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横塘袁氏始祖袁孝显考究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yuanscn 发表于 2024-6-21 15:2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横塘袁氏始祖袁孝显考究
作者:练继圣,宜春市袁州区国资办干部

一、袁孝显简述
袁州袁氏为东汉隐士袁京(69年-142年)后裔,尊袁京父袁安为一世。袁安廿七世裔孙袁缙,字光华,贞元四年,袁缙父与袁级归湖州,袁缙与二弟袁绅至袁州韩塘桥背结庐而居。袁安卅一世裔孙袁皓,字退山,号碧池,咸通六年会试第卅二名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袁安卅五世裔孙袁天成,生乾德元年(963年),殁天禧二年(1018年)。又传二世,为袁安卅七世裔孙图东,字迩臣,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因“不愿事权贵,弃仕归袁州隐居北门岭”,出枢机、枢斗、枢极、惟机四子。长子枢机出九子:西堂、西园、西苑、西池、西兰、西泉、西元、西圃、西玉。其次子西园号德叟,生嘉佑五年(1060年),殁绍兴廿二年(1152年),为袁安卅九世裔孙。迁居袁州韩塘桥背,扩建祠堂题新祠为:繁禧堂。
西园次子百宫,生元佑二年(1087年),殁乾道三年(1167年),共出十子。即发脉为袁州袁氏九塘:长子孝频(汉高)为洙塘祖;三子孝顾(汉安)为雁塘祖(今渥江火山下);四子孝颋(汉云)为泗塘祖;五子孝愿(汉明)为梅塘祖(今楠木槐溪);六子孝宏(汉宏)为九塘祖(今柏木茶园);七子孝顿(汉国)为严塘祖(今三阳泉塘);八子孝颜(汉卿)、九子孝颂(汉真)为美塘祖。次子孝显(汉宗)与十子孝顺(汉昌)承父业,仍住韩塘,尊祖父西园为韩塘祖(注:韩塘袁荣斌《宜邑韩塘繁禧堂袁氏迁徙考》载:孝显十弟孝顺迁严塘,且将孝显一辈名字中,字汉*的汉字记载为睿*的睿,此二论述未考证)。后孝显(汉宗)曾孙廷正,于1199年迁居寨下横塘,为横塘祖。
袁氏族谱载:“袁氏之族,繁衍四溢,亦有自来。在城有北关岭上袁,在乡则有九塘袁。”
横塘村干部袁小红、袁国洪提供的手抄本记载:百宫次子孝显,字汉宗,行名发二,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梁克家榜),官至大理寺评事,淳熙中为屯田郎中。生政和七年(1117年),殁绍熙五年(1194年),葬蜘蛛结网形。娶萧氏,封安人,生殁未详。生五子:仲成、仲清、仲高、仲达、仲隆。
又据同治《宜春县志》卷八人物·孝友记载:“袁孝显,名烈,以字行。绍兴庚辰(1160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袁州邑志》载:“孝显,宋绍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此二处记载与现横塘族谱相同。但与横塘村干部袁小红、袁国洪提供的手抄本记载相异较多,如袁孝显父亲是谁和本人行名均不同。不过,根据宋史资料记载,袁孝显“绍兴庚辰(1160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是有史可查,勿庸置疑的。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可基本理清孝显的简历:袁孝显,东汉袁安四十一世裔孙,1046年进士袁迩臣四世孙,袁百宫次子。字汉宗,行名发二,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梁克家榜),官至大理寺评事,淳熙中为屯田郎中。生政和七年(1117年),殁绍熙五年(1194年),享年78岁。葬蜘蛛结网形。娶萧氏,封安人,生殁未详。生五子:仲成、仲清、仲高、仲达、仲隆。与其十弟孝顺住袁州韩塘桥背,共为袁州袁氏韩塘祖。其曾孙袁廷正始迁袁州横塘,为九塘之一的横塘祖。
二、枢机与孝显是父子关系吗?
据同治《宜春县志》卷八人物·孝友记载:“袁孝显,名烈,以字行。绍兴庚辰(1160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告终回籍,旁通形家言,(因相度地形),与父枢机,由袁山卜居县北(鸡冠岭)横塘。父子惟以孝友为训,绝不谈及势利。”《袁州邑志》载:“孝显,宋绍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请终养回籍。旁通形家诸书。因相度地形,与其父卜宅于县之北乡鸡公(冠)岭下横塘,因家焉。父子居家,惟以孝友训其子弟,与泉石麋鹿为友。殆易所谓高尚其志者欤。”
又据袁州横塘袁氏族谱载:“孝显,高祖父天成,曾祖仁和,祖迩臣,父通圣,母樊氏。讳烈,以字行。宋绍兴三十年进士,官大理评事。始迁横塘,享年八十五岁,生殁年月时缺。葬本乡归德里(即今芦村乡韩塘)牛车下织女穿梭形(有坟图和墓照载卷首)。娶分宜宋氏,年七十一卒,葬吞塘虎形。继娶肖氏,生殁缺,葬分宜城南河背岭虎形,现有墓碑存。孝显生五子:长子仲成,次子仲清,三子仲高,四子仲达,五子仲隆。”另据袁州横塘袁氏族谱记载:“孝显……鉴于朝中权奸专横,仕途坎坷,因此弃官为隐,相源择地,远徙于横塘,系今横塘袁氏始迁祖。”再据袁孝显十五世孙邑庠生一唯,于崇正十四年(1641)作《请叙疏》:“而评事孝显公则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乾道八年(1172)致政,九年(1173)徙居横塘者也。”
以上记载说明,袁孝显为寨下横塘开基始祖,是“乾道八年(1172)致政,九年(1173)徙居横塘者也”,且与其父枢机一起迁居横塘的。根据上述横塘袁氏族谱、同治《宜春县志》、《袁州邑志》等记载,孝显为枢机三子。那么他果真为横塘袁氏始迁祖吗?
我们在此讨论孝显是否为横塘袁氏始迁祖前,先讨论一下孝显与枢机是否为父子关系?
根据横塘袁氏族谱记载,袁孝显父为枢机,祖父迩臣。又据同治《宜春县志》载:“袁孝显,名烈,以字行。绍兴庚辰(1160年)进士(梁克家榜)。”“迩臣,号图东。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袁迩臣为孝显祖父,根据《南唐·北汉·北宋宜春进士》载:袁迩臣为庆历六年丙戌贾黯榜,该榜江西有56位进士,袁迩臣居53位。通过两个中进士时间对比,我们发现这爷孙俩实际相隔时间为114年,这按正常情况下是有悖常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横塘谱载迩臣与孝显、枢机与孝显为祖孙、父子关系的论述,难以成立。
此处须说明了一下:横塘族谱出现如此“拉郎配”的错误,那为什么同治《宜春县志》、《袁州邑志》等错成一样了呢?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同治《宜春县志》、《袁州邑志》等记载,本来就是根据族谱史料而编写的。
为此,笔者通过查阅横塘村干部袁小红、袁国洪提供的手抄本,更证实迩臣与孝显、枢机与孝显为祖孙、父子关系,是错误的。该手抄本记载:迩臣子枢机,枢机子西园,西园子百宫,百宫子孝显(注:横塘村干部袁小红、袁国洪提供的手抄本,有一问题须作考证:孝显三子仲高生于绍兴十二(1140)年,而其子广微生于绍兴廿六(1156)年,仲高14岁得子,不合常理!以此推理,广微是否为孝显长子仲成所出?)。
此处明确:孝显为迩臣四世孙,为枢机曾孙,且如此关系才符合迩臣与孝显中进士时间相隔114年的事实。将手抄本与现存横塘谱对照,发现横塘谱错将孝显与韩塘繁禧堂一世西园等同成一人了,以致枢机与孝显之间少算了两代人,由爷与曾孙关系直接变成了父子关系。笔者认为,造成此错误的原因,是撰谱者见袁京公卅九世裔孙西园共九兄弟,与开基地“九塘”数字相同所误导。
既然,已证明横塘族谱中所载枢机、孝显非父子关系,是横塘族谱记载有误,那么横塘族谱中关于孝显始迁横塘的记载,又是否属实呢?
又根据横塘村干部袁小红、袁国洪提供的手抄本记载:横塘袁氏始迁祖为袁安四十四世裔孙、西园六世孙、孝显曾孙袁廷正。廷正:行毓一,孝显曾孙,庆元五年(1199年)由芦村韩塘迁居寨下横塘,生1177年,殁1206年,生嘉缙、嘉绅、嘉绀、嘉采四子。由此可下结论,廷正始迁横塘,非孝显也!
三、孝显是横塘始迁祖吗?
前文已论述:廷正始迁横塘,非孝显也!但现横塘袁氏族谱、《宜春县志》等,为什么会通篇累牍记载孝显始迁横塘,甚至具体到了细节记载?如:《宜春县志》、横塘谱均记载:“袁孝显,名烈,以字行。绍兴庚辰(1160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告终回籍,旁通形家言,(因相度地形),与父枢机,由袁山卜居县北(鸡冠岭)横塘”;谱载《原叙二》:“至大理公卜居横塘为始迁之祖”,《原叙五》:“天成公五世分九塘。相原度地而迁横塘自评事孝显公始然。”
且横塘谱中,争论孝显是否为横塘始迁祖时,还提到了另一名字:元亨。横塘谱载:元亨为孝显八世孙(注:实为六世孙)。袁安四十六世裔韩塘袁氏一辈,有“十九亨”之说,元亨即为这一代裔孙。据横塘谱载:孝显与元亨谁是横塘始迁祖一问题有争议,且非此即彼。如:横塘谱载起涛著《追祀始祖大理公记》:“见我族不祀大理公,而祖元亨公。辄疑且怪焉。……大理公于乾道九年(1173年)卜居横塘,自世迄八世,后先徙去于山田、安福、丰城、长沙间,不可胜数。”“惟元亨公远绍孝显公之绪。”《江督公自录》:“宋南渡有孝显公,中绍兴进士。历传元亨公避元乱,卜居宜春横塘,始为横塘人。”如横塘谱《重修六柳书院征文启(裔孙公撰)》:“徙居横塘者为评事孝显公,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传八世而生始祖元亨公。公以前八世屡多迁徙,至公而奠厥居焉。”《请叙疏》载:“孝显公八世至元亨公。前此胡尘飘忽。元亨公守横塘而辑光焉。”横塘谱《原叙八》:“以大理公为始迁祖,递而下之传八世,又自分十九亨之分,以吾元亨公为始迁祖。”《两堂表》(孙芳杏记):“大理公以下之八世,斯既共尊元亨公为始祖,不等诸八世以后之伦。”
然而,元亨本人却认可孝显为横塘始迁祖的。横塘族谱《原叙三》(袁元亨撰)记:“……,大理公于是欣观卜之吉,感诞育之祥,乃世居于兹,迄今凡八世矣。”又载:“宋绍兴孝显公举进士,官居大理。至乾道八年(1172)致政,始与昆弟计析居焉。其嫡长者仍住袁山。其九人分住九塘:今之严塘、泗塘、洙塘、雁塘、韩塘、梅塘、美塘、九塘。大理公卜居是地,名日横塘。遂与长子仲成,次子仲清治宅于西。不数年,而余祖仲高及叔祖仲达、仲隆生焉。大理公于是欣观卜之吉,感诞育之祥,乃世居于兹,迄今凡八世矣。”
通过前论我们可得结论:横塘始迁祖为袁安四十四世裔孙袁廷正,那横塘族谱为什么会讨论:孝显和元亨谁是横塘始迁祖的问题呢?究其原因,还是横塘族谱中,将孝显与西园混淆成一人所致。
横塘村干部袁小红、袁国洪提供的手抄本载:元亨实为孝显六世孙;廷正亦为孝显祖父西园之六世孙。我们可以推理一下:既然将孝显错认为西园,那么同为六世孙的元亨便自然会错认成廷正了。其实,此处也间接证明了孝显与枢机非父子关系,而是中间少了两代人(即八世孙少两代为六世孙)。因此,横塘袁氏后人便出现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尊廷正为始迁祖;第二种是因百宫十子已开基八塘(注:长子孝频为洙塘祖;三子孝顾为雁塘祖;四子孝颋为泗塘祖;五子孝愿为梅塘祖;六子孝宏为九塘祖;七子孝顿为严塘祖;八子孝颜、九子孝颂为美塘祖。次子孝显和十子孝顺仍住韩塘,为韩塘祖),而孝显曾孙廷正迁居寨下横塘,只是孝显死后五年的事,因此横塘后人,尊廷正高祖父孝显为横塘开基始祖,也是合符情理的。且圆“百宫十子出袁州袁氏九塘”之说。这就是出现,孝显和曾孙廷正两种始迁祖说法了。又因后人将廷正错认为元亨,故族谱中便出现:孝显和元亨谁为横塘始迁祖的讨论了。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廷正实为横塘始迁祖,而横塘袁氏后人尊孝显为横塘始迁祖。
四、大理寺评事是什么官职?
孝显为绍兴庚辰(1160年)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以致袁氏家谱中多尊称孝显为大理公。后为屯田郎中。那么大理寺评事和屯田郎中,各是什么的官职呢?
《后汉书·百宫志》本注曰:“掌平决诏狱”。魏晋后无左右,直曰廷尉平(评)。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则称大理寺评。隋唐时称大理(寺)评事,与大理正、司直同为法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由大理评改为大理寺评事,时置48人,掌推按刑狱,为正九品官。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减至十员,从八品下,掌出使推覆,后加为十二员。北宋初犹有定员,与大理正、丞分掌断狱,其后别置详断官,本官遂为寄禄官。元丰改制,置十二员,凡隶左断刑之事务则与大理司直详断。南宋减为八员,正八品。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置三员,正八品,掌推按,参议疑狱、披详法状。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减契丹评事一员,完颜永济大安二年 1210)减汉一员。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左评事四员、右评事八员,正七品。永乐元年(1403)改左、右员,如刑部、都察院诸司道,各带管直隶审录,二年复旧。弘治元年(1488),裁减右评事四员。至此我们已清楚,大理寺评事为“掌平决诏狱”,即掌管刑狱、断案等,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部门。在南宋时大理寺评事为正八品官,为中央政府官员。比县令(一般正七品)略低,比县丞、主簿等职高。
五、孝显是否任职屯田郎中?
根据横塘村干部袁小红、袁国洪提供的手抄本记载:百宫次子孝显,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淳熙中为屯田郎中。而同治《宜春县志》卷八人物·孝友记载:“袁孝显,名烈,以字行。绍兴庚辰(1160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袁州邑志》载:“孝显,宋绍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又据《宜春县志》、横塘谱记载:“袁孝显,名烈,以字行。绍兴庚辰(1160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告终回籍,旁通形家言,(因相度地形),与父枢机,由袁山卜居县北(鸡冠岭)横塘”,“乾道八年(1172)致政,九年(1173)徙居横塘者也。”
通过查阅上述史料,我们发现对孝显入仕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孝显官至大理寺评事,直至致仕(1172年),并尊称为大理公;一种是孝显除官至大理寺评事外,还于淳熙中为屯田郎中。那么,屯田郎中又是什么官职呢?
东汉末年曹操接受其部下枣祗的屯田建议,设“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屯田许昌城下。晋代于尚书省设屯田曹。唐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一员,秩从五品上,屯田员外郎一员,秩从六品上。其职掌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田郎中虽为尚书省工部四司之一,但久已有名无实,各地军事区域进行屯田时,皆由各地长官主持。
宋在工部下亦设屯田司,置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及其租入种刈,兴修给纳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于工部内设屯田司,置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掌屯种、抽分、薪炭、夫役、坟茔之事。凡军马守镇之处,有转运不给,则设屯以益守备。清代亦在工部设屯田司,掌修陵寝工事,及办理王公百官坟茔之事。大祭祀时供薪炭,并检督匠役,审核海苇煤课。其官名虽沿旧,但与魏晋之屯田郎中之职掌已完全不同。
对于孝显是否做过屯田郎中的官,其实是无法考证。只是根据现横塘谱中,记载错误极多、混乱而言,认为横塘村干部袁小红、袁国洪提供的手抄本,更为准确,符合史实。因此,可认可孝显做过屯田郎中一官。
六、杨万里与袁孝显有诗词唱和吗
据前文陈述,袁孝显生于1117年,殁于1194年。而本省吉州吉水的杨万里,生于1127年,殁于1206年。从上说明两人为同龄人,同朝为官且为同乡,互有诗词唱和属正常不过了。但二人有可能因职位和诗名等悬殊的原因,而无唱和诗作。笔者在查阅横塘族谱和《宋诗鉴赏词典》时,并未发现孝显个人及与友人唱和之作传世。而现存横塘族谱中,杨万里《送袁评事公之任情见乎辞》:
“十二街头三尺雪,骏马健行如跛鳌。
生怀故人袁仲几,拂袖步行何勇决。
诚斋居隐强欲吟,冻笔如槌砚欲裂。
都下相逢数载交,欲言不言情哽咽。
愿君勿作绕指柔,愿君勿作在矿铁。
甘雨幽遐冤草甦,清风宇宙贪泉竭。
循良宁困圣明时,玉烛光华待调燮。”
经核查,此文非吉州杨万里所作,而是出自生于1226年、本省信州弋阳诗人谢枋得。由此说明,非是杨万里与横塘孝显之唱和作。原文为《送半村厉元吉出尉乌程》:
“十二街头三尺雪,骏马健行如跛鳖。
生怀故人厉半村,拂袖前行何勇决。
叠山居士强欲吟,冻笔如椎砚欲裂。
京国青衫十载交,欲言不言情哽咽。
愿君勿作绕指柔,愿君勿作在矿铁。
甘雨幽遐冤草苏,清风宇宙贪泉竭。
循良讵困圣明时,玉烛光华待调燮。”
那为什么族谱中,会出现如此低级错误呢?我们通过对比横塘族谱的其他诗作,就不会再纠结于此了。如谱载袁皓诗《又咏》:“白发久慵簪,恒闻病亦吟。瘦应成鹤骨,闲想坐禅心。上国杨花乱,沧洲荻笋深。不堪思翠蓋,西望独霑襟。”此诗实为唐·齐己诗作《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白发久慵簪,常闻病亦吟。瘦应成鹤骨,闲想似禅心。上国杨花乱,沧洲荻笋深。不堪思翠巘,西望独沾襟。”
又如明洪武学士解缙《赠袁公廷政》(注:此廷政应非孝显曾孙廷正,否则二人一个宋朝一明朝,如何“赠诗”):“书阁山高驾碧虚,亭亭华表映门闾。力田岁取千箱稻,好事家藏万卷书。旋对杯盘烧野笋,别开池沼养溪鱼。吾生未有林泉计,空愧妨贤卧直庐。”此诗实为宋·王禹偁作《寄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水阁三斋架碧虚,亭亭华表映门闾。力田岁取千箱稻,好事家藏万卷书。旋对杯盘烧野笋,别开池沼养溪鱼。吾生未有林泉计,空愧妨贤卧直庐。”以上列举的横塘族谱的诗词,均是撰谱者东搬西凑的,并非出自袁氏先祖之手,没有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横塘族谱中,所载杨万里与孝显的唱和诗,并非出自诗家杨万里之手。至今,暂未查到杨万里与袁孝显有诗词唱和。

(注:本文史料来源:同治《宜春县志》、《袁州邑志》、《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袁州横塘袁氏族谱》、横塘村干部袁小红、袁国洪提供的手抄本等。)
    袁斌荣推荐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