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辕涛涂世系考(上篇)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酉 发表于 2008-2-23 00:5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辕涛涂世系考上篇
(显本与弃原)

      -涛涂公下第八十二世孙湖北襄樊袁如启
                  
一、引言

  袁姓,在我国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原属前百位大姓中的第三十三位,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袁氏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后裔,妫姓,从陈氏改袁氏。《史记》曰:“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属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帝就是妫姓的始祖。按我国在公元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所确定的时间,周武王伐纣并建admin王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立国初,周武王便大封功臣及贤君后裔。《史记》曰:“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陈胡公满便是陈氏(姓)始祖。
  陈胡公满的第十三代裔孙,陈涛涂因得封阳夏邑地,按周制改氏为辕涛涂起便有了袁氏。《史记》曰:“宣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伐蔡,蔡败,南侵楚,至召陵,还,过陈。陈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诈齐出东道。东道恶,恒公怒,执陈辕涛涂”。这是袁氏首次出现在历史的记录上。
  王莽在二千年前建国元年的诏书中说:“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皆黄虞苗裔,同族也。”准确的说辕涛涂为:妫姓,陈氏改辕氏。周时姓、氏是有严格区分以“氏”来别贵贱的,秦汉以后,姓氏就不分了,辕氏也就是辕姓了。
  辕涛涂是袁氏(姓)的开姓始祖。在古义中辕、袁、榬、溒、爰、援六字同音通用。以后便有了辕氏、爰氏、榬氏、袁氏等,繁衍到后来,袁氏(姓)子孙人数最多,成就最大,成为主流。
  考袁氏源流,必考辕涛涂,这是共识。
  谈辕涛涂世系,应当谈辕涛涂的上、下世系。此文考证的是:以辕涛涂为中心,上溯到陈胡公满世系和下衍到汉初三大分支的:长支辕生-袁滂-袁谊世系;二支爰类-袁安-袁尚世系;和三支袁政-爰邵-爰俞世系。
  辕涛涂世系考共分两篇。上篇以考证辕涛涂父亲可能是谁,是干什么的为基点,来论证辕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的世系关系。下篇则是以时间和‘代间隔年’为准绳,以古史中有记录的人名为基础,请祖宗们回到相应的位置上。

  二、显本与弃原

  辕涛涂的上溯世系采用:“显本弃原法”。显本,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浩瀚的史书里,发现有关涛涂父亲是谁的蛛丝马迹,使之显现出历史的本来面目。弃原,就是彻底抛弃“姓氏书”及部分旧家谱中的,特别是谬误最多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涛涂上溯世系噫哙的众多名字。
(一)、袁氏族传
  《殴阳修全集卷集134·集古录跋尾卷一》中有篇《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的碑文拓本。碑文内容是: “君讳良,字?卿,陈国扶乐人也。厥先舜苖,世为封君。周兴,虞阏父为周陶正,嗣子满授于陈。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传十六世至辕生,当秦之乱隐居河洛,高祖破项实用其册,天下即定还宅扶乐。孝武征和三年曾孙辕干斩贼公先勇,拜黄门郎,封关内侯,食遗乡六百户。薨,子经嗣。经薨,子山嗣。传国三世至王莽而绝。君即山之曾孙也。举孝廉、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讨江贼张路等,威振徐方。谢病归家。孝顺初帝复诏公,府举君拜议郎,符节令,后拜国三老。年亊高请辞归家,帝御九龙殿,引对飮宴。使者持节安车,几杖之尊,袒割之养,君实乡之。永建六年二月卒。”(据欧阳公拓本整理,忠于碑文。非黑体字是笔者补加)
  殴阳修为袁氏收集保存的《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的碑文拓本,是对全袁氏最大的关心,最大的爱护。也是殴阳公对袁氏的重大贡献!袁良碑约于公元133年立,碑文面世,若干年以后损坏,直到宋嘉佑八年 (公元1063年) 殴阳公将袁良碑文收入《集古录》中。其内容一直没有得到世人重视,更没有得到袁氏人的充分认识和应有的重视。

  我袁氏自公元前六百五十六年涛涂公以字立姓曰袁以来,已有二千六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有关袁氏的根在那里?袁氏的姓源出自何处?《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的碑文最早,最准确无误的作了回答。碑主人袁良卒于永建六年二月,即卒于公元131年。立碑时间当在三年前后。此碑文的诞生时间,距涛涂公立姓曰袁的时间,只晚790年。这是袁氏至今为止,查到的最早的有关袁氏自身的族传记录。袁良碑文可以与《史记》比美,《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历史巨著,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约征和三年即前90年)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不朽名著公诸于世。袁良碑文面世比《史记》面世只晩二百余年。它比《元和姓纂》早面世678年,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早面世926年,距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袁氏可以自豪的说:袁良碑文就是袁氏的史记。对袁氏而言《袁氏的史记》与《史记》具有同等的价值。
  良公碑文曰:“厥先舜苖,世为封君。周兴,虞阏父为周陶正,嗣子满授于陈。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碑文“厥先舜苖,世为封君。”是总体概括,它即指“周兴” 前,也指“周兴”后,而更突出“周兴”后。碑文中的“周兴,虞阏父为周陶正,嗣子满授于陈。”之句,标明的是时间分段,重点在于更突出“周兴”以后的“世为封君”。夏朝封舜苖虞思于虞地,啇朝封舜苖虞遂于陈地,这是“周兴”前所表现的“世为封君”。 “周兴”后“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照常是“世为封君”。陈国虽本于陈地,但啇朝的陈地这时已是周朝的属国陈国了。“满为陈侯” 讲了三层含意:
  其一指人,‘满’ 姓妫名满,被周武王封于陈国,以国命陈氏,爵侯

  其二指侯位,‘侯’即爵位,陈国是侯国,这时的‘君’即是“候君”。君指向的爵位(级别)有所变化,但陈侯还是一国之君!‘君’的性质并没改变!
  其三陈侯的氏,‘陈’即指陈国也指陈氏,这里的“陈”当指陈氏。目前还没发现史书上有称妫满为妫侯、妫公满、妫胡公、妫胡公满的就是旁证,这也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别贵贱”周朝通制的体现

  “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指的就是:人从妫满传至涛涂;爵位‘陈侯’也是从第一位陈侯传至涛涂(准陈侯),至少涛涂的父亲已世袭陈侯应是无争议的,满为陈氏传至涛涂也应为陈氏。
  这里只写“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中间众名省写的前提是“世为封君”,起到了省写而得知的效果。这段碑文十分清楚地说明,袁氏之根为陈涛涂,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满上溯至虞舜。舜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再向上溯就是炎黄二帝了。这符合中国姓根之说。也与史册记录相合,《史记·陈杞世家》曰:“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两种史记说法吻合。
  (二)、涛涂的父亲是谁?
  1
、五十余年间陈国发生的重大事件
  《袁良碑文》说:“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这里只证明从满开始到涛涂的父亲都是陈侯,但没讲,涛涂的父亲是谁?是那位陈侯呢?这得从辕涛涂生长,生活年代进行考证。公元前656年是辕涛涂首现在《史记·陈杞世家》中的。在陈国,辕涛涂是主管军事的大夫。当时的岁数在45岁左右。其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701年。从涛涂生至现史册,在这五十年中陈国发生了那些重大事情呢?
  大事一
,陈国动乱,七、八年间连换了三位国君。
  《史记·陈杞世家》曰:“陈桓公三十八年(前707年)正月,桓公鲍卒。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为厉公。”
  《史记·陈杞世家》曰:“陈厉公取蔡女,蔡女与蔡人乱,厉公如蔡淫。七年,厉公所杀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长曰跃,中曰林,少曰杵臼,共令蔡人诱厉公以好女,与蔡人共杀厉公而立跃,是为利公。”
  《史记·陈杞世家》曰:“利公者,桓公之子也。利公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为庄公。庄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
  从这三段《史记》摘录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一个问题,公元前707年陈桓公卒后,陈国一直处于动乱状态。陈厉公佗杀死太子免立为国君后,只七年时间(前700年),就被太子免的三个弟弟加上蔡人给杀了。而后立跃为利公,利公只干了五个月就卒了。后立老二林为庄公,庄公也只干了七年(前693年),庄公卒。再后立老三杵臼为宣公。从陈厉公被杀(前700年)到陈宣公立,七、八年间换了三位国君,而且是兄弟三个按顺序换班式接任的。这一特点很重要!这个时间段正好是辕涛涂出生,成长的幼年时间。

  大事二
,陈宣公杀死太子御冠,陈完奔齐国。
  “二十一年(前672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冠。御冠素爱厉公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这段《史记·陈杞世家》语,表明陈宣公,为讨好小老婆,欲立小儿子款为太子。才杀原立太子御冠,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也可能陈宣公认为,太子已经威胁到他的执政位置,才杀死他,这是问题的实质。宣公这样做还起到了对陈涛涂、陈完这两位准国君(涛涂、完两人的父亲都当过陈侯)的警告作用,使其不要乱动。

  大事三
,辕涛涂被捉后改氏。
  在陈宣公三十七年,春天发生了一件国际纠分之大事。齐桓公姜小白会集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联军攻蔡,蔡败。又南伐楚,和平解决后,联军返回准备过陈地时,“陈国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诈令出东道。东道恶,桓公怒,执陈辕涛涂。”《史记·陈杞世家》
  “秋,伐陈讨不忠也”《左传·禧公四年》,这次伐陈是因为陈涛涂及陈国不臣服齐国,不从齐盟。
  “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候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左传·禧公四年》
  这三件大事,对研考辕涛涂之父亲是谁来说,是一个政治大背景,大前提。大事一是说明辕涛涛约于公元前701年出生后,陈国之内动乱。七、八年时间兄弟三人换班式的接替国君位。大事二是说陈宣公为保国君位,杀死太子御冠。及没对陈涛涂、陈完两位准国君动手的原因。大事三则是有关辕涛涂的身份之蛛丝马迹的露出。再加上一条,良公碑文中及各姓氏书中都没有辕涛涂父亲的名字。这四条,就研考辕涛涂的父亲是谁来说,是一个互为整体,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的历史事件。
  2
、在这三件大事中各自的表现
  在第三件大事中,设及到三方:一是,以齐桓公为代表的联军方;二是,以陈国宣公为代表的执政方;三是,以涛涂为代表的准国君或个人方。在涛涂被捉这个事件中,三方各自的目的、想法、表现如何呢?
  一〉、齐人是怎样做的。齐人把涛涂捉去的目的就是要涛涂从齐盟,也要陈国从齐盟。涛涂在被捉期间始终不从齐国之盟。齐国秋、冬两次,举众国之兵伐陈国的不忠就是证明。在当时,齐国是大国之一,又组成了联军,势力该是够大的。齐人想要陈国从其盟,他们不去和陈国的国君陈宣公去谈,反而看重一个大夫-陈涛涂。非让涛涂表态不可,这是为什么?说明在齐人眼里,陈涛涂已是一个准国君了。
  二〉、陈宣公身为陈国之君,齐人想借道陈地时,宣公先是不知情,等他知道后,齐人已将涛涂捉去了。这时陈宣公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呢?
  1
〉、陈宣公并不急于解决。宣公想,齐人想借道陈地,这么大的事,你涛涂也不和我讲一声,就自作主张。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被捉是自作自受。在行动上,宣公更是没有采取任何营救办法。涛涂春天被捉,到秋天齐联军伐陈,再到冬天齐联军二次伐陈,十来个月的时间,陈宣公完全可以利用齐联军秋季伐陈时,许穆公卒于师中这个机会,从齐盟,改善两国关系,救回涛涂。但宣公没有去救。陈宣公也没有按照常人的想法:“涛涂是为国家利益,开罪于齐国而受罪,应尽快解救陈国功臣”的想法去做。
  2
〉、陈宣公想借刀。陈宣公,一个60多岁的国君,他自然知道,有个准国君涛涂的存在,对他本人的国君之位有多大的防碍。一想到自己百年后,要把国君位传给兄长之子涛涂,而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总是心不甘。反正漏子是你涛涂捅出来的,由你自己去解决好了。陈宣公按兵不动,任由涛涂继续跟齐人作对,以假齐人之手。其实齐人并不想担一个杀他国准国君的罪名。

  三〉、涛涂以陈国的准国君自居
  陈涛涂身为撑管军队的陈国大夫。在得知齐国联军打算路过陈地时,陈涛涂没及时向陈宣公报告、听取、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是私下和郑国商议,让齐联军走“东道”。被申候出卖后,涛涂被齐人捉去。问题是:涛涂是陈国大夫,知道君臣之道。那他为什么敢小视国君,自行其事呢?关在齐国时,他始终不代表陈国从齐盟。齐国没办法为示国威,连两次举联军伐陈,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切说明,在陈涛涂内心,早已把自己当成陈国的准国君了。
  从三方各自的表现看,他们为各自的目的,可能有某些约定。陈涛涂被捉,从春到冬十来个月时间,陈宣公也就是陈涛涂的三叔始终不施救助,有借刀之意。陈涛涂又始终不从齐盟。齐桓公没办法,为示国威,连两次举联军伐陈,秋伐陈,因故未果。冬,齐联军伐陈,大军压境。在国将不保的形势下,涛涂担心宣公联齐杀己;宣公同样担心涛涂盟齐杀己换位,自己的儿孙们都当不成国君了。从内心深处都想退让一步。齐国并不想灭陈国,只是想让陈涛涂、陈国从其盟。在这种形势下,宣公、涛涂双方私下达成协议:涛涂放弃国君继承权;宣公确保涛涂后人世袭陈国大夫职,双方共从齐盟。齐国则让宣公继续当陈国君,赐封涛涂阳夏邑,而后罢兵。陈涛涂为了自己,也为了后代子孙,在得到阳夏封地后按周制立氏,为了纪念陈氏之根本,便以父亲陈利公跃,字辕的字为氏,曰辕涛涂。彻底打消了宣公的疑虑,宣公及宣公的后世也确实履行了承诺,辕选、辕桥、辕克、辕颇等,始终是陈国撑管军事的大夫。辕陈两家的关系相处的也不错。楚第一次灭陈(前534年),将陈哀公杀死,辕涛涂的五世孙辕克冒着生命危险,“杀马毁玉以葬”哀公就是证明。《左传·鲁昭公八年》。

  3
、涛涂的父亲可能是陈跃
  陈涛涂有没有可能是陈国的准国君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把陈涛涂的父亲理解为陈利公跃,字辕,一切问题都顺应而解。利公跃不是桓公的长子,故他的岁数不会太大,当在22-25岁间,厉公被杀(前700年),陈跃立是为利公时,正是陈涛涂出生后一年的时间,此时的涛涂即是太子。五个月利公卒,涛涂失去了靠山,成了孤寡太子。二弟林在20-23岁左右立,也只干了七年而卒。三弟杵臼在25一27岁左右立,为宣公。谁知宣公运气不错,一干就是四十五年。在古时国君卒了,他儿子还小,弟弟可以当国君。弟卒后得还位于兄长之子,否则为大逆不道。这在陈国是有定例的,《史记·陈杞世家》曰:“陈公卒,子申公犀候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立。相公卒,立申公子宊,是为孝公。”只有这样,国家或家族才相安无事。涛涂长大入朝后,三叔正处壮年不可能让权,他也没办法,只有等待。涛涂想,反正当陈国之君是早晚的事。这正是涛涂敢小视宣公,能自作主张的内在原因,也是齐国看中涛涂,大事让涛涂表态的原因所在。
  这是一个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发现的历史真迹!是一种果敢的论断。袁氏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这种科学的果敢精神。辕涛涂的父亲为陈利公跃,字辕,为什么史书中没有记录呢?这就得问陈宣公了。涛涂被捉事件后,陈宣公又干了八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完全有条件,也能够将陈国世系中有关涛涂的部分改写。
  辕涛涂上溯世系的历史本来面目已显现。其实质就是陈国的主体世系。这和良公碑文“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是一致的。

  三、姓氏书影响袁氏正确认识自己
  影响袁氏正确认识自己的姓源、姓根、世系的主要原因是姓氏书。“姓氏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唐朝开始,种类繁多,各自为阵,互相抄录。在各姓氏的研究上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确也为害了不少姓氏。大凡没有父亲的姓氏来源都属此列,袁氏就是首受其害之一。
  目前世面上所能见着的,时间早点的姓氏书,当属《元和姓纂》,它是唐朝人林宝所著。再有点名气的算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它是北宋人在嘉佑五年由皇帝指派,欧阳修主持志、表的编写,写成于北宋熟知谱牒之学的吕夏卿之手。
这个宰相世系表虽不是姓氏书,但它记录的都是大人物或有名气的人物,故名气是比较大的。还有一本是《通志·氏族略》,它是南宋人郑樵字渔仲所著。这是一本“影响深远,至今存世”的姓氏书。别的姓氏不议,只看这三本颇具代表性的姓氏书是如何记录袁氏辕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世系的。
  (一)、《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中国唐代谱牒姓氏学的专著。原本10卷,《永乐大典》辑18卷。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年)成书。是为皇帝封赐官员爵位时查考官员家族史而作,时间下限于宪宗元和七年前的中国士族姓氏。林宝受命是由万年县丞(有说同州县尉),升任朝仪郎,太常博士时即元和七年三月到十月,“凡二十旬,纂成十卷”共七个月时间完成。元和七年壬辰十月,中大夫行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王涯述在《元和姓纂》序中说:林宝编撰时“案据经籍,穷究旧史,诸家图牒,无不参详”。书中引述了唐元和七年前存在的姓氏学典籍专著。如《世本》、《风俗通义》、《三补决录》、《英贤传》、《姓源韵谱》、《百家谱》、《姓苑》等。《元和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

  《元和姓纂》分三种介绍,一种是唐林宝本《元和姓纂》;第二种是清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第三种是九四年中华书局排印郁贤皓、陶敏辑《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共3册)》

  一〉、唐林宝本《元和姓纂》
  从这次再版的《元和姓纂》中有关袁氏部分,抛开众多校记、添加,纯林宝修撰的有关袁氏姓根、姓源、早期世系部分表述摘录如下:
  林宝本《元和姓纂》曰:袁: 56、妫姓,舜胡公满之后。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辕颇十一代孙袁生。57、《陈郡夏阳县》袁生元生干,封贵乡侯,居陈郡,为著姓。八代孙良,生昌。昌生安。安生京、敞。京生陽。陽生逢、隗,四代五公,盛于东汉。58-70、略。}

  从开袁姓首条(56条)看,林宝是诚实认真的。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其一说明袁氏是舜裔胡公满之后,妫姓;其二认为古时“袁”、“爰”、“辕”同音通用,其实一也;其三,林宝只知袁氏从辕颇开始,并认为“辕颇十一代孙袁生。”
  这三条是林宝综合当时所见史册资料、某袁氏支家谱得到的认识。前两条基本正确,第三条不准确。
  从56条可知:有关袁氏姓根、姓源、早期世系,在林宝本《元和姓纂》中只讲袁氏是舜裔胡公满之后,妫姓,辕颇以上世系不知。以此也可说明,流传于当时的林宝参详过的
《世本》、《风俗通义》、《三补决录》、《英贤传》、《姓源韵谱》、《百家谱》、《姓苑》等姓氏书中,对袁氏的姓根、姓源、早期世系书写不多。
  严格地讲:在
林宝本《元和姓纂》以前的诸姓氏书中,没提及辕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世系。
  二〉、清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
  林宝之后,宋人郑樵作《氏族略》、邓名世作《古今姓氏书辨证》、王应麟作《姓氏急就章》、谢枋得作《秘笈新书》。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成书的《元和姓纂》,实际上唐代的书籍到宋早已散佚。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重将《元和姓纂》分为10卷,此为《四库》辑本。清代孙星衍、洪莹做过校补,在“四校”中称二校。
  清嘉庆七年(1802年)孙星衍、洪莹在《元和姓纂》二校时,采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将唐表中部分内容添加到林宝《元和姓纂》中,使之有关袁氏说变了样。
  洪莹(1780—1840)字宾华,号钤庵,歙县洪源(洪坑)人。嘉庆14年(1809)己巳恩科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洪莹在嘉庆七年校刊《元和姓纂》时,还没有获得功名,是在老师孙星衍的指导下完成的。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中有关袁氏姓源、姓根,早期世系说变成如是:
  {56、妫姓,舜
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据祕笈及唐世表増)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辕颇十一代孙袁生。}
  洪莹没作深入研考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为袁氏凭添了“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共47字,等于部分认可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说。经洪莹校补的《元和姓纂》传成为后世底本,
误袁氏不浅!
  洪莹凭添的47字中“胡公生申公”是有史册可查的。接下来他分两步抄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说。第一步先认可靖伯庚、季子憯、仲牛甫三个名字;第二步再认可隔五代后的庄伯、诸字伯爰两个名字,同样将父位空着,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结束。

  洪莹校补本
《元和姓纂》的世系记录为:陈胡公-申公犀候-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庄伯-诸字伯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这个世系的可信度如何呢?这要和陈国主干世系进行比照才能更说明问题。

  1
、先看前五代
  1〉、洪莹校补本
《元和姓纂》前五代的记录
  从陈胡公满至仲牛甫之间共五代人,有四个代间隔(即上代人一岁时至下代人一岁时之间所用的年数,常用系数为30年,正负五年),所用时间为30×4=120年。对应时间为:前1046-120=前926年。
  2
〉、陈国无记录
  在公元前926年前《史记·陈杞世家》的记录是怎样的呢?从陈胡公满受封陈国(前1046年)始至陈幽公初为国君(前856年)这段时间。由于陈国刚建国,没经验,处于打乱仗时段,没设专职人员严格记录国事和家族事。到幽公中期,陈国才发现或开始重示并设专职人员记录自己的国事和家族事。对幽公以前的历史只能靠记忆加传说进行追记。事隔120年就造成少两代人没记录。陈国的主干是这个样子,其支系有没有记录还是个问题。
  《史记·陈杞世家》对这段时间没作及时的准确记录,事隔一千五百多年的宋人吕夏卿,又是从何处得知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这三个至今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呢?若说有野史,吕夏卿当作这方面的显示,然而他没有这样显示。况且野史的可信度本身也是问题。洪莹在校补
《元和姓纂》时又凭何据认可呢?说白了是看在《新唐书》也是国史的份上。
  更重要的是林宝本《元和姓纂》中没有这三个名字;《袁氏的史记-良公碑文》中也只有满和涛涂两个名字。中间众名省写是有“世为封君” 这个大前提的。可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这三个所未的名字显然是噫哙的。洪莹在校补
《元和姓纂》时照抄过来是失误。

  2
、次看第十一、十二代
  1
〉、庄伯、诸字伯爰靠笔枝而得
  第十一世庄伯和十二世诸字伯爰的出现是在断代五世人后才有的。这一点就可证明,陈国的专职记录官员,只记录陈氏主干,没象家谱那样对分支世系也作记录,在那时人们还没有家谱的概念。既然没有记录,庄伯、诸字伯爰这两个名字从何而来?为什么这时候出现?单从名字上看很连贯,伯-伯爰-?-辕,恰恰这正好证明,庄伯、诸字伯爰这两个名字是从笔枝而来(笔枝-是新词,也是专用词,即从善意之心出发,为完善或解决某一问题时,而采用的笔尖之枝法,有别于噫哙)。
  2
〉、庄伯、诸字伯爰没有生命力
  设若陈氏的记录官员在记录时,前面记几代,中间缺几代,再后面又记几代。要是这样子,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那可是要杀头的!至少这个官干不成了。一个人或一两代人在书中单独出现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但一个人或一两代人在姓氏书中或家谱的世系中,单独出现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信的,没有生命力的。可以想象,一个上无父亲、下无儿子的人名在姓氏世系中能存在吗?!吕夏卿或某家谱作者这样做其用心是要为辕涛涂找个立姓的依据。洪莹在校补
《元和姓纂》时没更好的办法只有照抄过来。

  3
、再看第十三代
  第十三世,即辕涛涂的父亲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或某家谱作者将其空着或留着,这一点可证明他们是善意的。洪莹自己也没有更好的考证,实在没办法只好照抄。

  4
、中间五代不认可
  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为什么对中间五代,六世圣伯顺-七世伯他父-八世戴伯-九世郑叔-十世仲尔金父不认可呢?洪莹在校补《元和姓纂》时,看袁氏条陈胡公满以下世系无人,想为之修缮。又没有可靠的史料参考,洪莹明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姓源、姓根,早期世系源于某家谱,并不十分认同。后在谢枋得《秘笈新书》中找到部分同名者,便以中和观点弄成:陈胡公-申公犀候-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庄伯-诸字伯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的世系来。

  从洪莹对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五名的不认可,可知他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持否定态度的。即如此,洪莹为什么还要部分采用呢?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想为《元和姓纂》作些增补修缮,体现业绩;其二看到了《秘笈新书》中部分同名有支持者。

  综上所述,可以证明洪莹没作深入研考照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姓源、姓根,早期世系,这对洪莹而言是失误;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来说多了半个支持者;对袁氏而论则给袁氏
辕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世系造成难以挽回的混乱!
  笔者在《中华袁氏通鉴》里发表“辕涛涂世系考上篇”一文(二稿)、“抛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世系说”一文和在《中华袁氏》杂志里发表“辕涛涂世系考上篇”一文(二稿),正是受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的影响(因网上的洪莹本
《元和姓纂》抄本中,在袁氏56条“代为上卿”后面没有“据祕笈及唐世表増”字样,以致误解。看来网上资料也得查证!),以为是林宝本《元和姓纂》。有关袁氏条误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前几个名字抄录林宝《元和姓纂》,实为相反,在此予更正!由此产生的误会之处,敬请谅解,谢谢!

  三〉、郁贤皓、陶敏辑本《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共3册)》

  目前世面上所见着的新版《元和姓纂》,是一九八二年三月,中华书局总编傅璇琮先生,函约南京师大教授郁贤皓先生,建议对《元和姓纂》一书进行整理。同年秋天,《元和姓纂》(附岑仲勉四校记)课题,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为严肃其见,郁教授请他的业师孙望先生负责审订把关,又请陶敏教授通力合作。经过六年限辛努力,于一九八八年五月完稿,交付中华书局。一九九零年六月,又在北京对原稿进行了局部修订。直到一九九四年五月,才再版《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共3册)
》。
  所谓“四校”,指四次校勘,以《四库》辑本为一校,孙、洪为二校,罗振玉为三校,岑氏所作为第四校,岑仲勉参藉历代典籍、碑志,旁搜博征,详加考校,着成《元和姓纂四校记》,于伐伪、正本、拾遗、芟误四方面下了大力。

  现通行本,是今人郁贤皓、陶敏以光绪六年(1870)刻孙星衍、洪莹校本为底本,并将岑仲勉《四校记》全部标点收入的中华书局1994年版本。这个版本中关于袁氏姓源、姓根、早期世系说包括注释如:
  郁贤皓、陶敏辑本《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共3册)》曰:{56、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据祕笈及唐世表増)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辕颇十一代孙袁生。

  A
、[岺校]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后陈’二字,洪氏据祕笈新书增。此下‘胡公生申公’至‘代为上卿’共47字亦然,类稿一三引‘之后’作‘之胤’。
  B
、(又)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 类稿引作‘申公生靖伯甫’。温校云,类稿‘靖伯’下脱‘庚’至‘仲牛’九字,余按实脱‘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凡十字。
  C
、(又)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  依新表七四下,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不连本身计,袛是六代,连本身计乃是七代也(后人云几代孙,多依前项计法)。
  D
、(又)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急就篇颜注云:‘陈申公生静伯甫,伯甫八世孙爰诸,生爰涛涂。’则涛涂袛静伯九世孙,与此文以涛涂为静伯十一世孙者异。况颜注‘静伯甫’,此云‘靖伯庚’,‘甫’与‘庚’名亦不同,颇疑今本颜注‘静伯’下夺去两代,复讹‘仲牛甫’为‘伯甫’,一误也。古人多以王父字为氏,是涛涂为伯爰孙,比较可信,颜注又讹‘孙’为‘生’,二误也。温校云:‘案姓觿引姓纂,陈胡公七世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古文爰、袁、辕、溒、楥、援通用,左传,伯爰孙辕涛涂,涛涂子辕选,涛涂孙辕颇、辕侨,与此小有异同。据下文‘辕颇十一代孙’句,则上文必先叙涛涂至颇,疑姓觿引为是。余按胡公满,武王时人,涛涂,左僖四年始见,当不止胡公十世孙,姓觿所引,亦有脱误(周惠王是武王十六世孙)。类稿引文‘甫七代孙荘爰伯诸生涛涂’脱误更多,宜仲即涛涂字,见春秋释例九,但释例以涛涂为‘申公九世孙’,依世代核之亦不合。复次,释例称辕侨为涛涂四世孙,与姓觿引文异。
  E
、(又)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  庫本校云:“按左传?作‘爰田,外传‘辕田’,说文,‘爰’籀文以为车辕字,古字通也。”洪本删。余按姓簝‘爰盎’,汉书作‘袁盎’,此即所云‘袁’或为‘爰’、‘辕’也。急就章颜注云:“爰氏之先,……其后或为‘辕’字,又作‘袁’字,本一族也。”是姓纂亦有所本。因学纪闻二O翁注云:“北史,李繪与梁人汎言氏族,袁狎曰:‘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在十四姓之限。’繪曰:‘兄所出虽远,当是共车千秋分一字可。’可为‘辕’‘袁’一族之证。”。盖言汉袁良碑祖辕生也。
  F
、(又)辕颇十一代孙袁生  新表七四下,颇裔孙告辟难居河洛,少子政以袁为氏,九世孙袁生,则生非颇十一代孙,与此异。‘袁生’,汉书一作‘辕生’。}
  从众注释看可知:
  1岑仲勉在A注中明确指出:“后陈”二字及“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47字是洪
据祕笈新书增。
  1〉、洪莹只引用新唐表中的“
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可能与祕笈中几个名相同。
  2〉、洪丢弃新唐表中的“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五个名字,表示洪莹对此的不认可。

  2岑仲勉在B注中指出:“类稿引作‘申公生靖伯甫’。温校云,类稿‘靖伯’下脱‘庚’至‘仲牛’十字。
  1〉、‘
类稿’不认可靖伯庚,有意让靖伯无(根)庚。
  2〉、
类稿’从靖伯庚开始到向下的季子憯,仲牛甫,三人皆不认可!

  3
、涛涂为几世孙
  1〉、
林宝本《元和姓纂》中无此说!
  2〉、莹依新唐表说,
胡公-申公-靖伯庚-季子憯-仲牛甫―?―?-?-?- ?-甫七代孙荘伯-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等于胡公下第十四代。即胡公为一世,涛涂为第十四代(世)。凡讲“某人”下第几世,应将“某人”列在内为一世。
  3
〉、“急就篇颜注云:‘陈申公生静伯甫,伯甫八世孙爰诸,生爰涛涂。’”即,胡公-申公-靖伯甫-?-?-?-?-?-?-伯甫八世孙爰诸-生爰涛涂。等于胡公下第十一代。
  4〉、“温校云:‘案姓觿引姓纂,陈胡公七世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即,陈胡公-?-?-?-?-?-七世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其孙以王父字为氏。等于陈胡公下第九代。“姓觿引姓纂”说,明明林宝本《元和姓纂》中无涛涂说,
姓觿从那个姓纂而引呢?
  5
〉、“类稿引文‘甫七代孙荘爰伯诸生涛涂”。 即陈胡公-申公-靖伯甫-?-?-?-?-?-甫七代孙荘爰伯诸-涛涂。等于陈胡公下第十代。
  6〉、“
春秋释例以涛涂为‘申公九世孙’。” 即陈胡公-申公-?-?-?-?-?-?-?-申公九世孙涛涂。等于陈胡公下第十代。
  温校姓觿云涛涂是陈胡公下第九代;类稿云陈胡公下第十代;春秋释例云陈胡公下第十代;急就篇颜注云胡公下第十一代;洪莹云
胡公下第十四代。如此众说,只能说明这些“姓氏书”的作者、注释者们没有深入下去,对每个姓氏进行必要的考证,停留在书面上,以甲文考乙文或以乙文考甲文。这种考法倒能为后人留下些许资料。
  从众史册综合资料可知:
  1
、辕涛涂是陈胡公满下第十三代(世)
  1
〉、辕涛涂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701年。
  2
〉、陈胡公满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1076年。
  《夏商周年表》所确定的时间,周武王伐纣并建admin王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立国初,周武王便大封功臣及贤君后裔。《史记》曰:“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曰:“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于诸陈。”这说明周武王
嫁女与封妫满于陈国是前后时间。周武王嫁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将来外甥撑政执政,以利周朝江山长期稳固。若说政治婚姻,周武王无求于妫满,满只是圣君之后裔,其父在周为陶正。周武王的女儿除非弱智或再婚不会到三十岁还没出嫁吧?此时周武王不会找一个与自己岁数差不多的人当女婿。因此,公元前1046年时的妫满在25—35岁这个范围是较为适合的,取30岁这个中间数是可行的。妫满的出生接近年约为1046+30=公元前1076年。
  3〉、妫满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1076年,辕涛涂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701年,前后共用时1076-701=375年。在375年里可繁衍多少代呢?用代间隔常数30年进行匡算,375÷30=12.5代,取整为13代,括两头为14代(世)。留余地取13世,即妫满为一世,涛涂
为第十三世。

  2
辕颇十代孙辕生
  辕颇出生接近年为前529年,辕生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266年,两者相距529-266=263年。用代间隔常数30年进行计算,263年÷30=8.76代,取整为9代(世),括两头10代,即辕颇为一世,辕生为辕颇下第10世。

  (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所成,正如岑仲勉先生在《元和姓纂四校记》中说:“《宰相世系表》本于《元和姓纂》,以唐人文集和一些氏族谱牒作补充材料,编集而成。”而新唐表
中的辕涛涂上溯世系则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者的自创或抄于袁氏某一宗支家谱。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有关袁姓说的全文:{袁姓出自妫姓。陈胡公满生申公犀候,犀候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
  宣仲生选,选生声子突,突生惠子雅,雅生颇,奔郑。秦末,裔孙吿辟难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九世孙袁生生玄。孙干,封贵乡侯,复居陈郡阳夏。八世孙良,二子:昌、璋。
  昌,成武令,生汉司徒安,字邵公。三子:赏、京、敞。京,蜀郡太守,二子:彭、汤。汤字仲河,太尉、安国康侯。三子:成、逢、隗。成,左中郎,生绍,绍中子熙,其后世居乐陵东光。煕裔孙令喜。
  璋生司徒滂,字公熙。滂生涣,字曜卿,魏御史大夫。四子:侃、寓、奥、準。準字孝尼,晋给事中。生冲,字景玄,光禄勋。生耽,字彦道,历阳太守。耽生质,字道和,东阳太守。二子:湛、豹。豹字士蔚,丹阳尹。二子:洵、湛。洵,宋吴郡太守,谥曰贞。二子:顗、觊。顗字国章,宋雍州都督。二子:戬、昂。
  河东袁氏本出陈郡。智弘相高宗。孙澣。}

  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袁氏世系上的名字不可信
  吕夏卿在照抄的基础上,噫哙的功夫大有提高,把林宝本《元和姓纂》中胡公满以下至涛涂所缺的十代人,全部给噫哙上了名字。其名为:陈胡公-申公犀候-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荘伯-诸字伯爱。这些名字中,一世陈胡公,二世申公犀候和第十三世涛涂是有史册记录的,从靖伯庚到诸字伯爱十个名字则是名不见经传的,这是从别的资料中得来的?显然不是!要是有资料,其内容绝对不会只有十个名字,应当还有其他内容。而这些内容也会在当时的其他书中有所反映。
  二〉、将涛涂父亲位空着
  第十三世,即辕涛涂的父亲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或某家谱作者将其空着或留着,这一点可证明他们是善意的。当时至少有两种考虑:其一空着,吕夏卿或某家谱作者可能不知有良公碑文,再是怕将来有可能查出涛涂的父亲是谁来(涛涂是名人)。其二留着,是吕夏卿或某家谱作者诚实的表现。反正考证不清楚,留着让袁氏后人去查吧。在这个意义上,袁氏族人应当感谢他们。首先他们为袁氏找了个立姓依据,随后他又给袁氏族人提了个醒(留着),辕涛涂不可能没有父亲,袁氏后人肯定会研考。若吕夏卿先生再用笔枝表现一个名字,现在的袁氏就会深信不疑,也就不存在研考了。
  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七误袁氏
  1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完全脱离《元和姓纂》说。自创或从某一家谱中照抄了“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庄伯-诸字伯爰-” 一系列名字,给袁氏帯来极大的混乱。
  2
、以某一袁氏家谱之说,代替袁氏历史,乏史料佐证,误导袁氏。
  3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设定涛涂是“以王父字为氏”与史实不符。其实涛涂并非是以王父字为氏的。《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碑文云:“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这里只讲以“字”立姓曰袁,并未指明是以某地名的字,或是以父亲的字,还是以祖父的字立姓曰袁的。陈涛涂改氏可以理解成是以父字辕为新氏曰辕涛涂。
  4
、将辕颇定在五世不合史实。涛涂至辕颇之间相距172年,只五代人,有四个代间隔。平均每个代间隔为172÷4=43代间隔年。这个数字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辕颇应在第七世。
  5
、将辕生定位在袁政下第九世不合史实。袁政在秦末(前210年)随父吿辟难,辕生在汉三年(前204年)时正为汉王出谋。袁政至辕生之间只相距几年,且辕生出生时早于袁政怎么可能成为袁政的九世孙呢?
  若说辕生是涛涂下第九世孙也不对。辕涛涂前656年是陈国大夫,辕生在汉三年(前204年)时正为汉王出谋。两者相距452年,只九代人,有八个代间隔。平均每个代间隔为(656-204)÷8=452÷8=56.5代间隔年。这个数字是代间隔年常用系数的近二倍,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辕生是涛涂下第九世孙不成立!
  辕生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266年,视为辕告长子应排在涛涂下第十六世。
  6
、将璋名硬说成是袁安祖父袁良所生是大错。属汝南支人袁安的祖父袁良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15年,璋相应在公元15年左右生,而陈郡人袁滂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148年。两者相距130余年。璋如何生滂呢?!“袁良生璋”是汝南汝阳支袁氏人,袁滂是陈郡扶乐支袁氏人。把两者硬拖到一起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
  7
、“智弘相高宗”不是史实!智弘相武则天是真。

  四〉、
不合陈氏起名规律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为袁氏所取的名字大都是三、四个字,而《史记·陈杞世家》陈国的世系中则是以单字为主取名的。以单字取名是陈氏家族的起名规律。各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起名规律,在一个家族中兄弟之间为下一代取名时,区别是不会很大的,而是很近似的。从起名的规律来看,这些新增加的名字不符合陈氏起名规律,是噫哙的。
  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不是欧阳修所作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列涛涂上溯世系与欧阳修《集古录》中《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碑文中世系为么不一样呢?原因有二:一是《新唐书》成书早,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集古录》书成于宋嘉佑八年 (1063)。《新唐书》成书后欧阳修才发现《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碑文拓本。二是,陈尚君在评校《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主要写成于北宋熟知谱牒之学的吕夏卿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这充分说明是吕夏卿照抄“姓氏书”和噫哙涛涂上溯世系,而
欧阳修对袁氏世系也不甚了解,只有听信之。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袁氏世系看起来没断代,是吕氏创意或只是袁氏某一宗支家谱转抄,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不可信的!它事实成为扰乱袁氏姓根、姓源、早期世系的罪魁祸首!正如《新唐书》在出版说明中所说:“新唐书增加了宰相表、方镇表、宗世世系表、宰相世系表,虽有错漏,他也可起个备查参考作用。” 新唐书本身就承认《宰相世系表》是错漏的,只能起个参考作用。沈炳震在《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为》中云:“就其所列官爵谥号,或书或否,或丞尉而不遗,或卿贰而反关,或误书其兄弟之官,或备载其褒赠之职,更或其生平所偶历,及未尝居是官,庬杂淆乱,不可充诘,合之史传,不胜纠摘。……此书不足徵信,适以滋谬,举可废也。” 对这个“不足徵信,适以滋谬,举可废也。”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今天的袁氏还有必要再坚持这个错误吗?还有理由不将其抛弃吗!答案是肯定的。要坚决彻底的抛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袁氏世系说!

  (三)、《通志·氏族略》
  《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是郑樵毕生心血的结晶,他自说是“五十载总为一书”,共200卷。其中《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该书将姓氏以其起源分为32类,缀以总论,附以四声,并列举姓氏混淆实例13种,旁征博引,考释甚详。   
  郑樵(1103-1162年),字渔仲,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史学家。他从16岁开始,谢绝人事,闭门读书,《夹漈遗稿》卷二《献皇帝书》中说他“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他不应科举,无心于仕进,深居夹漈山读书、讲学30年,所以人称为夹漈先生。《宋史·郑樵传》记载,郑樵好著书,自比不下汉的刘向、扬雄。每搜奇书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其家之书而去。
  郑樵的晚年,埋头撰写《通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抄成之后,便进京献书,终于得了一个枢密院编修的官衔,准许他进入秘书省翻阅书籍,可惜被人弹劾,失去了这种权利,不久病死。   
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中有关袁氏早期世系的记录为:“陈胡公-申公-靖伯-?-?-?-?-?-?-?-?-?-?-?-?-?-?-庄伯-诸字伯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这个世系中的前面二代,陈胡公、申公是《史记·陈杞世家》中有的,是史实,是可信的。
  一〉、郑樵的看法
  1
、《通志·氏族略》的作者郑樵又新创一个靖伯名字,用以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靖伯庚相区分。为证实,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八个名字的虚假性。郑樵将八个名字中的首个名字靖伯庚的庚去掉,新创一个靖伯名字,其用意在:靖伯庚是个无根之名,不存在也。
  2
、至于庄伯、诸字伯爰两个名字,无论是《通志·氏族略》的作者郑樵还是洪莹本《元和姓纂》的主修者,他两心里清清楚楚,这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作者使用的笔枝,是为袁氏找的姓源依据。他俩没有更好的考证,只好照抄。

  二〉、郑樵的失误
  《通志·氏族略》把辕涛涂定位在二十一世,确为一大失误。这个二十一世定位有可能吗?
  1
、辕涛涂的出生接近年
  辕涛涂在公元前656年时约为45岁,他的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656+45=公元前701年。
  2
、陈胡公满的出生接近年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曰:“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于诸陈”。周武王嫁女与封妫满于陈国是前后时间。周武王嫁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将来外甥撑政执政,以利周朝江山稳固。若说政治婚姻,周武王无求于妫满,满只是圣君之后裔。周武王的女儿除非弱智或再婚不会到三十岁还没出嫁吧?此时周武王不会找一个与自己岁数差不多的人当女婿。因此,公元前1046年时的妫满在25—35岁这个范围是较为适合的,取30岁这个中间数是可行的。妫满的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1046+30=1076年。
  3
、陈胡公满至辕涛涂有多少代
  1
〉、陈满的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1076年,辕涛涂的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701年。两者所用时间为1076-701=375年。 在375年间可繁衍多少代人呢?用代间隔系数30年进行匡算,则得375÷30=12.5代。
  2
〉、《史记·陈杞世家》陈国世系中的平均代间隔为27代间隔年,用这个数字进行换算则得375÷27=13.9代。
  3〉、用1〉、2〉两条平均数为13.2代。也就是说从陈胡公满到辕涛涂括两头应为十四代,留余地取十三代为好。即陈胡公满为一世,辕涛涂为第十三世。辕涛涂定位在陈胡公满下第十三代比较接近历史真实。
  4
、若按《通志·氏族略》的21代说,则375÷20=18.75代间隔年,这个18.75代间隔年数字大大低于陈国世系平均27代间隔年的数字,也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在一个家族中某一代人十四、五岁生小孩有之,七、八十岁生小孩也有之,但这个家族代代都如此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用30年(正负5年)作为一个代间隔系数单位,进行匡算人类代与年关系是符合袁氏繁衍规律的。也是符合袁义达先生关于“姓氏文化,是以父系Y染色体进行传递的,且Y染色体是人类遗传过程中最稳定传递的染色体”的论断的。因此,郑樵的二十一世说是不成立的,也是不可取的。《通志·氏族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一,充分说明姓氏书作者们没有也不可能潜心于对每个姓氏的具体研考。其二,在上述三本姓氏书中《通专·氏族略》是最后出的书,郑樵为了有别于其他书,才做了如此处理。
  这四本书代表不同时代,而各具特色。
  1、林宝本《元和姓纂》成书于元和七年(812年),
由于成书早缺乏资料,对袁氏姓根、姓源、早期世系记录较筒。
  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成书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因是受皇命,要体现出权威性,以至噫哙众名或抄用袁氏某一宗支家谱代替袁氏历史,反而降低了可信度。实在是作者吕夏卿
的悲哀,同时也给袁氏在世系上造成极大的混乱!
  3、《通志·氏族略》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是后来作品。虽有推算袁氏世系定位上的失误,总体上说可信度要大于前二本姓氏书。
  4、洪莹本《元和姓纂》成书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洪莹没作深入研考置《通志·氏族略》研究成果不顾,分两歩部分认可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说,误袁氏不浅!
(四)、列表对比

  为了更清楚说明问题,将林宝本《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樵的《通志·氏族略》、洪莹校补
《元和姓纂》、《史记·陈杞世家》中的世系关系,列为一览表。


  一〉、四本“姓氏书”与《陈国主干世系》互相对照

四本“姓氏书”与《陈国主干世系》互相对照表



《元和姓纂》
唐林宝元和七年(812年)成书

《唐·宰相世系表》
北宋吕夏卿嘉祐五年(1060年)成书

《通志·氏族志》
南宋郑樵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

莹校补《元和姓纂》
嘉庆七年(1802年)

《史记·陈杞世家》
司马迁91年成书

陈国主干世系

1

陈胡公满

陈胡公满

陈胡公满

陈胡公满

陈胡公满

2



申公犀侯

申公

申公犀侯

陈公(二)

3



靖伯庚

靖伯

靖伯庚

陈申公 犀侯

4



季子惛



季子惛

陈孝公 陈突

5



仲牛甫



仲牛甫

陈慎公 圉戎

6



圣伯顺





陈幽公 陈宁

7



伯他父





陈厘公 陈孝

8



戴伯





陈武公 陈灵

9



郑叔





陈平公 陈燮

10



仲尔金父





陈文公 陈圉

11



庄伯



庄伯

陈桓公 陈鲍

12



诸,字伯爰



诸,字伯爰

陈利公

13









宣仲公 涛涂

14



宣仲公 涛涂



宣仲公 涛涂



15











16











17











18





庄伯





19

辕颇



诸(字伯爰





20











21





宣仲公 涛涂








  二〉、分析上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1、陈胡公满是五家共有的,申公犀侯是四家共有的;靖伯庚是二家“姓氏书”共有的;季子惛、仲牛甫两名字是《唐·宰相世系表》先有,洪莹校补
《元和姓纂》照抄的。

  2
、林宝本《元和姓纂》只有胡公满及到十九世辕颇名,中间无名字。

  3、《唐·宰相世系表》从陈胡公开始至辕涛涂14代全有名字。前人林宝本《元和姓纂》书中沒有,后人郑樵
《通志·氏族志》中也没有,显然是吕夏卿的发明。

  4、对《唐·宰相世系表》中14代名字,洪莹校补
《元和姓纂》只认可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三名和隔五代后的庄伯、诸字伯爰。

  5
、对《唐·宰相世系表》中14代名字,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从三世到十世一个也不认可。郑樵又新创一个靖伯的名字,用于与《唐·宰相世系表》相区分。为证实,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八个名字的虚假性。郑樵将八个名字中的首个名字靖伯庚的庚去掉,新创一个靖伯名字,其用意在:靖伯庚是个无根之名,不存在也。表示对前面众多名字的不认可。

  6、《唐·宰相世系表》把涛涂父位空着,借用“王父”这个不十分贴切的词,给辕涛涂找个立姓依据。这也是姓氏书作者对未考证或考证不清楚的姓源,给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以达到作者考证成功之目的。洪莹校补
《元和姓纂》、《通志·氏族志》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照抄。

  7
、《通志·氏族志》为辕涛涂定在二十一世,与《史记·陈杞世家》中的世系相差八代,二百多年,是不正确的。

  由上表分析可知造成涛凃上溯至陈满世系混乱的祸首,源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列涛涂上溯至妫满的世系,是根本无法与《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相比的,是无立足之地的!“墓碑墓志可以纠正史书的讹误”,我们就是要用《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碑文去纠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袁氏涛涂上溯至妫满世系中的谬误之说!

  沈炳震在《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为》中说:“就其所列官爵谥号,或书或否,或丞尉而不遗,或卿贰而反关,或误书其兄弟之官,或备载其褒赠之职,更或其生平所偶历,及未尝居是官,庬杂淆乱,不可充诘,合之史传,不胜纠摘。……此书不足徵信,适以滋谬,举可废也。” 对这个“不足徵信,适以滋谬,举可废也。”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今天的袁氏还有必要再坚持这个错误吗?还有理由不将其抛弃吗!答案是肯定的,要坚决彻底的抛弃它!!


  四、正确认识“王父”一词

  上四本姓氏书有一个共同之处:“庄伯-诸字伯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曰袁。”这段文字至关重要,它是长期影响袁氏正确认识自己的核心问题。有两点必须弄清,进行揭穿。

  (一)、虚构袁氏姓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过噫哙“庄伯-诸字伯爰”两个名字,以达到虚构姓源之目的。其实“姓氏书”的作者敢于这样虚构,其根子还是出自袁良碑文。良公碑文曰:“厥先舜苗,世为封君,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 第一位研考袁姓的人,肯定会到袁氏古居住集中地之一的扶乐城去,听说有碑他们自然会去考证。当他们发现“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的袁良碑文时,认为大有文章可做。既然袁氏最早的碑文没写涛涂上溯世系是谁,就放开胆子,充分发挥,为辕涛涂上溯世系噫哙了庄伯、诸字伯爰两个名字。把父亲位空着,在用“王父”这个随意性很强的借用词,为辕涛涂找个立姓依据。也是为他们自己找了个根据,以算完成了对袁氏姓源的考证。

  但“姓氏书” 的作者们有一个最大的疏漏,就是忘记了,袁良碑文中“世为封君”这个大前题!可想而知,从陈胡公满至玄孙涛涂世世为封君,还用得着一代一代地写出来?陈国有现成的记录。作为袁氏之碑,也没必要写众多的陈国国候之名。良公碑文,也没提涛涂至辕生这一段的世系,这正说明那时人们还没有家谱的概念。对家族的大事,名人通过口耳相传、族人承传来记录、传颂的。《二十四史中袁氏之研究》一文表明在隋前是没有“姓氏书”这一说(帝、侯谱系应入国史列)的,普通家庭更没“家谱”这一个概念。唐朝以后才有了这两样面向大众的产物。

  (二)、何为“王父”?

  1
、“王父”之正解
  “王父”一词源于《尔雅·释亲》。《尔雅·释亲》曰:“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这里有三层意思:
  一是,父死了为考,母死了为妣;
  二是,父亲的父亲死了才为“王父”,父亲的母亲死了才为“王母”。这时的“王父”指的爷爷辈。古人为了避开“死”字而用“考、妣”;为了避开“亡”字,而用“王”字代替。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人死为大,大者为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这里的“王父”为曾祖辈,“王父”变成了尊称。泛指王,相当于王、大为王、长者等。

  2
、常用的词典之解
  1
〉、《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合著)引用的是《尔雅·释亲》的原文,二解为对老人的尊称。
  2
〉、《康熙字典》(中华书局),引用的也是《尔雅·释亲》的原文。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务馆)解:“年过七十、公亲见之称“王父”。
  4
〉、《现代汉语词典、五版》(商务印书馆)解:“辈分高、王父(祖父)、
王母(祖母)。
  5
〉、《事务异名分类词典》‘国语、晋语七’解:“养幼老、恤孤疾,年过七十,公亲见之称‘王父’”。韦昭注:“称曰王父,尊而亲之,所以尽其心也。”
  从这几本国家认可的,通用的,也是权威的字词典对“王父”的解释来看,也不是一致的,只注重了一方面。
  说古文,研考古事,理应以古说为依据。《尔雅·释亲》才是最标准的解释。“王父”指的是死去的祖父。第二位的才是对老者的尊称。这是正解。

  (三)、正确把握使用“王父”一词

  “王父”,在《尔雅·释亲》里是个专用词,是对“考”而言的,是特定场所的语言。父亲健在就无考,也不能言考,否则为大不敬。父亲健在,爷爷死了,对父亲而言为“考”。对孙子而言,则为爷爷故世或祖父升天,不能用“王考”。

  (四)、姓氏书随意使用“王父”

  “王父”
这一专用词,被姓氏书的作者们借过来用在他自己考证不清的姓氏来源的姓氏上,这也是笔枝的一种。姓氏书在使用“王父”一词时,也是很随意的。如:
  1
,“成姓出自毕姓。若熬有子字成虎,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这一条可以算符合“王父”之理。但,这和涛涂之父一样不见消息。
  2
,“牛氏出自子姓。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辛战死。他的儿子便以王父字为姓,称“牛氏”。这里的“王父”是父亲。

  3,夏氏出自妫姓。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子孙征舒以“王父”的字夏为氏。子孙征舒’是儿子呢?还是孙子?这里的“王父”是混合型的等等。


  成氏可算是以‘王父’,即祖父字为氏的;牛氏是以父亲为‘王父’的;夏氏是以子、孙共‘王父’,混合的。
这充分说明“王父”一词在姓氏书中是没有特定指向的。他是一个借用不十分贴切的词,作用是:对考证或考证不清楚的姓源,给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以达到作者考证成功之目的。
  上述考证的结论是:古‘姓氏书’为人们研考姓氏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现今网络时代,‘姓氏书’的本身也正在接受着各姓氏的检验与考证之中。

  五、辕涛涂上溯世系是陈国主干世系

  (一)、永远抛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袁氏世系说

  《袁氏的史记—袁良碑文》是揭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袁氏虚构的姓源,为涛涂上溯世系噫哙众人名,虚假性的最直接的,最有力的,历史的铁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放在良公碑文面前,还有立足之地吗?没有!绝对永远没有!因此,对“姓氏书”为袁氏虚构的姓源要坚决的给予更正!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为涛涂上溯世系所噫哙的谬误之名,决不留情!坚决、彻底、干净地抛弃!永远抛弃!

  (二)、确立接近史实的袁氏的姓根、姓源、早期世系说!

  1
辕涛涂的父亲可能是陈利公跃,字辕
  辕涛涂的父亲很可能是陈利公跃,字辕(设字辕,根据有二,其一涛涂是以“字”立氏的;其二涛涂是以字立氏曰“辕”的)。就以父亲的字为氏曰袁,是很正当、正常的事。

  2
、辕涛涂上溯至陈满世系
  陈胡公满—陈公(二)-申公犀候-孝公实-慎公围戎-幽公宁-禧公孝-武公灵-夷公说-文公围-恒公鲍-利公跃字辕-涛涂以父字为氏


  3
、陈公设两位的原因
  1
〉、从陈胡公满至幽公之间只记有六位国君、五代人,四个代间隔。《史记·陈杞世家》: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为孝公。孝公卒,子慎公立。慎公当周厉王时,慎公卒,子幽公宁立。幽公二十三年,幽公卒。子禧公立。禧公六年,周宣王即位(前827年)。”从上得知陈幽公即位时间为:827+23+6=856年。从陈胡公满至陈幽公之间所用时间为1046-856=190年。这190年中可繁衍多少代人,按陈国平均代间隔27年计算为:190÷27=7代。用代间隔系数30年进行匡算为:190÷30=6.33代,这段时间明显缺两代人。留余地,从陈胡公满至陈幽公这里只取六代人。

  2
〉、《史记》曰:“慎公当周厉王时,慎公卒,子幽公宁立”,幽公即位与慎公卒年同是前856年。慎公是孝公的儿子,申公的孙子,相公是申公的弟弟。这四君、三代人向下连是肯定的。此段陈国世系是从幽公开始追录的,应该是距幽公时间越近,记录越准,相距时间越远越记不清。所缺的壹代人加在陈胡公与申公之间较为合理。

  3
〉、陈胡公满,可以理解为陈公,在其后面加一位陈公,就是二次陈公,这样做便于理解陈公生申公。这也是学习炎帝记世法,概称炎帝520年。
                   OO八年十月一日 三稿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袁冠烛 发表于 2008-2-23 14:40:59 | 只看该作者
费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资友 发表于 2008-2-24 09:36:16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楼袁冠烛于2008-02-23 14:40发表的 :
费心了!
再接再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枣强人家 发表于 2008-2-24 21:48:15 | 只看该作者
以《左传》、《史记》所载史事浅析袁酉先生的《辕涛涂世系考》
                枣强人家
  本人是袁氏一员,在《袁氏宗谱网》中多次拜读袁酉先生的文章,感到受益匪浅。对于先生的博大精深、才华横溢,本人倾慕异常,更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然对《辕涛涂世系考》的某些观点,不敢苟同,现略谈一二,请先生多加指教。
  一、关于“厥先舜苗,世为封君”的理解
  《史记•五帝本纪》所载,轩辕(黄帝),黄帝之孙高阳(帝颛顼),颛顼之七世孙舜(帝舜),均有盛德,世受百姓瞻仰。
  《史记•陈杞世家》所载,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本人认为“厥先舜苗,世为封君”,是指辕涛涂的祖先在帝禹、夏后、殷商时期世为封君。周武王伐纣建admin朝、将妫满分封在陈国,陈申公(犀侯)之子靖伯庚,自靖伯庚以后至辕涛涂,已不是诸侯君主,仅是大夫身份而已。再,秦、汉、唐时期称“君”者,是对德行修养好(或有官位)之人的尊重称呼,不是皇帝、诸侯的专称。因此根据“厥先舜苗,世为封君”,断定辕涛涂上溯世系是陈国的主体世系,似有不妥。
  二、关于姓氏的来源问题
  《左传•隐公八年》所载,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也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左传•昭公八年》所载,晋侯问于史赵曰:“陈其遂亡乎!”对曰:“陈,颛顼之族也。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胡周赐之姓,使祀虞帝。”
  先秦时期姓和氏不是同一个概念,贵族既有姓氏、又有名字,而奴隶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在古代宗法制和嫡长继承制下,嫡子(或长子)继承王(或诸侯、大夫、士)之位,庶子则析出成立新家族。如果是有功勋的庶子,析出成立新族,还要请求赐给氏名,以纪念本人或祖先的业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姓和氏是大家族与小家族的内涵关系,譬如舜的祖先为姚姓,舜为姚姓妫氏,陈胡公为妫姓陈氏,辕涛涂为陈姓辕氏。因此不能说“辕涛涂被捉后被迫改姓”。
  三、关于太史官的设立问题
  《左传•宣公二年》所载,赵盾之弟赵穿杀死晋灵公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并且在朝庭上公开宣布。孔子后来感慨地评价:“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载,崔杼杀死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杼盛怒之下杀了太史。太史之弟置生死于不顾,再次书写:“崔杼弑其君。”又杀其弟。太史的另一个兄弟又一次书写崔杼弑其君,崔杼没有办法,只得任其所写。
  《左传•昭公三年》所载,晏婴出使晋国,与叔向谈论国政,说:“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中国有“嫘祖养蚕,仓颉造字”的传说,其实在黄帝时期就设有史官,以记载朝政大事。进入夏商周时期,史官制度日趋完善,至东周时期各诸侯的史官记载制度已非常完备,而且史官都能忠于职责。如果不是史官记载历史,晏婴如何知道陈胡公的祖先为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呢?可惜的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06年项羽又火烧秦宫,所存的珍贵历史资料荡然无存,只有鲁国的春秋得以保存。如果有陈国的春秋存在,关于历史的真相肯定会更加详尽。
  四、关于五父与辕涛涂的历史记载
  《左传•隐公六年》所载,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劝谏。《左传•隐公六年》所载,陈五父如郑莅盟。《左传•桓公五年》所载,陈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之。
  《史记•陈杞世家》所载,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为厉公。
  关于五父、陈佗为何人,左传认为陈五父就是陈佗,陈佗即位不到一年被杀,死后没有谥号。史记认为陈五父与陈佗不是一个人,陈佗在位七年、死后谥号为陈厉公,陈跃在位五个月、死后谥号为陈利公。关于这个问题,史家争论已久,在史料不全的情况下,怎么能将“陈佗或陈跃定位为辕涛涂之父(或祖父)“。
  《左传•僖公四年》所载,公元前656年郑申侯出卖辕涛涂,致使辕涛涂被齐桓公关押。《左传•僖公二十九年》所载,公元前631年鲁僖公、辕涛涂等,盟于翟泉,寻践土之盟,且谋伐郑。《左传•文公二年》所载,公元前625年晋先且居、宋公子成、陈辕选、郑公子归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
  辕选(涛涂之子),公元前625年已继承涛涂的大夫职位履行职责,可以推断涛涂去世的时间为公元前631—前625年之间。以古代的医疗卫生、生活条件而言,一个人能够活到七十余岁,并且可以出使国外履行外交,并不多见。因此本人认为“辕涛涂出生约为公元前701年”,有过早之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2-25 09:46:30 | 只看该作者
透彻!
望能有更多这样的见解奉献给袁氏宗亲,以使大家更多、更详尽、更透彻的去认识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袁在田 发表于 2008-2-25 10:45:22 | 只看该作者
好!喜读这类文章,二位继续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资友 发表于 2008-2-25 20:22:35 | 只看该作者
学术观点,越辩越明,欢迎!
我们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支持广泛理论探讨!
[s:3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8-2-26 06:10:08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感谢众宗亲参与讨论!对枣强人家的赞词,实不敢当。


下面就枣强人家的理解谈淡看法:

一、关于厥先舜苗,世为封君的理解

    1首先弄清它的出处,这句话引自欧阳修《集古录》中《汉故国三老袁君碑》。其内容有两句与此处有关:“厥先舜苗,世为封君。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

    2 厥先舜苗”应理解为自舜帝以下至涛涂,非单指舜帝上溯之祖。

    3世为封君” 理解为自舜帝以下至涛涂。这里包含两部分:其一是舜帝至陈胡公满;其二是陈胡公满至涛涂。因为此文是为“良”公所写,从舜帝到涛凃都是良公祖先,碑文不可能只认“其一”不认“其二”。

    4 正象枣强人家所引“《史记陈杞世家》所载,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这只能说明舜帝的后代在“夏后之时,或失或续。”的当国君。世为封君”的下文是“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陈侯即小国之君之王。满至涛涂(立辕氏前)即是陈国的之君之王,这正是“世为封君”的主要含意。这里的“君”明显指的是国君是侯,而非指“对德行修养好(或有官位)之人的尊重称呼。”

    5“陈申公(犀侯)之子靖伯庚,自靖伯庚以后至辕涛涂”。“ 靖伯庚”此名即不是出自《左传》,也不是出自《史记》!它出自“姓氏书”。用姓氏书作论据力度不够,其原因在《辕涛涂世系考上篇》中已作解。

二、关于姓氏的来源问题

  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姓、氏”?“姓”是母系社会的遗产,“氏”是男系社会的表现。

看汉太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姓”: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道出了姓的血源本质。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上古八大姓皆从女:

  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

  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从女臣声。

  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姓,从女为声。

  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从女兆声。

  姒-禹之后为姓,从女以声。(康熙字典)

  姺-殷诸侯为乱疑姓也,从女先声。

  嬴-少昊氏之姓,从女嬴省声。

  姞-黄帝之后百鱿姓,后稷妃家也,从女吉声。

  妘-祝融之后姓也,从女云声。

  姓从女是母系社会产物。黄帝时还保留有某些母权制遣风,如涿鹿之战时有女神旱魃参战,还起到重要作用。《淮南子·齐俗训》曰:“帝颛顼之法,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于四达之衢”。则说明这时在黄帝时代确立父系制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將男尊女卑用宗教的形式固定下来。可见男系社会的根基甚深,从此可以看出在五帝时代姓氏是有区分的,但姓已渐渐被氏所替,到汉朝己是姓氏不分了。

  从许慎关于上古八大姓解来看:舜即姓姚姓也姓妫姓,而不是“舜为姚姓妫氏”陈胡公满本姓妫,后因周武王赐“妫”姓,封陈国以国命陈氏(也可以理解为陈姓。)

  “辕涛涂为陈姓辕氏”这句说的真实,但不确切。良公碑文曰:“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这就清楚的表明辕涛涂是从陈氏改辕氏而来。“立姓曰袁”什么叫“立姓”?就是重新、叧起、换姓。涛涂为什要换姓?总得有个原因吧!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当个准陈侯不好吗?要不是有特殊的原因谁会改姓呢!因此,辕涛涂被捉后被迫改氏,被捉是其前因,为了子孙后代、也为自己是本质原因!

三、关于太史官的设立问题

    太史官确实古就有之。问题是不能肯定每个国家,在各个时段都抓的好记的全。陈国在建国初没经验,就没有十分重示。到幽公中期才重示记录自己的国事、家族事。

  从陈胡公满—幽公之间有六位国君、五代人。《史记·陈祀世家》:“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为孝公。孝公卒,子慎公立。慎公当周厉王时,慎公卒,子幽公宁立。幽公二十三年,幽公卒。子禧公立。禧公六年,周宣王即位(前827年)。”从上得知陈幽公即位时间为:827+23+6=856年。从陈胡公满—陈幽公之间所用时间为1046-856=190年。这190年中可繁衍多少代人,按陈国平均代间隔27年算为190÷27=7个代间隔。按代间隔30年匡算为190÷306.33个代间隔,这段时间明显缺壹两代人。只190年就造成缺壹两代人的局面,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四、关于五父与辕涛涂的历史记载

  枣强人家引用的《左传》、《史记》中有关(陈佗、五父)的条文是真的。问题在于“在史料不全的情况下,怎么能将‘陈佗或陈跃定位为辕涛涂之父(或祖父)’。”这句话上。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如何看待《史记》、《左传》。我国大多数人在研究古史时都以《史记》、《左传》为主要依据,当《史记》与《左传》记录不一致时,常规作法是以《史记》为主。其二“辕涛涂世系考上篇曰:“辕涛涂的父亲跃字辕”,“陈佗也就是涛涂的二叔”。并不是“父(或祖父)”!

  古人大多数活不到七十岁,不然杜甫怎会有“人活七十古来稀”之说。但,古人活到七十、八十、九十几、百岁以上的人也不少,例子就不举了。因此涛涂活到七十余岁能“履行外交”也是可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枣强人家 发表于 2008-2-27 18:06:07 | 只看该作者
再谈《辕涛涂世系考》
           枣强人家
  非常感谢袁酉先生2月26日的回复。为了更好地研究涛涂公的世系,本人拟在“厥先舜苗,世为封君”、 姓氏的来源、太史官的设立、辕涛涂的历史等方面,再做一次浅谈。

  一、“世为封君”的理解
  1、关于“厥先舜苗”,我们都承认这个事实,在这方面没有分歧。“厥”是“其,他”的意思,当然是指良公。
  您的回贴说:“厥先舜苗”应理解为自舜帝以下至涛涂,非单指舜帝上溯之祖。有什么理由这样界定呢?
  碑文中有“周兴,虞阏父为周陶正,嗣子满授于陈”之语,实际上已将“世为封君”界定了一个“帝舜至虞阏父”时期,自胡公妫满始再做叙述。
  如不这样界定,那么良公的祖先(自帝舜至辕生)岂不都成了封君?袁氏宗谱网中有袁在田、袁冠烛先生等诸多精通古文的宗亲,在这方面可以请各位宗位谈一下看法。
  2、你的回贴说:陈侯即小国之君之王。
  但以史记、左传的史料来看,在西周分封之初,陈国并不是小国。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载,郑国讨伐陈国后,献捷于晋国,晋国责问讨伐陈国的理由,子产回答说“昔天子之地一折,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折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西周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从土地看,公、侯均为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均为五十里。分封之初,陈国是公、侯爵位,封地百里,肯定是诸侯大国,陈侯更不是小国之君。到了东周,王室衰败,诸侯征伐,陈国才沦落为小国。
  3、您的回贴说:靖伯庚不是出自《左传》,也不是出自《史记》。出自“姓氏书”,用姓氏书作论据力度不够。
  作为袁氏一员,本人对《姓氏书》中关于靖伯庚至涛涂公之间世系的记载,持有怀疑态度,更没有将此书做为论据。我的本意是说,自陈申公(犀侯)之子至辕涛涂,已不是诸侯君主,仅是大夫身份而已。在此重新更正说明。
  本人认为在没有确切资料的情况下,推翻《姓氏书》不确信的记载,再建立《世系考》无根据的体系,均为不可。

  二、姓和氏的关系
  1、如何正确理解姓和氏的关系呢?
  姓和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原始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温饱尚难保证,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更谈不上姓氏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已有论述。
原始人进化很长时期,才逐渐形成群居集团(氏族或部落)。按中国人的传说,历经构木为巢(有巢氏时期),钻木取火(燧人氏时期),结网捕鱼、饲养训化(伏羲氏时期),耒吕(si)耕地、种植五谷(神农氏时期),因鉴于近亲结婚、其后不昌的实践经验,人们逐渐形成“姓”的制度,此时的姓当然不会是天子或诸侯所赐。
  进入炎黄时期,形成了部落联盟,出现了联盟首领,相当于“天子或诸侯”,才出现赐“姓”现象,并由“姓”衍生出诸多“氏”分支。《左传•隐公八年》所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也如之。《左传•桓公二年》所载,天子建德,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些都是赐姓氏,姓为大宗、氏为小宗的直接证据。此时的“氏”表明贵族身份,也就是说贵族既有姓又有氏;而平民,则只有姓没有氏;奴隶,既没有姓也没有氏。
  到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甚至有的沦落为平民、奴隶,“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秦汉时期,姓和氏便合二为一,贵族后裔大多以“氏”为姓,平民则以其“姓”为姓。
  2、您在回贴中说:涛涂为什要换姓?总得有个原因吧!
  左传所载的季孙氏、叔孙氏、仲孙氏(孟氏),就是鲁桓公的后代,姓鲁,是在鲁姓下面的三个“氏”支派。
  《左传•昭公三年》所载,叔向与晏子交谈说:胖(xi)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这也是姓与氏关系的直接证据。关于姓与氏的大宗与小宗关系,在左传有很多处,恕不一一列举。
  涛涂公为什么要换姓?其实他没有换姓,仍然是陈姓,因他具有贵族身份,由于功勋获得“氏”名。

  三、太史官的设立
  1、你在回贴中说:陈国建国初没经验,没有十分重示。到幽公中期才重视记录自己的国事、家族事。
  东汉宋衰注《世本》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仓颉居其职矣。至于夏商乃置左右,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作为西周的诸侯大国,陈国立国初肯定设有太史。《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有隼集于陈廷而死,苦矢贯之,石奴,矢长尺有咫。此时恰好孔子在陈国,陈闵公派人问孔子。孔子指出了矢的来源,并说是肃慎矢。后来到府库中查阅,果真如此。孔子如何知道肃慎矢的来源呢?必定是史官所载,孔子博学多闻而知。此事完全可以说明,史官制度的完备。
  2、您在回贴中说:只190年就造成缺壹两代人的局面,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关于这一点本人同意。陈胡公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070年左右,陈平公大约出生于公元前800年左右。用[(-800)-(-1070)]÷(8-1)=38.5岁,平均每代经历38.5岁,显然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但是请看《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帝尧将二女(传说是娥皇、女英)嫁给帝舜,那么黄帝至帝尧之女共有6世,推测来说娥皇、女英与帝舜年龄相近。然黄帝至帝舜共有9世。同为黄帝后裔,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娥皇、女英与帝舜相关3代,能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史记•夏本纪》所载,颛顼至禹共有3代,颛顼至帝舜共有7代,更不符合繁衍规律。
更有甚者,帝喾至商纣共30代,帝喾至周文王共16代,在900多年的时间内相差14代,尤其是周文王的世系,平均每代60岁,更令人难以置信。
  可见史记也不是十分缜密,而是有不足之处的。究其原因,一是公元前479年楚国灭亡陈国,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太史资料必定会遭到破坏,甚至是毁灭。二是即使楚国保存了这些史料,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06年项羽又火烧秦宫,各国的珍贵历史资料荡然无存。三是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此时距陈国灭亡已有379年的时间,他所借鉴的史料不是陈国的直接史官资料,而且不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陈杞世家必然有很多失误。

  四、关于辕涛涂的历史
  1、您在回贴中说:我国大多数人在研究古史时都以《史记》、《左传》为主要依据,当《史记》与《左传》记录不一致时,常规作法是以《史记》为主。
自史记问世以来,人们对史记有不同的评价。清代的崔述曾说:以经传考之,自周东迁以后,《史记》不如《竹书纪年》得实;自周东迁以前,《竹书经年》不如《史记》近正。
  辕涛涂的父亲跃字辕?这个说法出自何处?有直接的证据吗?
  2、《旧版袁氏家谱网》有如下记述:辕涛涂—辕选—?(选子)—辕突—惠子雅—袁颇。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公元前484年)夏,陈辕颇出奔郑。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己大器。国人逐之,故出。道渴,其族辕阻进稻醴、粱粮、股脯焉。喜曰:“何其给也?”对曰“器成而具。”曰:“何不吾谏?”对曰:“惧先行。”
  辕颇能官到司徒,推测他出奔时的年龄不会小于40岁吧。以4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24年;以5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34年;以6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44年。
  以您设定涛涂公出生于公元前701年来计算,那么[(-524)-(-701)]÷(6-1)=35.4岁,[(-534)-(-701)]÷(6-1)=33.4岁,[(-544)-(-701)]÷(6-1)=31.4岁。这些也不符合您所设定的陈国27年产生一代人的结论。

  很愿意接受您的教诲,也很愿意和您联系。我的信箱是daya4954@sina.com,QQ号为909374261@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枣强人家 发表于 2008-2-27 18:20:49 | 只看该作者
再谈《辕涛涂世系考》
                   枣强人家

   非常感谢袁酉先生2月26日的回复。为了更好地研究涛涂公的世系,本人拟在“厥先舜苗,世为封君”、 姓氏的来源、太史官的设立、辕涛涂的历史等方面,再做一次浅谈。

   一、“世为封君”的理解

   1、关于“厥先舜苗”,我们都承认这个事实,在这方面没有分歧。“厥”是“其,他”的意思,当然是指良公。
   您的回贴说:“厥先舜苗”应理解为自舜帝以下至涛涂,非单指舜帝上溯之祖。
   有什么理由这样界定呢?碑文中有“周兴,虞阏父为周陶正,嗣子满授于陈”之语,实际上已将“世为封君”界定了一个“帝舜至虞阏父”时期,自胡公妫满始再做叙述。
   如不这样界定,那么良公的祖先(自帝舜至辕生)岂不都成了封君?袁氏宗谱网中有袁在田、袁冠烛先生等诸多精通古文的宗亲,在这方面可以请各位宗位谈一下看法。

   2、你的回贴说:陈侯即小国之君之王。
   但以史记、左传的史料来看,在西周分封之初,陈国并不是小国。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载,郑国讨伐陈国后,献捷于晋国,晋国责问讨伐陈国的理由,子产回答说“昔天子之地一折,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折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西周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从土地看,公、侯均为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均为五十里。分封之初,陈国是公、侯爵位,封地百里,肯定是诸侯大国,陈侯更不是小国之君。到了东周,王室衰败,诸侯征伐,陈国才沦落为小国。

   3、您的回贴说:靖伯庚不是出自《左传》,也不是出自《史记》。出自“姓氏书”,用姓氏书作论据力度不够。
   作为袁氏一员,本人对《姓氏书》中关于靖伯庚至涛涂公之间世系的记载,持有怀疑态度,更没有将此书做为论据。我的本意是说,自陈申公(犀侯)之子至辕涛涂,已不是诸侯君主,仅是大夫身份而已。在此重新更正说明。
   本人认为在没有确切资料的情况下,推翻《姓氏书》不确信的记载,再建立《世系考》无根据的体系,均为不可。

   二、姓和氏的关系

   1、如何正确理解姓和氏的关系呢?
   姓和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原始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温饱尚难保证,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更谈不上姓氏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已有论述。
   原始人进化很长时期,才逐渐形成群居集团(氏族或部落)。按中国人的传说,历经构木为巢(有巢氏时期),钻木取火(燧人氏时期),结网捕鱼、饲养训化(伏羲氏时期),耒吕(si)耕地、种植五谷(神农氏时期),因鉴于近亲结婚、其后不昌的实践经验,人们逐渐形成“姓”的制度,此时的姓当然不会是天子或诸侯所赐。
   进入炎黄时期,形成了部落联盟,出现了联盟首领,相当于“天子或诸侯”,才出现赐“姓”现象,并由“姓”衍生出诸多“氏”分支。《左传.隐公八年》所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也如之。《左传.桓公二年》所载,天子建德,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些都是赐姓氏,姓为大宗、氏为小宗的直接证据。此时的“氏”表明贵族身份,也就是说贵族既有姓又有氏;而平民,则只有姓没有氏;奴隶,既没有姓也没有氏。
   到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甚至有的沦落为平民、奴隶,“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秦汉时期,姓和氏便合二为一,贵族后裔大多以“氏”为姓,平民则以其“姓”为姓。

   2、您在回贴中说:涛涂为什要换姓?总得有个原因吧!
   左传所载的季孙氏、叔孙氏、仲孙氏(孟氏),就是鲁桓公的后代,姓鲁,是在鲁姓下面的三个“氏”支派。
   《左传.昭公三年》所载,叔向与晏子交谈说:胖(xi)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这也是姓与氏关系的直接证据。关于姓与氏的大宗与小宗关系,在左传有很多处,恕不一一列举。
   涛涂公为什么要换姓?其实他没有换姓,仍然是陈姓,因他具有贵族身份,由于功勋获得“氏”名。

   三、太史官的设立

   1、你在回贴中说:陈国建国初没经验,没有十分重示。到幽公中期才重视记录自己的国事、家族事。
   东汉宋衰注《世本》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仓颉居其职矣。至于夏商乃置左右,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作为西周的诸侯大国,陈国立国初肯定设有太史。《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有隼集于陈廷而死,苦矢贯之,石奴,矢长尺有咫。此时恰好孔子在陈国,陈闵公派人问孔子。孔子指出了矢的来源,并说是肃慎矢。后来到府库中查阅,果真如此。孔子如何知道肃慎矢的来源呢?必定是史官所载,孔子博学多闻而知。此事完全可以说明,史官制度的完备。

   2、您在回贴中说:只190年就造成缺壹两代人的局面,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关于这一点本人同意。陈胡公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070年左右,陈平公大约出生于公元前800年左右。用[(-800)-(-1070)]÷(8-1)=38.5岁,平均每代经历38.5岁,显然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但是请看《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帝尧将二女(传说是娥皇、女英)嫁给帝舜,那么黄帝至帝尧之女共有6世,推测来说娥皇、女英与帝舜年龄相近。然黄帝至帝舜共有9世。同为黄帝后裔,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娥皇、女英与帝舜相差3代,能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史记.夏本纪》所载,颛顼至禹共有3代,颛顼至帝舜共有7代,更不符合繁衍规律。
   更有甚者,帝喾至商纣共30代,帝喾至周文王共16代,在900多年的时间内相差14代,尤其是周文王的世系,平均每代60岁,更令人难以置信。
   可见史记也不是十分缜密,而是有不足之处的。究其原因,一是公元前479年楚国灭亡陈国,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太史资料必定会遭到破坏,甚至是毁灭。二是即使楚国保存了这些史料,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06年项羽又火烧秦宫,各国的珍贵历史资料荡然无存。三是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此时距陈国灭亡已有379年的时间,他所借鉴的史料不是陈国的直接史官资料,而且不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陈杞世家必然有很多失误。

   四、关于辕涛涂的历史

   1、您在回贴中说:我国大多数人在研究古史时都以《史记》、《左传》为主要依据,当《史记》与《左传》记录不一致时,常规作法是以《史记》为主。
   自史记问世以来,人们对史记有不同的评价。清代的崔述曾说:以经传考之,自周东迁以后,《史记》不如《竹书纪年》得实;自周东迁以前,《竹书纪年》不如《史记》近正。
   辕涛涂的父亲跃字辕?这个说法出自何处?有直接的证据吗?

   2、《旧版袁氏家谱网》有如下记述:辕涛涂—辕选—?(选子)—辕突—惠子雅—袁颇。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公元前484年)夏,陈辕颇出奔郑。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己大器。国人逐之,故出。道渴,其族辕阻进稻醴、粱粮、股脯焉。喜曰:“何其给也?”对曰“器成而具。”曰:“何不吾谏?”对曰:“惧先行。”
   辕颇能官到司徒,推测他出奔时的年龄不会小于40岁吧。以4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24年;以5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34年;以6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44年。
   以您设定涛涂公出生于公元前701年来计算,那么[(-524)-(-701)]÷(6-1)=35.4岁,[(-534)-(-701)]÷(6-1)=33.4岁,[(-544)-(-701)]÷(6-1)=31.4岁。这些也不符合您所设定的陈国27年产生一代人的结论。

   [很愿意接受您的教诲,也很愿意和您联系。我的信箱是daya4954@sina.com,QQ号为909374261@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