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袁寨故事之袁氏家族

[复制链接]
木兮 发表于 2018-8-28 13: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提起项城袁氏家族,大家首先想到的仅仅为袁世凯一人而已,其实,项城袁氏除了袁世凯以外,其他的名人比比皆是,袁氏可以说是清一朝豫东的大家族,大到可以与湘军的曾氏家族相媲美的程度。

    上文咱们已经说过,项城袁氏家族先代祖籍汝南郡,即今河南汝南县。元朝末年,在其分支袁姓主系十三世祖袁持衡主持下,迁入河南项城,先居县城北的秦坡村(在今永丰乡境内),那时,秦波村一代人烟稀少,几十里不见人影,而且其地地势低洼,野草丛生,是个地道的穷乡僻壤。袁步月父子三人在此洪荒之野开荒种地。袁学诗病逝后,家人本打算把他的棺木送回年湾村的祖坟安莽,但灵柩行至袁阁村(现在的项城市高寺镇)时,抬棺材的绳子突然断裂,棺材落在地上。人们以为即然死人留念此地,说不定还是块风水宝地呢。于是人们便把他下葬在当地。袁学诗的子孙为了祭扫方便,又举家从秦波村搬到袁阁村,并在这里建立祖坟,此后又修建袁氏家祠。

  袁世凯的祖辈父辈,都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袁氏家族的发迹,要推到袁世凯的曾祖父袁祖叔父袁耀东,为邑中痒生,娶本郡望族之女郭氏,生有四子:长子袁树三,次子袁甲三,三子袁凤三,四子袁重三。袁甲三为1835年的清代举人,中举后步步高升,后为清进士及第。清乾嘉之后,豫东地区捻军猖獗,袁甲三便组织地方乡民游勇,操练成兵抵抗捻军,后成为淮军将领,在平定捻军、太平军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屡受朝廷嘉奖而赏戴花翎,穿黄马褂。袁甲三这杆大旗,使袁家声威大振,官运亨通,袁甲三兄弟也都先后做官。袁树三为廪贡生,生子二:长子袁保中,次子袁保庆。袁甲三生子三:长子袁保恒,次子袁保龄,三子袁保城。袁凤三为禹州训导,生子袁保颐。袁重三则不仕居家,生子四:长子袁保晋,次子袁保纯,三子袁保恬,四子袁保皖。到清咸丰年间,袁家食一品俸禄的6人,二品俸禄的3人,四品俸禄的1人,七品俸禄的3人。其中袁树三是廪贡生,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摄教谕”,其长子袁保中是附贡生,次子袁保庆是举人。袁甲三(1806—1863)于道光十五年中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道光末年,他和已官至侍郎的曾国藩(1811—1872)一道从“理学大师”倭仁讲习程朱理学,故两人过从甚密。其长子袁保恒(1826—1878)也是进士,为翰林院编修,次子袁保龄是举人。袁凤三是庠生,曾在禹城任教谕二十多年。最年轻的袁重三也是生员。“官阶步步升高,钱财滚滚而来”,此时袁家也“日进斗金”,渐成巨富。

  清道光年间,袁家丁壮繁衍,在项城已成旺族,袁阁故居难容。于是,其长门之主袁澍三主持本门迁居于今项城市城郊乡袁张营村。此时袁家已发迹,全家已近百口人之多,旧宅无法容纳,招待乡绅尤显寒酸。于是,清咸丰年间,袁家便改四世同堂为各立门户。时任漕运总督的袁甲三在河南陈州即今淮阳县建府立祠,同时其弟袁凤三在河南禹州定居。
     袁世凯出自袁保中一支,袁保中生子六:长子袁世昌,次子袁世敦,三子袁世廉,四子袁世凯,五子袁世铺,六子袁世彤。1866年(同治五年),袁树三次子袁保庆从家乡启程,赴山东济南候补知府。他年已四十尚未得子,便把袁世凯过继为子嗣。年方七岁的袁世凯,跟随嗣父到了济南。1873年7月,袁保庆因霍乱死在南京,对袁世凯的培育由其叔父袁保恒和袁保龄负责。是时袁保恒已官至户部左侍郎,1874年春,他回原籍探亲,把袁世凯带到北京,聘请谢廷萱(举人)教作八股文,周文溥(举人)教作诗,张星炳(进士)教写字,期能“读书上进”,准备应试。而袁保龄时于北京任内阁中书,在其堂叔的严厉监督下,袁世凯“昼习词章,夜究兵书”,“昼夜并进,每寝不及二三时”。他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八韵(即试帖诗)颇长进”,1878年乡试失败后,再次回到北京,一边读书,一边帮任刑部左侍郎叔父袁保恒办事。因“办事机敏”,而被叔父称为“中上美材”。是年,河南大旱,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河南赈务,带袁世凯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令往查,并参佐一切”,多方培养他作官的才能。后在洋务运动中发迹,成为淮军将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8-8-30 14: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文章向大家展示了项城袁寨袁氏家谱更丰富的资料,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