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伟民源于渡桥袁氏
渡桥村又称渡桥头,因该村有一座平板石桥,村人称为大兴桥(同治《苏州府志》作“永济桥”),吴语“渡”、“大”同音,故名。该自然村古属苏州府长洲县(后归元和县)尹山乡,今为吴中区郭巷街道六浦村所辖。该村往南不远即是吴淞江,北面则有赭墩湖、尹山湖,东北有镬底潭(古称蚊龙浦),往西三、四公里又有京杭大运河,对外交通以水路为胜。
这样一个四面是水的地方,至今依然修竹绕宅、小桥流水,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可以想见古时候环境之雅,故虽偏辟,却能引来“凤凰”栖息,这“凤凰”就是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袁氏。因该村村民以袁姓为主,故又称袁村。
渡桥袁氏原有家谱,可惜已毁于“文革”。据见过该谱的老者回忆,该支袁氏原籍河南汝南。考汝南袁氏为东汉时著名的世家大族,其先袁安(?一92)曾任楚郡太守、河南尹等职,不避权贵,以严明著称。袁安的子孙世代担任大官,所谓“四世五卿”,显赫一时。以后汝南袁氏亦代不乏人。据元代学者黄溍所撰《故静春先生袁君墓志铭》载,宋代出了个袁仲贤,以进士起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数传而至京西提刑使珦,随宋高宗南渡,卒葬长洲蚊龙浦之赭墩(在渡桥村北面约1公里处),袁珦之子袁琎“乐其地衍沃”,便在这里“买田筑室”(一说于墓侧结庐建祠),于是世为长洲人了。
袁琎之孙袁枢,在国史实录院负责检阅文字,娶濮安懿王八世孙女(一作系濮阳王之女),为郡马都尉。后来元军南侵,袁枢与长子力战而殁,成为一名为国捐躯者,谥“忠愍”。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袁枢与北宋著有《通鉴记事本末》的历史学家袁枢(1131一1205),福建建颐人)不是同一个人。
袁枢与长子捐躯,幼子袁易“以留他郡得免”(一说为义仆抱出),后来袁易回到长洲,“庐墓著书,终身不出”。据民国《吴县志》记载,《渡桥袁氏家谱》就是以袁易为谱主的,1930年编的《吴县》也有“自元静春先生袁易居是乡(指村)”的说法,因此可以推断,最迟到袁易时,袁氏已定居在渡桥村。
从袁易起,七百余年间,渡桥袁氏可考之名人就有:
袁易(1262—1306),字通甫,号静春居士,元代诗人、藏书家。
袁易次子袁泰(字仲长)、孙袁养福(字能伯),“皆有诗名,兼精书法”(见《吴门表隐》)。袁泰是“隐居教授”(一作江浙儒学提举),袁养福在明洪武初“以贤良方正官湖广、福建宪副”。
据墓志铭等资料记载,袁养福的四世孙袁洪愈“居郡城流化坊”(今苏州市马医科巷),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吴县籍举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考授中书舍人,官至吏部尚书。去世后谥“安节”,葬于“长洲县东吴乡蚊龙浦之赭墩”,“与始祖宋提刑公以下祖荧相望”。《明史》有传。祟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苏州城西广济桥南曾建有他的祠堂,康熙七年(1688)袁德馨在祠内创办芥隐书院。“芥隐”是苏州另一支袁氏——吴门袁氏中袁敬的号。吴门袁氏以“袁氏六俊”而闻名,袁敬正是“六俊”的共同祖父,吴门袁氏虽非渡桥袁氏分支,但亦系汝南袁氏之后。据《吴门袁氏家谱·庆符教谕新斋袁公墓志铭》载,该支袁氏“先世汝南,从宋南迁,元至元中以荐征,官海道万户……驻节平江,赐第郡城之闻德坊……子孙遂家吴中”。可见两支袁氏同出一脉。
袁洪愈妻申氏,为万历年间状元申时行的姑母。长子一鹗,字汝充,以荫官应天府治中,“𫘸粥不继以死”。玄孙袁征(字公白),祟祯中拔贡,“有声复社”。
袁洪愈兄子袁一虬(约1545—1626),字汝化,号云江,隆庆戊辰(1568)进士,官至浙江参政,亦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袁学澜(1804一1879),原名景澜,字文绮,别字春巢,自称“巢史”。曾先后8次至金陵参加乡试,却屡试不第,遂绝意进取,在老宅东间壁构“静春别墅”,从此更宇“春巢”。家谱记载他在同治四年(1865)迁居城内官太尉桥西堍卢氏旧宅一所,营为宅园。该宅邻近名胜双塔,学澜于是自题为“双塔影园”,并作《双塔影园记》,然后迁居。《吴县志》云其“兵燹后奉母迁居城中”,他是清末渡桥袁氏大规模迁苏的先驱。
袁学澜故居坐西向东,现有建筑面积3275平方米,主要分南北两路。南路第三进为大厅(系纱帽厅),旧额“仁德堂”;北路五进,三厅二楼,有花篮厅,额“怡轩”。抗战前后,袁氏子孙迁居上海,袁宅南路、北路分别卖与陈氏(后又转卖与滕氏)及庞氏。近年来,有关部门投巨资对袁学澜故居进行了整修,现在,飞檐翘角的学澜故居已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游人参观。
袁兰升(约1827—1878),字青士,号铜井山人,外祖父陈厚甫、表兄(同时又是姐夫)陈馨山(字本枝)均为翰林;父袁学潮,与学澜平辈。在渡桥,袁学潮家被称为老四房,另一支袁学泗(字鲁川)家被称为老六房,还有一支是也定居在官太尉桥的袁家,被称为老五房。
兰升家境富裕,家中的建筑有农庆堂、铜井山房等。他喜好收藏,据《铜井山房类稿》记载,他家中藏书万卷,并收藏有钱谦益使用过的砚台等古董。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他先后避居渔村、金泽镇(今属青浦县)、苏港等地。等他回到渡桥后,发现自己家里已经空无一物,万卷藏书及早年所作诗文全部散失。
兰升幼子袁开骃(字鹿经),民国《吴县志》的采访员;他的孙子希郑(字叔慎)解放后定居上海,搜集资料并编著了《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和《晚清经济史事记》,并与堂兄袁光裕(字卓伦,解放前大学生,曾任民国吴县尹郭区区长)合编了新《袁氏家谱》。
兰升族孙袁丕烈(1899—1999),名维生,号缵之,在苏居钮家巷30号。1916年苏州中学毕业后,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24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获硕士学位。1928年到上海张謇系统的新通贸易公司工作,1936年受聘为该公司经理。抗战爆发后,他转入内地开辟新天地,在昆明与人承包了资源委员会下的一批工厂如中央机器厂、云南酒精厂、云南钢铁厂的建筑项目,又与人在曲靖合办仪康酒精厂;还创办了中国电力制钢厂,以合金钢制造汽车用活塞,对抗战后期的运输业起了相当作用。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任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协理、经理,兼任上海机床厂经理,还筹建交通大学文治堂、掩护地下党、培训机械土木人才,被人们誉为“红色资本家”。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合营进出口公司经理,上海黄浦区首届工商联主任委员。1952年加入农工民主党,担任上海市常务委员与黄浦区主任委员职务,同年再加入民主建国会,担任市常务委员。“文革”结束后不久,他带头邀集两位合营进出口公司的同仁一起捐献人民币三万元,在上海交大设立外贸助学金。他知识渊博,待人和蔼厚道,素为众人称道。他还曾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和黄浦区政协副主席等职。1999年4月去世,享寿101岁。
兰升曾孙袁水拍(1916一1982),原名光楣,字进修,小名寿寿。祖开骅(字韵轲)为兰升第三子,16岁即成秀才;父祖同(字士孙,即青士之孙的意思)有耕地三百余亩,擅长书画,于辛亥革命前后迁居苏州,以教书为生。他先租住在百狮子桥,又迁居盛家带,最后定居松鹤板场祖同岳父家的房子,乡下的耕地则交给祖同的学生张仲芳管理,但收租情况不如人意,因此迁苏后生活比较艰难。水拍出生在百狮子桥,是我国著名诗人。《苏州市志》有传。长子袁怀雨,北京地质大学教授,水拍二弟光熙,原上海十七漂染厂副总工程师。水拍三弟袁光斗(1922一1999),出生在百狮子桥,4岁随父母迁居盛家带徐宅,徐宅有一个很大的菜园,这个菜园成了他的百草园。童年的乐园生活使他迷上了生物学,立志长大后要办农场。1940年,他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在乐群中学只读到高一的他被迫辍学,开始了他的工作生涯。他先后在好几个农场工作,学到了不少养鸡、种菜的知识。解放后定居北京,在郊区双桥农场从事养禽工作,1958年开始研究和选育北京鸭,是北京鸭选育项目的发起人相选育方案的制定者之一,北京市北京鸭选育协作组双桥选育点主持人,1981年培养出北京鸭优质品种双桥I系,被专家们认为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化的北京鸭育成品系,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4年又选育成北京鸭双桥II系,后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个品系推广到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鸭场,受到普遍欢迎。1991年他又培育成黑羽返祖鸭,这种鸭体型大,肉质好,成为宾馆餐饮业肉鸭的首选佳品。他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劳模,另外还曾被评为北京市“自学成才标兵”。著有《北京鸭》一书及北京鸭技术资料汇编4卷,另外还撰写了《完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饲养肉用仔鸭》等多篇论文。
水拍族孙袁宗蔚(1916年生),字深若。父树风(字宾来,1895—1993)曾任民国吴县十四区(尹郭区)区长,母金氏为金松岑堂妹,因此宗蔚幼时曾在吴江同里镇读书、生活,到放寒暑假才回渡桥看望祖父母。他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后赴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华敦财商研究院学习保险。毕业回国后,曾在国民政府财政部及中央银行任职,兼任产物保险公司总经理。解放前夕去台湾,历任“国立”政治大学专任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及私立逢甲大学保险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保险学》、《保险法》、《再保险论》、《我国失业保险之可行性》等书。1987年退休,现定居美国洛杉矾。妻金云霄为金松岑孙女。长子成宪(1946年生)、幼子铿(1947年生)均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研究院,分别获博士和硕士学位,现分任美商公司航空及电脑工程师。
袁宗蔚长弟宗葆(字重若),上海沪江大学毕业,现定居加拿大;次弟袁宗范(字毅若,1928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肄业(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而被开除),曾参加太湖游击队,解放后在南京华东电子管厂工作,被评为正高级工程师;幼弟袁宗蒧(谦若,现名中丕,1930年生),也曾秘密参加大湖游击队,1962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会计系,任财政部驻江苏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副处长、高级经济师,离休后在省财政厅参与编写《江苏财政志》;幼妹袁宗英(1933年生),南京工学院士木工程系毕业,南京汽轮电机厂高级工程师。
前中国女排教练,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足球协会主席袁伟民(1939年生),他曾祖一代即已迁居苏州葑门内龙船嘴种植蔬菜(渡桥袁氏耕读传家,如有两个儿子,就让其中一个读书,另外一个种田,当然,民国起这种做法就逐渐消失了)。但他的曾祖没有儿子,便让女儿招渡桥附近的支春泉为上门女婿。支春泉到袁家后,改姓袁,人称袁阿三,他就是袁伟民的祖父。袁伟民毕业于苏高中,1958年入江苏省男子排球队,1962年被选为国家男排二传手,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获第六届世界排球锦标赛“最佳全面运动员奖”,1976年起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在他任职的8年半时间里,中国女排连续取得了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排比赛“三联冠”的好成绩。他本人也在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上获最佳教练员奖。袁伟民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三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数百年来,渡桥袁氏以耕读传家。如今,业耕之后多留居渡桥或附近村镇,使袁氏成为郭巷建制镇范围内的大姓,而读书之袁氏子孙则大量迁居外地,尤以迁居吴江同里镇及苏州市区为多,也有一迁再迁者,据笔者所知就有上海、南京、北京、浙江、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现在,许多外迁袁氏后裔已不知原籍何处,使人在叹息之余想到,未收入此文的渡桥袁氏名人当还有许多,渡桥袁氏真不愧是个名门望族。袁家在苏州城内广济桥、渡桥村存仁堂、苏州城内盛家带13号等地先后建造过祠堂。岁月悠悠流转,就让古老的渡桥作为过去一切的见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