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关于瓦屑坝解读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银生 发表于 2007-10-29 18:3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元末至正(1341~1370年)至明初永乐(1403~1424年)前后近一个世纪,来自赣东北和徽州府的移民或避战乱,或由明政府组织,聚集在鄱阳湖畔的瓦屑坝,这是一个古老的渡口,移民们在此乘船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也驶向了一个未知的远方。



瓦屑坝是这些移民们对于故乡陆地的最后记忆,对于丧失了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江西鄱阳瓦屑坝就是他们的根。



具体地点在江西省上饶市波阳县城西南约约十公里的太莲子湖滨,有一个叫做瓦燮玲的地名。据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记载,此“燮”是由“屑”雅化而来,而土字旁的“玲”意为小土沟,与“坝”相对应。



南昌有条筷子街,古时是卖竹器的。南昌的瓦子角迁移了大量的人出省,是南方一个重要的人口迁移地。南昌的筷子街也许就是,因为南昌的瓦子角是南方一个很重要的移民地,而筷子街离瓦子角不到500米。
而我们陈排湾也曾有先祖迁自“筷子巷”、“瓦房街”的说法!



在江西,从明初到清嘉庆时,官方有组织的移民,再加上民间自发地离去,有统计说达到了几百万人。据复旦大学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弟子曹树基博士考证,在明朝,如同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主要移民点,在南方的两个主要移民点,均在江西境内,一为鄱阳的瓦屑坝,一为南昌城里的瓦子角。关于"解手"一词的由来,民间也有传说,在明朝初期对江西的强制移民过程中,官方都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厕所叫"解手"。
另据称江西瓦屑坝、苏州阊门外、南雄珠玑巷、南京杨柳巷、南昌筷子巷也是明初向外移民集中的地方。现在人们祭祖往往在供品上插根筷子,据说是由于从南昌筷子巷迁民而来的缘故。明初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外逃。而在元末明初在江西鄱阳湖设有竹木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袁银生 发表于 2007-10-29 18:36:12 | 只看该作者
江西瓦西坝应该是瓦屑坝。根据智银本家提供瓦西坝原名叫瓦雀坝这一信息,再经过我查找相关资料得出。江西瓦西坝应属于古江西的饶州府鄱阳县。资料显示元代江西饶州路约相当於今日之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鄱阳县就是现在的波阳县,那里有一个叫瓦燮土令 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5月10日署名共水的作者也在该报发表了实地考察文章――《走近瓦屑坝》。文章说:当地方叫“瓦屑朗”。并附了一张妇女在坝底拾瓦砾的照片,一张几人合抱粗的老樟树的照片,他分析说该处可能就是当年人们离开这里的码头。葛先生写道,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莹、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及其部将赵普胜与陈友谅多次率兵沿江而下攻安庆及周围各县。朱元璋与陈友谅和赵普胜又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池州一带,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灭陈后安庆才恢复安宁,战乱长达十三年之久,其毁灭性的破坏可想而知,人口必然锐减,土地大片荒芜,江西饶州一带受战乱较少,人多地少,明初朝廷鼓励向江淮及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

根据波阳县地方志办公室和鄱阳湖西的永修县地方志办公室而知道县治所在的镇仍名鄱阳,历史上是路、府、州治的所在地,秦名番县,西汉名番阳县,从东汉起一直到1956年均名鄱阳县,1957年改名波阳隶上饶地区。按该县地图测算距景德镇仅60多公里,至长江的直线距离也只有70余公里,距安庆约120公里的公路,该村原为古代遗留下来无数陶片堆积而成迤逦20余华里的一条瓦砾坝。几百年来,斗转星移,瓦砾大部已被“湮没“,少数地段的瓦砾裸露在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袁银生 发表于 2007-10-29 18:39:40 | 只看该作者
据现代考证,众说纷纭之瓦屑坝、瓦西坝、瓦家坝,皆为现在江西波阳莲湖乡以西之古渡口瓦屑坝谐音,在元时,瓦屑坝为鄱阳湖边的一个渡口,由于时代变迁,水位下降,渡口早已不存,只余一名为“瓦燮”之村庄。何以近两亿人口先祖都来自那一小渡口?基数之大,令人惊骇!归其因由,一为当时特定之历史环境,再为波阳之地理位置决定。波阳古属饶州,滨鄱阳湖,与古徽州、九江接壤。元以前徽州太平,人口膨胀,逐渐溢出,迁入富裕之饶州与九江郡。元末战乱频仍,为躲避战火,百姓逐次迁移。而安庆其时,经宋金对峙,长期处于战争前沿,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至元末尚未恢复。究安庆地貌恰与徽州、饶州相同,又临长江,故而安庆为彼时徽州、饶州移民首选之地。



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达湖口后,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定居,少数人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迁入安庆府的20万饶州移民多数是从瓦屑坝出发的,加上迁往安徽其他地区和湖广的移民,二三十年间瓦屑坝至少输出了30万饶州人。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鄱阳瓦屑坝,已是安庆地区和其他地区饶州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

  安庆很多姓的宗谱也都记载着本族来自江西瓦屑坝,也无人知道瓦屑坝何在?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有一篇《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的文章,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所撰,文章指出元代江西饶州路约相当於今日之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鄱阳县就是现在的波阳县,那里有一个叫瓦燮土令 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5月10日署名共水的作者也在该报发表了实地考察文章――《走近瓦屑坝》。文章说:当地方叫“瓦屑朗”。并附了一张妇女在坝底拾瓦砾的照片,一张几人合抱粗的老樟树的照片,他分析说该处可能就是当年人们离开这里的码头。葛先生写道,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莹、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及其部将赵普胜与陈友谅多次率兵沿江而下攻安庆及周围各县。朱元璋与陈友谅和赵普胜又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池州一带,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灭陈后安庆才恢复安宁,战乱长达十三年之久,其毁灭性的破坏可想而知,人口必然锐减,土地大片荒芜,江西饶州一带受战乱较少,人多地少,明初朝廷鼓励向江淮及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葛先生对安庆各县36种宗谱的统计,迁自瓦屑坝者有18姓占50%,又据《宿松县志》记载全县256个姓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者外有213个氏族,内有182族是元末明初迁来,其中就有143族来自瓦屑坝,占总数的88%。当时安庆府的人口约42万,他推算有28万为江西移民,20万来自饶州,其中有10万来自瓦屑坝。而这些也只是保守估计,实际上迁入江西移民可能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袁冠烛 发表于 2007-10-30 14:46:27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资友 发表于 2007-10-31 10:22: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很详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3-12 20:48:29 | 只看该作者
多了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