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枣强袁氏茂鲁南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银生 发表于 2006-5-21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枣强袁氏茂鲁南

作者:田文阁  转贴自:老家日照


明初大移民,山西是主流。然而,并非所有移民都源自洪洞大槐树,鲁南袁氏之根即在“直隶省枣强县”。

【1】

袁姓,《百家姓》排三十三,总人口约650万,占当代中国人口0.54%,分布广,但不均衡,川、冀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赣、苏、豫、浙、鄂又集中了38%。

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载:袁氏出自妫姓,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又因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

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圣王舜之后人妫满(史称胡公满)为陈侯,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胡公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

因当时“爰”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世子孙分别以这六字为姓。

《袁姓宗祠通用对联》记:

袁……为帝周代陈国始君胡公满裔孙诸之后,以祖名字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唐书·宰相世系表》、《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等所载,袁姓出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省太康),以祖父名字为姓,称为袁氏.

《袁枢年谱》载:

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秦末,“辕涛涂”裔孙辕告避难黄河、洛河间。辕告之少子政,以袁为氏,正式普遍使用袁姓,其后代再末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袁氏得姓始祖。但因改辕为袁者乃袁政,因而也有的把袁政当成得姓始祖。

袁姓第二个来源出自外姓和少数民族改姓,如满、蒙、回、土家、彝、瑶、白、朝鲜族等均有此姓。东汉末,今川东及重庆一带的板楯蛮,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清初,满州八旗中有袁姓,世居沈阳。

据《袁姓宗祠通用对联》言:

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

鲁南袁氏,即原日照县、莒县和沂水县之袁氏,系明初移民,根自“枣强袁”。

据傅家疃《袁氏族谱》(九世袁格,1753年)记:

我袁氏乃直隶省冀州枣强县向义村人也,自大明洪武十二年己末(1379)始祖兄弟三人徙居山东。

沂水《袁氏族谱•家传序》载(十三世袁玉基,1840年):

袁氏之先,直隶枣强人也,明初迁沂,生、讳、卒、葬俱无可考,至讳自当祖,始有可记,奉为始祖。

莒县西乡(夏殿)《袁氏族谱•弁言》(十四世袁继闳,1922年)称:

考吾先祖自明之初由河北枣强县迁居日照(傅家疃)。

在这里,必然涉及初大移民的源头问题。数百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但历史的真实是,明初移民的始迁地是多源的。

楚春秋先生在《在湖北境内唯一的中国古代移民集散地――麻城孝感乡》中考:

寻根问祖是中国人、尤其是迁居他乡或飘零异国的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提到寻根,人们自然联想到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山西大槐树、苏州阊门外、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珠玑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兴州。这八大移民圣地以其在历史上移民规模大、影响深远而闻名遐迩,或载于口碑,或书之典籍。

在《大槐树·瓦屑坝·枣林庄――从移民地名解读我国移民史》中,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曹树基教授考证:

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广泛流传着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天下不独有大槐树!来自山西大槐树的移民迁入山东济南府境,开始遇到了另一支颇具规模的移民人群――来自北平枣强县的移民。

《山东的民俗》记:

鲁西北数县居民,多有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当中也有歌谣流行:“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

明初大移民时的直隶省枣强县,恰如同时代的山西省洪洞县――明初移民输出地与集散地合二为一。这正如曹树基先生所言:

(元末明初)在战乱中得以保全的山西省承担了向华北地区移民的重任。洪洞县成为山西移民最重要的集散地。北平真定府人口损失较小,枣强县对外输出人口与此有关。

泰安李军先生曾在网上发布寻找枣强移民李氏宗亲的帖子:

枣强是作为北方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应包括真定府及其附近的地区的移民,因为真定府乃是河北地区人口密度最密集之区,也是人口外流的中心之一,洪武年间真定府人口大量迁往凤阳和山东。甚至有山西移民由枣强出发的纪录。

那么,今鲁南袁氏究竟是枣强袁,还是只在枣强歇了歇脚的洪洞袁?

对此。袁锡平先生曾至莒县九里坡和沂水四十里袁家庄、袁家城子等村访宗、联祖,并远赴枣强实地寻根。据袁锡平先生考:

2002年1月……去河北枣强县寻根问祖。在枣强县史志办王主任的指引下,找到了好多袁姓聚居的村庄,但没找到向义村的踪迹。世远年湮,朝代变迁,村无档案,找一个六百多年前的村庄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查阅当地《袁氏族谱》得知,枣强县内袁姓,部分系世居枣强的坐地户,还有一部分系明永乐二年到八年来自山西省洪洞县。洪洞袁迁冀时,日照袁氏先祖已离冀来鲁二三十年,很显然,日照、莒县、沂水三县袁姓确属冀州枣强袁。正如族谱所述:“今考,袁氏有海东袁、有洪洞袁、有武定化中袁,皆非我袁氏本源,我袁氏世世相训,实属冀州枣强袁也。”

枣强袁之渊源,笔者无考。不过,枣强距东光,县境不过百里。东光袁氏,乃袁绍后裔

《袁姓宗祠通用对联》记:

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

《天下袁氏一家亲,光宗耀祖尽我责》云: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派生出许多支脉……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

东光袁与枣强袁是否同宗,待考。

【2】

由枣强袁而日照袁,明初徒鲁南袁姓三兄弟的始居地,为日照县傅家疃。这在傅家疃《袁氏族谱》和莒县西乡(夏殿)《袁氏族谱•弁言》中,记得清清楚楚。

傅家疃《袁氏族谱》记:

袁氏……大明洪武十二年己末(1379)始祖兄弟三人徙居山东,长支居青州府日照县傅家疃,二支居青州府沂水县袁家庄,三支居青州府莒邑九里坡。盖三支族繁丁盛,皆我袁氏先世阴功所致也。

莒县西乡(夏殿)《袁氏族谱•弁言》载:

考吾先祖……由日照分居莒县袁家疃(原厉家疃)、九里坡等村,而吾夏殿始祖系由袁家疃迁来者。

建置沿革,日照、莒县、沂水三县,明隶属青州府。至清,改辖于沂州府。

袁氏族谱中所提及的日照县傅家疃,即今五莲县高泽镇汪崖村,这里既是鲁南袁姓先祖的始居地,也是其发源地。

1873年,袁氏重修族谱时,谱序记:

其族居日照者,吾祖之留贻也。其徙自日照者,吾祖之分脉也。

然据日照、莒县、沂水袁氏族谱所记和袁姓祖辈相传,始迁之袁氏三兄弟,初居无定所,先是居傅家疃,后分徙莒县厉家疃、沂水。

“枣强袁”迁徒日照后,或因易地出仕,或因避乱迁隐,或因家困投亲,或因生计出关。总之,树大分杈,今遍及全国各地。

明清“分杈”时,所徒居村庄冠名姓氏之改,是袁氏家族兴旺的一个显著标志。最典型的如:

一是“苗氏村”改“袁家庄”(二支)。

傅家疃《袁氏族谱》记称:“二支居青州府沂水县袁家庄”。实际上,这是明末袁氏五世晚年后的居住地。据沂水谱序云:

明初迁沂,生、讳、卒、葬俱无可考,至讳自当祖,始有可记,奉为始祖,居沂南门外教诸子从师读……五世祖文芳,字汝芬,号兰轩,别字抱一子,庠生,晚年厌城市喧嚣,徙居苗氏村,即今袁家庄也。

在农耕经济社会,土地、人丁的多寡,是决定一姓一族社会地位的基石。在袁氏五世之前,虽是书香之家,但因势单力薄,影响有限,故始居地“沂水南门外”知者甚少。

而徒居“苗氏村”后的袁氏六世袁鹤年(1582―1653),字我白,寿72岁,虽身处明末清初,烽烟四起,战火连年,小户破家,大族离散,但袁鹤年仍得保家族于乱世,有四子十四孙。至清康熙初年,家业兴旺,人丁繁盛,已成为“苗氏村”大户,并渐有名门望族之气,与同族异姓、故土它乡交往越来越多,袁家庄随之渐渐被外界误认为袁氏二支的始居地。

明末,关内李自成揭竿率饥民东西纵横,关外满州铁骑不时破关南下抢掠,今之鲁南乃重灾区,袁氏七世兄弟四人为避兵乱,绝意仕途,侍父入西山。十余年后待兵火消弭,出山至袁家庄时,七世二支袁允采因“见颓垣败址,满目荆榛,不可以居,惟界湖室宇虽焚,墙尚屹立,乃葺而居之”,便与三弟袁允谷迁居界湖(今沂南县城),时约1660年前后。

沂水袁氏六世遗留三支,七世袁允嘉、袁允采、袁允谷。其后世分别在扈山前、袁家庄、袁家城子、界湖繁衍生息。

袁允采之后十四世袁冶池与其长子十五世袁仙洲分别考取清嘉庆辛未(1811)和清道光己丑(1829)进士,世称“父子进士”。

现袁氏七世三兄弟之后,以沂水、沂南为基,遍布临沂,并迁居海内。

二是“厉家疃”改“袁家疃”(三支)。

据莒县夏殿袁仲一民国二十二年重阳节撰《沭东袁家疃采访记略》及民国二十二年旧历十一月初一撰《袁家疃与九里坡始祖之先后奠居之早晚考》两文中记:

莒邑袁氏之先祖,明初由直隶枣强县迁鲁,居海曲(今日照),后分居莒邑袁家疃。袁家疃原名厉家疃,后厉姓渐衰,吾袁氏日臻隆盛,地土田园毕归吾有,故邻近称谓更名之为袁家疃也。

关于莒县袁氏(三支)始居地,数百年来,不论族谱记载,还是口传遗闻,均称“三支居莒邑九里坡”。而对九里坡袁氏是从袁家疃迁出,却鲜为人知。据袁氏族谱记:

明之中叶,不知下递几世,因疃中地势低洼,频患水灾,乃始四方转徙,各谋高居,故有九里坡与袁家庄之分迁耳……居九里坡者,族众允繁,交通称便,据大镇而处东陲,邻近称谓率以为宗。

其后,由九里坡迁出者有莒邑东北之徐家官庄、黑涧岭,日照县之邢家沟、宅科、潘村(五莲)、蓬庄(五莲)、沈疃等。

其复迁自袁家疃者又有上官庄、下官庄、宋家村、田家村、古路官庄、沙沟等。

在袁家庄居者又分至夏殿、沙河崖及沂水南乡沙沟峪。

自夏殿再分及路家庄、茶桕坡、前岔河、大苏家庄、葛家马庄、寨西、大李家庄、孟家庄、西茶家坡。

傅家疃原族谱1642年失于兵火,九世袁格1753年为圆“余父垂危遗命修谱一事”之梦创修族谱时,已过天命,家遭两次劫难,父死弟亡,家业飘零,身命几坚,再远访沂水、莒县、日照考证有心无力,故将口耳相传照搬以记,偶有出入,在所难免。

但无论如何,袁氏二支由“苗”而“袁”,三支由“厉”而“袁”,必是在袁姓人财两旺、在所迁徒村已占绝对优势,甚至是“地土田园毕归吾有”水到渠成之时。此,亦即以佐证袁氏盛世置家之智、乱世护族之高。

而自袁氏始迁地、即长支傅家疃最早迁出的村庄有莒县东莞袁家庄(今五莲县长兰)、日照袁家庄。迁自长兰的有西庄、东袁家庄。后从傅家疃徙出的有东、西黄柏沟、范疃、程戈庄、潘村,日照城里。从范疃迁出的还有刘村和诸城小河北、北乡东楼子。

据袁氏族谱记,六世袁斯高,明崇祯丙子岁廪贡。明清鼎革,避兵乱隐居琅琊(今胶南琅琊台),其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北乡苗家庄。

袁斯高之侄袁信,字介石,阵亡后,其子携一侠女戴氏,避居东武(今诸城),其后世有居胶东者,有居辽阳者。

袁氏六世袁斯琛,有一支迁居日照两城,一支居江苏宿迁。

1960年,汪崖成库区,又有移民迁至内蒙古前郭旗。

1966年,墙夼库区移民,汪崖、潘村、程戈庄又分别迁至诸城尚沟河、雷家岭、胡家楼、涝洼、大埠屯、大辛庄子、九台后庄、丁家庄等村。

【3】

正袁锡平先生所言:因“世远年湮,朝代变迁,村无档案”,无论是“找一个六百多年前的村庄”,还是述一个六百年来家族的变迁,都“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在“枣强袁”扎根、并枝繁叶茂日照的历程中,有不少待解之谜。

一是日照袁氏家谱所记现排世系“始祖”之谜。

对此,据袁锡平先生考证:

洪武十二年自冀迁鲁的三兄弟应尊为先祖,而不是三县袁姓现排世系中的始祖。经考证,傅家疃《袁氏族谱》中提到的“始祖兄弟三人徙居山东”所称始祖并不是袁姓族谱中现排世系中的始祖。

按过去的人生繁衍通例,快者世均25年到28年,最慢的世均长达38到40年,通常百年三世。傅家疃九世袁格至二十世,沂水六世鹤年至二十二世,莒县九里坡迁居北乡黑涧岭的八世裕祖至二十世均合此例。

若将傅家疃始祖表正视为自冀迁鲁的最高始祖,世均年龄与人生繁衍通例相差甚大。元朝末年,官至锦衣卫指挥使时,小则三十五岁,洪武十二年来鲁时应50岁左右,应生于1330年前后,至九世袁格(1702年生)世均46.5岁,至十六世,世均37到44岁之间。明清时,富家一夫多妻,父子间年龄相差五六十岁,不足为奇,但在一个家族繁衍史上,八代平均四十六七岁,十五代平均最快才37岁,是断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沂水《袁氏族谱》记载是准确的。“袁氏之先,冀州枣强人也;明初迁沂,生、讳、卒、葬俱无可考,至讳自当祖,始有可记,奉为始祖”。从自当祖继世以来,代无遗缺。这足以证实,自冀迁鲁的应是先祖,始祖是后世另奉的。

现尊始祖既是先祖之后,各县袁姓就不一定只一个始祖。

据现五莲县长兰村袁氏长老口传遗言,祖上是从汪崖(傅家疃)析出。袁格在谱序中也曾提到“每闻先人遗训,长兰一支国有(十一世)等乃同始(先)祖。”长兰袁姓始祖讳表章,与傅家疃袁姓始祖表正同用一个“表”字,傅家疃二世、三世失讳,两村袁姓从四世到八世五代人中有四代取名同用一个字(即一个辈),由此可见,表正与表章为同一先祖之后定无可疑。其血缘关系,当是同胞兄弟或同堂兄弟,最远不过是从堂兄弟。

这随即引出第二个谜――日照袁氏始祖的身份问题!

傅家疃袁氏碑志载:

始祖讳表正,锦衣卫指挥使,原籍直隶省正定府枣强县向义村。于明洪武十二年徙居山东青州府日照县傅家疃里,娶窦氏,合葬北原有碑志。子:某某。

《辞海》记:

锦衣卫: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置,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太祖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衣卫所属之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残酷。后来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以上相照,即可发现一个明显的“时间差”――碑记鲁南袁氏始祖之一锦衣卫指挥使袁表正徒居日照时间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并终老于此;而史载锦衣卫的始设时间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前后相差三年!

更难以解释的是,众所周知,明朝一般“卫、所”的士卒皆为世袭,如果袁表正曾任锦衣卫指挥使,那又何至沦落为民,兄弟远徒日照?

对此,袁锡平先生在《日照袁氏》中也大惑不解:

若始祖表正任过“锦衣卫指挥使”之职,卒后不致“未谋堪舆”而葬于疃后,二世长支也不必迁居莒州东莞牌之袁家庄,三世又何必迁居日照袁家庄呢?

因为有明一朝,锦衣卫权势显赫!

《封建社会都城的辉煌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的明代政治》记:

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与明朝相始终,由皇帝亲自主持,下设17所,人数最多达五、六万人,负责保卫皇帝安全,掌诏狱,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厂卫雇用地痞流氓,诬陷、迫害正直大臣,摧残无辜百姓,厂卫爪牙最疯狂时期,也是明朝政治最黑暗时期,独裁政治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载:

……朱元璋的另一项发明更是让朝野上下闻之毛骨悚然,这便是锦衣卫,亦即秘密特务组织及刑狱机构。身世坎坷的朱元璋生性多疑,在贵为人主之后……生怕……千辛万苦得来的江山与荣华富贵会化为乌有,因而时时处处充满戒备之心……不仅要求大臣们当面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忠心不贰,就是出朝回府之后的言行也要在他的监视与掌握之中……《水东日记》曾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典型地反映了朱元璋手下密探的厉害,大臣钱宰受命编纂《孟子节文》,连日劳作,自感非常疲倦,一日散朝回到家后诗兴突发,成诗一道云: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本是一篇信笔之作,诗成之后,钱宰也就宽衣歇息了。没想到第二日上早朝时,朱元璋一见钱宰就笑着说:“昨天爱卿作了一首好诗啊,可是寡人没有嫌你上朝‘迟’呀,是不是用‘忧’字更好一些呢?”这一番话说得钱宰心惊肉跳……起初。朱元璋任用的亲信密探名曰“检校”,任务是专门负责侦察探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之事,及风闻之事,事无大小,全部上奏。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著名的皇家特务衙门――锦衣卫正式挂牌……朱元璋大杀功臣,罗织大狱,绝大多数都是锦衣卫的干将承旨而为……锦衣卫校卫力士名为“缇骑”,都是“都中大豪,善把持长短,多布耳目,所睚眦无不立碎”。他们鲜衣怒马,横行无忌。后世人称:“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也就是明代刑法系统中危害最烈的一部分。

据此,笔者只能作如下推测:

一是袁氏先祖身份准确,但徒居日照时间记载有误,应为明中期以后。其祖上曾任锦衣卫指挥使,后因故家道衰落,袁表正兄弟三人远徒日照,至家业兴旺,修谱时已至二百多年后的九世,后世子孙记牢了祖上的功名,却对始迁年月模糊,于是就入乡随俗,随了周围他姓始初徒日照的时间,其后以讹传讹。如此,也可解开上面所提出的日照袁氏家谱所记现排世系“始祖”之谜。

二是袁氏先祖徒居日照时间准确,但身份记载有误,可能曾任军职,但非为锦衣卫。

三是袁氏先祖徒居日照的时间、身份、排出均有出入,为元末明初,曾在元朝任过护卫宫廷的新军,元灭明兴,避徒日照。后世修谱时,以年代稍近、印象更深的明之称谓替代了元时之职。

袁锡平先生曾如此推断:

“锦衣卫指挥使”可能属先祖之职。由于世远年湮,传闻难确,九世祖创谱时误把先祖之官落于始祖之身。如果先祖任的是元朝末年的“锦衣卫指挥使”尚在情理之中。因元帝被逼出北塞,先祖身为汉人,不可能随往,很可能弃官回家。当时黄河下游一带的情景是,从1330年到1369年,四十年间黄河决口七次,黄水滔滔,吞没村庄,淹没田园,顿时,方圆百里一片汪洋,百姓万家湮没,灾民奔散,呼叫求救之声凄厉悲惨。黄水过后,陈尸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砂滩,所剩无几的灾民往往在瘟疫流行中命染黄泉,这便造成土地荒芜,赤地千里,渺无人烟。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没有黄患和瘟疫,正当明朝初期,一个前朝旧官,安赋在家也有风险。天灾、人患迫使先祖只好携弟外迁。

但是考虑到锦衣卫的特殊社会地位、社会形象,无论是在袁氏后人的口耳相传间,还是修谱者的笔下,发生后两种“失误”的可能性几乎不可能。而且目前所接触到袁氏家谱均为清朝所修,此时,朱明王朝已灰飞烟灭,锦衣卫成千夫所指,袁氏后人没有必有把“屎盆子”往头上扣!

至于“先祖任的是元朝末年的‘锦衣卫指挥使’”的说法,解释不通。

道理很简单:锦衣卫始于朱洪武,元朝根本就没锦衣卫!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袁冠烛 发表于 2006-5-21 13:45: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向大家推荐!!!我们要学习这个方法...

好帖!向大家推荐!!!我们要学习这个方法,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袁在田 发表于 2006-5-21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此文引用了不少本论坛帖子的内容。但文章有...

此文引用了不少本论坛帖子的内容。但文章有点不好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春风雨 发表于 2007-5-15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在田说的很对,此贴子是收集拼揍而来的,没...

在田说的很对,此贴子是收集拼揍而来的,没有调查研究,不可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