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的辨证法 题记:改革开放前,“大锅饭”把社会主义越吃越穷,古老的中国不得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包产包户后,许多地方农民负担问题又有所反弹。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又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谷城县三里桥村探索出了一套靠壮大集体经济来带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谷城县三里桥村,地处城域,面积1.2平方公里, 拥有县城三分之二的繁华地段。过去,这个村身处宝地反闹饥荒。1976年村集体经济余额只有1184元,村组集资、摊派、捐助项目多达18个,人年均负担135元。而今, 村也还是这个村,人也还是这些人,199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不仅农民的“三体五统”、集资建校等一切负担没有,而且医疗、保险、水电都实行了免费,集体向农民“倒分配”的比率数额逐年以15%的速度增加。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饱暖衣食,再立个三位数的存折。改革开放后,山外的春风吹进了谷城,也复苏了三里桥村民的经济意识。人们不再怕被扣上“资本主义尾巴”的帽子,开始时是一早一晚地上街肩挑手提的小卖小贩,后来是车推担挑,再后来干脆租上门面,大明其白地当上了“商人”。村里第一年不仅不向经商的农民收取任何的费用,而且要求他们每人当年要立一个三位数的存折。事实上,首批进城经商的农民当年手上的余钱还不止三位数,多的已达4000元。看到别人手头有了活套钱,心里也痒痒,后起步的一年也能赚上个丰衣足食。 商业能富民,但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轧钢厂让人尝到了办工业的甜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市场进一步活跃。到1990年,三里桥村户营经济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个体户猛增到189户。 就连原来那些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缺劳力的“四缺户”也行动起来,村支两委站在身后为经商的农民撑腰鼓劲,个体经济迅速占集体经济的66.5%,一批10万元户首次涌现出来,全村平均生活水平超过小康的标准。农民富了,与个体经济发展的步伐相比,集体经济显得相对滞后,集体经济不够充实,直接导致了农民负担居高不下。为了彻底解决农民的负担问题,报着试试看的想法,1987年,村里投资17万元办起了轧钢厂;该厂当年便向村里上交利税8万元,相当于十几个个体商业者或第三产业单位的上交额。这使村支两委看到了今后壮大集体经济的希望,也尝到了办工业企业的甜头。 得千军易,挑一将难。办工业的学问挺大。三里桥村到1994年只有轧钢厂一家工业企业。厂长钟文权原是一名大队拖拉机手,为人厚道,热爱集体。凭着他的智慧,用旧设备打破了大厂的专家对该厂所下的“能出6个不能出8个钢”的断言。上交额以每年20%的速度稳步增长。 随着形势的发展,三里桥村认识到发展工业已该不容缓。本着个体经济多元化,集体经济集团化的总体思路,1995年他们实行了村办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的迅速转轨。兴建了三里桥工业小区。投资30万元兴办了银桥制鞋厂、投资450万元兴办了银桥制箱厂、投资150万元兴办了彩印包装厂。工业企业全面起步,并初步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现代化。1996年全村实现工业产值5600万元。 对三里桥来说,办工业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他们不管是在吸引外资,还是就地启用能人方面都十分注重对企业负责人的全面考查。前年底,福建一位投资商来三里桥合资办厂,但其经营不善,半年亏损70多万元;根据合同资方股份将尽。三里桥村答应了资方的请求,大胆启用能人,接管了企业。并对企业实行动态跟踪监督和财务内审。该厂当年又盈利80多万元。三里桥建筑安装工程队原面广摊子大不好管理。1989年实行了改革,只给了唐国海一块空地。唐国海白手起家办起了银桥预制厂,当年给村里上交3万元。现在企业靠滚动发展,不仅每年上交资金递增1至2万元,而且建起了装修队、停车场,盖起了办公楼。银桥制箱厂曾因种种原因四面楚歌,日子维艰,94年换上了马文,一年便起死复生。村属几个服务型企业中,原先经营作风不过硬,十多人的企业还不抵一个个体户的上交额。1994年底对这些部门实行了“闪电清理”,查出漏洞50多万元;并立即封账“换血”大改组,使这些企业真正展示其地域优势,地圆其值。 三里桥村起初靠“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办企业,引资、合资或联营,但在经营过程中,并不是放任不管;加强对这些企业的内审外查,是他们得于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他们同时鼓励能独资的尽量独资,可以减少许多中间环节。三里桥村走工业富民富村之路已十分可喜,在办工业中他们依法行事做到警钟常呜更是可贺。所以这里的企业能办一个、成一个、壮大一个。 农民富了,集体富了, 三里桥人还有何求? 预计到1997年底,三里桥村企业产值累计可达2.286亿元, 村级固定资产可达18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可达3000元。有了钱,实现两个文明同步走才不成为一句空话。村支两委主动出击给自己肩上加担子,抓农民素质的提高,着眼未来,又提出了“夺全县第一,争全市十名,闯全省百强”的“九五”计划。在坚定不移的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提高人的素质、改变村域环境、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来抓。集体富了,他们不是想的吃干喝尽,而是想着滚动发展,想着为农民办实事。1996新投入资金110多万元, 完善配套了工业、运输、建筑、服务、环境等16项设施,为农民引了水、牵了闭路线,80%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还为农民办了医疗、养老保险,两年投保1200多万元。村里特设了奖学金制度,96年为考上华师的陶守章颁奖2500元。集体向农民实行“倒分配”,虽然从数量上谈不上可观,但它说明了该村在农民负担问题上已发生了一次实质性的飞跃,说明了该村农民真正无负担。近几年,三里桥村已先后获得省级企业发展先进单位和市文明单位等15个荣誉,其中省级表彰就达5次。 从增加集体经济实力入手,进而完全减轻农民负担。三里桥的“加减法”,灵! 本报记者 刘春燕 通讯员 袁资有 王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