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村里一些年长者说,在我们村东南角的一块田地里,曾经埋藏着有我袁氏祖碑一通。因为我袁氏族谱失传多年,虽经多方查找,一直没有下落。听得这一信息,我异常激动。于是,查找这块古碑,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大事。
经过多日搜寻,犹如大海捞针,目标渺茫。我不灰心,遍访了村里所有的年长人士,请他们逐一回忆,汇集他们的信息,于2011年3月10日上午,最终确定在村东南一块麦田里找到了老人们叙说的一眼老井,在离水井不到一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块略微露出地表的石碑一角。我急忙蹲下身来用两手轻轻拂去上面的覆土,隐隐约约看到几行模糊不清的小字。当时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便召集家人带上工具开始发掘。经过近2个小时的努力,那块石碑的庐山真面目终于呈现眼前——这是一块高210厘米,宽73厘米,厚25厘米的石碑,碑的正面上端刻有“大清”两个字,“大清”的下面竖刻有“袁大公 讳仁 字 心德”字样,紧挨着“讳仁”左边刻写着“孺人 黄太君”,再往下边是“合葬之墓”。 碑体右边缘刻写着“庠生 潘灿章 拜题”,左下刻写着孝男孝孙五辈人的名字和“光绪十二年四月 谷旦”。清光绪十二年是1886年,至今已有126年,按碑上的五代子孙平均每代20年计,老者按80岁寿终,三者相加已有300多年,据此推算,我们袁姓家族在平山子居住至少有300多年历史确定无疑。
石碑上,立碑的子孙中有一位袁成栋。据老人们回忆,那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北汉王”刘平帐前先锋“白马银枪袁成栋”。
袁成栋生于1836年,18岁时便跟随舅父刘平,到沿海地区用独轮车以贩私盐为生来养家糊口,因那时沿海周边地区匪患蜂拥,海盗猖獗,常常在来去的路上,遭遇一些不明来历的强盗打劫,后来为了防患,由最初的三、五人结伴而行,逐渐增加到八、九、十几人,再后来由于人员的不断增加,运输队伍的扩大,便有人从中提议,拥刘平为首,扯上一面大旗揭竿而起,占据黄丘山套的大寨山,纵横于运河南岸,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刘平(1812-1862)原名刘平生,清咸丰年间鲁南幅军起义将领,今侯孟村人,家境贫苦,(在家兄弟中排行老三,因此也有人叫他刘三平的)。咸丰八年(1858)春,刘平在侯孟村发动起义,他率领的起义军便人人头裹幅巾,自称幅军,被太平天国收编后封为“北汉王”。刘平幅军的声威极大地动摇了清廷的统治,袁成栋作为其帐前先锋,骑白马,挎银枪,纵横驰骋,屡立战功。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王朝派忠亲王僧格林沁率八旗劲旅赶赴鲁南,坐镇指挥大军围攻。山上山下旌旗招展,杀声震天,血战三日,山寨岿然,清军无功而返。幅军乘势追击,不料却误中调虎离山之计,幅军大败,刘平身负重伤,兵败藏匿于偪阳圩,在一山洞中养伤时被叛兵随身侍卫刺杀身亡,享年50岁。此时,群龙无首,袁成栋由此便亡命天涯,不知所踪。平山子袁氏家族因此遭受劫难,宗亲四散迷踪。尽管如此,“白马银枪袁成栋”的传奇故事,一直被人口碑相传,曾被民间艺人编成曲艺鼓书(抬枪传)广为流传。平山子村袁氏家族曾经的“酒店油坊,十里飘香;旗杆庙堂,骡马成行”的辉煌以及府宅门前三根旗杆的遗迹,至今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袁氏宗亲四散迷踪分落何处?我又开始了百折不挠的寻亲之旅。
平山子、中山子、张山子、半楼,这些邻近村庄的袁氏宗亲,多年来的红白大事一直都有礼尚往来,苏北的袁氏宗亲,多少听说一些踪影,但是一直少有互动。2011年4月15日,我辗转来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石庄子村,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叫袁德喜的老人家。得知我的身份和来意,老人家异常兴奋,说重修家谱他们早有此意。他让我到贾汪去找袁德胜、袁美福,并提供了他们的联系电话。告别老人家来到贾汪便很顺利的找到两位长辈,此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我们便一拍即合,就此正式拉开了我们袁氏家族重创族谱的序幕!
序幕开启,我坚定一个信念,不能功亏一篑。于是我的寻亲之旅仍在继续。枣庄,台儿庄,丰县,沛县,徐州,铜山,滕州,天津,一路走来,历时数月,陆续找到了由平山子村迁徙外地的各支派袁氏宗亲,并顺利地成立了以十八世孙袁德胜为主任的“台儿庄东门袁氏族谱创修续编委员会”。在广大袁氏宗亲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编委会耗时两年之多,终于圆满完成了新编《台儿庄东门袁氏家传族谱》的创举,使我“台儿庄东门”袁氏一脉的家族文化自1937年在台儿庄马兰屯续谱至今七十余年的历史得以汇编传承。对此,作为本次族谱续修的发起人和参与人之一,我深感欣慰,并感恩于先祖的立碑存世之情。
为了告慰先祖,启迪子孙,经过相关宗亲襄议,决定将启动本次续修族谱的先祖之碑原样修复并重立,以备平山子袁氏子孙后代景仰膜拜!
二十世孙 袁吉水
公元2013年初春敬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