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湖南益阳仁风堂袁氏的开基始祖和派谱

[复制链接]
21#
 楼主| 袁正林 发表于 2015-2-26 11:24:23 | 只看该作者
                                                 袁宏的小资料
       袁宏(328年-376年)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字彦伯,小字虎,所以当时的人一般称他为袁虎,是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年少的时候家里很贫苦,但是他自己却有拥有超出常人的才华,所作文章绝美于世。最初的时候他是做谢安的参军,后来担任了桓温的记室,并出任东阳太守。因为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荀悦编著《汉纪》后,他编著了《后汉纪》,并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

      1. 桓温领兵北征时,命令袁宏靠着马拟公文,一会儿他就写成了七张纸,而且做得很好。后人因以“倚马”或“倚马千言”来比喻文思敏捷。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原文为“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唐朝诗人吴融《灵池县见早梅》诗引用此典故,曰“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原非倚马才。”

    2. 袁宏出任东阳太守时,谢安曾以一扇相赠,袁宏答谢道:“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后人因以“扬风仁政”来比喻为官清廉仁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袁正林 发表于 2015-5-13 15:3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5-5-13 15:43 编辑

    我老父亲是益阳袁氏五修族谱的编委之一,当时编委会要我撰写序言,因我深知自己掌握的材料不够,不想遗笑后人,故没有写,同时也由于忙于生计,没有过问和参与族谱的编写。由于受财力和我父辈他们文化水平(我父亲没有进过正规学堂门)的局限,益阳袁氏五修族谱多多少少留有些许缺憾。不管怎样,几位编委以耄耋之年、柔弱之躯,奔走于益阳各乡镇山村之间,登门收集各位羲仕公后人的资料,然后整理付印成册,为我们益阳袁氏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期盼益阳袁氏后人六修族谱时,资料收集得尽可能完整些,内容和版式都尽可能与时俱进一些。我父亲已经于2012年驾鹤西去,主编也已经重病在床,我作为益阳袁氏的后人,特此向益阳袁氏五修族谱的编委们致敬!
我是于2007年将益阳袁氏的有关资料发到袁氏网上的,现今网上有关益阳袁氏的资料大多源自我发的那个帖子。但传来传去,有不少传得走了样。比如:百度的袁氏词条里,将我们益阳袁氏的派谱:  
                        羲道永恒宁,凤彩寿昌遴,
             祖绍顺立承,宗正安邦国;
             肇本家之良,文民发其祥,
             志大登先甲,光辉裕桂芳;
             崇修齐璧錫,令望协奎璋,
             孝贵怀封恪,仁宜继奉扬;
说成是江西吉安吉水袁氏的派谱,还有的想当然的把“羲”简化为“义”,把“璧”写成“壁”,把“崇”写成鬼鬼祟祟的“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叫人哭笑不得。还有的把桃江的一个袁姓神马人说成是益阳袁氏的开基始祖。本人在此郑重声明:请与益阳袁氏不相干的人,手上没有益阳袁氏族谱的人,不要随便给别人派始祖,改派谱!拜托了!(几个月没有来报到,今来一看,好一番热闹景象,特把我以前的一个回帖重发在这里,一是借此再次向益阳袁氏五修族谱的编委们致敬,二是善意提醒热诚于将别人的帖子改来改去、转来转去的哥们,有这个必要吗?你不觉得辛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袁正林 发表于 2015-6-24 13:3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5-7-8 15:59 编辑

唐代学者柳冲在论士族等第时认为,五朝门第中侨姓“以王、谢、袁、萧为大”,王、谢在东晋以前早为一流高门,兰陵萧氏则因登两朝皇室而入显赫士族。陈郡袁氏本来门第较低,既不能同王、谢相比,更与萧氏居两朝皇室有别,何以能入侨姓最高门第呢?本文试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庶几能揭示出陈郡袁氏成为一流甲族的本质原因。
一、陈郡袁氏家族的起源及其在乱世中立身
    秦以前袁氏最早的祖先居住在陈郡阳夏,到东汉时袁良二子袁昌和袁璋分为两支,袁昌一支即为汝南袁氏的源头,袁璋一支即为陈郡袁氏之源,袁昌之子为袁安,袁璋之子为袁滂。①(卷74下《宰相世系表》4下)但《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载:“章和元年(87年)六月癸卯,司空袁安为司徒。”又同书卷八《孝灵帝纪》载:“光和元年(178年)二月癸丑,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由此可以看出,袁安与袁滂从兄弟之间晋升司徒时间竟相差92年,从年龄角度考虑这种可能性极小。故严可均在《全后汉文》卷30中加《按语》认为,袁滂与汝南袁贺、袁成、袁逢、袁隗皆为汝南袁安之曾孙辈,但无史实可依。据史载:“袁安为司徒、司空,孙汤为司徒、太尉,汤子成为五官中郎将,成生绍,故云‘累代宠贵’也。”②(卷69《何进传》李贤注)又《三国志》卷6《魏书•袁绍传》裴注引华峤《后汉书》载汝南袁氏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五人,经历四代均居三公之位,所谓“四世五公”。上两条史料均未提及当时也为司徒的袁滂。而且《后汉书•孝灵帝纪》明称:“陈国袁滂”,即他为陈郡袁璋之后代,而非汝南袁安之曾孙辈无疑。否则,汝南袁氏就该是“四世六公”了。我们知道,陈郡袁滂与袁涣的父子关系确是有案可查的,③(卷1l《魏书•袁涣传》)所以陈郡袁氏之信史应从袁滂开始。而汝南袁氏则应在袁安以前就已与陈郡袁氏分为两个支脉了。

    从史籍上不难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东汉时期,汝南袁氏的声名远甚于陈郡袁氏。史言“(汝南)袁氏贵宠於世,富奢甚,不与他公族同。”②(卷45《袁安传》)汉末三国以后,汝南袁氏便湮没无闻了,人们所见到的只是陈郡袁氏的兴起与发达,这首先与其家风、家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袁滂为汉司徒,其作人原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其子袁涣也继承其父风范,“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曹操“闻(袁)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袁涣“有四子,侃、寓、奥、准。侃字公然,论议清当,柔而不犯,善与人交。在废兴之间,人之所趣务者,常谦退不为也。时人以是称之。历位黄门选部郎,号为清平。稍迁至尚书,早卒。寓字宣厚,精辩有机理,好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奥字公荣,行足以厉俗,言约而理当。终于光禄勋。准字孝尼,忠信公正,不耻下问,唯恐人之不胜己。以世事多险,故常恬退而不敢求进。”陈郡袁氏除袁涣一支外,还有袁徽一支。史载:“初涣从弟霸……霸弟徽,以儒素称,遭天下乱,避难交州。”③(卷11《魏书•袁涣传》)这一支也明显地受到了陈郡袁氏家风的影响,袁徽曾说:“古人有言,知机其神乎!见机而作,君子所以元吉也。天理盛衰,汉其亡矣!夫有大功必有大事,此又君子之所深识,退藏于密者也。且兵革既兴,外患必众,徽将远迹山海,以求免身”。③(卷1l《魏书•袁涣传》裴注引《汉纪》)由此可以看出,陈郡袁氏所崇尚的门风比较谦恭清素,在政治上不求过分显达,在那样长期动荡的年代里,几乎没有见到陈郡袁氏有刀光剑影的记载。(一)(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袁正林 发表于 2015-7-8 15:5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5-7-8 15:58 编辑



与陈郡袁氏相反,汝南袁氏在这一时期政治斗争中锋芒毕露,袁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在朝廷上也是这样,“安与任隗举奏诸二千石,又他所连及贬秩免官者四十余人,窦氏大恨。”③(卷45《袁安传》)袁安这样的处世态度而能得以善终,乃是与朝廷中的统治集团的斗争分不开的。当时外戚、宦官交替擅权,政治黑暗,需要袁安这样的政治力量介持其中,一旦情况发生变化,那么汝南袁氏这种在政治上追求贵宠显达,但又不注重处世方法,在家风上讲求豪富奢侈的特点便成为家族兴旺的致命伤了。袁安死后,其子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②(卷45《袁安传附子敞传》)安玄孙袁忠子祕“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祕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祕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捍刃,皆死于陈。”②(卷45《袁安传附祕传》)袁绍、袁术兄弟在政权斗争中更是野心勃勃,急功近利,袁绍在与董卓的交往中,不避锋芒,董卓欲篡权,对袁绍曰:“刘氏种不足复遗。”袁绍则“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之后袁绍在组织反对董卓的关东盟军的过程中,“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③(卷6《魏书•袁绍传》)袁绍企图自己操纵朝廷实权,结果使其家族又一次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②(卷9《孝献帝纪》)李贤注:“隗,绍之叔父。基,袁术之母兄。卓以山东兵起,依绍、术为主,故诛其亲属。《献帝春秋》曰:‘尺口以上男女五十余人,皆下狱死’”。袁术更是僭立帝号,孤立无援惨败而死。此后,袁谭、袁尚兄弟也与其父辈极相似,为争夺地盘进行了同样激烈的斗争。曹操则利用袁氏矛盾,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汝南袁氏家族此后便一蹶不振了。还有经济上的争夺,也必然会加剧与别的权势家族的矛盾。袁安玄孙袁闳对本家族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闳见时方险乱,而家门富盛,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柞,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卻矣。”②(卷45《袁安传附闳传》)史载“东京杨氏、袁氏,累世宰相,为汉名族。然袁氏车马衣服极为奢僭;能守家风,为世所贵,不及杨氏也。”②(卷54《杨震传》注引华峤《后汉书》)这是说,争权夺势,骄奢僭号,乃是汝南袁氏湮灭的主要原因。

    陈郡袁氏则崇尚清虚,在政治利害上与其他大族没有带根本性的冲突,在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吕布失败时,“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见太祖(曹操)皆拜。涣独高揖不为礼,太祖甚严惮之。时太祖又给众官车各数乘,使取布军中物,唯其所欲。众人皆负载,唯涣取书数百卷,资粮而已。众人闻之,大惭。涣谓所亲曰:‘脱我以行阵,令军发足以为行粮而已,不以此为我有。由是厉名也,大悔恨之。’太祖益以此重焉”。③(卷11《魏书•袁涣传》裴注引《袁氏世纪》)因此陈郡袁氏在动乱的年代能够得以保存,积蓄了家族实力,没有遭到灭族的危险。他们为了使家族兴旺永昌,在其谦恭清素家风影响下,其政治态度、思想文化、婚姻关系上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这一家族后来能够位列一等高门的重要因素。(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袁保险 发表于 2015-7-13 19:27:04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有些心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袁正林 发表于 2015-8-20 10:43:48 | 只看该作者
袁保险 发表于 2015-7-13 19:27
看完了,有些心得

请多交流相关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袁正林 发表于 2015-8-20 11:11:05 | 只看该作者
二、东晋南朝陈郡袁氏家族的政治态度
    袁瓌、袁猷当为陈郡袁氏南渡之第一代,史载“瓌与弟猷欲奉母避乱,求为江淮间县,拜吕令,转江都,因南渡。元帝以为丹阳令。中兴建,拜奉朝请,迁治书御史。”④(卷83《袁瓌传》)东晋侨姓士族之过江,并非完全出于偶然,除地理因素外,更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质言之,袁氏要在乱世中使门户不衰并有所发展,就必须加入东晋政权。田余庆先生曾这样论述:“东晋士族门户的社会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世袭意义,但在法律上毕竟与封爵世袭不同,要维持士族地位于不坠,要使门户利益得到政治保障,必须有本族的代表人物居于实力地位才行。这也就是唐长孺先生所论‘计门资’还要同‘论势位’相联系。”⑤所以,陈郡袁氏非常重视与当权大族的关系,尤其攀附掌握军权之重臣。大将军王敦“引(袁瓌)为咨议参军,俄为临川太守。”④(卷83《袁瓌传》)袁乔屡被桓温辟为司马,后“迁安西谘议参军、长沙相,不拜。寻督沔中诸戍江夏随义阳三郡军事、建武将军、江夏相。”④(卷83《袁瓌传附子乔传》)袁猷孙袁宏与谢尚、特别是与桓温的关系更非常密切,“谢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④(卷92《文苑•袁宏传》)袁宏还不失时机地讨好桓温。他“为大司马(桓温)记室参军,后为《东征赋》,悉称过江诸名望。”⑥ (《文学》袁宏始作《东征赋》条)东晋之高门王氏、桓氏是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故此时期陈郡袁氏注重与他们的关系,也因此而参与了军事,并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而获得战功。袁耽参与平定苏峻之乱“峻平,拜建威将军,历阳太守。”④(卷83《袁瓌传附袁耽传》)袁瓌也是这样,“苏峻之难,与王舒共起义军,以功封长合乡侯,征补散骑常侍,徙大司农。寻除国子祭酒。顷之,加散骑常侍。”④(卷83《袁攘传》)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袁乔则从地理、人心、军事策略上都进行了非常准确的分析,“温以为然,即一时俱进。”“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④(卷83《袁玉瓌传附子袁乔传》)东晋时期陈郡袁氏在政治上大致是处于对东晋一流大族的依附地位,从刘宋时期起,陈郡袁氏逐渐平稳地过渡到一流高门士族之林。刘宋时陈郡袁氏有姓名可考的共有13人,其中早卒的7人,余下6人中一品三人,三品一人,四品二人。如果我们将其与陈郡谢氏相比较,可知在东晋末到陈这一阶段约167年里,谢氏官宦可考的人数共计59人,出任最高官一品者仅二人,陈郡袁氏与庞大的谢氏家族在人员总数上是无法相比的,但在刘宋短短的59年里,陈郡袁氏任一品官的人数竟超过终南朝之世的谢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陈郡袁氏从刘宋时期起其地位开始达到一流高门士族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重要的原因是陈郡袁氏在政治上表现出的言论与行为的忠直义行,得到了朝廷皇室和其他高门的共同认可,因而获得了很高的政治社会地位。

    陈郡袁湛东晋末随“高祖(刘裕)北伐”, “时人美之。”⑦(卷52《袁湛传》)南朝时,开此守正不阿先风的为湛弟子袁洵与袁淑。袁洵元嘉末年“为吴郡太守。元凶刘劭弑立,加洵建威将军,置佐史。会安东将军随王诞起义,檄洵为前锋,加辅国将军。事平,顷之卒,追赠征虏将军。溢曰贞子。” ⑦(卷52《袁湛传附弟子询传》)元凶弑逆,袁淑坚持不从,并劝说刘劭云:“自古无此,愿加善思”。且警告说:“(将)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结果被刘劭杀于奉化门外,但其忠义行为连刘劭也很钦佩。刘劭即位时,追赠为太常,赐賵甚厚。宋孝武帝即位,又使颜延之为诏曰:“袁淑以身殉义,忠烈邈古。遗孤在疚,特所矜怀。可厚加赐卹,以慰存亡。”⑦(卷70《袁淑传》)袁淑早在担任御史中丞时,便不畏权贵,“时尚书令何尚之以徐湛之国戚,任遇隆重,欲以朝政推之。凡诸辞诉,一不料省。湛之亦以《职官记》及令文,尚书令敷奏出内,事无不总,……互相推委。御史中丞袁淑并奏免官。”⑦(卷71《徐湛传》)这种忠直德行成为了袁淑的特点,也成为其自诩的资本。顾觊之“尝于太祖坐论江左人物,言及顾荣。袁淑谓觊之曰:‘卿南人怯懦,岂办作贼。’觊之正色曰:‘卿乃复以忠义笑人。’”⑦(卷81《顾凯之传》)袁山松的《后汉书》中更明显地表现出其忠义之思想:“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泊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始于勤王,终至滔天,遂力制群雄,负鼎而趋,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迴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之身一也。”⑧(卷92《皇王部•孝献皇帝》)袁粲的思想与山松如出一辙,“(宋后废帝)仓梧暴虐稍甚,齐高帝与(褚)彦回及袁粲言世事,粲曰:‘主上幼年,微过易改,伊、霍之事,非季世所行,纵使功成,亦终无全地。’” ⑨(卷28《褚裕之传附褚彦回传》)在军事方面,陈郡袁氏似无突出的业绩,但若涉及皇权的稳定,袁氏家族的侠义雄勇便溢于言表。如元徽二年(474年), “桂阳王休范为逆,粲扶曳入殿,诏加兵自随,府置佐史。时兵难危急,贼已至南掖门,诸将意沮,咸莫能奋。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讬,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樱!’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於是陈显达等感激出战,贼即平殄。”袁粲一贯崇尚清虚,但当他看到齐王萧道成有谋反之心后,即从行动上和思想上都有所准备。史称“齐王功高德重,天命有归,粲自以身受顾讬,不欲事二姓,密存异图。”⑦(卷89《袁粲传》)最后袁粲在与齐王的战斗中与子最同死。这种忠义之行,在齐代也受到了表彰与认可。刘宋时代陈郡袁氏的忠直风格,得到了百姓与后世帝王的充分肯定。褚彦回因没有与刘宋共存亡而心归齐高帝,齐建以后,“然世颇以名节讥之,于时百姓语曰:‘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为彦回生。’”⑨(卷28《褚裕之传附褚彦回传》齐武帝“使太子家令沈约撰宋书, (约)疑立袁粲传,以审武帝。帝曰:‘袁粲自是宋家忠臣。’”⑨(卷72《文学•王智深传》)这是明智地承认历史真实,也是激励袁氏后代继续在政治上效忠于齐皇室。齐代袁昂“永元末(500年),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⑩ (卷31《袁昂传》袁昂并没有遭到杀身之祸,反而因此受到了梁武帝的重视。天监二年(503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其年迁侍中。以后不断晋升。直到普通三年(522年),为中书监、丹阳尹。后又迁司空、侍中、尚书令等显职。可见政治上的忠直是使袁粲能在异代改葬,袁昂能在异代担任高官的最重要的原因。这种家风对后世影响深远。《资治通鉴》卷162太清三年(549年)“张嵊起兵”条胡三省《注》曰:“袁氏自淑至觊、粲及昂,皆以忠贞著节。”终南朝之世,陈郡袁氏一直保持着这种家风。陈武帝受禅,袁昂子敬在广州,依欧阳頠。“及頠卒,其子纥据州,将有异志。敬累谏纥,为陈逆顺之理,言甚切至,纥终不从。(陈)高宗即位,遣章昭达率众讨纥,纥将败之时,恨不纳敬言。朝廷义之(指敬),其年征为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骑常侍。俄转司徒左长史,寻迁左民尚书,转都官尚书,领豫州大中正。累迁太常卿、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加特进。”11(卷17《袁敬传》)陈高宗病重,袁敬兄子袁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靡部分,预有力焉。后主被疮病笃,执宪手曰:‘我儿尚幼,后事委卿。’”祯明三年(589年),隋军过江,“隋将贺若弼进烧宫城北掖门,宫卫皆散走,朝士稍各引去,惟宪卫侍左右。后主谓宪曰:‘我从来待卿不先余人,今日见卿,可谓岁寒知松柏后凋也。’”11(卷24《袁宪传》)《南史》 卷26《袁湛传》史论对袁氏世代忠义家风作了非常精辟的概述:“天长地久,四时代谢,灵化悠远,生不再来,所以据洪图而轻天下,吝寸阴而贱尺璧。夫义重於生,空传前诰,投躯徇主,罕遇其人。观夫宋、齐以还,袁门世蹈忠义,固知风霜之概、松筠其性乎。若无阳源之节,丹青夫何取贵。顗虽末路披猖,原心有本。𧰲之出处所蹈,实懋家风。粲执履之迹,近乎仁勇,古人所谓疾风劲草,岂此之谓乎?昔王经峻节,既被旌于晋世,粲之贞固,亦改葬于齐朝,其激厉之方,异代同符者矣。昂命属崩离,身逢危季,虽独夫丧德,巨节无改。拒梁武之命,义烈存焉,隆从兄之服,悌心高已。既而抗言储嗣,无忘直道,辞荣身后,有心黜殡。自初及末,无亏风范,从微至著,皆为称职,盖一代之名公也。枢风格峻整,宪仁义率由,《韩子》称‘人臣委质,心无有二’,宪弗渝歳暮,良可称云。敬、祕立履之地,亦不为替矣。”陈郡袁氏家风能受到皇室与舆论的认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刘宋后期皇权争夺异常激烈,宋、齐、梁朝代更替频繁,是以前历史上所少见的。当时君主非常希望臣下对皇权尽忠,以保全自己的江山,因此从皇室到舆论上都推崇陈郡袁氏的忠直义行,陈郡袁氏也由此得到了政治上与社会上的高门地位,并将此优势保持到南朝末。

    此外,陈郡袁氏的显赫与其所居之官职有关,吏部尚书是很重要的官职,掌握选举大权,担任这一官职的必须熟悉谱碟,南朝各代帝王都非常重视谱碟。王僧孺“入直西省,知撰谱事。先是,尚书令沈约以为‘……后起(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以至于宋,所书并皆详实,……谓之晋籍,有东西二库。此籍既并精详,实可宝惜,位宦高卑,皆可依案。’(梁)武帝以是留意谱籍,州郡多离其罪,因诏僧孺改定百家谱。”10(卷59《王僧孺传》)这说明了渡江士族都有谱蝶为依据,因此担任领选官职必须熟悉谱碟之学。齐武帝拟用皇室萧莺(后为明帝)领选,王晏启奏反对说:“莺清干有余,然不谙百氏(谱),恐不可居此职。”⑨(卷24《王镇之传附弟孙晏传》)陈郡袁氏则具备上述条件,并受到皇室的信任,因此出任吏部尚书、尚书吏部郎的世代不绝,如宋袁淑、袁顗、袁粲,齐梁袁昂、袁君正,陈袁枢、袁宪,世代掌握选举大权,因此其家族比较容易得到升迁。与陈郡袁氏相比,琅邪王氏历代虽也有任吏部尚书之职的,但总体上琅邪王氏的腐败,在齐梁时继续发展,首先是它竞逐清闲官职,仕官的指导思想是厌恶繁琐政务,追求傣禄优厚而又闲散的官位。所以琅邪王氏及其他一些士族的热点起家官是清闲的秘书郎,尚书省郎署,宪台事繁的官职大都不肯屈就。再经过梁末侯景之乱的洗劫,王氏和其他一些高门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陈郡袁氏却一直到陈代在政治上占有显赫的地位,这应是陈郡袁氏虽然没有出现如东晋时期琅邪王导、陈郡谢安那样的杰出人物,但却能跻身王、谢、袁、萧四大高门之一的重要原因。 (三)(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袁正林 发表于 2016-1-13 16:40:51 | 只看该作者
很久没来了,新的一年又来了,祝各位宗亲新年吉祥,合家幸福安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袁正林 发表于 2016-6-14 17:18:32 | 只看该作者
一晃又半年了!上来给大家问个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