、“宦游”或从事商贸活动,也有一批北方军人因随征“平蛮”而落籍湖湘的。笔者经眼3000多部湖南族谱,60%族谱称始迁祖于元末明初自江右徙居湖广,又主要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泰和、庐陵、吉水和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进行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移。此时湖南姓氏数也出现了一次大的增幅。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口流动频繁,姓氏数自然也不断增加。可以肯定地说,今天的姓氏数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姓氏

湖南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多少姓氏,笔者不甚了然,只知道翦氏算一个。
桃源翦姓因出了历史学家翦伯赞而闻名遐迩。据桃源翦氏族谱介绍,始祖哈勒•八十,新疆回回人,随从明太祖征讨,屡建奇功,因“剪除敌对势力有功”,被明太祖封为镇南定国将军,赐其姓“翦”,更其名“八十”为“八士”,命其镇守湖广辰常一带,驻军桃源枫树翦家岗。八十殁于疆场,其子拜著袭职,拜著战死于云南,其长子常蒲辞职北归,次子常黎为常德卫正指挥使,因喜欢辰、常山水,遂家焉。事实上,“族志”叙述姓氏的来源及任职情况自相矛盾,且与历史不符。哈勒•八十只是朱元璋军队的一名下级军官,不可能享受到“赐姓”的荣耀,其裔孙也只任过桃源左千户所,并不是常德卫正指挥使。据笔者推断,翦姓乃是以住地为氏,这是命氏的通例。常黎不愿为官而喜游山水,于是从始居地桃源邹溪(今名陬溪),即左千户所防地,溯沅江而上,船行60多里,就到了桃花溪,与桃花溪隔江相望是剪刀溪。常黎到了风景秀美的剪刀溪后,流连忘返,筑庐定居下来。为了更好地融汇到当地的人文环境中去,于是改哈氏为剪氏。剪氏沿用了近五百年后,汉文修养比较高的剪氏子孙认为“剪”字不雅,于是改成“翦”。华容县在1990年进行人口统计普查时,仍有翦、剪二姓。
湖南首氏,也有可能是土生土长的姓。首姓,姓源不清,姓氏书载首姓名人为湖南人,贵州、广西的首姓,均称来自湖南。

湖南的希姓、小姓

湖南2000多个姓氏,大姓不足200个,其他都可以归入“小姓”。在“小姓”中又有不少姓氏只在某一个地方,甚至某一个村落使用,这样的姓称为希姓,即稀少、罕见的姓。
湖南的小姓、希姓,如永定、桑植一带的(tuo)姓;桃源的翦姓、璩(qu)姓、燕姓;常德的贵姓,安乡的蹇姓,华容的白姓,湘阴的伏姓,浏阳的寻姓,江华的虞姓,醴陵的耿姓;邵阳的车姓,明末清初是望族,名人辈出,惜后无闻人再现;耒阳的资氏;东安席姓,有席宝田以擒获幼天王洪福贵和干王洪仁而升贵州按察使,官虽不大,却敛财有方,为清末东安首富;江永义姓,女书传人义年华,前几年撒手人寰,女书后继乏人;长沙丑姓,丑本为,因字难认,改为丑,又因为美的“”字简化为“丑”,于是丑氏族人中有人倡议改姓;长沙有一个劳姓,很有名,长沙有两支劳氏:江苏劳氏和浙江劳氏。浙江劳氏不经商,出了不少名人。

三湘四水格外滋润的姓

所谓“格外滋润的姓”是指在湖南境内使用的几个姓在全国同姓中所占比例较大,历代出的名人湖南也最多。
一是欧阳氏,还包括部分欧氏、阳氏,许多欧氏、阳氏,实际上就是欧阳氏。湖南的欧阳氏,从古至今,代不乏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欧阳询,人称楷书“翰墨之冠”;五代衡山人欧阳彬,后梁贞明四年赴成都向蜀王衍献《万里朝天赋》,得用为嘉州刺史,出为宁江军节度使;元浏阳人欧阳玄,官翰林直学士,与修四朝实录,后任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卒后封楚国公;清衡山人欧阳正焕,应聘修《湖南通志》;浏阳人欧阳中鹄,博学方正,支持谭嗣同创办算学社;其孙欧阳予倩,一代戏剧大师;予倩侄儿欧阳山尊,话剧艺术家;桂阳人欧阳海,勇推惊马、保列车旅客安全。
另一个是易氏,《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收历代易氏名人10人,其中湖南籍6人:东晋浏阳人易雄、北宋潭州长沙人易元吉、明湖广攸县人易绍宗、清善化(今长沙)人易棠、龙阳(今汉寿)人易顺鼎、长沙人易培基。
再一个谭氏,湖南绝大多数县市的谭氏族谱称可奕(亦)公为迁湘始祖,唐懿宗时携子守禄,由金陵太平府当途县(今安徽当涂县)贵游乡迁江西吉州府太和县高行乡,咸通十四年(873年)再迁楚之长沙府茶陵县上塘太平园。守禄生武兴,武兴生进峰、进鸿、进颇。三公派下有子宏俭、宏赛等十八“宏”,析地分支,衍散四水三湘。至今,谭姓仍为茶陵第一大姓。谭姓在湖南螽斯衍庆,最为知名者有清末浏阳人谭继洵,官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其子谭嗣同,清末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何等壮怀激烈;清末茶陵人谭钟麟,历官陕西、浙江巡抚,陕甘、闽浙、两广总督;其子谭延,官至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新化人谭人凤,老资格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后任粤汉铁路总督、长江巡阅使,袁世凯授陆军上将,辞而未受;当代攸县人谭震林,湘乡人谭政,耒阳人谭冠三,长沙(今望城)人谭希林,茶陵人谭家述、谭善和、谭文邦、谭天哲、龙开富(原名谭罗仔),浏阳人谭尚维,攸县人谭冬生,衡阳人谭靖夷,长沙人谭盾,等等。

古往今来说改姓

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随便改动不得的,经常有人赌咒发誓“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来表示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实际上历史上改名换姓的事时有发生,往往因为避难、避祸、避讳或兼祧承继等原因改姓更名。
安化有一支邓氏,本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煜的从母弟李从镒的后裔。宋太宗即位后,“诏江南诸路捕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李衡侥幸脱逃,易姓以父封国邓为氏,削发为僧,游闽越间。邓(李)衡次子邓连,宦游常德府,离任后卜居溆浦,其次子邓处恭由溆浦迁安化潺溪坪。
又如,明初功臣凉国公蓝玉,祖籍城步扶城。元末随沐英徙定远(今属安徽),因军功卓著封凉国公,骄蹇自负,为朱元璋所不喜,受锦衣卫告谋反遭族诛,致死者15000人,时谓“蓝狱”。蓝玉有一妾藏匿在西平侯沐春(沐英之子)家,遗腹生子昌建。城步扶城蓝氏惧祸改姓秦。明成化初禁锢已解,昌建率其眷族归籍扶城,于是城步复有蓝氏,至今蓝秦二氏不通婚。
湖南有邝、旷二氏,据邝(旷)氏家谱云:唐神龙年间有黄贤,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黄贤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未离黄姓本意。此说法姓氏书无载,不知所本。邝、旷氏以衡山为界,衡山以南为邝,衡山及其以北为旷。
长沙有一所名校——周南女中,创办人朱剑凡,毁家兴学,校址就是其父周达武的豪宅。父亲姓周,他为什么又姓朱呢?原来朱剑凡是明朝朱姓皇室后裔。明英宗第七子朱见浚就藩长沙,封吉简王。明亡,第七代吉王的子孙隐匿民间,将“吉”字加“冂”为周。民国时复姓朱,朱剑凡原来叫周家纯。前总理朱基也是洪武皇帝的后裔,其先祖是朱元璋第十八子岷庄王。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蔡和森,本姓林,先祖林启秀,康熙十年随祖母之侄蔡开臣由福建来湘乡永丰习商,年甫十二。开臣娶妇无子,视启秀如己出。开臣弃世,启秀笃念恩义,遂“奉其祀以蔡为氏”。
说不清“贵姓何来?”
“贵姓何来?”需要回答的是某一个姓氏的源流,当今泛滥成灾的姓氏方面的书籍似乎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图解古籍上的一些关于姓氏源流的记载,与姓氏的演绎发展是很隔膜的。
各个姓氏的家谱、族谱也或简略或详尽地缕述姓氏源流。家谱是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录,有强烈的宗族意识,某些族谱更攀宗附祖,牵强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煊赫历史,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方夜谭地溯“源”系“流”。为了标榜自己姓氏的源远流长,一直上溯到传说中的祖先黄帝、炎帝那里。遑论古时和民国时期编撰的家谱、族谱,即使在科学文化相当发达的今天,有些家谱、族谱的编撰者仍无实事求是之意,存哗众取宠之心。有一部桃源《刘氏族谱》“序”称“刘氏家族历经四千三百余年,显于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汉室”,受姓始祖源明公为“盘古神农后裔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尧唐氏即伊祁氏生”,刘邦为第七十五世祖,刘备为第九十五世祖,至第一百五十世祖广传公,元配罗氏,生九子,继配杨氏,生五子,有八十一孙三百六十曾孙,“详考历朝子史诸书谱(普)天下刘氏皆系罗杨二祖妣之后裔也”,当属无稽之谈。姓氏来源的途径多种多样,特别是像“刘”这样一些大姓,姓源更为复杂。各支刘氏瓜瓞绵绵,衍散四面八方。湖南除汉族刘姓外,还有湘西苗族、土家族刘姓,湘南瑶族刘姓,慈利白族刘姓,湘中回族刘姓,外来满族刘姓以及他姓改刘姓的,等等,难道“普天之下刘氏皆系罗杨二祖妣之后裔”乎?
中国古代的姓氏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个家族在不断地迁徙繁衍,分化聚散,再加上各个民族交互融合,姓氏上的血缘关系已经淡化,要想从血缘上找到现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与远古时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之间的直接联系或是比较缥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保险 发表于 2014-4-26 10: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祖先在哪里?或许我的祖宗在世时,应与湖南籍的这些前辈有关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