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供枣强袁寻根参考

[复制链接]
袁在田 发表于 2006-6-22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这里的枣强袁,特指明朝从河北(直隶)省枣强县移民山东各地或枣强本地的袁氏宗亲。这一支系的宗亲根在何处?望大家给予关注,本支系的宗亲更应尽全力为之。

--、《枣强移民小考》   作者:李军
我在山东看过许多李氏族谱,大都记载是明初从河北枣强迁徙到山东各地,据明史记载元末明初,处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由于黄河泛滥,灾疫流行,再加上“靖难之役”,战火连天,因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成为明初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当时山东移民最多的是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涉及现在的滕县、肥城、益都、聊城、兖州、汶上、曹县、潍坊、邹平、武城、嘉祥、商河、定陶、沂水、金乡等59个县(市)。
河北枣强移民已成青州北部移民的主体.(我的族籍有谱可查是枣强)枣强只是作为北方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应包括真定府及其附近的地区的移民,因为真定府乃是河北地区人口密度最密集之区,也是人口外流的中心之一,洪武年间真定府人口大量迁往凤阳和山东.甚至有山西移民由枣强出发的纪录,如从地理上分析,山西娘子关→真定→枣强→山东是山西移民进入山东最便捷的通道,故山西移民於枣强稍作整顿再赴山东亦在情理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袁在田 发表于 2006-6-23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寻根大槐树(1)  ...

二、寻根大槐树(1)
    古槐后代枝繁叶茂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无论是黄河南北,还是海峡两岸,几乎人人萦怀,妇孺皆知。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使人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
  今年年初,中科院发布了新“百家姓”,在民间引发了一股姓氏寻根热潮。许多山东人历代相传的“祖先故居大槐树”、“山东人多数来自山西大槐树”的说法亦引起了众多山东人的关注。日前,商报记者为了解开这些疑惑,专程赶赴山西洪洞县,探访了被誉为“世界移民之最”的明代大移民旧址——山西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三代同根
  那株见证过明初波及大半个中国悲壮迁徙的古槐,早已在汾河的大水中荡然无存。但它的根却孳生出了二代和三代大槐树。根的繁衍是多么神奇的传递,它令你想起大槐树下那以亿计数的移民子孙,是怎样筚路蓝缕、代代相衍,把根系几乎铺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2月12日,元宵节,记者踏上了大槐树寻根之旅。
  沿山东省一直向西,穿过河北,越过残雪斑驳的太行山,就到了一马平川的晋南临汾盆地。汾河,山西省最大的河流,缓缓从这里流过。
  位于临汾北30公里的洪洞县,却比临汾市的名气大许多,这主要源于600多年前的大规模迁民,源于“山西洪洞大槐树”。
  近年来,当地政府以古槐树为中心,建起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汾河与南同蒲铁路之间。
  古色古香的院落,坐北朝南的门楼,门额正面书有“迁民遗址”四个大字。米黄色的墙壁,绿色的琉璃瓦,紫红色的大门,似在述说着600年前壮烈的一幕。
  迎门一堵高大宏伟的八字形影壁,整面墙上就那么一个舒展的大字——“根”,赫然撞进眼眸,撞开心扉。
  穿过中门(又称二门),右边是一幅巨大的镶瓷壁画——古槐迁民图。画面正中是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槐树,树上贴着“迁民告示”;树的一侧是一群官兵手持武器,驱赶百姓;另一侧是成千上万的移民扶老携幼,推车挑担,呼天抢地,有的扶槐号啕,有的折槐为记……把当时移民的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绪拽回600年前。
  通往古槐树的甬道上,矗立着一座牌坊,名为“仪门”,兴建于1914年,正好处于古官道之中。造型为四柱三路,跨道模式,砖木结构,琉璃脊厦。甬道的北首即为古槐碑亭,建于古槐树的遗址之上,亭内一石碑上书有“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上下均有龙飞云绕图案衬托,将多少代人的辛酸、委屈、悱恻、凄切与思念都凝固在这里。门楣上悬挂一方“寻根祭祖”匾。此亭建于1914年,由在山东为官多年的洪洞县人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募资树碑,以志痕迹。有诗为证:“木本水源流泽长.依依杨柳认村庄,行人还里前踪记.遗爱深情比召棠。”现洪洞县每年清明节举办的“寻根祭祖节”,都吸引了大批移民后裔前往认祖寻根。
  而今,那株生存千余年的古槐,那株见证过明初波及大半个中国悲壮迁徙的古槐,早已在汾河的大水中荡然无存。就连由它的根孳生出的第二代古槐,也只剩枯干虬枝,那本该绿叶婆娑的枝头,如今披挂的是红红的中国结以及由800余个姓氏组成的连绵的三角彩旗。幸好100多年前,在第二代古槐的北边,又同根孳生的第三代大槐树正是枝繁叶茂,而四周,由它再繁衍的大大小小的新槐,更是生意盎然。老槐新槐在大槐树公园里,同吟着一曲倔强的生命进行曲。
  根的繁衍是多么神奇的传递,它令你想起大槐树下那以亿计数的移民子孙,是怎样筚路蓝缕、代代相衍,把根系几乎铺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大槐树移民:世界移民之最

  在人类迁徙史上,洪洞大槐树下的迁徙无疑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也最为惨烈的一次。这次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元顺帝时,元丞相伯颜因农民起义首领朱光卿、棒胡是汉人,竟奏请朝廷,杀尽天下张、王、刘、李、赵五姓(当时汉人中以这五姓最多)人。这一血腥恐怖政策终于激起了元末大规棋的农民起义。
  战乱之外,水灾、瘟疫也接连不断。黄河、大清河、小清河等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道路皆棒塞,人烟断绝”,是当时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
  除水灾之外危害较大的是蝗灾。从至正元年到25年:大蝗灾计有18次,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正末的13年中,就有15次大饥荒。至正19年,山东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人吃人)”的惨状。
  此外,明朝洪武年间发生的“靖难之役”,对山东的影响也非常大,四年的战争加剧了齐鲁大地的荒凉局面,出现“千里无鸡鸣”、“人烟绝迹”的悲惨境况。
  山东省临清市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关于“靖难之役”说,为争夺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权发动战争,持续四年,杀掠无数。想当时,或杀,或剐,或逃,以至“道路蓁塞.田畴草莽,干村辟荔,魂哭鬼狂”,“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当元末明初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为了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永乐帝朱棣,相继实行了大移民政策。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这里发生了。从山西未遭战乱、人丁昌盛、经济富庶的地区,强行迁徙出大批百姓,迁往人烟稀少的河南、河北、山东等18个省份。“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前后竟有18次!涉及800余姓氏,上万个家族,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
  于是,这广济寺旁、汾河岸畔的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便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古老传说铭记移民之痛

  关于当年明官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尽管都无从考证,但却铭记了人们对大移民的难以言说之痛。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今临汾)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据粗略估计,至少有数百万。”刘中平对记者说,“当时,曾有移民的记录,具体记载着所有移民来自哪里、迁徙到哪里,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了。”
  “关于明初洪洞大移民的原由,在河南和山东民间,传播面最广的是胡大海复仇的传说。”刘中平说。
  据说,元末时期,河南一带流浪着一个乞丐,其人五大三粗,相貌丑陋,带片披襟,蓬头垢面,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即使有残羹剩饭也不施舍。他一出现,家家便关门闭户。一日,他猝然闯而进一土财主家,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讨要,老妪为羞辱他,将一张大油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狗吞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这乞丐就是胡大海。胡大海深感中原人心太坏,遂暗暗立誓,有朝一日发迹后,定来此雪恨复仇。后来,胡大海弃讨投伍至朱元璋麾下。胡膂力过人,嗜杀成性。疆场上,呵佛骂祖,虎口拔牙,因战功卓著,一介乞丐白日升天,成了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朱洪武于南京君临天下,大赏功臣。胡大海拒金银财宝田宅奴仆而不受,当朝奏明复仇事。朱洪武知胡乃杀人魔王,踌躇再三,只恩准胡“杀一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内,恰有一雁当空飞来,胡心中暗喜,弯弓发箭,箭着雁尾,雁带箭南飞,飞过河南,又掉头飞向山东,胡统兵随雁杀去,直杀得豫鲁两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只好移民。
  另一个说法是,朱元璋曾因为屡屡打不下山西,便迁怒于山西人,发誓将来得了天下,非把山西人迁到异地他乡不可。
  “其实,这些传说都无从考证,但却被民间百姓津津乐道。”刘中平如是说。
  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认为,“明代大移民是一段写满血泪的悲壮历史,背井离乡,诀别故土,先祖们怎能不寸心如割,于是大槐树就成了古槐后裔任祖归宗的根。但也不能否认移民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大量移民垦田,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手工业、商业得到了繁荣,人口增长迅速,对于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较合理地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袁 发表于 2006-6-23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i太好了.....俺老祖就是枣强的!...

tai太好了.....俺老祖就是枣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袁在田 发表于 2006-6-23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寻根大槐树(2)  根脉:现...

三、寻根大槐树(2)

  根脉:现代鲁人多源于晋

  数百年来,黄河南北,海峡两岸,直到港、台、欧美,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地传说洪洞大槐树移民。然而,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呢?人们一直在传说着,猜测着……许多山东人历代相传的“祖先故居大槐树”的说法是真的吗?

  一位淄博人的寻根梦

  “我就是希望能搞清楚自己的老家究竟是哪里,祖先是谁??树,是人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应该不会错,但家谱中为何说是枣强县呢?”
  “我从小就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我们的老家是山西大槐树。在我们这一带,每个村都有几棵老槐树,有的直径近两米,问什么时候种的,没人能说清楚,只知道不管是干枯的还是死了的槐树,都没人去动它,像神一样保护它。”徐增珂一直很迷惑,“大槐树究竟是一棵树还是一个村子?大槐树怎样成了亿万国人的祖先故居地?”
  后来,徐增珂在家谱中看到,李芽村徐氏一族来自冀州枣强县。徐氏家谱是同治五年开始修的,至今已是19世,但并没有说明与山西大槐树的关系。这让徐增珂更加糊涂,“冀州枣强县应该是河北的一个县城,与山西大槐树有何联系呢?”
  徐增珂是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李芽村村民。“村里有七八个大姓家族,多数家谱上都记载是来自山西或冀州枣强县。”
  他询问了村里的老人,但没人能给他解释清楚。为了弄清楚家族的渊源,徐增珂专程赶到洪洞县。
  “我就是希望能搞清楚自己的老家究竟是哪里,祖先是谁。”徐增珂对记者说。“我们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是人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应该不会错,但家谱中为何说是枣强县呢?”
  “冀州枣强县是当时移民的一个中转站。有很多山东人就是最初由山西洪洞迁往枣强,再实行分迁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副所长刘中平解释说。

  “山东人祖先多数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树”

  向山东移民的明朝官方记载只有两次。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迁往临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迁往东昌(今聊城)”。那么,为什么后来移民后裔遍布山东呢?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当时,向山东移民最多的是东昌府(今聊城)、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分布在如今的一百余个县市。
  但是,向山东移民的官方记载只有两次。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迁往临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迁往东昌(今聊城)”。那么,为什么后来移民后裔遍布山东呢?
  “山东人祖先多数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树!这是因为,当年除了直接迁民外,还有很多次间接移民。”刘中平说,“此外,因最初迁往山东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鲁西、鲁西北和鲁西南一带,而这些地方多为黄河泛滥区,土贫地瘠,饱受水患之苦,成为移民自发的再次迁徙的一个固有原因。山东当地的原住民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也成为移民再次迁徙的一个因素。而明朝初期朝廷在迁民时曾规定‘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致使许多同姓同宗的家族分居异地,为日后寻亲归祖埋下了伏笔。同时,明朝官府还曾根据现实情况,组织了多次省内的迁徙。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将登州、莱州二府无地居民5635户迁至东昌府;洪武二十八年,又将青州、兖州、登州、莱州、济南五府家有五丁以上以及无田的农民1051户、4666口迁至地广人稀的地区等。”
  山东省嘉祥县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全县70%的自然村是洪武、永乐年间为山西移民设置的。
  滕州市地名办公室也在地名考查中发现,该县共有自然村1200余个,其中明代建立的有687个。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个部族明确记载是洪武以及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来。
  而冠县近3000个村庄中,有近1700个是明代建立的;郓城县1300余个村庄中亦有535个是明朝建立的;定陶县1000余个村庄中有386个村的祖先来自洪洞县。

  民间家谱记载先祖渊源

  山东许多地区的民间族谱、家谱中,都对先祖的渊源有所记载。有的移民与家人约定以某种物品为记号,作为后人寻亲的物证,但更多的人以槐树来纪念这次移民。
  山东省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就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以后繁衍到20余世,仍然是衣冠争荣,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山东定陶县“弯子张”庄的《张氏谱序》记载说,始祖张三老,本住山西泽州阳城县,自明时洪武年间,迁居于定陶县。当时一家人从官府领了席片耕具,顺东南而来,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终于来到沙山寺北约1公里的地方。当时这里完全是一片荒地,只好用席子搭棚,挖土坑当炉灶,勉强建成一个家。而窝棚四周则是荒草茫茫,渺无人烟,只有几只狐兔,间或出没草丛间。刚来的那天晚上,一家人望着天上的星星,回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没想到五更天的时候,忽听到东南方向有公鸡打鸣。张三老想:“有鸡就有人家。”天刚放亮,就到鸡鸣的地方去找,果然有人家,乃是李氏始祖李庆,而且是张三老的表兄。于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表兄弟抱头痛哭一场,又搬到一处居住。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序》也记载道: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500余岁依然存在。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但更多的人以槐树来纪念这次移民。至今,在很多移民后裔生活的地区都种有槐树就是最好的例证。

  为何都从洪洞大槐树出发?

  “当年,明朝官府选定洪洞县作为大移民的集结地,是考虑了众多因素的,如人口稠密程度、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刘中平对记者说。
  临汾历史悠久,东倚太行,西临吕梁,尧帝曾在此地活动并建都,因此后人称临汾为“尧都”。如今,在临汾的东南西北入口处,均可看见一个气势宏伟的大牌坊:天下第一都。因其“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太岳,西控汾河”,因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河内重地,其北部30公里处即为洪洞。闻名海内外的明代大移民的出发地就在这里。
  当时之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展,寺旁还设有较大规模的驿站,易于政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于是,汉槐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
  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城北,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为唐朝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树身数围,荫蔽数亩”。当时山西省惟一的一条官道经过从寺旁经过,唐宋时期官府在此设立了驿馆,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
  “当年,明朝官府选定洪洞县作为大移民的集结地,是考虑了众多因素的。”刘中平对记者说。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洪洞县位处晋南临汾盆地,是当时全国的中心地带,是向各地区移民的最佳位置,成本比较低;其次,当时洪洞县地区人口稠密,户均10口人以上,具有先天的人口优势;第三是交通优势,当时山西省惟一的一条官道经过从洪洞县的广济寺旁经过;此外,这里还是晋南的行政中心,设有规模较大的驿馆,具备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组织基础。”
  当时,明朝廷采取的移民办法主要是军屯(将军队迁至某处后就地转民)、商屯、民屯等,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衣物、路费、农具以及承诺免赋役三年等,但更多的是采取招诱、征派的强迫办法。
  而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导游张小姐还向记者介绍了一种传说。“因大家不愿意离乡背土,官府就散布谣言说,‘除了洪洞县广济寺一带的不迁,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必须限期迁离。’于是,人们纷纷拖家带口赶到洪洞县广济寺一带,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调动大批官兵将人们围住,登记在册,全部强制迁徙。”尽管这个无从考证,但却在民间流传甚广。
  据说,民间广为流传的“解手”的说法和“背手”的习惯也是源于这次大移民。“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用绳子将人们的手反绑起来,一串一串相互连结。由于路途遥远,走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了背着手走路。在押送过程中,人们需要大小便时,便央求官兵将手解开,如此次数多了,就简化为‘解手’。”导游张小姐如是说。
  山东曾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在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有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标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
  “这个传说亦不可信,但却饱含了人们对强制移民的痛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祖文化部副部长罗红玲说。
  山东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  “生生世世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渊源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洪洞古为杨侯国。近年来,洪洞县志办将20多个省市、400多个县的移民后裔寄来族谱及墓碑、祠堂碑文梳理归纳,反复考证,初步理顺了当年移民的脉络。即除西藏之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现都生活有移民的后裔。

河南省——

当年移民分布最多的地方在河南省的新蔡、原阳、新郑、偃师、内黄、新乡等106个县。而最集中的是大名府(时属河北)所辖今河南数县、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

京、冀、津——

永乐皇帝为了充实京畿地区的实力,先后8次从山西移民。移民的分布地主要是北京、广平府、正定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以及所属129个县。北京市大兴县526个自然村,有110个自然村是因洪洞移民设置的,而以移民姓名作村名的就有45个。在北京市郊区,更有许多以移民原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等。

山东省——

移民最多的是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涉及现在的滕县、肥城、益都、聊城、兖州、汶上、曹县、潍坊等92个县(市)。嘉祥县70%的自然村是洪武、永乐年间为山西移民设置的。

皖、苏、鄂、陕、甘、宁 鄂、苏、皖地区——

移民多安置于丰县、沛县、徐州、南京等62个县(市);陕、甘、宁地区的移民,安置于韩城、白水、澄城、合阳、蒲城、天水等51个县(市)。湖北随县的邱、沈、汪、温、张都是从洪洞迁去的。陕西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固源县的郑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去的。

山西本省内迁徙——
涉及34个县。比如太原的薛氏、阳城的张氏、灵石的韩氏、五台的赵氏、平遥的王氏等等,据说都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去的。

明初洪洞移民最初的分布地是中原地区和黄淮流域。然而数百年间,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特别是近几十年里,迁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关东”、“下南洋”,建国后的城市知青“支边”、“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