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贵州习水袁氏(袁志编)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13-9-19 21:3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贵 州 习 水 袁 姓

风雅诗君


   一、民族:汉族
二、袁姓始祖及入习情况
袁姓出自妫姓,帝舜之裔,战国时陈胡公满第十一代孙诸,字伯爰,其孙涛塗敬祖,以祖父字爰(时爰与辕通)为氏,初为辕涛塗。到了汉代,涛塗后裔辕政,将“辕”去掉“车”旁改为袁政,袁姓始出。
袁姓发源于阳夏(今河南太康),曾徙居河洛之间。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代孙袁爰敕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夏阳定居,号称陈郡袁氏;袁爰第八代孙——卧雪高士袁安迁居河南汝南,故称汝南堂,又称卧雪堂,正守堂;北宋亡后,其一枝随南宋朝廷迁至江南,定居豫章(今江西吉安市)。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蜀南仁怀堡域受蒙军颠覆叛朝,袁世盟(亦称袁世明)时任江淮“三边总制”,“正殿御前雄威将军总制”,奉旨入蜀平叛。于当年8月15日自豫章起兵,次年正月师至,五月奏凯,诏令“留镇守土”,袁姓始入,初居习水土城。近800年间,繁衍至34代,遍及习境,今县内人口逾5.7万。外迁者达四十余县市,据不完全统计,总人口已近20万。
三、家谱
在本次袁姓修谱中搜集不同版本三十余部。其中明、清早期刻印和抄本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族中保存各种版本百余种,其中珍无数。
四、古墓:
(1) “平南王千岁” 袁世盟墓:位于习水县程寨乡罗汉寺村。为习水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雄威将军” 袁世德墓:位于习水县程寨乡罗汉寺村。
(3) “水陆大军都督”、“雄威将军总制” 袁世天墓。葬习水县东皇镇羊九(关门山水库库尾)。为习水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袁世盟四个儿子之墓:“正印将军” 袁贵、“雄威将军” 袁贤、“中军统制”袁威、“中军总制”袁猛四人合葬墓。位于习水县程寨乡罗汉寺村。
(5) “武节将军”袁忠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官坟嘴)。
(6) “节义将军”袁绍祖墓:位于习水县土城瓮溪沟小坝坝上。亦称将军坟。
(7) “下赤水边防长官司”袁绍鉴墓:葬习水县程寨乡石门小合水。
(8) “守备将军”袁潘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9) “翰林院监察史”袁承芳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水师坝皂角湾。
(10) “长官司”袁钦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水师坝。
(11) “将军一品夫人”袁氏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2) “将军”袁茂通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3) “成都协台将军” 袁仁龙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4)袁茂显“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5)袁茂道“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6)袁应泰“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7) “永宁宣府司”、“镇雄宣抚司”袁辂(字近台)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新阳袁家坳。
(18)袁宗奇“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9)袁纶“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水师坝杨柳庄。
(20)袁茂溢“都司”、“参将将军”墓:位于葬习水县土城镇水师坝。
(21) “承务郎”袁之文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水师坝岩角头。
(22)袁腾海“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儒维。
(24) “参将将军”袁谅(字清泉)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后街。
(25) “冠带总旗将军”袁良斌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官山老虎洞。
(26)清知县、民国修文县县长、中共地下党员、共和国赤水第一任副县长袁健儒(名之钰)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水狮坝。
(27) “游击将军”、“正千户”袁桂芳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木猫溪。
(28) “都督佥事将军”袁尚义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竹溪坝。
(29)袁镐“将军”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竹溪坝。
(31)袁文乾“将军”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王家沟。
(32)袁铎“将军”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南垭头。
(33) “副总兵”、“冠带总旗将军”袁鍪墓,“都司将军”袁镖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秀山坪。
(34) “明威将军”袁鼎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秀山坪。
(38) “参将将军”袁芬芳墓:位于三岔河乡狮子丁家坪坭井岗。
(39) “参将将军”袁魁芳墓:位于三岔河乡狮子竹溪坝。
(42) “岁进士”袁绅墓:位于狮子白粟坝。
(43)清嘉庆钦赐“徽仕郎”袁锦道墓:位于习水三岔河乡
(44) “黔北名士”袁吉皆(名汝谦)墓:位于原习水县官渡。

六、碑刻
1、宋代“宋帅袁千岁”碑:位于罗汉寺平南王袁世盟墓园
2、明代“通商碑”: 位于习水土城

3、明代“建金子囤碑”:位于习水土城
4、清代袁锦道墓碑:位于习水三岔河
5、明代袁绍祖墓界碑:位于习水县土城镇瓮溪沟小坝坝上。
6、明代袁茂显京都皇木勒石碑:习水县同民镇蔺江。
7、清代儒溪界碑:位于习水儒溪
8、 清袁锦道“善功志庆”碑:大溪沟和两岔河各一座。碑成六棱形,正面上部刻袁锦道坐像,像上方刻有“功垂千古”四字。碑文共188字,阴刻、直书、楷体,记述了通川大道起止和途经要地,道路险阻,修路艰辛。此两座碑至今尚存,为县级保护文物。
9、“薛公岩”石刻:袁锦道铸钱事发,朝廷薛钦差捉押进京。后不但无罪,反而赐封他为“八品征仕郎”。因祸得福,荣归故里,为感激薛钦差,亲手于薛钦差下马会晤自己处岩壁上刻“薛公岩”三个大字,而今成为一景。
10、《望乡台遗赞并序》碑刻:位于三岔河袁锦道祠右岩壁上高1.2米、宽1.05米。为“辛酉科举人”任之楷撰文,袁书浩手书,匠师候永理镌刻的。文包括题、序、赞、署名落款四个部分,共731字,竖刻、楷体,每字2厘米见方。刀法遒劲利落,镌刻秀丽端庄。

六、文物
1、“中国杉王”:位于东皇镇太平村,系袁姓入蜀(黔)始祖、平南王袁世盟手植,距今近800岁。
2、“紫薇神树”:位于罗汉寺袁氏宗祠内,系祠始建时栽,距今649岁。
3、金子、九龙、七宝、天赐等四大军事囤堡,位于今土城镇。为明万历中(公元1590年),儒溪长官司袁宝台(即袁切)领建(碑记犹存)。
4、三岔河 “望仙台石窟”:又名“袁锦道祠”,位于三岔河上纸厂南岸约2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离岩顶20余米,坐南向北,前临深渊,后倚绝壁,周围古树挺拔,远望林海莽莽,“云飞雾卷,鹤绕龙呤,仿佛蓬莱”。 为“八品寿民袁锦道立,嘉庆十五年仲冬月吉旦”竣工。其中《望乡台遗赞并序》雕刻刀法遒劲利落,镌刻秀丽端庄。文字精美,整个石窟雕刻艺术精湛。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列“袁锦道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袁世盟神主牌(习水县罗汉寺袁氏宗祠收藏)。
6、一世祖世明讳福袁君神位坐额匾(习水县罗汉寺袁氏宗祠收藏)。
7、元代古狮:现存罗汉寺袁氏宗祠,宗祠始建时雕刻,距今750余岁。
8、小合水袁氏宗祠始建元代朝门柱墩,距今753余岁。
9、袁世盟十一代孙、十七代孙神位牌(习水县罗汉寺袁氏宗祠收藏)。
10、袁桂芳将军“蜀黔儒将”匾额(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袁济忠收藏)。
11、袁良斌和妻袁陈氏木雕神像(习水县土城镇水狮坝岩角头袁仕华收藏)。
12、镇家寨袁氏宗祠袁世盟神位牌(习水县隆兴镇镇家寨祠堂)。

七、祠堂
1、罗汉寺袁氏宗祠(亦称平南王祠):始建于1362年,为习水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月经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局批准修缮。今已“修旧如旧”。
2、土城镇方家坝景福寺:始建明代,距今600余岁。仁怀厅增修志载“为厅中八景之一”,清·萧光泌题诗“鱼溪晨夕寺钟鸣,千尺深潭水镜平。漫说蛟龙驱赤虺,恕涛收敛静无声”。
3、官渡鱼湾祠堂:始建明代,距今600余岁,现存宗祠上殿。4、东岳寺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土城镇儒维)。
5、三封三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土城镇小坝圈老上)。
6、秀山坪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山岔河乡)。
7、渔湾袁氏宗祠:始建明朝(原习水县官渡)。
8、寨坝袁氏宗祠:始建明末(习水县寨坝镇)。
9、镇家寨袁氏宗祠:始建明末(习水县隆兴镇)。

10、杨柳庄袁氏宗祠:始建清朝(习水县土城镇水狮坝杨柳庄)。
11、大茶园寺井上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同民镇)。
12、何家田袁氏宗祠:始建清朝(习水县同民镇)。
13、水口田袁氏宗祠:始建清朝(习水县同民镇)。
14、马滩袁氏宗祠:始建清朝(原习水县石堡)。
八、重要人物
1、袁世盟(亦称袁世明):原江淮“三边总制”,“正殿御前雄威将军”。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奉旨入蜀抗蒙戡乱。平南征战五个月,终于挫败蒙军南北夹击四川的阴谋,为南宋四川抗战打下坚实的后方基础,使广大民众免遭涂炭。奏凯后“留镇守土”,旋因箭伤复发而逝,诏追封“平南王千岁”。曾手植象征和平的“中国杉王”,并建东皇大殿(殿毁,址在今习水县城,东皇名源于此)安抚边民,致“靖域安宁”,习地文明由此迈上一个崭新台阶。
2、袁世盟四子: “正印将军”袁贵、 “雄威将军”袁贤、 “中军统制”袁威、“中军总制将军”袁猛,皆为抗蒙将领。曾随父平南立功,后增援四川曹友文部抗蒙,于简州(今简阳)大战中壮烈牺牲。
3、袁忠:袁贵之子,继承父志,于神臂山(即老泸州)大败元军,使蜀南免于涂炭,后敕封“武节将军”,葬土城观音岩官坟嘴。
5、袁隆(号崇简): “永宁边都元帅府宣抚司”,领兵征云南,于云南德松铺牺牲,诏追封“御前雄威节义将军”。
6、袁绍善:随父袁隆征云南有功,先后任“守备”、“抚标中军”、“参将”等职。
7、袁绍祖:初袭父(袁隆)职,明洪武五年授“节义将军”,镇守土城。
8、袁绍鉴:“下赤水边防长官司”,镇守下赤水里。
9、袁尚黄:明“兵部尚书”、“光禄奉政大夫”,征吴三桂有功,康熙庚申年任“参将将军”。
10、袁茂江:明授“威远卫将军”、“唐朝坝长官司”。
11、袁谅:字清泉,明授“守备将军”,因征川北有功,升 “参将将军”,谥中正大夫。
12、袁见龙(号明海):明万历28年(1600年),参加平播之役,战功显赫。《刘延揭子》言:“有加衔守备袁见龙”,“年方精壮,膂力过人,计谋熟谙,可当一面,必不可遗”。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中已酉科武举。授“守备将军”、“威远卫将军”、“唐朝坝长官司”等职。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辽东战起,往援,阵亡于浑河战事。清乾隆帝恩赐“谥烈悠”,建嗣于柳溪衙门。
13、袁神武,明授“威远卫守备将军”、“文林郎”。
14、袁惠芳,明授“威远卫副将将军”。
15、袁鍪:字寿嵩,号林泉。袁世明第十四世孙。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袭播州赤水里长官司长官。二十八年(1600年),与兄袁初、袁切、袁年随总兵官吴广进剿杨应龙,招降擒斩多功,升授冠带总旗。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凶奴犯辽阳广陵,袁鍪升任守备,奉诏援辽。师至河南,古蔺奢崇明、奢寅叛朝,占重庆、围成都,陷四川五十余城,即奉命回师援川。二年(1622年)五月,克复重庆,提兵至江津,一战狮子河,二战杨满嘴,三战合江官坎,乘胜收复合江、仁怀二县,俘获甚多。按台张公题荐:“露宿风餐,屡死窠而一生九死;彪驰追击,剪凶类而万苦千辛。”三年,攻竹瓦寨,取土城、落红、克古蔺。治台朱公奖:“忠孝传家,素负威名,最应厚贵。”四年,进鄢家渡,打倒流水。攻克龙场坝、正顶屯,冲倮罗羿子关,直捣大方。接援黔军辟清蔺土,协守绥阳。制院题:“扬扬壮气,矫矫雄姿。籍草餐岚,身常殡於九死;当官对垒,志不缩於万人。理宜升擢以鼓舞。”七月,水西安酋叛,黔制台蔡公调援,奖曰:“百折不回,血战九军,独往用,兹父子可歼犬羊之丑”。令次子袁桂芳镇兵应调,随同盟军卢公收复湘川。五年,奉命征西,进金刀坑、白腊坎。镇师卢公奖:“父子叔侄,一门忠义,两省勋劳,屡次调取,建俸绩真,将忠白眉。”制院题:“方堪济变,力任披坚斩首;屡建奇功,入险更饶余力。”兵部复题:“升授游击。”按台吴公题荐:“同垒冲阵,转战必死之场;追奔逐此,深入不毛之地。捐躺殉难,共矢报效,生俘死毙,各获功次,所当升擢,以示鼓舞。”七年,按台陈公奖:“忠贞诚不二,国仇不共天。平蔺倚若长城,刺酋资其方略。”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六月初一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公复题:“杀气若奔山,驱百蛮而遁迹;兵声如破竹,喧两捷以扬威,绩茂蕞蚕,功高汗马。升授副总兵。”
历任“游击将军”、“副总兵”、“冠带总旗”,于修文、息烽筑城二座、屯田八千。
16、袁鼎:袁世盟第十四世孙。官游击,袭威远卫指挥佥事,封明威将军。天启二年(1622年),古蔺奢崇明、奢寅叛朝,占重庆,围成都,扰全川。袁鼎与袁鍪等克复重庆,次复仁怀、合江,生擒伪巡抚袁升龙、伪总兵丁世贵、伪知府周顶,招服节度使张成荣。后提兵攻竹瓦寨,与奢贼鏖战三昼夜,奈物尽援绝,被俘,奢寅劝降,鼎大骂不绝,被肢解而亡。
上闻,命于殉难地立忠勇祠祀奉,荫其子惠芳为参将,仍世袭指挥佥事。后又命与陈王谟同祀府城忠烈庙。
时人题《壮义勒》彰其英烈。有湖广举人、遵义知县胡从明,翟司教等为《壮义勒》赐序。仁怀进士、翰林院检讨郑之桥为《壮义勒》题诗。
17、袁仁善:明授“内江府官”、“成都协台”将军。
18、袁切:字宝台。袁世明第十四世孙。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授守备之职,袭千户,任儒溪长官司。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袭永宁宣抚司。隆庆前后,唐朝坝儒溪曾被永宁奢酋侵占,袁切平叛有功,诏封怀远将军。从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至二十七年(1599年),为防卫古磁城,建金子屯、九龙屯、天赐屯等四大军事要隘,防卫古磁城安全。二十八年(1600年)领兵随吴广征剿杨应龙,进营岩门关,大战水牛塘,攻克海龙囤。有功,袭千户管儒溪屯。
19、袁初:字仙台,袁世明第十四世孙。同兄袁切共建四大有功。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领兵随吴广李化龙征剿杨应龙有功,授威远卫指挥佥事。亲“率子侄,举家出省(到成都)投见川湖云贵总督王象乾,首请厘定钱粮,以靖地方;次请栽抑土税,以通商贾”。对发展地方船业经济卓有贡献,在土城立有著名“通商碑”。授封怀远将军。
20、袁播芳:明授“总兵”、“参将将军”。
21、袁统:明授“游击将军”、“参将将军”。
22、袁年:号菱,袁世明第十四世孙。明万历二十八年(一六00年),李化龙率兵进剿杨应龙,袁年首倡归顺。《李化龙疏》曰:“上赤水里头目袁年,父遭酷祸(在合江被杨应龙活活肢解)投降最早,宜授以所镇抚职衔。”因军征授“威远卫镇抚”,“唐朝坝正千户”。
23、袁朝聘:袁世明第十四世孙。随兄袁谅征川北有功。后又率子袁学武攻海龙囤立功,升任“都司”。
24、袁茂显:播州“宣抚司”、“儒维长官司”、“古磁军民府正千户”。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至四十年(一五六一年)三次进山在唐朝坝蔺江和古磁铜鼓溪伐皇木献明京,在泸州开福寺捐资造铜钟有功,授“威远卫将军”,“古磁正千户”。
25、袁锦道:(1739年——1816年)出生地:贵州省播州仁怀厅丁山里一甲(今贵州习水县三岔河乡三岔村)白家岗,名翔之,字宗圣。自幼聪慧,毅然摒弃“金傍题名,光耀门楣”之路,在家乡兴办实业,开山修路,建望乡台石窟。更修建“通川大道”接通“四川大界”。“途约数十里”,“穿岩缘壁,剪碍除险”,“未募毫厘,自蠲锱铢,且自奔驰,心力俱到此”。袁锦道功成业就,家丰名扬,被誉为黔北知名实业家、贵州民族工业先驱。死后葬于三岔河杨家沟,其后代为他修建了雕刻精细的石墓,族人尊称他为宗圣公、锦道祖。
26、袁之文:字履和,号乡泉。“承务郎”、“岁进士”。黔北教育家,秉性光明,语言坦荡。时故里成名之士,多出其门。清同治三年(1864年)古历腊月二十八日,率团抵御石达开部被俘,石劝其降,袁骂口不绝,被石火焚。翰林院士景其睿领贵州府亲临其家慰问,载淳皇帝旨“捐资建祠以彰忠节”。
以上名士,多为《遵义府志》、《仁怀厅增修志》所载,可查。
26、袁咨桐:*年*月生于习水**,袁世盟第*代孙,中国“三民主义”者。一九三0年六月在学潮中被捕,在狱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九月十七日,在南京雨花台光荣就义,年仅16岁,为牺牲在雨花台年龄最小烈士。临刑前一天,他在自己的一张照片背面写下 “永别人世”绝笔。这张斑驳的相片如今陈列在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里。
现南京文枢中学有一个在英烈旗帜下成长的先进集体——“袁咨桐班”,继承先辈遗志,奋发自励向上。上届传旗给下届,隔一年就有新一届的“袁咨桐班”。他们要将英烈的旗帜永远传下去,
以上重要名人皆载《仁怀厅增修志》、《遵义府志》、《袁氏家谱》。
27、袁晓岑:袁世盟第**代孙。雕塑家、国师。1915年 生于贵州省普定县。1930年 考入贵阳省立师范学校,1938年 在昆明举办个展考入云南大学,1951年 《小鸭》、《孔雀》参加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1954年 雕塑《母女学文化》、《分到羊啦》入选“全国第二届美术作品展览”,1959年 雕塑《母女学文化》参展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1964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雕塑展,1986年 访美并成为美国雕塑家协会第一位中国会员。擅长中国画、雕塑及诗文。建国后历任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主席、云南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民族:汉族

二、袁姓始祖及入习情况

袁姓出自妫姓,帝舜之裔,战国时陈胡公满第十一代孙诸,字伯爰,其孙涛塗敬祖,以祖父字爰(时爰与辕通)为氏,初为辕涛塗。到了汉代,涛塗后裔辕政,将“辕”去掉“车”旁改为袁政,袁姓始出。

袁姓发源于阳夏(今河南太康),曾徙居河洛之间。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代孙袁爰敕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夏阳定居,号称陈郡袁氏;袁爰第八代孙——卧雪高士袁安迁居河南汝南,故称汝南堂,又称卧雪堂,正守堂;北宋亡后,其一枝随南宋朝廷迁至江南,定居豫章(今江西吉安市)。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蜀南仁怀堡域受蒙军颠覆叛朝,袁世盟(亦称袁世明)时任江淮“三边总制”,“正殿御前雄威将军总制”,奉旨入蜀平叛。于当年8月15日自豫章起兵,次年正月师至,五月奏凯,诏令“留镇守土”,袁姓始入,初居习水土城。近800年间,繁衍至34代,遍及习境,今县内人口逾5.7万。外迁者达四十余县市,据不完全统计,总人口已近20万。

三、家谱

在本次袁姓修谱中搜集不同版本三十余部。其中明、清早期刻印和抄本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族中保存各种版本百余种,其中珍无数。

四、古墓:

(1) “平南王千岁” 袁世盟墓:位于习水县程寨乡罗汉寺村。为习水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雄威将军” 袁世德墓:位于习水县程寨乡罗汉寺村。

(3) “水陆大军都督”、“雄威将军总制” 袁世天墓。葬习水县东皇镇羊九(关门山水库库尾)。为习水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袁世盟四个儿子之墓:“正印将军” 袁贵、“雄威将军” 袁贤、“中军统制”袁威、“中军总制”袁猛四人合葬墓。位于习水县程寨乡罗汉寺村。

(5) “武节将军”袁忠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官坟嘴)。

(6) “节义将军”袁绍祖墓:位于习水县土城瓮溪沟小坝坝上。亦称将军坟。

(7) “下赤水边防长官司”袁绍鉴墓:葬习水县程寨乡石门小合水。

(8) “守备将军”袁潘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9) “翰林院监察史”袁承芳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水师坝皂角湾。

(10) “长官司”袁钦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水师坝。

(11) “将军一品夫人”袁氏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2) “将军”袁茂通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3) “成都协台将军” 袁仁龙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4)袁茂显“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5)袁茂道“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6)袁应泰“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7) “永宁宣府司”、“镇雄宣抚司”袁辂(字近台)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新阳袁家坳。

(18)袁宗奇“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同民镇唐朝坝。

(19)袁纶“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水师坝杨柳庄。

(20)袁茂溢“都司”、“参将将军”墓:位于葬习水县土城镇水师坝。

(21) “承务郎”袁之文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水师坝岩角头。

(22)袁腾海“将军”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儒维。

(24) “参将将军”袁谅(字清泉)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后街。

(25) “冠带总旗将军”袁良斌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官山老虎洞。

(26)清知县、民国修文县县长、中共地下党员、共和国赤水第一任副县长袁健儒(名之钰)墓:位于习水县土城镇水狮坝。

(27) “游击将军”、“正千户”袁桂芳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木猫溪。

(28) “都督佥事将军”袁尚义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竹溪坝。

(29)袁镐“将军”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竹溪坝。

(31)袁文乾“将军”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王家沟。

(32)袁铎“将军”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南垭头。

(33) “副总兵”、“冠带总旗将军”袁鍪墓,“都司将军”袁镖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秀山坪。

(34) “明威将军”袁鼎墓: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秀山坪。

(38) “参将将军”袁芬芳墓:位于三岔河乡狮子丁家坪坭井岗。

(39) “参将将军”袁魁芳墓:位于三岔河乡狮子竹溪坝。

(42) “岁进士”袁绅墓:位于狮子白粟坝。

(43) 清嘉庆钦赐“徽仕郎”袁锦道墓:位于习水三岔河乡

(44) “黔北名士”袁吉皆(名汝谦)墓:位于原习水县官渡。

六、碑刻

1、宋代“宋帅袁千岁”碑:位于罗汉寺平南王袁世盟墓园

2、明代“通商碑”: 位于习水土城

3、明代“建金子囤碑”:位于习水土城

4、清代袁锦道墓碑:位于习水三岔河

5、明代袁绍祖墓界碑:位于习水县土城镇瓮溪沟小坝坝上。

6、明代袁茂显京都皇木勒石碑:习水县同民镇蔺江。

7、清代儒溪界碑:位于习水儒溪

8、 清袁锦道“善功志庆”碑:大溪沟和两岔河各一座。碑成六棱形,正面上部刻袁锦道坐像,像上方刻有“功垂千古”四字。碑文共188字,阴刻、直书、楷体,记述了通川大道起止和途经要地,道路险阻,修路艰辛。此两座碑至今尚存,为县级保护文物。

9、“薛公岩”石刻:袁锦道铸钱事发,朝廷薛钦差捉押进京。后不但无罪,反而赐封他为“八品征仕郎”。因祸得福,荣归故里,为感激薛钦差,亲手于薛钦差下马会晤自己处岩壁上刻“薛公岩”三个大字,而今成为一景。

10、《望乡台遗赞并序》碑刻:位于三岔河袁锦道祠右岩壁上高1.2米、宽1.05米。为“辛酉科举人”任之楷撰文,袁书浩手书,匠师候永理镌刻的。文包括题、序、赞、署名落款四个部分,共731字,竖刻、楷体,每字2厘米见方。刀法遒劲利落,镌刻秀丽端庄。

六、文物

1、“中国杉王”:位于东皇镇太平村,系袁姓入蜀(黔)始祖、平南王袁世盟手植,距今近800岁。

2、“紫薇神树”:位于罗汉寺袁氏宗祠内,系祠始建时栽,距今649岁。

3、金子、九龙、七宝、天赐等四大军事囤堡,位于今土城镇。为明万历中(公元1590年),儒溪长官司袁宝台(即袁切)领建(碑记犹存)。

4、三岔河 望仙台石窟:又名“袁锦道祠”,位于三岔河上纸厂南岸约2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离岩顶20余米,坐南向北,前临深渊,后倚绝壁,周围古树挺拔,远望林海莽莽,“云飞雾卷,鹤绕龙呤,仿佛蓬莱”。 为“八品寿民袁锦道立,嘉庆十五年仲冬月吉旦”竣工。其中《望乡台遗赞并序》雕刻刀法遒劲利落,镌刻秀丽端庄。文字精美,整个石窟雕刻艺术精湛。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列“袁锦道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袁世盟神主牌(习水县罗汉寺袁氏宗祠收藏)。

6、一世祖世明讳福袁君神位坐额匾(习水县罗汉寺袁氏宗祠收藏)。

7、元代古狮:现存罗汉寺袁氏宗祠,宗祠始建时雕刻,距今750余岁。

8、小合水袁氏宗祠始建元代朝门柱墩,距今753余岁。

9、袁世盟十一代孙、十七代孙神位牌(习水县罗汉寺袁氏宗祠收藏)。

10、袁桂芳将军“蜀黔儒将”匾额(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袁济忠收藏)。

11、袁良斌和妻袁陈氏木雕神像(习水县土城镇水狮坝岩角头袁仕华收藏)。

12、镇家寨袁氏宗祠袁世盟神位牌(习水县隆兴镇镇家寨祠堂)。

七、祠堂

1、罗汉寺袁氏宗祠(亦称平南王祠):始建于1362年,为习水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月经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局批准修缮。今已“修旧如旧”。

2、土城镇方家坝景福寺:始建明代,距今600余岁。仁怀厅增修志载“为厅中八景之一”,清·萧光泌题诗“鱼溪晨夕寺钟鸣,千尺深潭水镜平。漫说蛟龙驱赤虺,恕涛收敛静无声”。

3、官渡鱼湾祠堂:始建明代,距今600余岁,现存宗祠上殿。4、东岳寺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土城镇儒维)。

5、三封三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土城镇小坝圈老上)。

6、秀山坪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山岔河乡)。

7、渔湾袁氏宗祠:始建明朝(原习水县官渡)。

8、寨坝袁氏宗祠:始建明末(习水县寨坝镇)。

9、镇家寨袁氏宗祠:始建明末(习水县隆兴镇)。

10、杨柳庄袁氏宗祠:始建清朝(习水县土城镇水狮坝杨柳庄)。

11、大茶园寺井上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同民镇)。

12、何家田袁氏宗祠:始建清朝(习水县同民镇)。

13、水口田袁氏宗祠:始建清朝(习水县同民镇)。

14、马滩袁氏宗祠:始建清朝(原习水县石堡)。

八、重要人物

1、袁世盟(亦称袁世明):原江淮“三边总制”,“正殿御前雄威将军”。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奉旨入蜀抗蒙戡乱。平南征战五个月,终于挫败蒙军南北夹击四川的阴谋,为南宋四川抗战打下坚实的后方基础,使广大民众免遭涂炭。奏凯后“留镇守土”,旋因箭伤复发而逝,诏追封“平南王千岁”。曾手植象征和平的“中国杉王”,并建东皇大殿(殿毁,址在今习水县城,东皇名源于此)安抚边民,致“靖域安宁”,习地文明由此迈上一个崭新台阶。

2、袁世盟四子: “正印将军”袁贵、 “雄威将军”袁贤、 “中军统制”袁威、“中军总制将军”袁猛,皆为抗蒙将领。曾随父平南立功,后增援四川曹友文部抗蒙,于简州(今简阳)大战中壮烈牺牲。

3、袁忠:袁贵之子,继承父志,于神臂山(即老泸州)大败元军,使蜀南免于涂炭,后敕封“武节将军”,葬土城观音岩官坟嘴。

5、袁隆(号崇简): “永宁边都元帅府宣抚司”,领兵征云南,于云南德松铺牺牲,诏追封“御前雄威节义将军”。

6、袁绍善:随父袁隆征云南有功,先后任“守备”、“抚标中军”、“参将”等职。

7、袁绍祖:初袭父(袁隆)职,明洪武五年授“节义将军”,镇守土城。

8、袁绍鉴:“下赤水边防长官司”,镇守下赤水里。

9、袁尚黄:明“兵部尚书”、“光禄奉政大夫”,征吴三桂有功,康熙庚申年任“参将将军”。

10、袁茂江:明授“威远卫将军”、“唐朝坝长官司”。

11、袁谅:字清泉,明授“守备将军”,因征川北有功,升 “参将将军”,谥中正大夫。

12、袁见龙(号明海):明万历28年(1600年),参加平播之役,战功显赫。《刘延揭子》言:“有加衔守备袁见龙”,“年方精壮,膂力过人,计谋熟谙,可当一面,必不可遗”。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中已酉科武举。授“守备将军”、“威远卫将军”、“唐朝坝长官司”等职。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辽东战起,往援,阵亡于浑河战事。清乾隆帝恩赐“谥烈悠”,建嗣于柳溪衙门。

13、袁神武,明授“威远卫守备将军”、“文林郎”。

14、袁惠芳,明授“威远卫副将将军”。

15、袁鍪:字寿嵩,号林泉。袁世明第十四世孙。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袭播州赤水里长官司长官。二十八年(1600年),与兄袁初、袁切、袁年随总兵官吴广进剿杨应龙,招降擒斩多功,升授冠带总旗。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凶奴犯辽阳广陵,袁鍪升任守备,奉诏援辽。师至河南,古蔺奢崇明、奢寅叛朝,占重庆、围成都,陷四川五十余城,即奉命回师援川。二年(1622年)五月,克复重庆,提兵至江津,一战狮子河,二战杨满嘴,三战合江官坎,乘胜收复合江、仁怀二县,俘获甚多。按台张公题荐:“露宿风餐,屡死窠而一生九死;彪驰追击,剪凶类而万苦千辛。”三年,攻竹瓦寨,取土城、落红、克古蔺。治台朱公奖:“忠孝传家,素负威名,最应厚贵。”四年,进鄢家渡,打倒流水。攻克龙场坝、正顶屯,冲倮罗羿子关,直捣大方。接援黔军辟清蔺土,协守绥阳。制院题:“扬扬壮气,矫矫雄姿。籍草餐岚,身常殡於九死;当官对垒,志不缩於万人。理宜升擢以鼓舞。”七月,水西安酋叛,黔制台蔡公调援,奖曰:“百折不回,血战九军,独往用,兹父子可歼犬羊之丑”。令次子袁桂芳镇兵应调,随同盟军卢公收复湘川。五年,奉命征西,进金刀坑、白腊坎。镇师卢公奖:“父子叔侄,一门忠义,两省勋劳,屡次调取,建俸绩真,将忠白眉。”制院题:“方堪济变,力任披坚斩首;屡建奇功,入险更饶余力。”兵部复题:“升授游击。”按台吴公题荐:“同垒冲阵,转战必死之场;追奔逐此,深入不毛之地。捐躺殉难,共矢报效,生俘死毙,各获功次,所当升擢,以示鼓舞。”七年,按台陈公奖:“忠贞诚不二,国仇不共天。平蔺倚若长城,刺酋资其方略。”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六月初一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公复题:“杀气若奔山,驱百蛮而遁迹;兵声如破竹,喧两捷以扬威,绩茂蕞蚕,功高汗马。升授副总兵。”

历任“游击将军”、“副总兵”、“冠带总旗”,于修文、息烽筑城二座、屯田八千。

16、袁鼎:袁世盟第十四世孙。官游击,袭威远卫指挥佥事,封明威将军。天启二年(1622年),古蔺奢崇明、奢寅叛朝,占重庆,围成都,扰全川。袁鼎与袁鍪等克复重庆,次复仁怀、合江,生擒伪巡抚袁升龙、伪总兵丁世贵、伪知府周顶,招服节度使张成荣。后提兵攻竹瓦寨,与奢贼鏖战三昼夜,奈物尽援绝,被俘,奢寅劝降,鼎大骂不绝,被肢解而亡。

上闻,命于殉难地立忠勇祠祀奉,荫其子惠芳为参将,仍世袭指挥佥事。后又命与陈王谟同祀府城忠烈庙。

时人题《壮义勒》彰其英烈。有湖广举人、遵义知县胡从明,翟司教等为《壮义勒》赐序。仁怀进士、翰林院检讨郑之桥为《壮义勒》题诗。

17、袁仁善:明授“内江府官”、“成都协台”将军。

18、袁切:字宝台。袁世明第十四世孙。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授守备之职,袭千户,任儒溪长官司。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袭永宁宣抚司。隆庆前后,唐朝坝儒溪曾被永宁奢酋侵占,袁切平叛有功,诏封怀远将军。从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至二十七年(1599年),为防卫古磁城,建金子屯、九龙屯、天赐屯等四大军事要隘,防卫古磁城安全。二十八年(1600年)领兵随吴广征剿杨应龙,进营岩门关,大战水牛塘,攻克海龙囤。有功,袭千户管儒溪屯。

19、袁初:字仙台,袁世明第十四世孙。同兄袁切共建四大有功。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领兵随吴广李化龙征剿杨应龙有功,授威远卫指挥佥事。亲“率子侄,举家出省(到成都)投见川湖云贵总督王象乾,首请厘定钱粮,以靖地方;次请栽抑土税,以通商贾”。对发展地方船业经济卓有贡献,在土城立有著名“通商碑”。授封怀远将军。

20、袁播芳:明授“总兵”、“参将将军”。

21、袁统:明授“游击将军”、“参将将军”。

22、袁年:号菱,袁世明第十四世孙。明万历二十八年(一六00年),李化龙率兵进剿杨应龙,袁年首倡归顺。《李化龙疏》曰:“上赤水里头目袁年,父遭酷祸(在合江被杨应龙活活肢解)投降最早,宜授以所镇抚职衔。”因军征授“威远卫镇抚”,“唐朝坝正千户”。

23、袁朝聘:袁世明第十四世孙。随兄袁谅征川北有功。后又率子袁学武攻海龙囤立功,升任“都司”。

24、袁茂显:播州“宣抚司”、“儒维长官司”、“古磁军民府正千户”。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至四十年(一五六一年)三次进山在唐朝坝蔺江和古磁铜鼓溪伐皇木献明京,在泸州开福寺捐资造铜钟有功,授“威远卫将军”,“古磁正千户”。

25、袁锦道:(1739年——1816年)出生地:贵州省播州仁怀厅丁山里一甲(今贵州习水县三岔河乡三岔村)白家岗,名翔之,字宗圣。自幼聪慧,毅然摒弃“金傍题名,光耀门楣”之路,在家乡兴办实业,开山修路,建望乡台石窟。更修建“通川大道”接通“四川大界”。“途约数十里”,“穿岩缘壁,剪碍除险”,“未募毫厘,自蠲锱铢,且自奔驰,心力俱到此”。袁锦道功成业就,家丰名扬,被誉为黔北知名实业家、贵州民族工业先驱。死后葬于三岔河杨家沟,其后代为他修建了雕刻精细的石墓,族人尊称他为宗圣公、锦道祖。

26、袁之文:字履和,号乡泉。“承务郎”、“岁进士”。黔北教育家,秉性光明,语言坦荡。时故里成名之士,多出其门。清同治三年(1864年)古历腊月二十八日,率团抵御石达开部被俘,石劝其降,袁骂口不绝,被石火焚。翰林院士景其睿领贵州府亲临其家慰问,载淳皇帝旨“捐资建祠以彰忠节”。

以上名士,多为《遵义府志》、《仁怀厅增修志》所载,可查。

26、袁咨桐:*年*月生于习水**,袁世盟第*代孙,中国“三民主义”者。一九三0年六月在学潮中被捕,在狱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九月十七日,在南京雨花台光荣就义,年仅16岁,为牺牲在雨花台年龄最小烈士。临刑前一天,他在自己的一张照片背面写下 “永别人世”绝笔。这张斑驳的相片如今陈列在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里。

现南京文枢中学有一个在英烈旗帜下成长的先进集体——“袁咨桐班”,继承先辈遗志,奋发自励向上。上届传旗给下届,隔一年就有新一届的“袁咨桐班”。他们要将英烈的旗帜永远传下去,

以上重要名人皆载《仁怀厅增修志》、《遵义府志》、《袁氏家谱》。

27、袁晓岑:袁世盟第**代孙。雕塑家、国师。1915年 生于贵州省普定县。1930年 考入贵阳省立师范学校,1938年 在昆明举办个展考入云南大学,1951年 《小鸭》、《孔雀》参加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1954年 雕塑《母女学文化》、《分到羊啦》入选“全国第二届美术作品展览”,1959年 雕塑《母女学文化》参展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1964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雕塑展,1986年 访美并成为美国雕塑家协会第一位中国会员。擅长中国画、雕塑及诗文。建国后历任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主席、云南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35f9840100y9ct.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19 21:37:41 | 只看该作者
南宋袁世明平南入蜀进兵仁怀初探
2012年5月23日  来源: 遵义文史  作者:袁本惠   遵义文史

清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编订的《增修仁怀厅志》(以下简称厅志》记载:“未有袁世盟(注:《族谱》和《新县志》均谓袁世明),豫章人,官总制,理宗时,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诸蛮夷出扰,为边民患,世盟方视兵江淮,魏丁翁荐于朝,令领兵入蜀,正月师至,五月奏凯,留世盟镇其土。”
仁怀厅即仁怀直隶厅,今贵州赤水市。《厅志》所谓“诸蛮夷出扰”的“仁怀”,即今贵州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所辖范围。“古磁”和“唐朝坝”,即今习水县之土城镇和同民镇(一九六五年前均为赤水县所辖)。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明奉诏平南入蜀,师至仁怀,五月奏凯,受镇守土,子孙定居,不复赣籍,至今(1995)已有七百六十年,子孙繁衍,下传三十余代,历来散居在赤水河中下游,黔北、川南各地,乃至国、海外皆有,后裔比比皆是。世明统兵平南,兵入仁怀,流传甚广,却无专著,笔者收集一些史料,试作初探。
据《袁氏族谱》(简称《族谱》)记载:袁世明乃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氏(今江西省吉安市庐陵县)。父袁龙辅是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的驸马,官封正一殿将军。母赵氏公主,诰封御敕皇姑、淑明袁母一品夫人。龙辅有弟龙德、龙宪、龙进三人,俱封将军,同镇高川(今广东高州县)。龙辅有王、柳、黄、李四妾,俱封夫人.一妻四妾,共生九子一女,长子袁福,字世明,号思光,生于南末孝宗乾道八年(1172),自幼习文武,既长,才略过人,又攀到赵末皇室的“金枝王叶”体系,甚得朝廷的赏识和擢拔。南宋宁宗嘉泰、开僖年间(1201—1207),以军功封沿边巡检使,累立功勋。宁宗嘉定时(1208—1220)官升总制,督抚江淮兵马。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朝廷定议伐金,战争复起,持续三十年,国贫民困,民怨沸腾。到南末理宗元年(1234),因宋蒙联合击金,灭金之后,蒙军势力崛起,南下攻宋,南宋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外有蒙军压境,内有盗贼蜂起,边民反抗。《族谱》记载:“播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处蛮夷出扰,为边民患,其播之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时金寇初平,元虑方炽。”南宋王朝为了稳定政局,平息边事,决定采取军事镇压。但统兵将领,朝议难定其人,时袁世明正督视江淮兵马;朝议大夫魏了翁、善丁翁知世明忠勇有为,向朝廷举荐,遂下诏命世盟率师平南入蜀。
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一事,《族谱》未道其详,尚无确切考证。真、顺二夫人既能代表播州上疏朝廷,且得皇命允准,必非等闲之辈,应系统治播州的土官首领人物,或与朝廷有宗亲等特殊关系。真、顺二夫人的“上疏乞师”,表明仁怀一带地方少数民族的反宋起事,声势浩大,危及播州,而播州政权无力抵御,才疏乞朝廷出师平南。又因南宋时期,巴、蜀(今四川省)地区,是南宋王朝的主要统治区域之一,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仁陵一带地处巴国(后称巴郡,即现在的川东南属地),一旦有事,影响腹地安危,故南宋王朝迫不及待,从江淮遣师远征仁怀。
《厅志》所说“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地,也就是袁世明平南征战的地带,古今地名不一,隶属前后不同,有必要略述这一地带的建制沿革,再敘“平南之役”的经过。
《厅志》所指仁怀等地,在汉代属符县(今四川省合江县)地域,到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符县改为合江县,隶属泸州郡(后改泸川,今四川省泸川市》。在宋朝建立后的一百四十九年问,这一带地方属西川路(后改梓州路)泸州合江县,那时尚无仁怀这个名称。到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泸川的所辖地区建立了滋、纯、详、珍等州。其中滋州(即古磁)主要是苗族聚居之地(仍属合江县范围)。滋州下领仁怀、承流二县,滋州和承流县治所,设在今之习水县土城镇(即古磁);仁怀县治所,设在今赤水市复兴镇。州属西川梓州路(路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仁怀”之名。这个磁州仅建立丁十二年,到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便已撤除,把滋州和承流县治所,改建为武都城(即后来的古磁,今之土城镇);仁怀县改建为仁怀堡,承流县并入仁怀堡,治所仍在今赤水市复兴镇。仁怀堡辖区较广,包括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范围。在西北邻近泸州、合江、水宁(今四川叙水县)、蔺州(今四川古蔺县),在南端毗连播州(今遵义市附近)。改设仁怀堡五年后,即转入南宋时期,仁怀堡所属领域,隶属西川潼州府路泸州合江县。
到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袁世明平南兵入仁怀堡,仁怀堡已历时114年之久,仁怀堡是否未改其名,境域有无重大变化?经查阅几种有关史料,均无变动记载。到了元朝,才将“仁怀堡改为仁怀长官司和古磁长官司”,证明南宋末年仍叫仁怀堡。理宗时袁世明率师平南入蜀,征讨之地,应是仁怀堡所辖范围,即今之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地区内。仁怀堡属西川,故袁世明平南谓之“入蜀”。
至于袁世明平南人蜀之时,仁怀堡是隶属播州还是泸州,史料不详,其说不一,一说仁怀堡隶属泸州,因为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35),才在今赤水市复兴场设立仁怀长官司,今习水县土城设立古磁长官司,隶属播州军民安抚司,隶属湖广行省,才改属播州。另一说仁怀堡隶属播州。因为南宋时,仁怀堡划归夔州路播州管辖。但未说明在南末何时划归播州管辖,按播州初建于唐,后废,在北宋大观时复置,隶属西川,治所播州(今贵州省桐梓县西南),北端与仁怀堡接壤,说明播州都属西川之地,故袁世明平南之地,应是“人蜀”。
袁世明奉诏平南,率师从江淮出发,浩浩荡荡沿江西上,进入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经过渝川(今四川重庆市),抵达潼州路府泸州,取道白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苦竹溪为今四川合江县九支镇,在赤水市城河对面五里地),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正月师至”仁怀堡边境。当时仁怀堡境内苗族各部情况无史料查考,据《洪袁传》(系明、清时编写流传的袁世明平南的说唱词)所说,反抗南宋的首领为“曹王”,苗部中心区在“古城”(即古磁,今土城):“东皇”(今习水县城)、“唐朝坝”(今习水县同民镇),“古城”为“曹五”驻所。
袁军在苦竹溪经过休整之后,命令前部先锋强渡赤水河,与苗族守城之军接战。由于袁军武器精良,官兵骁勇,老百姓积极支持木筏等渡河工具,经过几次激战,苗部守军寡下敌眾,弃地而逃,向复兴场方向败退,一举收复了留元坝(今赤水市城)。战争向南推进,在复兴场又与苗部守军交锋,经过数日激战,前部先锋又占领了复兴场。此时袁军数万人马,已全渡赤水河,驻扎在留元坝和复兴场。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南推进,逼进丙滩,翻越川风坳大山,向猿猴场进军;一路向东推进,翻七里坎,攻克旺隆、葫芦垴,向猿猴场进军。两路兵马,势如破竹,经过多日行军作战,扫清了苗部十余个据点,两军于陛诏汇合,大战猿猴场。猿猴场乃古城苗部中心的外围,守军较强,经过几天几夜激战,双方均有伤亡,苗部伤亡较重,最后袁军集中兵力,进兵围歼,才攻占了猿猴场。袁军又经过休整,采取正面进攻,经过多次战役,均告失利,久攻不下,伤亡很大。袁军派人向朝廷求助援兵,朝廷立即派袁世明之妹夫和袁世明之妹袁于英,带领万余救兵,日夜兼程,奔赴仁怀堡。在援兵未到之前,袁军在古磁多次失利之后,遣人密探,混入古磁苗部中心,刺探军情,然后研究战略战术,兵分三路,一路从米粮大路正面进攻;一路从猿猴渡河,沿河而上,到达古磁对岸;一路翻越猿猴大山,直抵埃山,逼近崖角、水狮,对古磁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再加上援兵已至,增强了战斗力,经过数日后的围攻,苗王抵挡不住,在膏朝坝苗部增援之后,杀出一条血路,抢渡赤水河,大部份向唐朝坝败退,一部份向东皇场方向败退,袁军收复了苗部中心古磁,“曹王”败兵,与唐朝坝苗军合而为一,准备反攻再战。袁军则乘胜追击,渡过赤水河,从鱼溪直抵三角塘,与苗部接火开战,形成拉锯之势。苗军伤亡过大,终因寡不敌眾,节节败退,最后丟弃唐朝坝,率领残部向蔺州、永宁方向撤去,袁军直追至太平渡方休。
袁军收复唐朝坝之后,回师古磁,准备向苗部又一中心据点东皇场进军。一路由于古磁的一支主力部队,从水师、崖角、挖蕨坡向东皇场进军;另一支从寒鹏坳、青杠坡、木桷崖向东皇场进军;另一路是命令驻守旺隆、萌芦垴两地袁地,翻二郎坝,渡官渡河,开往飞龙岭、天龙池、七星谷(今赤水市官渡镇长嵌沟一带),向东皇场进发。主帅袁世明就被围困在七星谷中,袁军伤亡惨重,袁世明被苗军箭伤,在这危急关头,袁子英夫妇,带领援军前来血战七星谷,击退苗军的包围,救出了袁世明。袁军继续向东推进,两路军马逼近东皇场,在九龙山(今习水县东皇镇附近),展开了一场大血战,经过九天九夜的强攻固守,袁子英夫妇双双战死在九龙山,被苗军毁尸,但苗部也溃不成军,大部被袁歼灭,一部份投降,少部份外逃出境。时为是端平二年五月,“平南奏凯”,战事结束。
这次平南战役的战场,主要在今之赤水市和习水县,也涉及仁怀县境内和今四川之古蔺、敘永、合江三县与赤水、习水、仁怀的接壤地区,南北纵横超过一百多公里,战事持续了五个多月,显见平南战事之艰巨。
袁世明平南,“五月奏凯”,南宋朝廷为了谋求边地的长治久安,诏命“留世明镇其土”。七月袁世明因箭伤复发,卒于古磁,终年六十四岁。理宗嘉熙元年(1237),葬于罗汉寺(今习水县城关镇沙坝村),墓碑前题“宋故大统领”,墓碑后记:“故考氏姓袁,讳世明,仕于本州佩统领之职,寿命六旬有四,不幸逝于端平二年乙未,葬于丁酉年秋季月二十四日,厝于南阳箕一丙岗丙穴,水入艮出。”并建有祠堂。
袁世明殁后,他一家亲属和所部将士俱留镇守土,定居仁怀堡,下复返回江西原籍,子孙后代世居其地。
袁世明弟兄九人,他居长。二弟袁寿,字世德,国学生。随兄平南,死后葬于世明墓前对山。三弟袁康,字世庆,郡庠生,死后葬于龙柯山。四弟袁守,字世威,南宋宁宗嘉泰进士,官枢密院。五弟袁禄,字世钦,南宋宁宗开禧时举贤良方正,官大理寺少卿。六弟袁镇,字世奇,官都察院都事。七弟袁侯,字世昌,邑庠生,业居黄州(今湖北黄岗县》。八弟袁崇,字世天,随兄入蜀平南,理宗嘉熙二年(1238)奉调出征云南交趾神农山,战死疆场。九弟袁达,字世珍,岁贡上,官通政司参议。袁世明还有一妹袁子英,文武双全,精通武艺,与夫同领援兵,救兄于重围之中,双双战死。
袁世明有三房妻室,郭氏、郭氏无出,郑氏生四子:贵、贤、威、猛,均随父南征,累建战功。袁猛凝重善谋,受到南宋西川安抚处置使佘玠的器重。理宗宝佑六年(1258),蒙古军将领纽邻攻取资州(今四川省资阳市)、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县)。时袁猛已受封御前雄威中军总制,奉调提兵前往抵御,于是年冬月五日战死疆场。其兄袁贵、袁贤、袁威三人,均于是役与袁猛一起为国捐躯。据《族谱》裁,袁猛墓碑前题:“宋故大统领正将”。墓碑后记:“帅师之命,提军剿殄鞑虏,殁后恭于四月二十四日谨立。”(墓地不详》。世明有四子,独袁贵有后。
袁氏子孙后代,留镇守土,世袭仁怀、古磁一带土官,在元、明时期,均有军事活动和重大战役,现择要纪述数事:
南宋末年,蒙古军南下,大规模分路攻蜀,泸洲合江军民在合江县北六十里的神臂山(原焦滩乡,滨临长江的老泸村)筑城防守,坚持约四十年,直到南宋灭亡。袁贵之子袁忠《世明之孙》,曾奉调神臂山抗蒙作战,战守多功。南宋端宗景炎元年(二一七六年),朝授御前节义将军,死后葬于古磁。
袁忠之子袁垠、袁隆均有军功,元世祖至二十九年(1292),均承袭节义将军之职,镇守仁怀、古磁(这时已分仁怀堡为仁怀长官司和古磁长官司,属播州)。袁垠乏嗣,袁隆之子袁缙祖、袁缙鉴弟兄,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234),俱袭先爵,以迄明朝。
元末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据川蜀称帝,国号“夏”,兵及仁怀、占磁,袁绍祖(字崇简),一度投“夏”。明玉珍死后,其子明升继任,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降顺明朝。明太祖以袁绍祖曾投降明王珍,贬去袁绍祖、袁绍鉴弟兄的将军爵位。明洪武五年(1372),改授袁缙祖、袁绍鉴为守边长官。绍祖分镇古磁、儒溪(今习水县土城镇对岸儒维);绍鉴分镇仁怀(今赤水市),均属播州宣慰司所辖,隶属四川。这是袁世明从第五代起分成两个支系,即古磁世系与仁怀世系,后代子孙均相继承袭守边长宫职,分镇仁怀、古磁、唐朝坝等地。
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8),播州宣慰使扬应龙举兵反抗明朝,次年,明朝廷命李化龙总督川湖贵军务,领兵征讨。李先赴成都,再栘重庆,征调二十余万兵工,分蜀、黔、楚八路会师重庆,誓师讨伐。各路兵马分别从綦江、乌江、合江入黔,合围播州。总兵吴广分两路进兵,一路由古蔺太平渡进兵,一路由吴广亲率军旅自合江进赤水河,两路会师二郎坝(一说在今赤水境内,一说在今习水境内)。
仁怀、古磁土官头目袁鍪,袁切、袁初、袁年(年父袁升反对杨应龙,遭杨杀害)等人(均系袁世明十四代孙),率先投诚明军,拥护明军讨杨,带领袁起龙(袁切之子),袁见龙(袁初之子)子侄辈,随吴广一路引军征战,进岩门路,破水牛塘,直捣杨应龙老营海龙囤(今娄山关以南地方),擒战招降多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杨事息,袁切授守备袭千户,管儒溪囤;袁年受镇抚,管下赤水囤;袁鍪授百户,管上赤水囤,袁切授守备袭千户,管土城囤。袁起龙、袁见龙均授千户之职。后袁起龙为儒溪归化堡指挥。袁见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都统,奉调东北抵御外侮,大战浑河(今辽宁省内)阵亡。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士归流,结束土司制度。播州分建平越军民府和遵义军民府,前者属贵州(在明代才有贵州省一级建制),后者属四川。遵义军民府领一州四县,即真安州和绥阳、遵义、桐梓、仁怀四县。仁怀县治所在今赤水市城,其辖区包括明代仁怀、古磁两个长官司,也相当于南宋仁怀堡的属地,即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大部份地区。
到明熹宗不天启元年(1621),四川蔺州(今四川古蔺县)宣抚使奢崇明、奢寅父子据渝州(今四川重庆市)举兵反明,号称“大梁”,并与天启二年(1622)在贵州反明作战的水西(今贵州黔西一带)宣慰使安邦彦互相呼应,声势浩大。明廷派四川布政使朱燮元督办四川、湖广、荊岳、陕西、汉中各府军务,调集各路兵马,配合滇、黔各军,会剿奢、安,历时八年,才告平息。
在平定奢、安的历次战斗中,仁怀总旗袁鼎(袁鏊之弟,袁世明十四代孙),官游击,袭威远卫(今赤水风溪河、蟠龙山、大坝山一带)指挥俞事(时属四川永宁宣抚司),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提兵王竹瓦寨(今习水境内》与奢寅兵相接,血战三日夜,其兵尽被奢卒擒去,奢寅劝降,袁鼎不屈大罵,被寅分尸而死。鼎子袁惠芳痛父之惨死,于次年从伊伯袁鍪讨奢,自请为先锋,直捣奢寅故地,掘奢氏祖坟鞭尸泄恨。事平,明廷追赠鼎为都督佥事、明威将军,特命于竹瓦寨建忠勇祠,后又命与陈王谟同祠于遵义府忠烈庙,称“双忠祠”。其子袁惠芳荫封将军。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2),仁怀守备袁鍪奉调远征东北辽阳广陆(今辽宁省北镇县一带》诸地,行至河南,值奢寅父子举兵反明,明朝廷命袁鍪撤回援川。次年五月袁率部返蜀,一鼓收复重庆,提兵至江津,一战狮头河,二战杨满嘴,三战合江之官坎,乘胜收复合江、仁怀,袁鍪升授都司。天启三年(1623),以侄袁惠芬为先锋,带兵进竹瓦寨,取土城、收落红、克蔺州。次年继续进兵,攻鄢家渡,打倒流水,破龙场坝,占正顶囤,直捣大方,会合援黔各军,收复蔺州一带。天启五年(1625)奉令西征安邦彦,兵进金刀坑、白腊坎(今遵义县附近)、攻东陇、援黔救滇,战功汇汇,升授游击。明毅宗崇祯元年(1628),奢、安反明失败,战事结束,袁鍪授副总兵,随鍪征战子侄俱有封赠。侄惠芳荫封将军,子正芳为威远卫千户。次子桂芳为善后游击,分守黄沙、明家、乌江等地,筑修文、息烽城垣二座,荫袭修文、息烽正千户。
袁世明平南留镇守土后,子孙代世袭土官。世明及其后代在各个时期的军事活动,已略如上述。固属于为封建王朝统治者服务,对少数民族施以军事压迫。但其中也有抗击外侮、变乱为治、保境安民的一面。同时对仁怀、古磁一带地方民族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开化开拓,亦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促动了民族间的交融和合作。在南宋时期,在仁怀和古磁一带边区,散居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鲜少汉族。平南之后,袁世明亲属和所部官兵,绝大多数是外籍汉族,留镇守土,定居于此。如王、张、罗、李、陈等大族,其祖先都是随袁军平南而定居的赣籍或他籍人士,后来又不断迁入汉人,汉人日益增多,与少数民族往来日趋密切,相互通婚,民族交融,对民族文化,提高人口素质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平南之地,属南宋王朝荒芜边区,南宋王朝的政治主张,难以实施。平南之后,列入南宋王朝治理区域,其政治主张在此实施,也为元、明、清王朝治理铺平了道路。
第三、在平南之前,这一带都是土著少数民族的势力范围,军事十分落后,亦军亦民,武器不良。平南之后,实行了囤兵垦地,建立了常备军队,修筑碉堡,生产粮食,储粮备战,使民食无虞,保境安民。前述随军征讨杨应龙的袁切,由古磁千户所迁唐朝坝,世袭儒溪长官司,曾在古磁的五云山修建了一座有名的“金子囤”,其碑记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一”;“立关隘以为御侮,储粮箱以为民食”。把经济、军事建设推进了一大步,诰封怀远将军。
第四,在平南之前,这一带地方的少数民族,都是刀耕并火种,游猎为生。平南之后,由于袁氏所部官兵,多为豫章人,来自江淮,热习耕种、养殖、织造及建筑酿造等百工技术,赖以传习较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技艺,广泛向民间推广。由于人口逐步增加,经济逐步发展,修路、修桥发展交通,建设城镇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兴旺,贸易繁荣,百业俱兴。
第五,平南之前,这一带是未开化的边区,文化十分落后,是一个文盲充斥之地。平南之后,由于袁氏所部军官和部份士兵,受过文化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为了传播和发展文化知识,在许多地方建立了孔子的儒学学堂,为后来搞科学、办学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自明万历改土归流,袁氏后裔逐渐失去世袭土官,进入清朝就少有武事军功,多从科举取功名。清雍正六年(1728年),遵义府及所属仁怀等县,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自此以后,仁怀隶属贵州,以后袁氏子孙直称呼袁世明为“入黔始祖”,其来有自,与平南入蜀并无矛盾。
http://zhengxie.zunyi.gov.cn/ch343/ch4450/ch7952/2012/05/23/content_201135609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19 21:39:31 | 只看该作者
宋有袁世盟,豫章人,官总制,理宗时,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蛮夷出扰,为边民患。世盟方视兵江淮,魏了翁荐于朝,令领兵入蜀,正月师至,五月奏凯,留世盟镇其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公元1230元,蒙古军向金进攻,一面分两路对金形成包抄之势,把金军35万人消灭在河南三峰,并包围了汴京;一面又派人到南宋去请宋朝出兵与蒙古人夹击金军,并许诺金亡后,河南土地都归南宋。
  南宋此时由宋理宗执政。由于内部腐败成风,理宗整天花天酒地,不务政事。但他对联蒙灭金却很感兴趣。大臣中有人站出来劝谏,说这样做会重演当年北宋联金灭辽而自取灭亡的历史。理宗不听,派出大将孟拱北出襄阳,在马蹬山大败金军,然后在蔡州与蒙古军会师。金主这时正在蔡州无路可逃,只好拔刀自杀,金朝从此灭亡。
  宋蒙联合灭金后,蒙军崛起,南下攻宋,直逼汴州、襄汉,危及宋廷安全。此时,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外有蒙军压境,内有盗贼蜂起,边民反抗。尤其是播州(今遵义)之唐朝坝(今习水县同民镇)、古滋(今习水县土城镇)、仁怀(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县市所辖范围)等地蛮夷出扰,为边民患。其时播之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朝廷为稳定政局,平息边事,理宗决定采取“安内攘外”政策。但当时蒙军三路进逼,抽调兵将不易。时有正殿御前雄威将军总制袁世盟,正督视江淮兵马,得当朝贤臣端明大学士同签书枢院士魏了翁之荐,理宗诏命袁世盟率师入蜀平南。
  袁世盟,何许人也。明代大学士东阁吏部尚书蹇义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著有一篇很精彩的短文《光裕禄》云:“世盟在宋理宗嘉定年间,以武功见著,封源边巡检使,屡立勋绩。至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1234年),与江淮使孟洪取蔡灭金,二年乙未(1235年),播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处,蛮夷出没,为边民患甚。播之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时金寇初平,元虏方帜,朝议难选其人出征。时督视江淮军马使魏了翁、善了翁,知世盟公忠勇有为,荐于之朝,下诏统戍平南。奉命入蜀,自夔、渝达泸州与之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进捣蛮穴,境域靖宁。复命留镇其地。世盟以是年正月出师,五月奏凯,卒于七月,葬之罗汉寺。遂居赤水,不复江西籍矣。”
  史实上,今之黔北赤、习、仁三县市地域,早在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建置时是一个县,叫仁怀县,共辖10个里,而且是在西川泸州合江县(宋代政区分路、州、县)地域内划出来的县。今习水县三岔河的章武三年(即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摩崖石刻就是最早最好的证据。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最先看中了后蜀。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宋将王金斌、刘光义率6万大军分两路攻打后蜀,向成都进发,蜀主孟旭只好出城投降。所以南宋时称袁世盟部叫“入蜀平南”。
  袁世盟奉诏入蜀平南,率师从江淮出发,大队人马沿江西上,进入夔州(今奉节),经过渝州(今重庆),抵达泸州。袁世盟率师抵达泸州后,具体进军路线是:兵分两路,一路由袁世盟部下直取古蔺、叙永等地,另一路由袁世盟率领,取道白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苦竹溪为今四川合江县九支镇境内。位于赤水城赤水河两岸约五里地)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正月,抵仁怀堡边境。稍作整顿后,于次年正月誓师进剿,兵分两路,直捣苗礼中心之古磁。征战五月之久,历尽艰险,终于荡平川南之古蔺、叙永、合江及黔北之赤水、习水、仁怀等地境内之苗乱。为谋求长治久安,理宗诏命袁世盟率其所部“留镇守土”,钦授“平南王总制”,赐封“袁千岁”,统理苗乱地区之军政大权。
  袁军在苦竹溪经过休整之后,命令前部先锋强渡赤水河,与苗族守城之军作战。苗部守军终因寡不敌众,弃地而逃,向复兴场方向败退,袁军一举收复留元坝(今赤水城)。战争向南推进,经数日激战,袁军数万人马,已全部渡赤水河,驻扎在留元坝和复兴场。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进逼丙滩,翻越川风坳大山,向猿猴场进军;一路翻七里坎,攻克旺隆、葫芦垴向猿猴场进军;两路兵马,经多日作战,攻占了猿猴场。袁军经过休整,久攻古城不下,伤亡很大。袁军向朝廷求援,朝廷派袁世盟之妹袁子英,带领万余救兵,奔赴仁怀堡。在援兵来到之前。袁军在古城多次失利之后,遣入密探,刺探军情。然后兵分三路,合围古城。此时援兵已至,经数日围攻。苗王抵挡不住,杀出一条血路,向唐朝坝和东皇败退。
  袁军乘胜追击,最后苗部残军向蔺州、永宁方向撤走,袁军追至太平渡方休。
  袁军收复唐朝坝,回师古城,向东皇兵分三路进军,其中一路翻二郎坝,渡官渡河,开往飞龙岭、天龙池、七星谷(在今长嵌沟一带),向东皇进发,主帅袁世盟被围困在七星谷中,袁军伤亡惨重。袁世盟受箭伤,在此危急关头,袁子英夫妇带领援军前来血战七星谷,击退苗军包围,救出袁世盟。袁军继续向东推进,逼近东皇场,在九龙山展开一场大血战。经九天九夜进攻固守,袁子英夫妇双双战死在九龙山(今习水县东皇镇附近),被苗军毁尸。但苗部也溃不成军,除投降和外逃外,大部被歼灭。时为端平二年五月,“平南奏凯”,战事结束。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ypioEiK-3fvIyD5M-K43nAkQ20Xpr53D4KRLKJcjU-47M6C2x9U6KTWsTcJI8PwiPYDpKp5LK8lsx6rcze3u9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19 21:42:30 | 只看该作者
贵州仁怀茅苔古酿坊酒业有限公司   袁宾
网址:http://www.yuanscn.com/yuans/pnwz
平南王子系列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21 23:4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剑 于 2013-9-23 11:14 编辑

    贵州习水罗汉寺袁氏宗祠----平南王祠极为宏伟壮观,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山的世盟主等墓虽有损毁,也隐显规模,世盟主当年倒插杉树,现已成“中国杉王”!
修复中的罗汉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9-22 16:24:13 | 只看该作者
说得清清楚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9-22 16:24:24 | 只看该作者
好好维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23 20:55:41 | 只看该作者
剑 发表于 2013-9-21 23:42
贵州习水罗汉寺袁氏宗祠----平南王祠极为宏伟壮观,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山的世盟主等墓虽有损毁, ...

补充得非常好!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9-25 17:37:48 | 只看该作者
修缮得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袁文8609 发表于 2015-3-17 22:17:10 | 只看该作者
我爷爷是习水人,我父亲7岁去过习水,以后,再也没有去过了,谁能告诉我们的字辈和袁家村地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