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袁姓抗战老兵专辑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19:5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抗战老兵袁庆云

  他经历丰富,生活多彩,可谓是人间疾苦受尽,甜酸苦辣遍尝,过来的路坎坷曲折;他打过枪,拎过锤,握过方向盘,从南到北,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海洋,闯荡半个世界。他学得一身好手艺,为人随和,人缘关系不错,性格耿直,人称他为“传奇老寿星”。

  这人名叫袁庆云,今年93岁,家住绍兴市白马畈新坉。

  袁庆云祖籍杭州萧山河上镇,父亲是教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英年早逝,母亲亦相继去世。青年时代,日本侵略者在华到处挑衅寻事,强占我国领土。19岁那年,也就是1937年,袁庆云和其他青年一起参军,扛起枪杆,参加“八一三”淞沪保卫战,抗击日本侵略者。之后,辗转于上海战场、皖南战场、九江战场、汀北战场。

  随着战事扩大,1942年12月,中英签署共同防御滇缅协议,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属英属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中国远征军。袁庆云编入远征军汽车兵团,南下出战缅甸等地,连续打了几次大胜仗。后因一次战役失利,他和几位战友流落到印度孟买。此后,他参加盟军海上运输队来往于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运送军用物资。在海上漂泊了一段时间后,终于以国际移民身份,暂时安顿在美国。在美国谋生并非易事,他在农场驾驶过拖拉机,当过机械修理工,在餐馆做过厨师、服务员,历经坎坷。

  新中国成立后,他渴望返回祖国。他的一个胞兄在台湾,任职发动机制造厂厂长(空军少将衔),闻讯后电召他去台湾安居。但他思乡心切,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1954年7月,时年36岁的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人们都以惊异眼光注视他,公安部门也收缴了他在美工作的所有证件。他在老家已成了家,要养家糊口,经济条件不好,无奈投奔绍兴亲戚。刚遇绍兴铁工厂招技工,条件要求很高。袁庆云给当时的交际处改装了一辆小汽车(也是绍兴车史上第一辆小汽车),凭此技艺被厂方录用了。后来该厂并入绍兴钢铁厂,他又凭技术在绍兴有了安身之所。“十年动乱”,袁庆云被疑是“美国特务”,吃尽了苦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袁庆云的处境有了好转。为了儿子求业,他不得已提前退休。此后的岁月,他的手艺更有了用武之地,人们熟悉他的修车技术,争相聘请他去工作。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徒弟,几年来教会了不少能独立支撑门户修理各种车辆的机修工。

  好不容易退休了,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静下心来,写自传体回忆录,记录抗战戎马生涯。目前,他已经写了13万多字,现在还在不断修改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洪春台)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10-2 21:17:2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应关注的是他们现在生活可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10-2 21:17:01 | 只看该作者
历名及人们会记住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20:4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20:45:08 | 只看该作者
老兵忆淞沪抗战:如果国家需要 我还要去打仗

   .2013年08月30日16:04来源:光明网

  时隔76年,曾宪高老人昨天第一次重回吴淞口。76年前,他曾作为敢死队队长参加淞沪抗战。忆及当年,年愈九旬的老人忍不住老泪纵横。

  昨天是“八·一三”淞沪抗战76周年纪念日。宝山区在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并首次将3位当年参加过淞沪抗战的老兵请到现场。“他们身上至今保留着当年的情怀,但这个群体也在慢慢消逝。”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书记沈建忠感慨,当年参加淞沪会战的75万中国将士,如今健在的仅30人左右。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曾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老兵,晚年生活并不如意。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近年走访大批抗战老兵,结果发现不少老人生活困难。

  与经济拮据相比,孤独是困扰不少老兵的更大心病。当年作为普通士兵亲历抗战全过程的谢天佑老人,身上至今留着作战时留下的2处弹片。作为淞沪抗战纪念馆请来的嘉宾之一,老人向记者展示身上的弹痕,并滔滔不绝地回忆当年的作战经历。

  一旁的女儿悄悄告诉记者,这是父亲第一次以老兵身份在公开场合接受人们的敬意。之前,历经坎坷的他很少受到关注。

  1950年复员返乡后,谢天佑即在浙江老家务农直至80岁。近年,一批民间志愿者开始关注抗战群体,浙江海宁的志愿者桑建忠走近谢天佑,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和援助,这令老人的女儿颇为感激。

  昨天,来自上海、浙江、广东、贵州等地的多位志愿者也被请到淞沪抗战纪念馆,介绍其寻访和帮助抗战老兵的经历。

  他们不仅为生活困难的老兵提供经济援助,还自发为老兵制作了“抗战胜利纪念章”和证书;几经努力,抗战老兵群体也逐渐收获社会的知晓和认可。

  “我是怀着感恩之心走进抗战老兵的世界。寻访中有惊喜、有欢笑、也有泪水。”上海志愿者虞洋坚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老兵感到年轻人没有忘记他们,他们坚信自己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

  已经寻访到多位抗战老兵的桑建忠则呼吁,社会各界能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理解和关爱。“每过去一天,这个数字都可能减小。我们需要更多人的行动,让他们得到荣誉和尊重,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不留遗憾。”他说,“老兵从不惧怕死亡,他们怕被我们忘记。”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昨天在纪念淞沪抗战76周年有关活动上透露,纪念馆所在的宝山区临江公园年内将启动改建,打造成一座淞沪抗战遗址主题公园;淞沪抗战纪念馆也将启动改造,以进一步展示淞沪抗战的历史。

  据介绍,临江公园内2公里环形步道将被改建为“抗战步道”,两次淞沪会战的相关重要事件将以雕塑、绘画等形式分散其中,向市民介绍抗战知识;公园入口也将放置抗战主题雕塑,园内制高点土山也将改造,或将建立一座淞沪抗战纪念碑。

  同时,淞沪抗战纪念馆也将扩大展览面积并重新布展。宝山区有关方面透露,来自复旦、华师大、民革市委等的专家已成立专家组,将对馆内布展进行重新设计、表述;目前5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有望扩大至2000平方米左右。

  此外,去年被发现的抗战歌曲《淞沪战歌》MV也于昨天首发。此曲由罗家伦作词、黄觉非作曲,当年曾在宝山地区传唱,激励吴淞口张华浜阵地参战的黔军将士,后失传。去年6月,淞沪抗战纪念馆在贵阳采访抗战老兵时,意外获悉此曲的信息,经过一番努力,使之重新传唱。

http://gongyi.sohu.com/20130830/n385485563.shtml gongyi.sohu.com false 光明网 http://meiwen.gmw.cn/2013-08/24/content_8687756.htm report 1539 时隔76年,曾宪高老人昨天第一次重回吴淞口。76年前,他曾作为敢死队队长参加淞沪抗战。忆及当年,年愈九旬的老人忍不住老泪纵横。昨天是“八·一三”淞沪抗战76周年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20:43:39 | 只看该作者
老兵!老兵!盐城抗战老兵!

响水老兵袁井生
老兵袁养美和他失明的老伴。

【转载】 “生命中不能没有你,抗战老兵” 分类:新闻转载
2013-09-04 22:06 阅读(2)评论(0)编辑删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弯下腰来,为你拍照也是向你躹躬。看着你那如同接受检阅般的士兵姿态,眼泪模糊了相机的聚焦屏……”当杨延康带着照相机推开老兵家的大门时,就已经是一种关爱。他的到来,让老兵又一次感受到尊重与关注。今天,您愿意留住老兵的影像,将这份爱与尊重延续吗?杨延康,两次获得有摄影届“奥斯卡”之称的德国亨利•南恩摄影大奖的国际著名摄影师,端午期间远赴湖南宁远,5天,拍摄15位老兵,最终挑选出12张照片,构成了这一组以“生命中不能没有你,抗战老兵”为主题的抗战老兵系列照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杨延康坚持胶片,坚持黑白,坚持纪实,十几年来潜心拍摄作品《陕北天主教》与《藏传佛教》,不做商业拍摄。这一次,为了抗战老兵,杨延康第一次拿起数码相机拍摄、创作。从照片的挑选、尺寸的制定、介质的选择到出片要求,均是杨延康亲力亲为。经过20多天的精心准备后,7月8日,“生命中不能没有你,抗战老兵”系列照片义卖活动在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新浪官方微博正式启动。图为一棵生长在老兵邱桂生回家路上的百年老树。这棵树看着邱桂生离家参军,迎接他卸甲归田。如果说年轮是老树的生命轨迹,这老树便是89岁的邱桂生的历史见证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2张照片,9张人物,3张空镜,旨在记录抗战老兵的生活环境,用杨延康的话说,就是让没去到过抗战老兵的朋友通过照片感受抗战老兵的生活,亲近他们的内心,知道那些曾经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堤的人在如何活着。一张照片的义卖价格为500元。认购一张照片相当于捐助一位老兵一个月的生活费,认购一套照片则相当于捐助一位老兵一年的生活费。照片限量100套,前1-40套为整套义卖,第41套-100套可单张义卖。每张照片都有杨延康的亲笔签名及收藏证明,收藏证明上会注明限量编号。图为老兵邱桂生的乐观眉毛。当年在高黎贡山输送粮食和弹药的小伙子如今年岁已高,白发已苍苍,眉毛也越长越长,不变的是老人乐观的心态与开朗的笑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活动启动至今一个星期,照片卖出近40套。第一个购买此组照片的人就是杨延康本人。杨延康认为,作为摄影师,作为远征军老兵的后代,他应该带头为在世的抗战老兵尽一份心、出一份力。目前,还有近60套照片等待认购。据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照片义卖款项将全部用于该基金的常规资助项目。据悉,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常规资助项目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资助对象为在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被编入战斗序列或其他军事单位担任战斗人员或从事文职 、后勤、情报、医疗工作,并实际参与了包括前线、后方及沦陷区对日伪直接或间接军事行动,且目前个人月固定收入总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0%(即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的中国军人。资助标准为每月500元,一经核准便每月准时发放,直至老兵离世。图为老兵曾志清与他的老伴。曾志清因信仰天主教与老伴不合,目前独居住在临时搭建的不足8平米的简陋小屋。虽生活极度贫困,却坚持每周步行几公里去教会参加活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截止到6月20号,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救援部共收到180份申请,通过基金审核并提交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审核的申请165份, 最终165份申请全部通过。除在项目审核过程中去世的3位老兵一次性发放2千元殡葬补贴,其余162位老兵7月份常规资助金500元已全部拨付完毕。目前,第二批名单正在紧张审核中。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对超过1000位贫困抗战老兵进行资助。文章来自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外联部,7月16日。图为老兵奉光清与大儿子生前的照片。如果说参加过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仍能幸存是他的顽强,那么在特殊历史时期被管制则是他永远的脆弱,而在同一时期被整治后精神失常去世的大儿子,则是他永远不能释怀的伤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附:照片尺寸及介质、义购方式及流程、杨延康撰写的照片序言、义卖照片及说明照片尺寸:15cm × 22.5cm 照片介质:艺术微喷Innvoa ultra smooth gloss 图为老兵欧阳维正和他的农具。在欧阳维正102年的时光中,他曾经是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更多的时候他因身份卑微而埋头田间。曾经他极度渴望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如今他在轮椅上日渐萎缩,时常感恩家人不计他曾为他们带去的痛苦与伤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义购方式及流程: 1 请您根据您购买的照片张数汇款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账号账号信息: 户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支行 帐号:0120 0142 1000 1348 请务必备注“抗战老兵照片义购” 图为老兵欧阳维正102岁的躯干。打皱的皮肤上,斑点如繁星。每一个斑点都在诉说欧阳维正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人公早已忘记班长的名字与战友的姓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将您的汇款信息(如姓名、汇款账号、汇款金额等),照片购买信息(照片编号),捐赠收据抬头及照片寄达地址发送邮件至 junjunluo1986@gmail.com,或短信13902485770。图为老兵黎逢次和他刚摘的青菜。光棍58年的儿子与失明15年的老伴,让黎逢次在打完吊针的第二天便拎着筐下了菜地。大雨穿过年久失修的屋顶,两根树木支撑着快要倒塌的大梁,戴着斗篷的黎逢次淋湿了衣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基金工作人员将每天整理收到的汇款信息提交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查账,到款后立即快递照片。图为老兵汤天保的“良心”。1944年走了5个月到达云南,补充到新6军14师迫击炮连,后出国作战。无论是独处山腰的住处,还是“职业病”落下的耳疾,都让这位戴了几十年帽子的老兵得到些许清净。唯有夜深,追问良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照片说明:老兵汤天保的床。阳光偶尔穿过堂屋照到汤天保的床上,只有一束。小鸡总是爱在床底下吃食,已经好几十年。冬天棉被取暖,夏天蒲扇乘凉,在这张汤天保睡了60多年的床上,保温了多少悲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照片说明:老兵袁养美和他失明的老伴。风雨里,牵手相伴,一年四季,为她烧炭取暖。袁养美的爱情比他还倔强。独自照顾老伴,住在自己盖的房间,袁养美的倔强比他洪亮的声音还明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老兵蒋天爱的不疯癫时刻。四个儿子都在广东打工,独自生活的蒋天爱如野草般自生自灭。神志不清的他或许是幸运的,毕竟这样能模糊很多忧伤。不幸的是,有客光临,常常使他兴奋,也因此常常被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老兵唐纯世坏了一只脚的轮椅。唐纯世已在这轮椅上坐了几年。他坐在这里吃饭,看电视,溜到家对面的墙下看难得的路人,偶尔接过熟人的烟,边抽边聊天。他生命最后的时光与温度,都雕刻在这轮椅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道中华民族抗战大堤,是用你血肉般的沙粒铸成,你没有战死,却像一片残叶飘落在悲苦的地方。你用年轻生命汇成的抗战乐章,去发出不做亡国奴的吼叫,如今弦断琴散喉咙已经嘶哑,只有你低声吟唱。父亲老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需要你挺身而出之时,你毫无犹豫,但此时,你却如同风中之烛,谁来记住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20:31:30 | 只看该作者
97岁南京抗战老兵亲述“八·一三”淞沪抗战经历
2013年08月14日 07:03:32 来源:现代快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昨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了“八·一三”淞沪抗战76周年悼念仪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老兵袁汝生
    尽管年近百岁,袁汝生老人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眼神坚毅。昨天,他专程在家人陪同下,从南京溧水赶去上海,参加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的“八·一三”淞沪抗战76周年悼念仪式。站在昔日的战场上,袁老异常沉默,“所有人都要牢记历史,珍爱现在的和平生活。”
    资料链接
    “八·一三”淞沪会战:
    这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和2个旅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万余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对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97岁南京老兵:
    在上海打了9天,每天都是“冲锋与反冲锋”,不分昼夜
    昨天上午8点半,悼念仪式正式开始。在参加悼念活动的人群中,3位耄耋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其中年级最大的,是南京老兵袁汝生,他已经97岁高龄。这次,老人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专门从溧水的家赶来。站在昔日的战场上,看着纪念馆里的布置,老人异常激动,久久说不出话来。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是民国26年(1937年)春天入的伍,当时21岁。他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只是因为战事吃紧,溧水当地的很多壮丁都被拉去当了兵。袁老家里一共四个兄弟,他排行老三。此次征兵人数按照一个连的编制,同一批的老乡一共去了140多人。而这些人,最后几乎全部战死沙场。
    在接受了6个月的训练、学会装填子弹后,战士们就匆忙地上了战场——当年8月,袁汝生跟随部队来到上海,参与到淞沪战役中。尽管这是他此生打的第一场仗,但随着“枪声在耳边一响起来”,就“什么都不怕了”。袁老记得,当年自己使用的是汉阳造88式步枪,俗称“湖北条子”,和日本人的飞机大炮比起来,不免逊色许多。“我躲在沙包后面,一边射击,一边要躲避日本人地面上和飞机上的机关枪,以及飞机投下来的炸弹。”尽管这段经历已经听了很多遍,但站在一旁的袁汝生的长子袁茂强,还是感慨不已,“实在是九死一生!”
    “40发子弹,6枚手榴弹,6斤米,在上海打了9天,”袁老回忆,每天都是“冲锋与反冲锋”,不分昼夜。而因为只接受了半年的短暂训练,他明显感到,日本士兵的枪法比他们准、部队也十分训练有素。“打到最后,就不怕死了,拿命拼,”袁老说,“脚下全是尸体,积累了几层。”
    敢死队队长:
    “拼命守了上海3个月”
    一同参加仪式的,还有92岁的曾宪高老人。他虽然满头白发,却行走如风,声如洪钟。曾老出生于安徽,16岁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5个月后,就到达上海,参加淞沪战役,担任敢死队队长。他回忆,自己当时使用的是新型武器捷克式步枪。8月13日,日军当时分了好几个码头登陆上海,他和战友一同冲出战壕。战争期间,全师拼尽全力,打死五千多个日本士兵。“战争太激烈了,打得太惨了,”曾老眼含热泪,“如果不是我们这么拼,上海哪里能守到3个月。”抗战胜利后,曾宪高回到家中务农。1952年到东北哈尔滨附近修铁路,1978年返乡。
    祖籍浙江的88岁谢天佑老人,则是一名通信兵。参加淞沪战役时,他年仅12岁。在此之前,是一名放牛娃。“我们部队在南桥那一仗打得那个惨,弟兄们死伤无数,当然,日本人也吃到了苦头,死了很多。 ”1948年7月2日,谢老在豫东战役中受伤,1950年5月返回家乡。
    相关新闻
    上海拟建淞沪抗战
    遗址主题公园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党委书记沈建忠表示,从2005年起,他们就开始进行抗战老兵口述史研究工作。时至今日,他们一共采访淞沪抗战老兵80余人,采访时年龄最小的老兵85岁,年龄最大的老兵105岁,平均年龄超过90岁。在这8年时间里,纪念馆工作人员整理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资料,摄制了150多小时的录音和录像,并出版了将近50万字的三集《口述淞沪抗战》老兵口述史。
    “在全国,参加淞沪抗战的老兵大约还有30人在世,年龄全部在90岁以上,因此我们做的是抢救性的工作,”沈建忠不无遗憾地说,“再过五年,随着老兵陆续离世,我们的工作可能就没法再继续了。”
    此外,抗战老兵的晚年生活,也成为纪念馆工作人员,以及全国各地的关爱老兵志愿者的重要牵挂。根据统计,目前全国健在的抗战老兵约两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因为生活在农村,无子女,无工资无医疗保障的老兵约占52%,晚年生活十分清贫。
    不过,今年7月3日,国家民政部发表声明,重申了对抗战老兵的福利保障政策。“这个声明,对我们全社会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全局推动作用。”沈建忠欣慰地说。
    此外,为了让更多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淞沪抗战纪念馆所在的临江公园,将有可能被改建为淞沪抗战遗址主题公园。沈建忠透露,他们已于去年年底向上海市政府提交申请,目前正在报批论证阶段。 (王颖菲)
http://www.js.xinhuanet.com/2013-08/14/c_11693070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20:29:28 | 只看该作者
西昌抗战老兵云南重走抗战路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9日    来源:凉山城市新报    点击率:14次    共有0条评论


101岁老兵水青山,92岁老兵 袁诗传 欣然前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水青山在松山抗战阵亡将士墓碑前沉痛地为死难战友磕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抗战老兵水青山坐滑竿到雕塑群。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9月3日,由雕塑家李春华先生捐赠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成仪式在云南省龙陵县松山战役遗址举行。
  西昌市中坝乡大树村101岁,原国民军36师107团,曾参加收复滇西对日作战的机枪手水青山,西昌农资公司退休工人,原国民革命军第71军88师264团译电员,参加过滇西保卫战,92岁的袁诗传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2名抗战老兵参加了落成仪式。
  
  101岁老兵跪哭纪念碑
  带着兴奋又沉重的心情,水青山来到当年与日军浴血奋战的松山,当他的孙子张忠和志愿者把他搀扶到松山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前时,他再也忍不住对死难战友的怀念之情,“蹬”的一下跪在地,悲痛地念着死难战友的名字,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周围人的心,大家纷纷举起摄像机、照相机,不停地按着快门,争抢着拍下这感人的一幕。
  水青山和袁诗传等抗战老兵坐着滑竿参观了《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雕塑群分为将军、夏装女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远征军老兵、战马、吉普车共计12类方阵。雕塑以士兵为主体,选取戴安澜、史迪威、孙立人等22位将军为军官代表,表达一种迟到的关怀和对中国抗战的深刻理解,让后辈铭记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
  9月3日下午,参加群塑落成仪式的嘉宾举行了“滇西抗战历史与关爱抗战老兵座谈会”,畅谈滇西保卫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作用和中国远征军在滇西保卫战中的作用。
  云南龙陵又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列为红色旅游路线。
  
  两位老人重走抗战路
  虽然水青山和袁诗传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此次参加《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成仪式,他们的心情特别好。为了满足水青山老兵的心愿,9月4日,西昌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们还专门陪他们到惠通桥,回忆当年(1945年5月)为阻止日军大举进攻龙陵,国民革命军36师、88师坚守惠通桥、炸毁惠通桥的战斗经历。一到惠通桥头,水青山老人就兴奋地讲述着坚守惠通桥头阵地作战的情况。
  9月4日下午,西昌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们再次来到松山,在收复松山而捐躯的将士墓碑前为他们敬香撒酒,参观日军当年占领松山修筑的工事、暗堡,以及国民军36师为掩护工兵,挖地道挖进暗堡附近后,用30吨炸药炸毁日军坚固工事的旧址,令人感慨万分。
  3天时间,从两位西昌抗战老兵重走抗战路的行程中一路走过来,所受到的教育、感染和启示让人受益匪浅。山上松涛阵阵,山下流水潺潺。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脚下,仿佛还能听到号声、炮声、军人的呼喊声,仍是一派金戈铁马的气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20:28:04 | 只看该作者
湖北沙洋(劳改农场)发现抗战老兵袁子仪 [已核實] 姓名:袁子仪
出生日期:1921年4月
籍贯:湖北郧西县城关镇
现居住地:湖北沙洋
所属部队番号及军衔职务:1938年参加旧政府(湖北郧西)抗日干部训练团;1939年入二战区39师;1940年任郧西县上津镇镇队副;1943年任安岛乡副乡长、乡长。
访谈时间:2012年5月20日
参与志愿者:关爱抗战老兵湖北群(多得多、老候、老棉、天堂、天门姜、候月烛)




经历
1938年参加旧政府抗日干部训练团,原学制一年,后因为前方战势紧迫,学习6个月后,于1939年到二战区39师,1团(?)。李师长,驻防山西。
1939年夏,战事激烈,在团部工作的袁子仪要求上前线,即被派往连队,在山西平古县作战。那是一次持续了四天三夜的防守战,袁子仪于第三天负伤。描述战斗经过为日军炮火猛攻,当日军炮击停止,日军已冲锋到眼前,枪都用不上,每次一人发5颗手榴弹,一阵猛砸,日军就退了,一共打退日军进攻十多次。战斗很激烈,一个副师长阵亡,几个团长、副团长也负伤、阵亡。当时,自己负伤后都不知道,是担架队看到他身上都是血,硬抬到担架上。上了担架,他手里还握着一个手榴弹,手指还钩在拉环里。伤在腿部,并不重。但在医院治疗期间,感染出血热,高烧10多天不退,送太平室等死四天,后经治疗奇迹康复,但因高烧至骨关节疏松,不适合部队工作,师部发了退伍的条子。由于在部队时间仅仅三个月,军队经历记忆不甚清楚。
1939年秋,执师部退伍证明,经转潼关医院、霸桥医院后送商县(现商洛市),因不通车,独自步行400多里,经山阳县于1939年10月回家乡郧西县。回家时,身体极度虚弱,头发、眉毛全掉了,不象人样。
1940年,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身体逐渐恢复。参加湖北第八行政督察区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学习训练3个月,因有军队经历,任郧西县上津镇镇队副,主管农村征兵。三丁抽一、五丁抽二。每次20到30人,一共送兵1000人左右。
1943年调安道乡任副乡长、乡长、期间,除完成本职工作外,多次关照新四军。有执行枪毙二人,私送监狱,至解放后获释;有私送某被围新四军二十多人出境等,曾因私通新四军被短暂解职。
1945年宪政时期,被调土门乡,因为民选落选异乡乡长,在家闲赋一段时间。
1946年任郧西县地方行政干训所教导股股长。
1947年任光化县(现老河口)县政府指导员。
1948年任谷城粮政科科长,同年冬,因解放在即,离职回家,以做小生意湖口谋生。
1951年3月,因镇反运动被抓,成百上千的的被刀砍枪杀,5月1日,同屋18人被点名,包括同铺(曾经的同学、同事)。后形势稍缓,因属有功人员,被轻判7年有期徒刑。
1953年被送沙洋农场。
1959年,刑满摘反革命帽子后,被安排在农场做农工(不得返回原籍)。家属亦从郧西迁至沙洋农场。
80年代,因沙洋农场“老残”政策,回原籍务农,分得四分土地。
现每月仅农村低保78元。因年老体弱,患前列腺炎尿潴留、白内障、高血压等多项疾病,不得已离开家乡,投奔在农场的一子一女。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20:25:10 | 只看该作者
【致敬,抗战老兵!】袁恒贵:一脚踢开身边炮弹

2010-08-11 23:42:55 星期三 盐城晚报



[盐城新闻网导读]
8月10日下午,市区建新巷一处绿意盎然的清凉寂静小院里,记者见到了85岁的老战士袁恒贵。
“1942年,我们村子12个人一起去参军,如今就剩我一个,9个人死在战场,另外两人也于年前病故。”袁恒贵从军23年,几次出生入死,说起当年唏嘘不已。
夤夜投奔新四军
1942年,17岁的袁恒贵在地主家做长工。村子里常有新四军路过,地主不敢“得罪”当兵的,部队就常住在袁恒贵做工的地主家中。
次数多了,袁恒贵就和部队的指导员熟悉起来。有时候,他还帮新四军看着东家的动向,以防东家外出向日伪军告密。
“小鬼,跟我们去当兵吧,当长工没意思,参军干革命才有前途。”指导员给了他一个地址,让他想好后到盘湾东边的陈家小店找他。
部队走后两小时,袁恒贵就收拾包袱,当晚就走了。“我怕去迟了,部队不在那个地方了。”袁恒贵告诉记者,当时新四军人少,武器差,为防日伪军包抄,很少长时间驻扎在一个地方,最多住一天,夜间常常衣不解带,抱着枪休息一两个小时就又转移了。
第二天天刚亮,袁恒贵的老爹找到部队,让他回去。指导员说,“让小鬼自己决定吧。”袁恒贵也没多想,“都来了还回去吗?!”当时,他老爹也在地方游击队,看到儿子一脸坚持,也就没说什么。
左脚被地雷擦掉一块皮肉
袁恒贵所在的4连战斗力较强,一些干部来自3师24团。后来盐东独立团成立,他被编到特务连,当通讯员。
1943年,在新洋港北岸的北洋村,住着一个营伪军、几十个鬼子。袁恒贵的部队时常袭扰。摸掉了敌人一个排,算是比较大的胜利。
一次夜袭,洋河大队四个连全上,消灭了敌人一个排,缴获了2支步枪,一挺歪把子机枪,一个掷弹筒。敌人可能被打怕了,第二天,剩下的日伪军就撤到新洋港对面的南洋乡。
战斗中,袁恒贵埋伏在河边旮子,不小心踩上敌人埋的地雷,亏着反应快,往旁边一跃,仅仅左脚跟被弹片擦掉一块皮肉。虽然挂了彩,但也乐坏了,这可是他的第一个胜仗。
此后,他几经生死,每次都死里逃生。一次敌人进攻,炮弹就落在他和连长旁边,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他来不及多想上前一脚,把炮弹踢开,炮弹在5米远的小树头上爆炸了。
1944年,他得了黑热病。部队在急行军,只好把他留在老百姓家中。收留他的是一对老夫妇,老人知道有个偏方可以治黑热病,就去采草药熬给他喝,竟然就好了。
没伤一兵一卒就缴了机枪
袁恒贵抗战时期打的最后一场仗是在陇海线。那时日本已宣布投降,他们打了一天一夜,最终在第二天下午两点,小鬼子缴械投降。他们下午赶到炮车车站,晚上发起进攻。这个站有近100个不肯放下武器的鬼子,瓦窑镇有600多个伪军。我军一个营打车站,两个营打瓦窑。
袁恒贵所部攻打车站。鬼子的机枪就架在铁轨上,火力很猛。我军冲了几次都冲不上去,排长也在冲锋中牺牲了。
连长急了,命令袁恒贵带十几个人把敌人的火力点拔掉。他们从铁轨下面的草沟绕过去,神不知鬼不觉来到敌人背后。袁恒贵一声令下,十几枚手榴弹一起甩出去。趁敌人被打懵的时候,袁恒贵跳出草沟,一把拽过机枪,迅速撤回我方阵地。
“是那排手榴弹起了作用,没伤一兵一卒就缴了机枪,拔掉火力点,战友们都向我们翘大拇指。”老人谈起这段往事,神情颇为得意。战斗结束后,袁恒贵这个班还因此获得集体二等功。
全国解放后的1962年,他在福建备战时患上重病,同病房的3个人都死了。他要求回到盐城“等死”。但没想到,慢慢就恢复了。如今老人虽受战争旧伤困扰,但眼不花,耳不聋,生活颇为安逸。记者 [spc]陈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老兵档案:
袁恒贵,亭湖区新兴镇袁庄村人,1925年出生。
1942年1月参加洋河大队4连,后至盐东独立团特务连,通讯员。
抗战时期参加过北洋战斗、陇海线炮车车站战斗。
建国后在福建龙海边防大队任营教导员,1965年因病回乡休养,离休。 姜璐 张一轩 摄
作者:
编辑:小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