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可立 袁枢 袁家山 [ 2005-11-23 18:17:14 ] 蓬莱阁《观海市》诗作者袁可立(附袁家山) 袁可立(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睢阳卫籍,睢州城内人。举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后以子袁枢官河南参政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皇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万历十九年,当其初出苏州府推官之时,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称,按治豪横而忤巡抚,巡抚反诬其罪,可立百辩雪其冤,巡抚羞愧自劾归。万历二十三年,太宰上其事,擢可立山西道监察御史,巡视北京西城。时有皇帝弄臣杀人,有司不敢问,可立重捶抵罪,即有人持重金至可立门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杀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顾可脱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将弄臣正法于市,万民呼“袁青天”,以是触怒权贵。时皇帝宠信后宫,弄权误国,朝纲废弛。万历二十三年九月,京师地震,景德门遭雷击,可立连续上疏针砭朝政,触怒神宗皇帝,于万历二十四年正月被削职为民达二十六年之久,朝中大臣为袁可立鸣冤者十数年不绝,帝皆不听,史称“震门之冤”。泰昌元年(1620)沉冤得以昭雪,起袁可立尚宝司司丞,历太仆寺少卿,升左通政。皇帝嘉奖道:“一朝抗疏,二纪归田。口不言事,耻汉人部党之名;退不忘君,有楚尹毁家之风”(钱谦益《牧斋全集》)。天启二年(1622),封疆多事,辽阳、广宁相继失陷,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熊廷弼革职,辽东巡抚王化贞逮捕论死。朝野震动,京师戒严,人人视关门为死地,百官噤口以图自保。袁可立却在此时大胆提出七项建议,为天启皇帝一一嘉纳。天启二年(1622)四月十四日,加袁可立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等处地方,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他上任后,锐意规划,练兵用戚继光“水军先习陆战”之法。当其之时,“一方豪杰皆在老公祖(袁可立)幕下”(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他运筹帷幄,指挥大将军沈有容、节制悍将毛文龙多次挫败后金对明朝沿海一带的侵扰,取得了夜袭金州、智取牛毛寨等战役的胜利。其“联络诸岛,收复旅顺,海上为之宴然”(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启三年二月,袁可立亲自设奇策反收降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婿刘爱塔,这是明清战争史上明朝诱降清朝级别最高的将领,为辽东间谍战之著名战例,至今为研究明清战争史者所称道。袁可立抚登三载,厉兵秣马,积有战船四千艘,组成了一支四万余人的水陆师军队,与枢辅孙承宗、侍郎毕自严戮力策应,形成“百里棋布,鼎足传烽”的犄角之势,确保了明朝沿海疆域一带的平安,并大大牵制削弱了后金对山海关一带的战斗力。天启皇帝嘉奖道:“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董其昌《天启诰命卷》)。继有朝鲜废立之事,袁可立陈请出兵讨伐,并指斥其款通倭寇,这引起了朝鲜君臣的忌恨。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朝鲜国王李淳还在康熙皇帝面前告前朝袁可立的御状并辩解道:“日本即小邦先世之深仇,而隔海之外种也”(王士禛 《池北偶谈·朝鲜疏》)。随后又因核查毛文龙战报一事而为毛所忌恨,可立七上疏辞官得告。天启四年(1624)五月二十一日,袁可立在登州公署中看到了数年难得一遇的海市蜃楼:“岛下先涌白气,状如奔潮,河亭水榭,应目而具,可百余间,文窗雕阑,无相类者。中岛化为莲座,左岛立竿悬幡,右岛化为平台,稍焉三岛连为城堞,而幡为赤帜。睢阳袁可立为抚军,时饮楼上。忽艨艟数十扬帆来,各立介士,甲光耀目,朱旗蔽天,相顾错愕。急罢酒料理城守,而船将抵岸,忽然不见,乃知是海市”(详载方以智《物理小识》、赵吉士《寄园寄所寄》)。遂诗兴大发,在蓬莱阁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观海市诗》,字由董其昌代笔,成珠联壁合之珍品。公元1994年睢县文物部门将这一珍贵石刻复制于睢县袁家山上,使其得以回归故土,传为睢阳文化佳话。天启五年,边事告急,任袁可立兵部右侍郎,六年七月,改左侍郎。十一月,廷推袁可立为南京户部尚书,再改兵部尚书,因得罪大太监魏忠贤,遂致仕,特授兵部尚书,诏加太子太保,特准驰驿归。诰封三世,父如子官。崇祯六年(1633)十月十一日,袁可立卒,七年春大宗伯董其昌言于帝,帝谴使至睢州祭葬,并在尚书府第前街衢之中修东西临街二石坊,左曰“三世司马”,右曰“宫保尚书”,(《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可谓盛典矣。袁尚书墓在州城东南,载《河南通志》。著作有《弗过堂集》、《抚登疏稿》、《评选古唐诗》。于其别墅“陆园”中仿蓬莱阁体制建袁家山,又称“小蓬莱”,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子袁枢,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愚,为明末书画及收藏大家,曾藏有董源《潇湘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夏山图》(今藏上海博物馆),巨然《萧翼赚兰亭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层岩丛树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维《山阴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宋《淳化阁帖》(今藏上海博物馆)。董其昌所绘《疏林远岫图》(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袁节寰大司马像》(今藏商丘),及王铎为其所写《赠袁枢诗册》(今藏美国杨思胜处)、《雪景竹石图》(今藏山东济南市博物馆)等名画珍品都在海内外流传有序,其他流散天涯不为世所知者殊多。(〈参见台湾文献丛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黄彰浦文选》)、董其昌《兵部左侍郎节寰袁公行状》(《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五、《中国美术年表》)、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四库全书》)、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拟山园选集》)、《辽海丹忠录》、《樵史演义》、《明实录》、《国榷》、《归德府志》、《睢州志》、《蓬莱阁志》、《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睢阳尚书袁氏家谱》等) 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袁家山 袁家山,又名吕祖庙、小蓬莱,位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公元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全国罕见的船形园林式古典建筑,它的建造很有气势,前有山门,中有纯阳宝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纯阳洞,洞中置吕洞宾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数百年不减雄伟壮美之色,引无数名人学士兴诗作赋。明代的董其昌、王铎、钱谦益、孙承泽、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汤斌、宋荦、田兰芳等名人学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赋。有诗赞曰:“金缕歌终撒瑟期,露盘丹炉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王铎于崇祯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诗一首而为此山增色。 袁家山为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明代的袁家山与后面的两个“袁尚书大石坊”及“袁尚书府第”恰在一条中轴线上,十分威严壮观。明天启二年,明皇帝派袁可立巡抚山东登莱一带,招募水师“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明代抗倭名将沈有容在此充任总兵官。时有日本侵入琉球群岛,袁可立奉旨出海平倭(见马洪申《睢州史话》、尚起兴《商丘史话》及原商丘市文物处处长阎根齐《历史名城话商丘》等)(另有出海平辽之说),途中突遇狂风恶浪,兵船险有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吕洞宾现身于袁尚书面前,袁尚书急忙祷告保佑,煞时风平浪静,一仗取胜,袁尚书以为是吕祖显灵相助,归朝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袁尚书为还所许之愿,归里后在睢州南城之一汪碧水自己的“陆园”中大兴土木,建吕祖庙以纪念,以后世代香火不绝,明清两代为远近闻名的大道场。由于建在水中,地势颇高,因称袁家山。又仿山东蓬莱阁体制而建,称“小蓬莱”,依山旁水,就高临下。远远望去,恰似一艘战船荡漾水中,与周围碧水构成一派山水园林景象,列为睢州八景之一,曰“仙峰滴翠”。道教经典著作《道藏辑要》以“在陆肇祥”为题录入道经:“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水,木清华景逾濯锦。上建纯阳宝殿,额曰‘梦觉迷津’。后供吕帝阖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于是袁家山在道界名重日高,从此名闻海内外,至今每年不断有大量台湾及海外同胞来此进香祭拜。清道光二十九年睢州知州范阳询曾大修袁家山,事成州中名士各撰联题额,有诗赋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重修袁家山吕祖庙碑记》拓片存河南省文物局)。近年来,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投入巨资进行维修,然当地一些人不顾文物保护法的三令五申,在其重点保护范围内竟劈去袁家山山基的后半部,使主体建筑暴露无疑,已严重危及到主体建筑物的安全,不能不是游山拜道者的一大遗憾。据悉,河南省人民政府已于2005年10月1日公布实施了《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相信治理工作不会拖延太久。 睢阳 袁家山 yhq85092@163.com 13213002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