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崇焕的祖籍,以前一直说是东莞。1984年,“袁崇焕诞辰4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藤县举行,专家们就袁崇焕为藤县籍的论点提交很多令人信服的材料。
最有力的证据是北京孔庙的记载:现存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题名碑记上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刻着:袁崇焕,广西藤县。
李济深先生(梧州市大坡镇人)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载:“督师为广东东莞人,而以广西藤县通藉。两粤人士感今怀古,用纪其事于石,以谂来者。”
清史专家阎崇年在综合了很多史实后得出结论:袁崇焕,祖籍东莞,落籍藤县。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袁崇焕的祖父世祥、父亲子鹏,世居东莞水南袁屋坪(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
袁世祥做木材、药材生意,常年往返于东莞和梧州之间,后来在藤县开设店铺,盖房定居;再后来于正德元年(1560年)由东莞迁往藤县四十三都莲塘村(今藤县天平镇新马村)。袁崇焕祖父和祖母死后都埋在那里。
袁子鹏继承父业,也落籍藤县。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袁崇焕生于藤县四十三都。在青少年时代,袁崇焕经常随父亲回老家东莞。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袁崇焕考中秀才,时年14岁。袁崇焕考中秀才后,入藤县的县学读书。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袁崇焕到桂林参加丙午科乡试,考中举人。中举后,袁崇焕开始考进士,一直考到36岁,才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中了进士,袁崇焕的名字被刻上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37岁的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因喜谈兵,关注东北边塞情况,天启二年(1622年)进京朝觐,袁崇焕被破格擢兵部职方主事,从此青云直上,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后来,崇祯误中皇太极反间计,将袁崇焕处死。到了乾隆年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的“袁崇焕传”,世人才知道,原来袁崇焕传是死于清兵的反间计,而这已经是袁崇焕死了152年以后的事情。乾隆皇帝感于其冤,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下诏为袁崇焕平反。袁崇焕之冤至此大白于天下。
袁崇焕案是中国历史上关系最重大的一桩冤案。史学家称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等于是自毁长城,14年后明朝灭亡。袁崇焕在菜市口临刑时,口吟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他冤死后,其身边的警卫员、顺德人佘氏勇敢机智,窃其尸葬于北京广渠门广东义园内,并世代相传忠守袁墓。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1783年1月),清帝下诏:“赐谥萌嗣,彰阐忠魂”亲自为袁崇焕昭雪;道光年间北京在袁崇焕墓地立碑:“明袁大将军墓”
袁崇焕故居在离藤县县城与平南县县城各30多公里的地方,浔江从西北奔腾而来,被直伸入江中的神岭拦腰挡住,在此转一大弯缓缓向东流去。袁崇焕年轻时夜里经常划舟经过这里,曾做诗《藤江夜泛》:“江水白茫茫,行舟趁晚凉。笛声三弄罢,渔火一星光。沽酒寻茅店,收帆认柳塘。刚逢明月上,夜色正苍苍。”
在这里,以河为界,江北为平南县,江南为藤县,临江的圩镇村落过去均称白马。后为了区别,江北的平南属地为白马村,江南的藤县辖区为新马村。新马村的来历,还有段故事。相传,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状元梁嵩晚年辞官,皇帝刘龚赐白马一匹骑归故里,途经东濠河(今新马村边),遇山洪暴发,人马俱被冲入浔江淹死,此后常有白马显形江岸,因得名白马江。袁崇焕的祖父袁西堂于明嘉靖初年从广东东莞县来广西做木材生意移居于此。新马村的犁头山、江北白马圩背分别有袁崇焕祖父和父亲的墓地。新马村的北面和东西两面临江,南面靠山,村落依山带水,风景秀丽。从江边码头至村中道路由青石板砌成,道路两边有10多间店铺排成商业小街。岸边古榕翠竹,石桌石凳,一派江南水乡古朴风味。传说那里最大那棵古榕树是袁崇焕栽的,当年他曾赋诗一首:“榕生在粤中,人以不材弃,盘曲势参天,婆娑荫覆地。暑月多炎溽,亭亭独苍翠,珍兹数尺枝,伴我不憔悴。
春来手自移,培植同幼稚,灌溉何殷勤,日夕必再至。望尔枝叶盛,庇护有新意,十年计匪遥,可以岁月记。纵斧摧为薪,一任后人事。”
村落东北临河处建有四方形的袁崇焕纪念碑,高10米,每边宽2.5米,白石米末抹面,黄琉璃瓦盖顶,碑脚围有水泥平台栏杆,占地60多平方米,周围绿树成荫,一片寂静。碑塔上刻有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莫乃群的题字:“明督师袁崇焕故里”。离纪念碑不远,就是袁崇焕故居遗址,至今还存放着几个房柱石墩。据说“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这里曾建有和现在同样高的纪念塔一座,上面刻有对联一副:“一塔表孤忠,白马江边留胜迹;千秋传信史,幽燕城下想英风。”楹联为当时的县长何杞撰题。可惜原塔于1958年被拆毁。重建后的纪念塔上刻有《明督师袁公崇焕事略》,全文如下:
《明督师袁公崇焕事略》
袁公崇焕,字元素,号自如。一五八四年六月六日(明万历十二年四月廿八日)生于本县白马莲塘村。万历己未科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以边才自许。是明末爱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 时,后金(清)崛起,连年入侵边境,明军屡战皆败。一六二二年(天启二年),公朝觐在京,被破格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广宁师溃,廷议放弃关外,公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自请守辽。超擢兵备佥事,监关外军,旋提为宁前兵备佥事。力主“守关外以捍关内”和“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三个著名的基本战略。内抚军民,外饬边备,整军经武,筑宁远等城。使边陲转危为安,远近望为乐土。累进按察使。一六二六年,后金主努尔哈赤率军攻宁远,公身先士卒,以万余人破敌十三万,努尔哈赤也被炮伤,不久死去,史称“宁远大捷”。擢为右佥都御使,巡抚辽东。皇太极继位后,于次年围锦州、袭宁远,又被袁军打败,史称“宁锦大捷”。在不附阉党魏忠贤,被逼去职回家。一六二八年崇祯即位,忠贤伏诛,廷臣争请召回崇焕,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后加太子太保。
一六二九年,皇太极率军进逼京师,公星夜驰援,以九千敌十万,战于广渠之外,却敌十余里。朝议日夜促战,因众寡悬殊,崇焕持重不发。昏庸多疑的崇祯帝中后金设间,阉党诬陷,缚下诏狱。于一六三0年九月二十二日磔于菜市。天下冤之。
公,功高宇宙,气壮山河;节比文山,冤同武穆。以一身生死系一国存亡,劲节孤忠,永垂史册。今重修《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以启迪后人,使袁公之爱国精神与不朽功勋,光耀千秋万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