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袁姓
上海有袁姓,据史书记载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进攻沪渎,吴郡太守袁山松筑东、西沪渎垒与之对抗,垒破兵败,袁山松战死,其子孙留居守庐。
元末,蜀人袁介,原为松江府府椽,后留居不返,居于白沙,即今奉贤。袁介的儿子,就是明初诗人袁凯。袁凯少年多才,曾在文豪杨维桢家中,即席赋白燕,名动四座,人称“袁白燕”,后受朱元璋征召,任为监察御史。一次,朱元障命他陪东宫太子复查已定下的一批犯人名单,很多被纠免了,朱元璋很不高兴地问他,“此事究竟是朕对,还是东宫太子对?”袁凯回答道:“陛下执法严正,太子心地善良”。事后他知道得罪了龙颜,于是佯装疯癫,终于免祸。回乡后,整日背着乌巾,倒骑黑牛,游于九峰三泖间,有《海叟集》传世。
明中叶,有安邱人袁恺移居华亭,并在景泰二年(1451)中了进士。句容袁姓也在明代中期移居崇明,地名袁家沙。
1994年,全市有袁姓9.74万人,居第30位。
近现代,袁姓知名人士多为来沪的客籍者,慈溪袁鎏,是上海钱业公会发起人之一;后以汉*罪被判刑的海上闻人宁波袁履登,曾为宁绍轮船公司总经理、上海总商会副会长等;江西人袁剑华,于1919年创设建华瓷器商店,为今国华瓷器商店前身,是一家在上海滩颇具知名度的老店。经济学家、宁波人袁恩桢是上海经济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国家有贡献的青年学者。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誓就职时,由一位年约三十五六岁的中年人,两手捧着临时大总统印,庄重地授于孙中山。这位中年人,就是各省代表团公举的授印人,当时的江苏代表、宝山人袁希洛。
宝山袁姓,原籍宁波凤岗,清雍正、乾隆年间移居吴淞,是上海很有影响的一支袁姓家族。
袁希洛一生为民主、进步而奋斗。1912年,袁希洛致信孙中山,首先倡议建立辛亥革命战争纪念馆。他在北京收集史料时,找过袁世凯。招待人员要他向袁总统“行三鞠躬礼”,他不理睬,径直与袁世凯行握手礼,说“老宗台,你使清朝政权还我国民,很辛苦了。”袁世凯说,“贵代表是我宗族的英俊,革命很辛苦了。”袁希洛征求袁世凯意见,袁世凯表面应付说“很好”,却拿起茶碗送客了。北伐战争之初,袁希洛通电斥责北洋军阀孙传芳,几遭不测。他历任太仓、南汇。启东县长期间,自种棉花,挑粪浇肥,被士绅讥为“挑粪县长”。据说,他在辛亥革命后主宰南汇县,曾带领吏员坐镇城门,凡有蓄辫,强行剪去;齐卢战争后,他在宝山街头厕所畔,塑铁铸齐燮元像,由路人溺其上,说“此人就是今天的秦桧”。1947年,他参加南京“国民大会”,大会发言时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呼吁停止内战,被当局骂为“疯代表”。
他的次兄袁希涛,是民国时代著名教育家。民国初年,袁希涛因蔡元培之请,两度出任教育部次长,三次代理主持部务,力主推行义务教育,他曾创办龙门书院和观澜中学。宝山凇阳小学内曾立有他的铜像。三兄袁希濂是律师,办理诉讼奉行“三不主义”:(一)不办理离婚案件;(二)不接受家产争讼事;(三)不为盗匪辩护。由此,同行称他是“怪律师”。
民国初教育家袁希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