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十论袁氏工作走向(之十)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12-2-29 11:4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十论袁氏工作走向2012(十)
------创新修谱思路,勿负族人重托



关键词:文化修谱,虚接,创新,统谱,团队,修谱目的


一、断代问题
         什么是断代史?

  就国家而言,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中国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六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就家族而言,不承前续到袁姓第一人袁涛涂,而以某一支已知的始祖为起点,记录到当前的家谱。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国家对断代史是怎么处理的?

       巫山县出土的商尊1996年启动,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39个专题,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已有《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出版,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

       背景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此前的历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过,他看过有关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虽然其中也有年代记载,但这些年代比较模糊且又不一致,所以他便弃而不用,在《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无具体在位年代。因此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年表。
  第一个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学作系统研究工作的学者是西汉晚期的刘歆。刘歆的推算和研究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世经》的主要内容后被收录于《汉书·律历志》。从刘歆以后一直到清代中叶,又有许多学者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们推算所用的文献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文献,所以很难有所突破。晚清以后情况有些变化,学者开始根据青铜器的铭文作年代学研究,这就扩大了资料的来源。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又为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进入20世纪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又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编辑本段]立项过程  1995年秋,国家科委(今科技部)主任宋健邀请在北京的部分学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宋健提出并与大家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设想。
  1995年底国务院召开会议,成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学院、社科院、国家教委(今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共七个单位的领导组成,会议聘请了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作为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1996年春,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了一个由不同学科的21位专家形成的专家组,并拟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在1996年5月得到了通过。
  1996年5月16日国务院召开了会议正式宣布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启动。这一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共分9个课题,44个专题,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达200人。 [编辑本段]工程目标  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编辑本段]研究课题  1.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
  2.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研究;
  3.夏代年代学研究;
  4.商代前期年代学研究;
  5.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
  6.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
  7.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
  8.碳14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
  9.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与总结。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同时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并进行了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14测年。 [编辑本段]结论与意义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如果该工程顺利的话,那么将有可能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但目前看来,由于该工程的最终繁本报告迟迟未能通过,这个意义能否达到存在较大疑点。

     批评与质疑

  自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以后,其中结论已被不少主流的词典和教材采用,开始产生影响。
  在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标准后,国外学者开始加以批评。而夏商周断代工程才刚刚开始,中国的考古技术和理论水平还有待更大的提高。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来自中国国内和国际的批评不绝于耳。某些国外人士认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国政府在搞民族主义,有一些学者还对该工程的“学术道德”产生怀疑。在2000~2003年进行了三次辩论。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倪德卫在《纽约时报》上撰文,便断言“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但亦有人认为所谓的“国际学术界”一贯漠视中国本土研究成果,对中国历史没有发言权。
  中国政府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封锁,网络上随处可以见到关于此问题的介绍与讨论,中国政府也为此展开大规模论争,提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各种理据,支持工程学者深入研究。有些国外学者不承认中国政府的努力,认为只要是中国政府支持的此类研究一定就有政治目的。有人就说,这些学者连最近发表的文字都说不清楚,他怎么可能对三代的年代行判别。而大陆不同意工程报告的学者也被这些国外学者加上“正义凛然”的标签,说成是“无力对抗政府”。
  工程的成果是否失败,现在还没有强有力的论据证明。工程中有些成果也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例如张培瑜的研究,但工程内部却是存在争论。有些中国学者认为,此类工程的成果没有必要非得通过世界上各种具有“复杂背景”的学者的检验,只要在中国学术界取得共识就行,中国学者对历史的研究无需外人指三道四,也不能被有各种目的的势力阻挠。

        关于周懿王元年天再旦的质疑

  在“东亚历史”[1]期刊(East Asian History)上,Douglas J. Keenan发表文章质疑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是西元前899年[2]。文章中对于工程研究方法中的错误提出了具体质疑。文中提到:
  ……一些最近的研究计划,包括被中国国务院接受的研究计划(指夏商周断代工程),依据的是一个在西元前一千纪早期的“天再旦”的记载。这些研究把这个奇特的记载解读成日出时的日偏食。这样的解读看起来似乎合理(黎明要开始之际,天色因为日食而暗下来,然后再日出),但却是不确定的。日出时把太阳表面遮住的部份大到可以让天色大幅变暗的日食是很少的。在西元前899年4月21日的确是有一次日出时日食,而这些研究计划把这个日食对应到该奇特的记载(指周懿王元年天再旦)。
  计算显示,西元前899年的那次日食把主观亮度(人类观察者所感受到的亮度)减低的程度小于25%。为了证明这样的亮度减少可以给观察者有“确定的天再旦”的感觉,一些研究者对观察了1997年日出时日偏食的观察者进行了调查。然而,所有的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要不就是位于亮度减低不到10%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观察者没有“天再旦”的感觉),要不就是位于亮度减低超过80%的地方(这些地方有(指天再旦的感觉))。从这些数据,研究者作出结论,“主观亮度减少超过10%会造成“确定的天再旦”的感觉”。这个结论根本毫无根据。实际上,飘过的云常常可以造成主观亮度减少25%……
  另外,该文也质疑了对于该次日食的计算的正确性。
  另外,有人依据《日食路线图》作了调查,发现在前899年4月21日早晨的日食,日食带西端在山东省,陕西省是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天再旦的。而在前871年10月6日早晨,在郑地可看到天再旦的天文景像。

        蒋祖棣对工程方法论的批评

  2003年4月12日,在芝加哥就断代工程进行了一次学术会议,斯坦福大学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职研究员蒋祖棣向会议提交了一篇题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论的批评》的文章,讨论“工程”对“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蒋祖棣注意到“工程”使用的是OxCal系列样品程序,他介绍说,OxCal程序系列样品计算法,只有68.2%的置信度,“工程”以这样低的置信度作为衡量西周具体王年的标尺很不科学。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的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工程正式启动于1996年5月1
6日,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立项过程

1995年秋,国家科委(今科技部)主任宋健邀请在北京的部分学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宋健提出并与大家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设想。

1995年底国务院召开会议,成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学院、社科院、国家教委(今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共七个单位的领导组成,会议聘请了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作为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1996年春,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了一个由不同学科的21位专家形成的专家组,并拟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在1996年5月得到了通过。

1996年5月16日国务院召开了会议正式宣布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启动。这一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共分9个课题,44个专题,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达200人。

研究方法

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同时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并进行了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14测年。

结论与意义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公元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

本站评论:
      一个国家以举国之力解决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问题,以一个家族而言即使是倾其所有,在一定的时限内是解决不了家谱“断代史”的。解决家族“断代史”不是没有办法,办法只有一个“等待”。等待国家用更多的更先进的科学方法提供更多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找到我们可以使用的东西。目前,我们可以尝试做种种推论,但请注意,区区草民,即便号称自己是“专家”,也不要忙着下“结论”,以免发现错了自己又不得不朝令夕改,难下台阶。

二、谱名问题

关键词:文化修谱,虚接


《修谱目的-续谱是在续文化》  作者:王湘
  时逢盛世修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近年,我市的不少地方续修了家乘族谱,为本土文化建设添了砖加了瓦。
  有人作过统计,武汉市的姓氏多达300个以上,数量相当可观。而在同一个姓氏中,由于源流不一,又分诸多派系。就以一姓氏一谱来看,其谱牒文本之种类也当数以千计。只是由于时代更替,世事沧桑,一个姓氏的宗谱能够完好保存者并不很多。有的谱本在氏族聚居地已荡然无存,而在国外的大图书馆却能够找到,实在令人痛心遗憾不已。如今有人带头发起续修宗谱,足见市民对传承本土氏族文化的热心。
  续修宗谱既是一桩好事,好事就应该办好。
  窃以为,续修宗谱其实是在积淀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丰富有赖本土百姓不断的积淀。宗谱文本就是这种文化积淀的载体。因而,宗谱所记录的内容和所表述的文字就应当尽可能既全面又重点突出,而且正确无误。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与大家讨论。
  其一,关于续修之重点。谱牒创始于商周,初为配合宗法分封,普及民间后则直达各个家族。由于家乘族谱记载了家族的繁衍迁变,荣辱兴衰,也便成为一家之史。可见,“繁衍迁变,荣辱兴衰”就是最能凸现一个家族历史的重点所在。这个重点部分,具体而言,即为世表与世系两个方面。世表即世系简表,以世为经,以人为纬,五代一单元。父以统子,祖以统孙。世录为详录,从中可见重要人事物象及其时代之烙印。家族凭借家乘族谱以纲纪亲疏,敦睦人丁,厚风正伦,维系宗支。寄托如此之大,族人自然对之毕恭毕敬,无不珍藏敬守之。可以说,一部宗谱,即是一座宝库,珍藏了大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民俗、遗传等等方面的资料,为方志和国史提供了最真实的史料。因而历来史家研究宗谱,最看重的就是世表与世录,以此为最珍贵之史料,是宗谱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由此可见,修谱对于一个姓氏的子孙来说应当是一件十分严肃认真的大事。其重点功夫就应该花在两个方面:续修世表,必须正确无有遗漏:记录重要人事物象,必须真实可靠。按修谱惯例,一般为20年左右(所谓一代人)续修一次。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多地方近年的续修距离前一次的续修已经半个多世纪即已隔二三代人之久,要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并非易事。尤其是世录,哪些人事物象必录,如何公正地评价入录人物,如何客观地录述家族的重大事件,且其记录不能脱离社会时代的宏观大背景。一言以蔽之,确凿可靠的史实必备,长远正确的史识必具。因而,续修工作的艰巨和难度也就可想而知。
  其二,关于文字之核校。据笔者所见,不少村庄的宗谱续修工作主要是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重新打印原有宗谱的文本;二是接续原有宗谱的世表与世录。应该说,这是抓住了续修工程的两个最重要部分,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原有宗谱文本不重新打印还好,一经重新打印,就出现了许多文字差错。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大多打字员不认识繁体字、异体字和行草书:二是校对人员未能发现差错。某氏宗谱中有一篇《敕吏部尚书权行兵部军伍事王宏诰命》,是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懿宗所颁的圣旨,仅仅116字,其中文字差错竟有6处之多。无可否认,一部宗谱卷牒繁多,个别差错在所难免。然而,要是差错严重到如此地步,如何将其传之后人?
  续修宗谱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人闭门造车完成,必须开门编修,集思广益,而且要严密组织,明确分工,反复核校,不厌其烦。总而言之,续谱是续文化,只有把好事办好,才能不负众望。 (全文完)


    本站评论:
      既然修谱的目的是续文化,而不仅仅是续血缘,那么如何把“断”的“续”上来呢?湖南袁绪佳宗亲说:“所谓虚接,就是对找不到源头的支系始祖,计算出其为涛涂公的第多少代,其支系后裔就从某代开始接续。这比找个名人作祖宗要好得多。有人认为,这种虚接与假接差不多,因此不以为然。这是不对的。为了说明虚接不是假接,这里不妨对“虚假”二字来一番咬文嚼字。虚和假两个词含义是不同的,虚强调的是空,不等于没有。假强调的是伪,是没有的事。虚是从事物的内部看,假是从事物的外部看,虚与实相对,假与真相反。在一定的意境中,虚走向无时,它是可以与假相通的,所以才有“虚假”一词。辕涛涂是我袁的共同祖宗,凡我袁族人都继承着涛涂的光荣血统,承传着涛涂的优秀基因。这是实实在在的。在找不到支系源头的情况下,与涛涂总世系虚接起来,不比找个名人作自己的祖宗的窃附现象来得真实么?因此说,科学的虚接是实接的一种方式。”
     现在有了“文化修谱”和“虚接”这个方法论,具体到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文化修谱”和“虚接”呢?一方面要把“断”的代“接”起来,另一方面又不能造假!大家是否想到了“谱名”?谱名不是生活中真实使用的姓名,只是在修谱为了理派系正本源而“虚”安的一个按字辈取的名字。那就意味着,没修过谱的人可能没有“谱名”,修谱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任何人定个“谱名”,这里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后人给“断代史”中的老祖宗虚取个“谱名”不违规犯法吧?
      结论:谱名是修谱时现定的,断代无谱的家族无谱名,“谱名”既虚定,何分早与迟何分古与今? (大慈大悲的祖啊,晚生这厢有礼了!)

谱名 - 谱名的来历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谱名 - 族谱谱名怎么写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谱名 - 朱元璋与谱名

<DIV sizset="75" sizcache="204" img_r?>朱氏家族谱名
谱名,朱姓族谱名称有称“朱氏族谱”的,也有叫“朱氏家谱”的。此外,有的称“支谱”,也有的称“统宗谱”或“通谱”。有的族谱还在名称上详细注明地域或宗支,如朱次琦所编《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又如《紫阳朱氏建安谱》、《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
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谱名 - 谱名在家谱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各家朱氏谱牒,其体例分类多少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一般的朱氏族谱,大都有这几项内容:
(1)谱名,(2)谱序,(3)目录,(4)凡例,(5)恩荣录,(6)遗像、像赞,(7)五服图,(8)家规家法,(9)宗支世系,(10)谱系本纪,(11)任宦记,(12)家传,(13)祠宇,(14)坟茔,(15)艺文,(16)族产,(17)派语,(18)后跋,(19)领谱字号,(20)杂录等等,共约20类。可见,族谱相当一部志书,其内容极为丰富,它记述了本族姓的来源、世系、迁徙、婚姻、族人事迹、经济状况、丧葬、祀典、家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族谱是中国传统宗族主义文化的百科全书,而谱名在家谱的修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谱名 - 取名用俗名还是谱名


      俗名方便今人,谱名方便后人,说到底谱更多是为后人准备的,何况我们今天看前人也是查谱名的。因此俗名不能明世系,更不能由其归族,假如云南昭通的祖墓上所有的留名都用谱名,对后人的寻根归族就太有利了!


谱名 - 孔氏家族的谱名

<DIV sizset="84" sizcache="204" img_r?>孔氏家谱谱名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其用心可谓久远矣。
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遍及全国各州府县。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三、一谱三版问题

    同一版本的家谱,实现三种展示载体:1.传统的纸质实体家谱,2.能在电脑上阅读的电子家谱文档,3.可以通过互联网录入-查询-展示的网络谱

四、现实问题.
    修谱过程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断代问题,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祖上的事情一无所知,祖上从哪里迁来,叫什么名字,做什么事情,没有什么信息.有的甚至连祖父叫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祖父的生殁葬信息,妻室信息了。解决办法:修断代谱,暂时不上接世系,知道多少就从知道的开始修,只修支谱。
    二是有的家庭不重视家谱问题.不知道修家谱的意义何在?因为存在不配合、不积极、不支持现象。解决办法:请方圆近邻有威望的宗亲去做说服工作。万一不想出人丁费就算了,只需要了解其家庭成员相关信息能实现修谱就行了。
    三是有人可能在外地不方便联系问题。解决办法:尽量通过亲友联系打听。
    四是可能遭到各种质疑,比如资金、属名、内容等。解决办法:制定了相关制度公诸于众,办事公开透明,有备无患。
    五是可能超出预算。在调查资料中的差旅开支、制谱印刷、通讯联络,费用都可能超出预算。解决办法:在人丁费的同时,号召有能力的族人捐赠,捐赠的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如在谱中加照片、简介、入编委、上功德榜等。
    六是工作人员问题。哪些人可做修谱工作?吃喝拉撒如何安排?是否发工资?解决办法,由修谱委员会集体商定,政策公开透明。


五、统谱问题
    盛世修谱,盛世不等于资料业已齐全。凡事必须有个过程。
    本人认为:修袁氏统(通)谱的时机尚不够成熟。理由:一是袁姓分布大省除广东外,其它地区还没完全修好基础谱,基础工作不扎实,统谱肯定会存在瑕疵。作为家族教科书的统谱,不允许改来改去,信口雌黄,摸着石头过河错了再转回来。二是统谱步骤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问题。基层缺乏支祖之前的资料,急于上接,这需要上头的帮助,“上”应该是一个团队,不应该是一个或三五个人,“上”的意见末达到高度统一时,建议不要忙着“一统天下”。三是袁氏人才、资源都很充足,需要加强团结,形成统一战线,统一对重大历史问题开展学术研究。目前良好的学术氛围还没形成,要么是闭门造车、要么是互不信服、要么是有抵触情绪动不动就由学术转到人身攻击。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加强大局观念,拿时间换成果,让时间老人来检验学术争论,是是非非,历史自有公断。人生是短暂的,但不能因为短暂就急于在有生之年必须完成一切!要相信他人、要相信后人,不要总是自己就是最强的!当你认为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时候,谦卑的心态自然就形成了。扎实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别人认可了就认可了,别人不认可就不认可,坦然以对,泰然处之,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2-29 20:26: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修谱遇到的断代问题,我赞同袁义达说过的一个思想: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断代问题(不论全袁或是那个支系都可能存在),确因无史料可查,我们可以考虑采取文化修谱的思想,不一定非搞血缘修谱(当然是指无史料可查的断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2-3-1 16:50:10 | 只看该作者
赞! 各姓氏,包括古代诸侯国都有这国问题。我国的夏商断代史也存在“断史”问题。
义达: 文化修谱<------------>血缘修谱
袁绪佳:   真接<------------>虚接(虚接不是假接)
资友:  真接<------------------真名+谱名------------------->虚接,     是不是一种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春风雨 发表于 2012-3-2 17:15:16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赞成虚接!虚接在修谱人来说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一旦印到谱上在民间广为流传,那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不知道的就认为是真的,变虚接为真接了,知道修谱的人是少数,不知道的和后代人是绝大多数,建议不要虚接,以免后患无穷。在说了,历史就是历史,清楚就记上,不清楚就先空着,等有了准确信息再接续也不迟呀。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2-3-3 04:44:38 | 只看该作者
嗯!是很重要的疑惑,欢迎提出看法、讨论!
当然,即使“虚接”,也必须有注脚,不能以虚当实,以讹传讹,谬种流传,遗害千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袁银生 发表于 2012-3-3 11:58:44 | 只看该作者
正确的 事实的科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冬雷 发表于 2012-3-3 17:17:1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不管实接还是虚接,能将全袁团结一起就是硬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