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清代云南诗人袁文揆生平述略

[复制链接]
袁文献 发表于 2017-3-1 13: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袁文献 于 2017-3-1 13:38 编辑

清代云南诗人袁文揆生平述略

李超

    摘要:袁文揆是清代中期云南著名诗人,他生于保山一个读书世家,青少年时期走的是科举之路,然屡试不中。在京应考期间,曾效力四库馆阁,之后得官甘陕。五年后辞官回滇,开始了客居昆明的从幕生活,晚年任云南县教谕。他一生交友广泛,既与服官滇省之王昶、屠绅、檀萃等著名学者交好,又与钱沣、师范、刘大绅等云南著名文士关系密切。晚年有江浙行,实是为身陷困境的陈云岩太守筹集赎金,此行堪称侠义,并一路广交江浙诗人。他生平最大的贡献是《滇南诗文略》的编纂,导云南文献整理之先河。对袁文揆生平事迹的勾勒,将为清代云南文学史呈现一个生动的个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袁文揆,字时亮,号苏亭,又号髯痴,云南永昌府保山九隆人,他和胞兄袁文典,都是清代云南著名诗人,时称保山二袁。清代著名诗人法式善《梧门诗话》称:“袁苏亭多髯,以诗文友朋为性命,人以‘髯痴’呼之则喜。其兄仪雅广文文典,古诗寝食靖节,因号陶村,滇之学人也”,可见二袁一时之影响。袁文揆有《时畲堂诗稿》、《滇南诗略》、《滇南文略》等著作,尤其后两部为保存滇南文献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袁文揆的关注还很少。本文在全面翻检云南史志、诗文集的基础上,对袁文揆生平、著述作一考察。

    一、家世、家风
       
    据袁文揆《感春词为昆陵方旭山集句兼以留别并引》注“余原籍金陵”(卷一),又《江宁酬蔡芷衫先生即次见赠原韵》注:“余祖籍上元”[卷八],可知他祖上是南京人。《永昌府志•风俗》称:“迨明初迁江南人入居此地,故其习尚与江宁相仿佛,是以俗号小南京也。”看来,明初和袁氏一样从南京迁居保山的家族不少。

    袁文揆曾祖袁铣。《滇南文略》卷二十袁铣《四书肯綮序》小传:“铣字钟南,保山人,廪生。后学张登瀛填讳 ‘先曾大父,性方正,穷年力学,屡试乡闱不售,家居教授来学者,馆莫能容。’”袁文揆祖父贺湖公袁来清,《滇南诗略•袁文康》:“先祖贺湖公旧司定远……”。卷三四《永昌府志•人物志•孝友》:“袁来清,字冰鑑,岁贡生,任定远县学训导……五子鼎、鼐,岁贡,鼒、缙、绅,俱庠生”。袁文揆父亲现在只知道叫枫溪公,袁文典《九友堂记》称“其下有先君子枫溪公手种丛桂二树,松柏各一”,不详枫溪公是袁来清五子中哪一位。另据袁文典《苏亭十三弟六十初度赠言》可知,袁文揆嫡母叫郑太君,生母叫候太君。

    袁文揆于同胞行四,合群从昆弟大行十三,所以人称“袁十三”。袁氏兄弟颇有声名,堂兄袁文佑中乾隆壬午恩科解元,《永昌府志》存其七言古诗《太保山》一首、五律《江顶寺》一首;堂兄袁文康,字作山,号藏云,与袁文佑同榜亚魁,后官姚州学正,《永昌府志》存其七言古诗《摩苍山》一首;胞兄袁文典中丙子科经魁,后任广西州学正,著有《陶村文集》、《陶村诗集》,参与修订《永昌府志》。袁文揆《青浦谒王兰泉》注:“少小,时时请益从兄文康、胞兄文典”卷八。王昶《湖海诗传》卷四称:“永昌袁氏,家风醇谨,子弟咸能读书敦品。乾隆己丑,予以筹军驻其地,时亮同其群从咸来受业”。据以上可知,袁文揆出生于一个读书世家,家族文学功名在当地颇有声望。

    二、读书、科举

    乾隆庚午(1750),袁文揆生。五岁,父亲口授《大学》,文揆遂成诵,戚族咸称为宿慧。九岁,父命学文。十一岁,随应童子试。十三岁,春正月,文揆受知于学使李文园先生,李以国士期待。李文园原名李中简,字廉农,号子静,又号文园,直隶任丘人,乾隆十三年进士,历任侍讲、云南学正等官,有《嘉树山房集》。乾隆癸未(1763),文揆父亲去世。乾隆丁亥(1767)秋,文典携文揆就馆于归仁乡白龙水吴表兄象贤家,文揆学业渐进。乾隆己丑(1769),文揆向王昶问学。王昶,江苏青浦人,清代著名学者,字德甫,号兰泉,乾隆甲戌进士,官内阁中书,后罢职,云贵总督阿桂邀其入滇,有《春融堂诗文集》、《湖海诗传》等。文揆《上王兰泉先生》注:“(王昶)己丑岁曾以军机至滇。又:公己丑奉使时在永数月,任云南藩伯时复经永郡”卷二。乾隆庚寅(1770),文典挈文揆至永盛乡,就先人十亩旧业学稼,与作山三堂兄庄房相近,以便晨夕相过从。乾隆辛卯(1771),文揆二十二岁,乡试罢归,益励志下帷。乾隆壬辰(1772),文揆二十三岁,始识永昌知府陈云岩。陈云岩,号孝昇,浙江海盐人,性慷慨,喜交游,后官至云南布政使。袁文揆《云岩先生初度得一千二百字》注“揆于壬辰岁识公于吾永”卷三。乾隆癸巳(1773),文揆二十四岁,受知于学使全椒郭晴湖先生。乾隆丁酉(1777),文揆二十八岁,仅以试冠军,膺选拔,冬将尽,束装北上。

    乾隆戊戌(1778),文揆二十九岁,廷试报罢,乃以誊录效力四库馆阁。是年,文揆与云南籍著名诗人师范交,见师范《滇南诗略后序》。师范,字端人,号荔扉,大理赵州人,时在京应考。文揆与云南籍著名诗人钱沣的交往也在京期间。钱沣,字东注,号南园,昆明人,乾隆辛卯进士,时在京做官。此后,文揆“尤冀己亥、庚子、癸卯三试北闱,或博一科名”。见袁文典《苏亭十三弟六十初度赠言》。查鲁小俊,江俊伟《贡举志五种 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记载,乾隆四十年己亥有恩科乡试,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乡试,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科乡试。文典所记与此吻合。自己亥至甲辰,文揆奔走于燕、晋,“或授生徒,或襄书记获束脩以自给”,如是者七年,始终科举未中。又据《丁未兰州偶检书稿怅然有作》卷二注可知,三十二岁那年,他还曾游秦。

   三、为官与从幕

    乾隆甲辰(1784),文揆三十五岁。冬,以馆务报满,议叙县丞,掣签得甘陕。次年,三十六岁的文揆,携长髯襥被赴陇右。至陇右,受知于福敬斋、丹山庆,福敬斋即大名鼎鼎的福康安。然终因不工迎逢,见憎方伯,委荆河州,分防定羌驿,时文揆三十七岁。同年,文揆娶妇龚氏,偕之任定羌驿。乾隆丁未(1787)十月初一,文揆得子。乾隆己酉(1789),文揆四十岁,冬,以乌思得请,卸判河州。而早在两年前,胞兄文典从广西任上辞归,仅在官一年。文揆辞官显然受兄长的影响。乾隆庚戌(1790)春,文揆谐妻、子归家。乾隆辛亥(1791),妻龚氏卒,后二十日,十月初三,生母候太君卒。文揆哀伤成疾,病绵惙壬子六月。

    乾隆壬子(1792),文揆四十三岁,云岩公以云南粮储道督运军粮,招文揆同往中甸,事毕,同赴省垣。自此,文揆开始了他客居昆明、入幕陈云岩的时光。期间,文揆曾于乾隆乙卯(1795)春辞归抵家,将赴陇右补官,恰逢黔、楚军兴,加之兄文典不忍弟远涉万里,遂作罢。四月,云岩复招文揆入幕。此后,昆明成为他后期的主要居住地。

    袁文揆客居昆明的生活,“积年修金所余,惟以治经史,置书籍法帖,几及数万卷”(袁文典《苏亭十三弟六十初度赠言》)。除此之外,昆明作为省垣,是滇土众多学者、文人的聚集地,文揆的友朋往来,除师范外,还有苏檙,字砚北,赵州人;龚锡瑞,字信臣,号簮崖,赵州人;罗觐恩,号琴山,石屏人;余萃文,号敛斋,昆明人;文钟运,号望山,昆明人;钱允济,原名钱允湘,又作芷汀,昆明人;张登瀛,号小东、翘岱,蒙化人;万本龄,字铁如,号铁峰,又号香海,昆明人,等等。他们都是云南著名的诗人,文揆与他们或为同年,或为诗文同道。文揆还因得到藩伯陈云岩的赏识,所以“三迤贤有司之至者,无不愿友苏亭”,文揆因此得以广交服务滇省官员。如檀萃,字芑田,一字默斋,安徽望江人,乾隆辛巳进士,官云南禄劝知县,罢官后,主讲云南五华书院,滇人多师之;屠绅,字贤书,号笏岩,江苏江阴人,乾隆癸未进士,授云南师宗知县,擢寻甸州知府,迁广州通判,清代小说家;初彭龄,字颐园,山东莱阳人,乾隆庚子进士,嘉庆四年,授云南巡抚。其他如萧大经,字云巢,善化人,乾隆乙酉举人,官师宗、昆明知县;张慤田,字守一,号萝山,湘潭人,乾隆壬子举人,官禄劝知县;牛稔文,字用余,号师竹,直隶天津人,乾隆乙酉拔贡,嘉庆六年任普洱知府;樊士鑑,字菱川,号雪鸿,临汾人,乾隆庚子进士,官丽江知府,等等。还有游滇的青年才俊,如宋翔凤,字于庭,乾隆庚戌进士宋简之子,嘉庆庚申举人,著名词人,有《乐府余论》一卷。尤维熊,字祖望,号二娱,江苏长洲人,有《二娱小庐诗钞词钞》。

    文揆晚年的一件壮举,堪称侠义之行,即嘉庆癸亥(1803年),云岩公之难作,文揆为之奔走吴越筹纳赔鍰。关于此事,袁文典《苏亭十三弟六十初度赠言》:“云岩公之难作,弟为之奔走吴越,筹纳赔鍰”,还有师范《清和五日喜袁苏亭至署,率成四律奉柬此中况味,惟知我者知之也》小注称:“时为筹云岩师缴项,连岁奔走江浙”。文揆此行经贵州、湖南、江西,抵苏州。又辗转松江、邗江、江宁,再至江浙。一路遍交名士,在江苏,交蔡芷衫,名元春,江宁诗人;王豫,号柳村,丹徒人,著名诗人;王芑孙,号惕甫,长洲人,著名学者,有《渊雅堂集》。在江浙,交屠倬,号琴坞,钱塘人,嘉庆戊辰进士,书画家;蒋炯,字蒋存,一字蒋村,钱塘名士;朱闲泉,仁和诗人;范崇阶,字筱湖,一作小湖,鄞县人,诸生;郭麈,字祥伯,号频伽居士,吴江词人,著有《灵芬馆集》、《词品》等;查奕照,号丙塘,嘉善人,监生,有《东望望阁诗钞》;查揆,原名初揆,号楳史,海宁举人,有《篔谷文集》。嘉庆甲子(1804年)四月初五,文揆抵安徽望江,与好友师范晤,时师范任望江令。师范召集当地名士会饮小停云馆,为文揆接风。在望江小住,文揆即回滇。

    袁文揆此行,得到士林高度赞扬,好友师范《古诗三章送痴髯归滇兼呈云岩师》其三:“感君重意气,仓皇代托钵。吹箫朝入吴,鼓枻夜适越。掀髯飘雪霜,挺身耐饥渴。非仅为酬恩,留以励布褐”。泾县名士吴世登有作《荔扉大令招集小停云馆,赠袁十三丈痴髯》,云:“平生重知己,长怀国士报。直欲身命酬,岂惟肝胆照。侠气横九秋,英声驰六诏”,对袁文揆为身陷困境的陈云岩藩伯奔走筹款的义行表示高度赞扬。袁文揆侠义之举其实和其父一脉相承,据师范《余庆远维西闻见录纪序》记载:“保山袁苏亭曰:‘雍正七年,永昌米价腾贵,死者甚众,四明董太守先开仓散赈,然后通报,遂坐是免官。先君子倡率士民,纳谷还款,复醵金赠行’”,袁文揆可谓颇得父风。

    嘉庆乙丑(1805),五十七岁的文揆出官云邑广文,即云南县教谕,云南县是今云南祥云县。查《光绪云南县志》卷八《秩官•训导》,于嘉庆年有袁文揆其名,谓“勤于课训,乡会录名者多所成就,侣修两庑乡贤櫺星门,新增名宦忠孝,兴文祠及泮池、栏杆,署中建讲堂一所,书房数楹,训诲诸生。地方忠教节烈,咨询详报”。师范《乙丑夏五,喜芷汀由楚来署,遂成三律奉柬》小注“时袁十三为吾郡山长”(卷二十)也可证。嘉庆庚午(1810),文揆六十周甲,文典作《苏亭十三弟六十初度赠言》,近代云南学者赵藩谓此篇“可当列传读矣”。此后,文揆的生活不可详考。与文揆同时期的云南著名学者刘大绅文集中有《读袁苏亭萍聚吟题后并寄》、《寄答袁苏亭》、《至古连然呈袁苏亭》、《游螳川短歌为苏十三作》、《寄袁十三苏亭》等诗(见刘大绅《寄庵诗钞续七壬申》),可约略反映文揆晚年的行踪。在兄长文典去世两年后,关于袁文典卒年,《新纂云南通志》卷一九七《袁文典、袁文揆》谓“文典生雍正丙午四月二十九日,至嘉庆丙子,重宴鹿鸣,年九十有一,其后数年乃卒云”,下注依据《陶村文集》。然查《陶村文集》并无这样的记载。而刘大绅有《读陶村集题辞》、《题袁陶村先生四友遗图》,后首诗云:“岂知老成易凋谢,空余太古无弦琴。令弟遗书心摧折,犹子抱图语呜咽。”这两首诗系于嘉庆癸酉(1813),从诗内容看,当作于文典死后,故文典卒年系于此。嘉庆乙亥,文揆也去世了,刘大绅《寄庵诗钞续十乙亥》之《十月十三日闻袁十三苏亭已死》可证。《光绪云南县志》卷八说他“卒于官”,典史朱玉衡“亲为衾殓,复筹资俾眷属回籍”。文揆卒年六十六。有子名袁于谷,戴淳《闻袁于谷秋间出都之信感其尊人苏亭丈身后怅然成詠》可证。

    四、著述

    袁文揆今存《时畲堂诗稿》十一卷,赵藩《保山二袁诗稿叙》称:“后于蜀中得河阳解叔平观察持赠所藏苏亭《时畲堂诗稿》十一卷,首有道光九年仪征阮文达公手书小序。诗以年编,似尚缺末数卷”卷首。《永昌府志》著录袁文揆还有《适余堂文稿》,未知存否。《滇文丛录》卷六十六收录其《侍御钱南园先生别传》、《涂二余刺史传》,卷九十一收录其《纪宾川州事始末》、《纪张振奇逸事》等文四篇。《侍御钱南园先生别传》云:“嘉庆八年,总督伯麟适兼署巡抚,……奏奉恩旨,准以先生从祀乡贤”,此传当作于此年。《纪宾川州事始末》则作于嘉庆庚午(1810)。

    除个人著作外,他生平最大的贡献就是滇南诗文的编纂。乾隆庚戌(1790),文揆始有意纂辑滇诗。袁文典《明滇南诗略序》称:“乾隆庚戌岁,季弟文揆自陇右归,以纂辑滇诗为请,余惧迟之又久而益无征,爰检旧存张杨李诸公集与先后客昆明官泸西所抄滇诗若干首,悉赴揆编次”,文揆的想法首先得到了兄长袁文典的支持。继而,文揆广泛发动他生平所交,参与到滇诗的编纂中来。从《滇南诗略》“同辑诸家姓氏”“参订诸家姓氏”,“受业同校字诸子姓氏”来看,人数多达百余人。加之“会垣多藏书,而三迤贤有司之至者,无不愿友苏亭。借其便,朝邮夕递,近者十许日,远者数十日,而零笺断简皆源源而来”(师范《袁苏亭滇南诗略后序》),这些贤有司即上述云南各府县的知府知县,也即袁文揆的编纂事业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诗集编纂完毕,最后请初颐园、法式善等名流鉴定。

    将近十年功夫,到嘉庆庚申(1800),“滇诗之刻将竣,予季文揆复以滇文为请”。 “集滇诗后,复与武宁王子心辇、临汾张子春帆、钱塘汪子藕塘、镇洋王子序宣、昆明余子敛斋、文子望山、万子香海、蒙化张子翘岱论及滇文,出伯兄仪雅所藏暨三迤朋侪所寄,合若干篇,相与商榷”卷首。滇文的编纂大致同于滇诗,除收辑外,还有评阅、论次、参订、鉴定等工作。嘉庆癸亥(1803),弥渡人乐恒作《续刻滇南诗文略序》,是所有序中时间最晚的一篇,《滇南文略》正是在这一年前后完成。同年,袁文揆奔走吴越,于邗上有诗柬王惕甫,诗云:“我昨辑滇诗,爱恕茶陵笔……诗龛采滇南,知从苦心出。我怀皆愿见,观止未得一”。又有诗《酬华亭范大云卿即次原韵》诗云:“箧中滇南诗文略,土音是操夸向谁” 卷八。显然,袁文揆江浙之行还向当地诗人赠阅他编纂的《滇南诗文略》。

    《滇南诗略》一共四十七卷,余姚人翁沂元序称“是编上自馆阁巨公,下至山林隐佚,凡我朝百余年来滇之工于诗者,采撷靡遗,而流寓以附焉。……后之采风南服者,舍是编其谁与归”。袁文揆序《滇南文略》称,“梓成,始奏疏,终骈体,得文四十余卷”卷首。煌煌八十余卷的滇南诗文略授刊流布后,真州程雪门见之,曰:‘举数百年之零珠碎璧合而成宝,使古今人一片苦心不至埋没,凡吾辈之少知笔墨者,皆宜金铸而丝绣之。’”(《滇系》六之一《人物•袁文典》)道光间,云南学者戴云帆《读滇南诗文略书后》称:“寻坠绪于茫茫,独旁搜而远绍,是所望于后之能嗣其音者”。正因为二书收辑之艰辛及卓越的功绩,所以袁文揆同时的云南著名诗人沙琛《挽袁苏亭广文》称:“千里睨然伏枥骥,全滇失却有心人”。还有云南著名诗人戴淳《哭袁苏亭广文十三丈》其四称:“丈人人已往,丈人名自在。吾乡前辈诗,埋没几百年。独起为收拾,金碧复光彩。转念平生作,年年吟且改。登坛树大旗,张军备重鎧。何日梨枣镌,流播向寰海”。既肯定袁文揆搜辑滇诗之功,又高度评价他在诗坛的地位。

    袁氏辑滇南诗文略背后的艰辛却很少人知晓。师范《书初彭龄<滇南诗略序>后》称:“刊刻既竣,悠悠之口,几欲得而甘心焉。适余请咨之省,以样本代呈颐园先生请序,并求鉴定,而谗焰始熄。呜呼,任事之难,乃如是哉”。戴云帆《读滇南诗文略书后》谓“乡里陋劣之夫尤有訾先生为好名、为射利者,盖至今三十余年,浮议始息”。袁文揆之后,道光年间黄琮《滇诗嗣音集》,辑乾隆至道光滇人之诗,光绪年间许印芳《滇诗重光集》,辑道光至光绪滇人之诗,又有民国陈荣昌《滇诗拾遗》、李坤《滇诗拾遗补》、赵联元《丽郡诗文征》、李根源《永昌府文征》,还有《滇诗丛录》、《滇文丛录》。因此,正如赵藩所说:“《诗略》、《文略》二书,有功于文献者至巨,后有踵事,而先河之导,举国推袁无异词也”卷首。袁文揆的筚路蓝缕之功实不可低估。

作者简介:李超(1979—),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