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麻城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山西大槐树、苏州阊门外、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珠玑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兴州)。“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2011年7月湖北首家移民文化博物馆在麻城博物馆开馆。
四川民谣云:问我祖先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换言之,麻城孝感乡为川人之根。然而查遍今麻城市行政区划图却丝毫找不到孝感乡的影子,而且就连麻城人也对“孝感乡”知之甚少。虽然湖北行政区划上今有孝感市,然此孝感非彼孝感。那么“麻城孝感乡”究竟在今何处呢?
最早记载麻城县乡镇的是北宋王存的《元丰九域志》:“麻城,黄州北一百七十五里。四乡,歧亭、故县、白沙、永泰、桑林、永宁六镇。”。清康熙九年的《麻城县志》则载有“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注:弘治《黄州府志》载有合并后三乡的位置:“太平乡在县东,领四十三里;亭川乡在县南,领二十里;仙居乡在县西,领三十九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新置黄安县(今红安县),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光绪《麻城县志前编》亦有相同的记载。此外,明末清初麻城人邹知新《都碑记》(见《邹氏宗谱》卷四)一文则指明“孝感乡都”在“(县)城东南七里”(凌礼潮考证了在今麻城市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村),同时提及孝感乡的得名“始自汉。传闻同里赵氏至孝,奏之。册封为四乡之宗正。”其中“孝感乡都”碑为成化二十三年由麻城知县陈兴所立。据此可知,孝感乡在明初(以洪武元年即1368年计)以前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在“湖广填四川”的浪潮中,麻城孝感乡作为一个移民中转站,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也有江西等地移民在此稍作停留后向四川迁移。但令人遗憾的是,孝感乡的人口输入量最终没有赶得上输出量的增长,至成化八年最终裁撤并入仙居乡。孝感乡虽作为建置和地名在明代仅存百余年,然其影响却延绵数百年。
据有关资料介绍,孝感乡的范围今北至鄂豫边界,南至武汉市新洲区东北界,东为红安紫云乡之西界,西为红安华河区西界。地跨今红安县、麻城市。包括今麻城市白果镇北部、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镇南部、南湖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鼓楼街道办事处南部,以及今红安县城关镇、杏花乡南部、永佳河镇、八里湾镇和太平桥镇的河东部分。面积为千余平方公里,今麻城尚有南湖办事处“古移民码头”(原孝感乡高安河)、鼓楼办事处沈家庄“古孝感乡都”、岐亭镇杏花村、五脑山帝主庙等元明清移民遗址、遗存。为此麻城市先后成立了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学会,修复了高岸河移民码头,开发了孝感乡都沈家庄,建设了移民博物馆等。
作为全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现今遍布四川和重庆广大地区。
史载元至正十七年(1937年)随州人明玉珍率20万湖北人进入四川,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明洪武四年(1317年),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把以麻城为代表的湖北人大量迁入四川。或曰麻城孝感乡几乎是成建制迁移。明永乐年间,麻城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由麻城人经营,替人们传递财物、书信的“麻乡约商行”。“麻乡约商行”极大地改善了当时民间的通信状况,它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很重要位置。麻城孝感乡(一说在今在今麻城市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村,一说在今红安县城关镇一带)迁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致使四川人口剧减。其中明崇祯十六年四月,张献忠在麻城收5万7千人,别立一军为“新营选勇”,这支新营随张献忠进川。张献忠败后,这些来自麻城的士卒大部落籍四川。加之张献忠死后,残明官军的互相争杀、清军的征剿,四川人口又处在历史低谷不足60万人,于是“湖广填四川”再次出现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孝感乡早已不复存在,而麻城填川之民或用旧名孝感乡,或称麻城县,多有混淆,可见孝感乡这一历史地名影响之久远。据明清两代官书及地方志书,我们可以大略勾勒出麻城移民入川的道路里程。麻城移民入川的路线分水、陆两途。水路为:麻城--武昌府夏口驿--荆州府荆南驿--四川夔州府永宁驿--重庆府巴县朝天驿--成都府锦官驿,全程5660里。陆路为:麻城--黄安--黄陂--孝感--云梦--德安府--随州--枣阳--襄阳--巴东--四川巫山县--成都府,全程3500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