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湖南衡阳袁氏惇本堂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文献 发表于 2016-7-12 07:3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汝南袁氏衡阳惇本堂

    汝南袁氏衡阳惇本堂鼻祖名崇煌,江西豫章人,于南宋德祐丙子(公元1276年)三月由豫章迁楚,落籍永州零陵郡,卜居祁阳怀德坊。崇煌在祁阳生子明一,明一于明朝延祐年间讲学衡州,乐衡阳之风景,便定居太平都陡陂町(今衡阳市黄茶岭)。明一生子千三,千三又生启福、启禄、启寿、启星四子而遂开四大房。从此,汝南惇本堂衡阳袁氏在湘南地区克昌厥后,长发其祥。
    启福字永昌,随父居陡陂,生子有三,名景富、景荣、景康。为谋生计,富、康二公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由陡陂町南迁常宁另辟基业。兄弟二人初居虎头山,披荆斩棘,栖息繁衍。尔后,景富定居白茅冲,景康旦落枣子坪。现已发展至二十八代。景荣后嗣守祖业,到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又迁樟木市王母桥,后嗣们现分居在衡城黄茶岭的水东九队及东阳渡等地。
    启禄由陡陂町迁居清泉东乡建兴三十二都十区狗公岭(今衡南县向阳镇资富村)。生子有二:景督、景贵。景督字长城,明朝授指挥使,生子原瑞、原珍。景贵生子原瑚、原琳。原珍、原瑚、原琳兄弟三人均往四川另谋发展,现在湘发展的启禄后嗣仅属原瑞之嗣。
    启寿字徵仁,行务八郎,独居下陡陂龟形侧,生子景照,照生原隆。隆生有二子,长子名子珍,授茶陵卫守御,桂阳正千户;次子名子才,曾任衡城太平都甲首。启寿后裔发展到第十代,共有兄弟二十人,开派十支有八。他们为谋生计,成就大业,先后从开基地陡陂町向衡阳、清泉(衡南)两县扩展,逐步徙居东、西、南三乡。
    十八支派分别于乾隆年间徙居各地,其中木野支房迁徙至长乐关帝庙黄泥的袁家冲,木野支房中又衍生出探山支房迁徙至衡南泉湖镇的凤山村(现名);泉溪支房迁徙到清泉的泉溪镇;明德支房迁至明德桥,现定居井头镇井头村;巷口、三口迁徙至英陂英南村。贞四、贞八、志德、祖七迁至衡南的车江镇;栗江支房迁至衡南的栗江乡;馥溪支房迁至枯里溪,现定居于台源镇的柞木村、盘湖村,清末时期,部份迁至陕西和湖北等地;鳌陂支房迁至呆鹰岭的鳌陂塘,现为衡阳市蒸湘区的溪田村;下陡陂支房仍留守衡城黄茶岭一带;黄花支房迁至台源镇的演陂村;兴乔支房迁居方工的建兴村,民国初年,整房定居至陕西;良德支房迁居至长乐小岭及金兰贺市,后裔现定居在大云的花树、大竹、龙桥等村;梅江支房迁徙呆英岭的高岭村及衡城的江霞等地。现在衡阳县境内繁衍发展的汝南惇本堂衡阳袁氏均为启寿公之后裔,他们分别是十八支房中的明德、馥溪、良德、黄花四个支房。
    启星生子景德,景德生于元朝,青年从戎,军旅生涯,成就沙城英雄,有功白沟河,特授协镇使,解甲后荣归故里,颐老衡阳。他生子原荣、原信、原连,兄弟守业衡城牛角巷,递后,原荣于明洪武年间由衡城迁常宁龙门(现为龙门红联村),原信次子子得也迁往常宁龙门,长子子后仍守业牛角巷,康熙十年(公元1670年)十六代嗣孙正恩卜居耒阳檀下墟。
    汝南惇本堂衡阳袁氏堂名“惇本堂”,自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第一次修谱(至公元2000年先后六次修谱),从第四代(景)开始其班行为:
             景原子嗣振        修文伯世大
            名正添安祚        承先肇瑞基
            孝友家声永        贤才国用鸿
            盛朝隆品士        万代庆荣封
            祖德培其本        恩润贻泽祥
            忠良继后昆        兴邦定泰昌

                                         (作者 袁新春)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