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安徽破锅袁传说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11-11-11 16:1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章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a385001000b6r.html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连年灾荒,江淮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朝廷于是采取了移民政策,从江西河南一带把大批人口迁往江淮地区。在这成千上万的迁徙人群中就有袁姓的后裔。其中有一家袁姓人家,共有老弟兄五个。他们是一个大家庭。来到我们今天的肥东境地以后,官府又要把他们分散到五个地方安家。为了便于子孙后代能够相认不出差错,这老弟兄五个人想了一个办法,于是他把家里一口铁锅摔成五块,然后每个人拿了一块锅铁作为信物保存。将来后代们就凭锅铁相认相聚相联系。所以,我从小就听老人们经常给我们讲破锅袁的故事。老头子的五个儿子分别定居在现在的撮镇袁郭桥一带,梁园东北的袁河东.袁河西.南袁家.袁北份.袁小庄.谷堆陈.袁小郢.武二户.下份.祠堂.南小马等村庄,并且盖了一座规模相当的袁祠堂。其次,就是龙山的大袁家.财柱袁;这一支袁姓人在当地也很有名气。流传最广的就是和当地姓杨的人打官司的故事了。什么一户磨豆腐人家院子里地下挖出了十三淌银元。所谓一淌,就是一马站大桌子翻过来,把银元往里面堆,一直堆到向外淌为止,就叫一淌。还有就是花张集那一块的袁了。其他的我就不清楚了。
    这当中,我们这里的人口可能最多,加之我们又有远近闻名的袁祠堂。我们这里是五房,在修祠堂的时候就拟订了“通士邦孟启,朝文从必重;贤良长裕贵,经义永传芳;孝友承先德,和光应履祥。”的三十代人辈份派字。在二00七年与大袁那边共同商定,从二十四代起,大袁那边和我们这边共同使用辈分派字,那边“德”字辈以后不再使用“长”字辈,这边“义”字辈以后不再使用“永”字辈,而是共同使用“乾坤展宏图,九州敬尧舜;科技振国远,勤奋创新章;诚信道辉煌,仁和纳吉祥。”的统一派字。二00九年清明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宗谱续修完成。共十五卷。加上原来的十二卷,就是二十七卷了。并且已经分发到个个房份。在我的记忆里,袁祠堂门朝东开。大门口有一对石狮子,还有牡丹花。祠堂是一座四合院。清一色的雕梁画栋阁扇门。青砖墙青瓦顶青石板路。解放以后改为地方的小学,取名“新民小学”。出了不少人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袁河东的几个大队干部突然带人强行把好端端的一座祠堂拉掉了。木头分别盖了护城的武岗小学和张集袁河东的新华小学。这两所小学没有存在多少时间就先后倒闭了。武岗小学连踪影也找不到了。如果我们的宗祠没有被毁的话,今天一定是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啊可惜。
    近几年,族中有人提议重盖袁氏宗祠。但是到现在没有见到行动。我估计是盖不成的。因为困难太大了。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匿名  发表于 2012-12-24 12:57:28
QQ751922510  可以长期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板凳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9-23 18:28:55 | 只看该作者
可惜啊可惜-----哎!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