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原创]我心目中的袁氏统谱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酉 发表于 2006-12-2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华袁氏大统谱

    作为中华袁氏统谱或中华袁氏大统谱,她必需具备如下四性:
    1 绝对的权威性
    2 良好的广泛性
    3 精捍的专著性
    4 通俗的可读性
一 绝对的权威性
    权威的树立,不是,也不可能是光靠咀上说说、纸上写写,自己定的。她要经得起族内、族外和历史的检验的。数据准确,才能保证权威。
就目前在网上网下所看到的家谱,总体上是不错的。特别是近代、专修的,都是当时人记录当时事,应是可信可取的。但,在对待老先祖的排序、相互关系上则不太尽人意。这不能有什么责怪的。祖先们在修谱时,由于资料贫乏、视也窄和历史的局限性等原因,出现一些张冠李带、辈序不确,甚至某些攀附、名人罗列等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些些,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利用现代资料多且广、视也开阔、联糸快捷等现代人的优势,大胆而科学的进行一次总剖析、总梳理。取其精华,调整不足,为子孙后留下一个满意的交待。特别是有名气、有官位的人,有朝代制约。有了时间限制,谁要张冠李带,乱为祖宗派座,就会出笑话。若是这样,还谈什么权威呢!! 例如,袁盎,据史记上说,盎父是‘故’为群盗,盎有兄‘哙’,兄有子‘种’,而在一些家谱里是,盎父是‘固’,是独生子。在古时咬文嚼字的年代‘固’与‘故’不可能不分清。再如,袁聿修,《袁氏世考》中说:‘聿修字叔德,翻子继弟跃后七岁遭丧',‘子知礼隋大业初太子舍人’。是北齐后主时代人。有家谱说聿修父是元广,子枢 ,是后唐时散骑常待。同是一人相差这么大。所以在修统谱时应将老谱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几位网站主有条件、也有能力力将这事理顺一下。当然 ,有条件,又原意参与编修统谱的人士同样可以做这项工作。

二 良好的广泛性
    所末广泛性就是全袁都参与,形成一个团。把统谱修成一棵树,树枝表达族支。各地修善好的支谱可直接接轨。难就难在那些不知迁移始祖是谁,首迁地是哪的分支。更有甚者连自族派字排行都不知的这部分人。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得想个办法让这一批袁氏与统谱接起耒。
三 精撼的专著
中华袁氏大统谱应是以辨尊卑,讲族规,联族性,明历史变迁、世系繁衍、人口变化、住居迁徒、婚姻状态、及族人在科举、官封、名谥、政治气围中的地位、事迹为目的。因此,序言、说明、族规、家训、世系、名人录等是少不了的。对名人要有个新概念、新标准
。名人录应重点记录大名家,象对人类贡献大的、对国家贡献大的、对袁氏贡献大的,在职位上至少要省级,在学历上至少也是导士生、院士,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关健人等。其他的象
地县级、教授、工程师、名气小点名人等,可通过列表形式登录一下。不要弄成会做菜的弄个莱谱、会唱歌的弄首歌、会写诗的弄首诗(要看文学价值、流传程度)、会开矿的弄个厂房上去等等,各种专业的大杂烩。若是这样,就失去了族谱的概念,变成袁氏大全了。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四 通俗的可读性
    这是编修人员的拿手戏。本着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字、公元时。古代人用古代字
,在用古代时时应注明公元时。我们的读者是全方位的。

希望大家积极查资料、找问题、谈看法,共同研究。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6-12-6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用时间想问题
  一 盎公资料解读: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徒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见《史记》卷一百零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这段表述四点:  1 盎公字丝,是楚国人。  2 盎公的父亲为‘故’作群盗(《史记·酷吏列传》曰,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大群数千,小群数百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庫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往往群居‘沈命法’曰群盗),家迁安陵。  3 盎公在高后(公元前187--178年,执政8年)时,为吕禄舍人。  4 盎公在文帝即位(公元前179年),由兄长哙提升为中郎。
  “袁盎常引大体荷概。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待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迁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盎伏車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王下英豪。今汉虽乏人,階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流下車。”(见《史记》同上处)  这段表述二点:  1 盎公常受赵同之害。是盎公的侄儿种,为他出了一条主意,并把赵同制服了。  2 说明盎公深得文帝(公元前179年--157年,在位23年)的信任,常在文帝面前走动,官不算小。  “及文帝崩,景帝即位(公元前156年--141年,在位16年),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史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招赦为庶人。”(见《史记》)  “上乃召袁盎入见。晁錯在前,及盎请辟入赐间,错去,固恨甚。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罢。其说尽在《吴事》中,使袁盎为太常”。  这段表述二点:  1 文帝崩景帝即位,晁错告状,盎被罚为庶人。  2 平七国之乱后(公元前154年),盎公受到孝景帝信任,被升为太常。  “昊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陸候礼为楚王,袁盎为楚相。尝上书有所言,不用。袁盎病免居家。  “袁盎虽家居,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然后刺君者十余曹,备之,袁盎心不安,家又多怪,乃之掊生所问占。还,
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见《史记》)    这段表述二点:  1 上要袁盎到楚国当楚相,芸反对,罢。盎公称病回家。  2 盎开罪于梁王,梁王遗人十耒次刺杀盎,均躲过。在盎公回到安陵郭们外时遇害。
时间是,‘公元前148年,梁孝王刘武遗人暗杀大臣袁盎等十人’(见《中国历史年表》)  “汉武帝姑馆陶公主,近幸董偃。安陵爰叔者,爰盎兄之子也。与偃善。谓偃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偃入言之主,主立奏书。献之,上大悦。更名为长门公主。大喜,偃以黄金百金为叔寿。”( 《汉书》袁氏世考 )  这段表述是爰盎的兄长哙,有子叫‘叔’。   现综合一下:  1 盎公,字丝,楚国人  2 盎公,父为‘故’,当群盗,住安陵。兄是‘哙’,侄儿是‘种’、‘叔’。  3 盎公,为三个皇帝效力共用时间=高后只取4年+文帝23年+景帝8年==35年  4 盎公出生(接近时间)时间:    a 从高后公元前184年+23年的生长学习时间=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前后    b 用秦灭楚时(公元前223年)--公元前184年=37岁.这个岁数当‘吕禄舍人’太大了些。(这个时间可能性不大)  5 古记录中对辕盎的父亲、兄长、侄儿、出生地,都作了祥细的记录。连父当群盗都没放过。为什没记录盎公的儿子呢?! 是盎公的儿子没当官?还是官太小,不值一记?显然不是!那为什么呢?盎公可能无子?  
  二 固生公资料解读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国人也,以治《诗》,孝景帝时为博士。与黄生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  武帝(前140年)“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以上所引均是《史记·儒林列传》辕固生为本名!为何用‘固’不用‘生’呢? 其用意是非常明显的。主要目的在于与黄生的‘生\'相区分! 在‘儒林列传’这篇文章中还有多个‘生’,如:韩生,燕人也。伏生,济南人也。徐生,鲁人等。用‘固’便于分清。其本耒名叫辕固生。  ‘姓氏书\'的作者没看《史记·儒林列传》这篇文章,为省事,自以为是的将辕固生写成辕固。致使袁氏后人受害。  现代学者论证:   “〈齐诗〉《诗》今文学派之一。因传授者为汉初齐人辕固生而得名。”《诗经》附录‘诗经学常识’作者程自信,安徽文艺出版社。主编,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
  这几段表述三点:  1 固生公是齐国人  2 固生公,一生都在为收集整理古诗,创作写诗、传授学生而忙,只到武帝时,此时固生公已90岁了,才被封了个荣誉衔  3 固生公,出生(接近时间)时间=为武帝初(公元前140年)十91岁=公元前231年
  三 固生公、盎公两材料对比:  1 固生公,毕生收集、研究、整理、创作、传授古诗。齐国人,子资料上没发现。   故公,做群盗,住安陵,楚国人。有子二哙、盎,哙子种、叔。    2 固生公,生于公元前231年(接近时间)亨年91岁。   盎公,生于汉初(公元前206年)前后,亨年60岁内。
  3 另,“有人袁英齐考证,‘盎其父是楚国人,绿林首领,不是固的儿子’。”(引自开榜整理的网上家谱中的注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6-12-8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在田、剑桥宗亲的关心。‘古’字应为‘...

感谢在田、剑桥宗亲的关心。‘古’字应为‘有’字,失误。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6-12-9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用袁酉两字发不贴子,连三遍。提示要注...

刚才用袁酉两字发不贴子,连三遍。提示要注册三字名,不知何故?是否原注册人都要重新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6-12-17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以上各位的参与和支持![audio0...

感谢以上各位的参与和支持![audio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6-12-17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救教: “秦末,裔孙...

救教:   “秦末,裔孙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九世孙袁生,玄孙干,封贵乡候,復居陈郡陽夏。八世孙良,二子:昌、璋。”《古今姓氏书辩证》  “秦末颇裔孙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九世孙袁生为汉高祖功臣,隐居不仕。传生元孙干,封贵乡候。复居陈郡。。阳夏八世孙良,舍人居汝南生二子,昌、璋。”
《袁氏世考》  请教的几个问题:
  1 ‘九世孙袁生’从那里起算?
  2 ‘阳夏八世孙良’又是从那里起算?
  3 ‘玄孙干’、‘传生元孙干’,两者不同,不知‘传生元孙干’是何意?    以上所说,诚请知者告之。谢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6-12-22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统谱中的袁氏流源
  说到姓氏流源,这是全国各个姓氏都关心的,十分重要的问题。这里有三点必须说明:  一 中国人的姓氏特别多,中国人的祖宗则特少。在中国一千多个常用姓氏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姓氏都可以上逆到黄帝、炎帝那。从炎帝、黄帝---胡公满,这段姓代繁沿史是全国各个姓氏都可以研究的。在这段历史时间里,就总的姓氏流源说,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不显得重要。这可不列入袁氏统谱必须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略。  二 妫满受封于陈国后,为陈胡公满。这时才有陈氏之主脉。从陈姓发展分支的姓氏有
24姓(一四川学者考证并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袁姓只是其中之一。故从陈胡公满---辕涛涂,这段时间的流源还是留给陈姓人研究好了。我有百分之百的理由相信,陈姓人有人,也有能力去研究。在此略。  三 陈宣公三十七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陈胡公的裔孙,陈国大夫陈涛涂以‘父王字为氏’改姓为辕涛涂。这就有了辕姓开基祖。这是划姓代的重要事件! 从辕涛涂---袁良
,这段时间才是我们袁姓,在袁氏流源研究中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为什是当务之急呢?  据我看到的网上宣传,大家都热心修一个全国袁氏统谱。为此成立的机构不算少,网站也有几家。都想在近年内修成。理清谱之根姓之源就成了当务之急!  为什么是重中之重呢?  全国修谱热已好几年了。就袁氏而论,有的已把当地的、本支的家谱重修了,有的正在开展,这是好现象。但,据我的观查,无论是新修的谱,还是老谱,无论是小支小房的家谱,还是大支大门房的大谱、甚至名谱。大都忽略了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从辕涛涂---袁良,这段时间到底有多少年?没有发现哪个家谱计算过!在这段时间内到底能繁沿多少代呢?没发现哪个家谱计算过!而这恰恰是袁氏这棵大树之根。是袁氏大统谱之主杆。试问,一个连根都不清、主杆也不明的家谱,她的意义有多大呢?所以搞清楚袁氏之根,才是修统谱时的重中之重。这是根本经验验。  在目前众多的家谱中,是如何表述从袁涛涂---袁良的关系呢?仅举几个例子:  浙江宁波---袁氏世序  固-盎-焘-恭-良  天顺原序---袁氏家谱序 九世生曰生,传四世曰干,其八世孙良  浙江奉化---世序   颇-告-政-生-干-良-昌  西门袁氏(民国版)   告-政-政的十三世孙干,夏干八世孙良,良次子璋  袁氏河南祭祖文告(2004年9月9日)  仲宣-突-桥-雅-颇-买-佚名-告-政,政的第60代孙袁昌,居洛阳,昌生袁安  江西七省联修谱2002年版袁氏家谱  庄伯-伯辕-涛涂-选-突-雅-颇(长为桥失考)-买-告-政-生-元-干-良-买-耀(?)  (以上资料見家谱网)  汝南袁氏-  袁颇九世孙为袁生,袁生生子袁玄,袁玄生子袁干。袁生元生袁干在西汉时被封为贵乡候。袁干举家从河洛一带迁徒至陈阳夏。袁干五世孙袁良,西汉平帝时举明经,任太子舍人。  抹乐袁氏----秦末汉初,有袁颇九世孙袁生(生说汉王略)孝武征和三年曾孙囗斩贱囗先勇,拜黄门郎,封内关候,食遗乡600户,薨,子经嗣,经薨,子山嗣。传国三世,至王莽而绝。袁良字囗卿,山之曾孙。讨江贼张路等,威震徐方卒于永建六年,良-璋-滂 (研究网首頁)
  从这八家的家谱可见,有一个共性。就是局限性、自我性、随噫性强了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 在袁良以前,基本上没有袁姓人记录袁氏家族事。其资料是外姓人记录的。  2 从涛涂---袁良,这之间所列的人员大都是从史料中查找的,而史料并没有把这些人员的互相关糸说清。修谱时噫测的多。  3 袁姓人自己修谱时,由于资料的局限、视也的局限,加上过份的依赖现成的和祖宗定下耒的。  4 忽略了时间慨念。  5 没让‘代间隔年’说话。等等。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选择以良公---绍公为主干的袁氏家谱耒解读。这支袁氏家谱基本上可以说是袁氏官位史,也是正统主支。若这个主支关系弄清楚了,也就是统谱树的主根、主干立起耒了。其它的事也就迎刃而解。  在上面的家谱中,有谱说良是干的五代孙,有谱说良是政的五代孙,还有谱说良是固的五代孙。良公真良,正印了过去的一句熟话‘共产党员是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是个能上能下的好干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为几位公计算下接近出生时间:  1 袁涛涂--公元前656年,立姓时应有30--40岁,他的出生接近年为公前690年  2 袁 颇--公元前484年,陈司徒时应有30岁,他的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514年  3 袁 告--秦末逃难时公元前208年,此时差不多30岁,他的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238年  4 袁 生--“秦末人,隐居河洛之间,高祖三年(前204年),汉王自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
。生话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荣阳,数岁汉算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是王深令荣阳成皋间”“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袁氏世考》《汉书》这里有个时间慨念,即公元前204年吋袁生还在为汉王出策,他隨汉王征战多年隐仕不出。岁数应有40--50样子,其出生接近年为为公元前254年  5 袁 干--封贵乡候。八世子良,平帝时举明经。干的资料不多至少他是西汉时人  下面耒看看汝南良长子昌系家谱《袁氏世考》、‘袁氏家谱网’
良-昌-安-京-汤-成-绍-熙-谦-宣-达-嵩-玑-天纲-令喜-异宏-恕已-建康-高-德文-进朝-
1       7        14
-忠义-敬初-象先     24
袁良(一世)---“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公元1-5年)
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公元25年)至成武令”。《后汉书》这段说明良在公元1---5年)
时为太子舍人,至多有25岁。那良的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25年  袁绍(七世)---官渡之战(前200年)战败不久就卒,此时绍应有40---50岁,他的出生接近年为公元150年  袁天纲(十四世)---“益州成都人,尤工相术。初,天纲以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至洛阳,时杜淹、韦子廷就之相。。天纲谓俺曰:‘公兰台成就,学堂宽搏,必得亲纠察,以文藻心’谓王曰:‘公三亭成就,天地相临,从今十年以外,必得五品要职”《旧唐书》从这段述说可以看出天纲在25岁左右,他的接近出生年应为6O7-25=公元582年  袁象先(二十四世)---“宋州夏邑人,自称唐中宗朝中书令,南阳郡王袁恕已之后。父敬初,太府卿,景赠司徒,附马都尉,袁敬初取朱温之妹为妻。袁象先即梁太祖朱温之外甥。象先在宋州十年,大肆授刮民脂民膏,积大量钱财。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象先以疾死于治所,年61岁,册增太师”。《二十五史解读》  从以上得,象先的出生年为924-61=863年  各公的接近出生年有了,我们绐排一下:  袁告---公元前238年,  ‘秦末避难于河洛’  袁生---公元前254年   ‘秦末人,隐居河洛之间’  袁干---公元前210年   干的八代孙良,30×7=210年  袁良---公元前25年  上面这个排列可以清楚的看到:  1 袁告和袁生是同时代人。作一个大胆设想,这两人是否就是同一个人?至少应是兄弟,不存在相隔九代之说!  2 袁生与袁干,用袁生的接近出生年为计算基础。袁干的出生年为254-4×30=公元134年。这个134年满足不了八世孙良的时间要求。134-25=109/7=16代间隔年,平均七代人都在l5岁时结婚生子是不可能的。以袁良出生接近年为计算基础,袁干的接近出生年为30×7+20
=公元230年。这比袁生晚24年近一代人,玄孙说就不成立。  到底是5对? 8对? 还是9对? 还是请代间隔年说话:  我们先解读一下汝南良长子昌系家谱  1 良(一世、公元前25年)---绍(七世、公元150年),共七代。在这个谱中,从良--绍
这一段的几代人都是史书上有名定位的。是完全可信的。25+15O=175/6=29.1代间隔年  2 天纲(十四世、公元580年)---象先(二十四世、公元863年)共11代863-582=28l
281/10=28.1代间隔年  3 良(一世、前25年)---象先(二十四世、公元863年)共24代。863+25=888/23=38.5代间隔年。这个代间隔年时间过大,是怎么回事?  4 绍(七世、前150)---天纲(十四世、公元582年)共8代人。582-150=432/7=61代间隔年。问题找到了。在这个家谱中1、2组段,代间隔年都接近30年,是可行的。第3组段也是总段偏高。问题出在第4段即从七世祖绍公---十四世祖天纲公之间少了七代人。  把差的7代加进总代里去,情况是啥样呢? 863+25=888/(23+7)=29.6代间隔年。约等于30代间隔年。很明显,只要在4组段内加七代人,全谱就通顺了。
  言归正传!还是讨论全袁都关心的重中之重吧。  一 从袁涛涂---到袁良之间有多少年?应有多少代呢?  涛涂(前690年)-良(前25年)=665/30==22代
  二 从涛涂---颇公(前514年)之间有多年?应有多少代呢?   690-514=176/30=5.8代约=6代
  三 从颇公---告公(前238年)之间有多少年?应有多少代呢?   514-238=276/3O=9代
  四 从告公---良公之间有多少年?应有多少代呢?   238-25=213/30=7代
  经过‘代间隔年’说话后,我们的统谱流源在涛涂公---良公之间的,各个时段的‘代’数就清楚了。什么‘八’、‘九’属噫说糸统。  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就是在相应的时段里,请相应的祖宗就坐。这不是个小问题,他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这不是那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就算的,他需要全袁氏都参加,有条件的都拿出一份谱祖名册耒以便共研究,最后形成一个较为理想接近史实的祖宗辈序耒。  为此建议:  一 有条件的齐动手,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书海里。先找出在公元前656年---公元元年,这段时间里袁姓人氏来。这是基础。  二 在找出的袁姓人氏中,认真考查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糸,出生接近年。以便请祖宗到他相应的座位上。这是袁氏流源研究之核心。  三 要解放思想,千万不要认为大谱、名谱、祖谱动不得。要有点大刀阔斧的精神,谱中对的部分给于肯定保留,吸收到统谱中耒。明显失误的要坚决给于修正。千万不要迷信名人
专家、古谱之言。经过自已大脑过一遍正确的部分收到统谱中耒,失误的采取不用主义。  四 尽快行动起耒,不能等!这是我们袁氏自己的事,我们自己该动手,与其等待他人研究的成果,不如自己动手来研究。只有这样收获才大,体会才深。  为袁氏统谱早日成功行动起耒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6-12-25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教: 《袁氏世考》中的袁...

求教:
  《袁氏世考》中的袁氏世系摘抄“涛涂---选---声子突---惠子雅---颇”
  在上面的世系中,涛涂、选、颇三位在《史记》、《左传》中都有记录,确有其人、其事。是可信的。  声子突、惠子雅两位不知出自何资料? 我查找了几天无收获。诚请知者告知。先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6-12-28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希望知者告之。提点线所也好呀。再谢!

真心希望知者告之。提点线所也好呀。再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1-1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权作新年贺词 祝全袁氏元旦...

权作新年贺词
  祝全袁氏元旦快乐!

义达、孟敕、资友、冠烛、admin、明輝宗亲好:  今写袁涛涂之文请指证。
          元旦新年开新篇 袁氏流源有新说  考袁氏流源,必考袁涛涂。是共识。  谈袁涛涂,当谈袁涛涂之父。世上没有无父之子。  看此文,得换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袁涛涂的父亲是谁? 是干什么的? 这是历史之迷。我们用历史耒解开历史之迷。有关袁涛涂的历史文献记录:  《史记》只有陈杞世家中“宣公三十七年,齐恒公伐蔡,蔡败……陈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诈齐令出东道。”的记录。  《左传》鲁禧公四年与《史记》记录相同。鲁禧公二十九年,“夏,公会王子虎、晋狐偃、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慗盟于翟泉,寻践土之盟”的记录。无论《史记》还是《左传》均没有有关涛涂世系的记录。  《元和姓纂》记录的涛涂世系是:胡公满--申公犀候--靖伯庚--季子忄昏--仲牛甫--?--?--?--?--?--庄伯--诸字伯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录涛涂的世系是:陈胡公满--申公犀候--靖伯庚--季子忄昏
--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庄伯--诸字伯爰--?--仲宣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  《通志》记录的涛涂世系是:胡公满--申公--靖伯--?--?--?--?--?--?--?--?--?--?--?--?--?--?--庄伯--诸字伯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以后诸书大都源于此。《元和姓纂》至宋时已颇散佚,“诞妄最多”,《容斋随笔》洪迈语。虽如此,《元和姓纂》也只记录了涛涂上七世,中间缺六代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照抄了《元和姓纂》中涛涂世系的全部另加噫哙五代人。郑樵字漁仲撰的《通志》与
邓名世撰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是同时代的作品。《通志》赞成《元和姓纂》说,不赞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而《古今姓氏书辩证》则完全赞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可信度怎样呢?  还是此书。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七十一下》(中华书局)如是说:“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杞,是为胡公。”这段文字有一点值得注意‘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于陈。’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于诸陈。’之语不符。杜预注‘此言以大姬妻遏父而生满,盖误’。  北宋欧阳修著《集古录》中的一篇《汉故三老袁君碑》,撰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載:“当为陈候,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如果欧阳修信此说,他应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涛涂世系中加上一位陈候。若真在涛涂上四、五、六任何一代上,换一位陈侯的名字。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涛涂世系整体都打乱了。因为任何一位陈公只有一位父亲,儿子可以多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涛涂世系中没有采用玄孙说,说明欧阳修也不赞成玄孙说。  难怪(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谱牒,故多谬误
”。现代人黄永年在古典名著普及文庫《旧唐书》的前言中说:“欧阳修、宋祁修的《新唐书》虽然增补了不少史料,但大部分的记述仍旧是承用了《旧唐书》,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改动,有时还改动的失真。今天我们读这两《唐书》,仍应以《旧唐书》为主,再用《新唐书》补其不足之处。”  涛涂世系,《史记》、《左传》、《汉书》、《后汉书》、《旧唐书》都没有记录或记录不全。维《新唐书》有切较全,不能不让人理解为噫哙的,可信度有限。  《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在涛涂父亲的问题上是一致的。“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这是后书抄前书的结果。要知道涛涂的父亲是谁? 是干什么的? 还得解读一下《史记》中的陈杞世家。  ‘陈杞世家’即是国君世系,也可以看成是陈氏家谱。  在‘陈杞世家’家谱中,从公元前1046年,胡公满受封于陈国为一世祖---陈哀公三十四年十一月陈灭(公元前534年),共512年,产生21位国君,16代人。  在这个家谱里,最早、最准确的时间定位是“陈禧公六年,周宣王即位。”即公元前827
年。陈禧公当在公元前833年即位。  从陈禧公(前833年)---陈哀公(公元前569年),共264年,有15位国君,11代人。这之间的平均代间隔年为:833-568=265/10=26.5代间隔年。  从陈胡公满(前1046年)---陈禧公元年(前833年),共213年,7位国君,六代人。这段时间的代间隔年为:1046-833=213/5=42.6代间隔年。 比平均代间隔年高16.2年,换句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少了两代人。(213/26.5=8-6=2)这是为什么呢? 从胡公满---幽公,这段时间陈氏家族没有设专职人员,严格地记录家族事。属于初立国,没经验打乱仗时段。  从幽公中期,陈氏发现或开始重示,并设专职人员记录自己的国事和家族事。从《史记》陈杞世家中,陈禧公开始---陈哀公三十四年,楚灭陈,每一个环节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就是证明。在‘陈杞世家’谱里,维一不清楚的,就是看不到涛涂“以王父为氏”的‘王父’的影子。让我们来找找看。  “诸,字伯爰,孙子涛涂以王父为氏”。这句话有四个问题值得研究。  其一,诸字伯爰而非辕。《史记》、《左传》都写成辕涛涂。作《史记》之人肯定知道爰、辕通用,即知道那为什么,只写辕涛涂,不写爰涛涂呢? 答案是易见的,涛涂用的是王父的字‘辕’,而非是爷爷的字‘爰’。  其二,‘以王父字为氏’,辕涛涂的父亲,名子为‘王’? 为‘王父’? 字为‘辕’是清楚的。要是这样倒简单了。成为:诸,字伯爰---‘王’或‘王父’字辕---以父字为氏。当然不会这么简单。  其三,涛涂‘以王父字为氏’,这里面有一个十分肯定的定义! 即涛涂的父亲或上几辈必须有一位是陈国的国君,而字必须是辕。涛涂的爷爷,字里虽有‘爰’,但不是这个‘辕’
,更重要的是他没当过陈国的国君。这个‘王父’当然不会是指申公、胡公了。这位陈君是谁呢?这要从涛涂的生活年代找线索。  其四,‘以王父字为氏’,这个王父即指辕涛涂的父亲。这位父亲有‘王’这个职位,又有‘辕’这个字,为什么没有名字呢?是记录人忘记了?显然不是!连想到辕涛涂的改姓,肯定是有人另有用意,或是双方协议的结果。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涛涂的生长年代当从利公元年算起。公元前699年---涛涂改姓(公元前656年),此时涛涂已有40多岁,正是担重任的时期。这期间在涛涂周围发生了些什么事呢?  《史记.陈杞世家》“利公者,桓公子也。利公跃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为庄公。庄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在这短短的七、八年里换了三位国君,而且是兄弟三人。老大名跃为利公,当国君才五个月而卒。老二名林为庄公,当了7年国君而卒。时间最长的属老三,名杵臼为宣公当国君45年而卒。  在陈宣公三十七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春天,齐桓公姜小白会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联军攻蔡,蔡败。又南伐楚,和平解决后,联军返回,准备借道陈国时出了问题。“陈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诈令出东道。东道恶,桓公怒,执辕涛涂”。《史记》  “秋,伐陈讨不忠也”《左传.禧公四年》这次代陈是因为辕涛涂不臣服齐国。只因许穆公死在军中,大军返回。  “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候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左传禧公四年》冬天齐国联军再次伐陈,陈国主动求和,从齐盟,齐联军才把涛涂放回。  在陈宣公三十七年发生的这件大事中,辕涛涂、陈宣公各自是如何表现的呢?  辕涛涂身为撑管军队的陈国大夫,在得知齐国联军打算借道陈国时。涛涂没有及时向陈宣公报告,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是私下和郑国商议,让齐联军走东道。被申候出卖后,涛涂被齐联军捉去。问题是:涛涂是陈国大夫,知道为臣之道,那他为什么敢小视陈国国君,而自作主张呢? 他把自己当成准国君了。辕涛涂被关在齐国时,照样不臣服齐国,不从齐国盟,遭致秋天齐联军伐陈。冬天再伐陈,直到陈宣公、辕涛涂都求和,从齐国盟,才结束。齐国也是大国之一,又组有联军,有重要事项不去和陈宣公讲,反而看重一个大夫---辕涛涂。在齐国人眼里:辕涛涂已经是个准国君了。  辕涛涂有没有可能成为陈国之君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把辕涛涂的父亲理解为利公跃
,字辕,一切问题就顺应而解了。利公跃即位时岁数不会太大。厉公卒,利公跃立。当年不过22--25之间,(涛涂1岁左右),五月卒,中弟林立为庄公,七年后庄公卒,小弟杵臼立为宣公。此时宣公当在25--28岁左后,涛涂才8岁左右。   在古代,国君卒后,其弟可以接班。但弟接任卒后,必须还位于长兄之子,否则就为大逆不道。就‘陈杞世家’也是如此,“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为孝公”。这样才能相安无事。兄无子,弟卒后立其子是应当的。  庄公卒时,涛涂只七、八岁,只得立三弟杵臼为宣公。谁知宣公运气好,一干就是四十五年。后来涛涂长大入朝后,他也没办法只有等待。心想当陈君是早晚的事。这正是涛涂敢小视宣公,自作主张的内在原因。也是齐国看中涛涂,大事让涛涂表态的原因所在。  陈宣公为陈国之君。当齐国联军想借道陈国时,先是不知情,等他知道时辕涛涂已被齐国人捉走了。且看宣公是如何处理此事的。  一 宣公不急于解决  在宣公看耒,外国军队想借道,这么大的事,你涛涂也不报告就自作主张,根本没把我这个国君放在眼里。被齐国捉去是你自作自受。涛涂是春天被捉走,一直到秋天,宣公没拿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耒。到齐联军伐陈时,宣公当利用许穆公卒于师,这个机会从齐盟,改善两国关系救回辕涛涂。宣公没有按照常人想法,‘涛涂是为陈国利益,开罪齐国而受罪,应尽快解救陈国功臣’去做。  二 宣公想借刀  宣公,一个60多岁的国君。他自然知道,涛涂的存在对他本人的国君之位没有大的仿碍
。一想到自己归天后,要把君位传给兄长的儿子涛涂,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总是不干心。宣公采取按兵不动策略,任你涛涂继续跟齐国作对,假齐人之手。齐国并不想担一个杀准国君的罪名。  三 宣公、涛涂之间可能有某些约定  春天齐国捉走了涛涂。陈宣公没采取营救措,陈涛涂又不臣服齐国。齐国没办法,为了国威,只好在冬天再次组织联军伐陈,以示杀涛涂、灭陈国之态。在大军压境下,涛涂自然会想得到。陈国将灭,当陈君无望。靠宣公救是不可能的,只有臣服齐国,才有生存之路。陈宣公也知道,不从盟齐国,国将不保。只好让一步,和涛涂暗定,只要涛涂放弃继位权,保你不死
,并世袭大夫位。涛涂本耒对姓陈的不救他而生气,为了生存,为了后代,不如以王父字为氏
。彻底消除了宣王的疑心。当众盟国宣布陈涛涂改为辕涛涂。此后陈宣公又干了八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完全有条件,能将陈杞世家有关涛涂部分改写。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也确实需要这样大胆地想!  辕涛涂的父亲---陈跃,利公,字辕。再向上世系为《史记.陈杞世家》世系。

这只是个人之言,请观者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