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特区老人10年兴学记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立量 发表于 2006-1-17 12: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陈天长
<--enpcontent-->

  


  古县汀州,画眉桥畔,有座依山傍水的花园式学校。校门口的两根门柱顶部造型别致,仿若两顶博士帽。占地1.19万平方米的校园里,花圃绿树相映成趣。教学楼、综合楼、图书室、师生宿舍楼和食堂窗明几净、熠熠生辉。


  这便是今年已82岁高龄的厦门市离休老干部袁连寿在老区长汀创办的九年一贯制的“凌志学校”。为了山里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能上学,并非富翁的袁老10年如一日,*一片赤诚之心四处奔走劝募资金370多万元。就在前不久,袁连寿在学校察看时,担心台风暴雨会造成学校食堂后山滑坡,为了确保师生安全,他又一次性拿出3万元离休工资帮助学校建起了挡土墙。


  袁连寿老人年轻时曾经在这片红土地上生活战斗过,对老区人民怀有浓厚的感情。1994年12月,他和几位当年的老战友一起回到梦萦魂牵的长汀县策武乡南坑村,故地重游,看到这里的南坑村小学残破不堪,仅有四五间破土屋,心情十分沉重。他当即掏出自己积蓄的4万元,捐给学校修理校舍。


  回到厦门之后,袁连寿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光*修理是解决不了南坑小学的落后面貌的。于是,他立下宏愿,要帮助南坑村的孩子们建一所全新的学校。建校舍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光*自己是不行的。袁连寿和几位老同志一合计,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凌志扶贫协会”。他把自己的5万元积蓄和在国外工作的亲友给他拜年的红包2000美元拿了出来。接着,他和几位老同志一起,不顾年迈体衰,四处奔走呼吁,向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人士讲明为老区贫困村建校的设想,劝募善款。许多人都被他的兴学义举所感动,纷纷向凌志扶贫协会募捐。台胞宋先生还亲自跑到南坑察看,深为袁老义举所打动,捐助了价值3万元的图书、电教设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袁连寿终于一分一厘地筹集资金262万元。在长汀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袁连寿亲自挂帅,组织人马,从1995年初开始重建南坑小学的校舍。一所崭新的、配套设施完善,包括幼儿园部、小学部、初中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矗立于南坑村,校园面积比原来扩大了20倍。


  南坑村还相对贫困,有不少村民的子女上不起学。对此,袁老出面发动厦门华美烟草公司工会捐资40万元,建立起奖学基金,资助贫困生。他自己节衣缩食,也长期资助3名贫困生上学。在他的感召下,有30位厦门人加入了助学的行列,每人自愿资助1名贫困生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


  袁连寿老人的心血没有白费。10年来,凌志学校不仅育人环境得到优化,办学条件堪称全县农村中小学一流水平,而且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2004年以来,小学部教学质量跃居全县前茅,初中部中考成绩也跃居全县中上游,升学率达88.9%。


  特区老人在老区的兴学义举随着凌志学校这颗山岰里升起的希望之星不胫而走,传遍了汀江两岸。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立量 发表于 2006-1-17 12:29:00 | 只看该作者

南坑:闽西银杏第一村 2004年08月1...

南坑:闽西银杏第一村 2004年08月16日 15:06    来源:闽西日报

  远山近山,重重叠叠,一排排整齐的银杏挺立在山腰上。郁郁葱葱,蔚然成林。走进一看,满山茂盛的银杏树,有的已经挂果,果子压弯了枝条。记者近日在长汀策武南坑村银杏生态园看到,这里已成了我省银杏生产规模较大的基地之一,被誉为“闽西银杏第一村”。

  南坑村原是全县有名的贫困山村。“山光人穷,山穷水尽”、“山上无资源,人均八分田,卖柴换油盐”是对南坑村的形象描绘,20世纪90年代初,南坑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700元,因此被讥喻为“难坑村”。1994年,在厦门市汀籍老同志袁连寿和夫人、全国扶贫状元刘维灿女士的帮助下,该村筹集资金创立了长汀县凌志扶贫协会,该协会帮助南坑村确立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实行智力扶贫与开发扶贫相结合的方针,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路子,牧、沼、果一起上,在向经济、环境、生态要效益同时,全村实施“希望工程”和“绿色工程”,这项工作得到了全国扶贫基金会原会长项南同志的大力支持。

  南坑村拥有丘陵地1万多亩,其中可植树种草的面积约8000余亩,全村210户,现每户种植银杏多者千株,少则三五百,全村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种植果树12万余株,其中银杏 10万株。1996年开始引种时,南坑村两委每人带头种上100株的银杏嫁接苗,经过七八年的努力,这些早期栽植的银杏80%已陆续开花结果。南坑人看到了收获的希望,年年种植推广银杏的热潮不减,他们科学规划山场,使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现在的花果山。目前,经过加工的核仁每公斤价格30元至40元,市场货源仍非常紧缺。几个山头还建有一排排猪舍,每个山腰又设有沼气池,山上的猪粪便用水管流到沼气池中储存,再把肥料灌输到银杏树蔸下,同时,每株树蔸下还种上黄豆,秋后这些黄豆叶子以及枝秆统统用泥土封盖回去,促其腐烂,来年春天又变成银杏的最佳肥料。如今,南坑村90%以上的山头被绿色覆盖了,山绿了,水也多了,全村养鱼面积也从1994年的25亩增加到现在的208亩,增加了7.24倍。

   1999年秋,南坑村发动厦门市的社会团体和热心扶贫人士筹集资金,成立了“厦门树王银杏制品有限公司”,公司向南坑村租赁山地2309亩,交山地租金30万元,创办无公害、生产、休闲为一体的银杏示范生态园,至今种植银杏5万余株。 预计到2010年,全村白果产量可达83万公斤,价值20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厦门大学还在南坑村建造了两栋楼房,作为银杏生产研究所和银杏生态园的加工作坊。如今,长汀全县推广种植银杏嫁接苗15万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立量 发表于 2006-1-17 12:30:00 | 只看该作者

“难坑”如何变“富坑”《县域经济...

“难坑”如何变“富坑”

《县域经济》周刊 -> 2002年第31期
陈天长 程璧晖
走进福建省长汀县策武乡南坑村,只见山头果树飘香,村道平坦如带,庭院猪鸭成群,全村实现了人均5亩果,户养10头猪,人均纯收入达到3343元,成为全县有名的小康村。然而,仅仅是在几年前,“山光、地瘦、人穷”是这里的写照,1992年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村民们仅在八分地里种粮食,*上山砍柴割草进城卖为生,南坑被当地群众称为“难坑”。“难坑”是如何变成“富坑”的呢?
  村民们无不感慨地回答是:“这里的变化凝结着廖老主席的扶贫情结!”
  南坑,地处长汀县城南10里的画眉桥畔。1995年,龙岩市扶贫开发协会长汀办事处主任廖英武,联系厦门市民政局原副局长袁连寿,全国扶贫状元刘维灿夫妇,成立长汀县凌志扶贫协会,将南坑村作为重点扶贫村。村两委根据南坑荒山多的实际,把发展种养作为脱贫突破口,他们专门聘请了2名农艺师和一名畜牧兽医作技术指导,创办了凌志果协会和养殖协会,实施“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采取“统一规划、连片开发、有偿扶持、分户经营”的方式,做到项目、资金、技术三到户,发动村民上山种果,及时从外地调入一批瘦肉型良种猪,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在这艰苦创业的日子里,老廖为确保高标准种植果树,常年累月不顾严寒酷
  暑,从这山头爬到那山头,检查质量。连果穴挖得标不标准,肥料下得充不充足,他都要亲自过问和查看。1995年春,南坑有135户农户种油柰460余亩,1997年8月产鲜果9.4万公斤,销售收入14万元,亩收入298.4元,产果收入千元以上的有44户,收入接近或超过借款额的有8户,种果3年就取得这样的好收成,极大地鼓励了村民种果的积极性。1997年春,南坑村又启动“种植银杏,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的绿色工程。四年间,全村已种银杏嫁接苗39026株,户均185株,成为闽西银杏第一村。1999年秋又引进厦门银杏制品有限公司在南坑村租赁山场2309亩,创建了“银杏生态园”。南坑村变了,山头果树青青,全村已种果4000亩,户均19亩,2001年种果收入35万元,母猪存栏152头,出栏仔猪2500多头,出栏菜猪883头,养殖业纯收入达74万元。果种多了,猪养多了,南坑村又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发动村民建沼气池160口,猪、牛粪进池产沼气,沼气点灯煮饭,沼液、沼渣肥田、种果,良性循环。村民袁连昆,山上种果25亩,庭院养猪100多头,建了4口沼气池,“养猪赚不赚钱,回头看果园”,年收入10来万元,被评为福建省学科学、用科学标兵。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廖英武和村两委在南坑实施“素质工程”。在凌志扶贫协会支持下,他们以办好教育抓起,投资3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九年一贯制“凌志学校”,实现了班班有电视,配备多媒体功能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投影室、语音室,成为全市一流的农村学校;投资70多万元,兴建了集村两委办公、农民娱乐、水果批发、图书阅览为一体的近千平方米的“农民之家”。同时配套了绿地、银杏公园等,成为村民增强素质的阵地。南坑村还办起了宣传种养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表彰先进,交流致富经验的村办简报,家家户户一份,提高了村民们的素质。从1996年起年年都开总结表彰大会。开始几年是表彰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受表彰的村民披着“一人先进,全家光荣”的红绶带,胸戴大红花,敲锣打鼓送进会场,把村民们的心煽得热热的。2000年起,老廖与村两委一道,在村里评起了劳模,规定以户为单位,在村劳动以种养为主,年劳动力收入超过一万元的可评上劳模。两年来,全村已评出14名劳动模范;今年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全村还评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标兵6名,使全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游手好闲赌博成风的不良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勤劳向上,学先进、赶先进的正气,南坑村被评为市文明村。
  本报通讯员 陈天长 程璧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