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的“根”(湖北移民史)
本文由保康王发表在『人文荆楚』东湖社区http://bbs.cnhubei.com
本贴网址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33&id=957302
说湖北人的“根”,首先不得不说湖北的地貌。
让我们把历史的广角镜伸到遥远的太古时代。2亿年前的时候,湖北境内大部分为汪洋一片: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个海湾。湖北南半部浸泡在海底,只有湖北的北部极少的一部分凸出在海面。后来欧亚大陆翻了身,把山海颠倒过来,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湖北地貌。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湖北有了人类,并发现了众多的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参看拙著《湖北的史前文明》一文)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湖北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相传原始社会时期尧的儿子丹朱为了避舜,从丹水迁到房县。(参看拙著《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房县》一文),中原文化渗入湖北。接着的夏商周时期湖北境又出现大量的方国(有30多个姬姓方国和土著方国其中邓姓(襄樊)和罗姓(南漳)发源于此。参看拙著《湖北的方国》一文),尤其是楚国的兴起强盛,实施北进战略吞并了大量的姬姓方国(参看拙著《楚灭古国知多少》一文),结果导致大量中原移民到达湖北,使移民数量开始超过当地楚人数量,长江以北楚人被彻底汉化。后来随着与中原交往的加深,楚民族逐渐汉化,楚语逐渐演化为今日湘语、吴语,楚语与江淮汉语融合形成赣语系。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将六国大姓,天下富豪12万迁至咸阳关中,后期更将许多犯罪之人流放房县。西汉建立后更将六国旧族迁至关中,其中就包括楚国的昭,景,屈氏等被强制性移民。使“以地为氏”的家族,其得姓发祥地祖地与姓氏郡望不一致的原因之一。东汉末年至三国前期,上百万人从中原迁至湖北,但相比之下,以后的三次北方民族南迁规模更大。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云:
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元年至南朝宋泰始二年的150年里,这次移民高潮形成了三大支流。其中一支“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虽然最终到达的地点是洞庭湖流域,但由于湖北是北方移民南下的通道,因此也接纳了大量北方移民定居湖北。有学者统计,仅两晋之际至刘宋时,北方流民成批南迁到今湖北地区的就有5次。并于襄阳侨置雍州。其原因据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气候寒冷,灾害频繁,致使游牧民族由北向中原推进,而中原的农耕民族则被迫向长江流域迁移。
第二次大移民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据统计湖北荆州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史载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如《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唐亡以后南平的高季兴在江陵建国,作为局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对于吸纳移民是有好处的。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北宋靖康之难至蒙古入主中原之时,其中最重要的是靖康元年(1126年)至绍兴十二年(1142)间的移民。移民总人数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湖北的城镇几乎都有北方人(陕西,河南人)前来定居,江陵府最多,此外东北少数民族不远万里迁至襄州(今襄樊)。
究其原因,有学者研究认为,历史上湖北境内影响较大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两条,其一经荆州、襄阳纵通南北,其二沿长江横贯东西。在经过鄂北的南北向交通占全国主导地位时,襄阳、荆州处于咽喉之地。及至途经鄂北的交通线衰败之后,长江一线临江而立的鄂州(今武汉武昌)交通勃兴,武昌更一跃成为“山水之聚,舟车之会”、“物货之交”的地方。
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不再出现。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件:即“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均与湖北有关:
元末明初是外来流民、移民进入湖北落居的高潮时期,而在落居湖北的移民、流民中,以江西人为最多。有关史料称:“元至正末年,朱太祖与陈友谅构兵鄱阳湖,民无安居之所,故徙楚。”研究表明,在部分州县,江西籍流民、移民不仅在流民、移民中占有重要比例,甚至在落居地的人口总数中也占绝对的多数,远远超过当地土著。这就是中国人口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此外鄂西北成为一个新的吸引移民的区域 ,大量的流民涌入,明政府不得不设立郧阳府。(参看拙著《郧阳流民起义》一文)
成千上万移民迁入两湖,看似无序,实际上很有规律。受相对地理位置和迁移距离的影响,各省移民有一个大致的分布范围。陕西、山西等北方移民集中落户在湖北的北部和西北部,越往南越少。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两湖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湖北东部的家族比例中,江西移民达80%,而在西北部还不到30%。
当时的移民是水陆并举迁入两湖。进入湖南以陆路为主,而进入湖北以水路为主,移民充分利用了长江、汉水交通动脉。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堤乘船溯江而上,先选择鄂东定居,故东部江西移民最多。然后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扩散,一路继续沿江西进,一路进入汉水逆流而上,另一路则走随枣走廊的陆路通道。
(注:从资料来看,两湖(湖北,湖南)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即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至于江西民众大量涌入江北地区的原因,主要是逃避重赋。)
而“湖广填四川”几乎是与“江西填湖广”同时发生的。“湖广”一词为明代“湖广布政使司(即行省)”的简称。大致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两省行政区域。但元末明初迁入四川的移民多来自湖广北部,即今湖北。元至正十七年(1937)随州人明玉珍率20万湖北人进入四川,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 明洪武四年(1317),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把以麻城为代表的湖北人大量迁入四川。据统计麻城孝感乡(孝感乡于成化8年被撤并。注:麻城孝感乡今属何地,尚无定论,一说为今麻城歧亭古镇,一说为今孝感市,也有的考证说是在今湖北红安县城关镇一带。)迁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如张献忠、明、清、三藩等,川人不足60万人,于是“湖广填四川”再次出现了。清后期和民国时湖北人口相对稳定,并随着工商业的兴起,大量的移民迁入城镇,揭开了湖北移民史上新的一页。尤其是三峡水库的建成,淹没涉及湖北省的巴东,秭归,兴山、宜昌市区县,大量的移民成功内迁,改写了世界工程的移民史。
相关链接:
据明清两代官书及地方志书,我们可以大略勾勒出麻城移民入川的道路里程。麻城移民入川的路线分水、陆两途。水路为:麻城--武昌府夏口驿--荆州府荆南驿--四川夔州府永宁驿--重庆府巴县朝天驿--成都府锦官驿,全程5660里。陆路为:麻城--黄安--黄陂--孝感--云梦--德安府--随州--枣阳--襄阳--巴东--四川巫山县--成都府,全程3500里。
麻城市凌礼潮认为历史上的湖广移民,有以下四类情况:一是逃避赋税自发移民,如明初皇帝报复藩王,导致江西赋税过重,农民不堪其苦,于是向临省又赋税相对较轻的麻城孝感迁移,此后又向无赋税的四川迁移;二是土著避移民而迁,如麻城孝感新迁移民势力壮大,当地土著屡受欺压,被迫迁移;三是政府组织、鼓励动迁。明末清初,随着四川连年战乱人口锐减,政府即组织大规模移民,并鼓励开荒,“插占为己,视为永业”,并免税10——20年,奖励耕牛、稻种,于是引发大规模移民;四是明玉珍、张献忠招兵入川。
http://www.xici.net/b600178/d47214352.htm
(版权所有)
保康王先生文章索引(点击进入)
《湖北的史前文明》
《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房县》
《湖北的方国》
《楚灭古国知多少》
《郧阳流民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