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破锅袁”与“襄阳王“史料考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12-12-21 19:5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三个时间概念
   白牛《袁氏家谱》清朝袁万年在序言中写道:”吾家祖居江西系南昌府南昌县瓦西(或瓦屑坝)坝朱市巷人也。自我始祖,讳仁,于大明成化二年,移于河南南阳府邓州城东北三十里白牛铺阜民桥之西街南而居焉。……迨我太太高祖,讳文秀,及伯太太高祖文杰,不幸于崇祯十二年,均被害于襄阳,彼时我袁氏族与其难者不可胜数。……皇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岁次壬申菊月十三日上吉之辰“。
   ( 这一段说明了三个时间:一江西迁出时间;二反朝事件发生时间;三修谱时间。)
二、反朝事件(别人杀朝庭人,逃脱的人报官,官以为小袁寨所为,剿之,袁氏破锅,蒙冤逃难)
    1、背景: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大军活动于川陕鄂豫地区。崇祯十四年正月初四日,张献忠、罗汝才部义军从巴州起营,攻克通江县,取道达州,打算沿进川时的旧路东出湖广。正月二十五日攻克兴山。东进至当阳县时,探得襄阳城内官军守备单薄,乃定计奇袭。张献忠亲自率领轻骑一日一夜奔驰二百里,到达襄阳附近,命部将率二十八骑伪装成官军,拿着缴获来的杨嗣昌调兵文书混入城内。二月初四日夜半,埋伏在城内的义军将士放火为号,趁乱袭击驻防官军,城内顿时鸡飞狗走,鼎沸起来。天明以后,起义军主力一到,即占领了襄阳。明襄王朱翊铭被活捉,拖到襄阳西城楼上处斩,又杀襄藩贵阳王朱常法等。献忠下令没收襄王宫中的全部财产,“发银五十万以赈饥民。
    (攻克襄阳府的时间是崇祯十四年,杀襄王朱翊铭(1601~1641在任)、襄藩贵阳王朱常法等。但起义军攻城池并不守城池,1642-1643襄阳无王,1644年才由朱常澄继任,同年明灭亡。)
    2、历任襄阳王: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始封燕王,后武力夺取侄子朱允文的皇位,年号永乐,公元1403----1424年在位。继承朱棣皇位的是他的儿子朱高炽,年号洪熙,在位一年时间,史称仁宗。继承朱高炽皇位的是朱瞻基,年号宣德,宣德皇帝1426---1435年在位。宣德皇帝之后是正统皇帝朱祁镇。
    明襄阳王第一代王于宣德四年就藩长沙府, 正统元年移襄阳府。各代襄阳王谥号、名字、出处及在位时间如下表: 
襄宪王 朱瞻墡 仁宗嫡五子 1424~1478  
襄定王 朱祁镛 宪嫡一子 1479~1488  
襄简王 朱见淑 定庶一子 1489~1490
襄怀王 朱佑材 简庶一子 1491~1504  
襄康王 朱佑櫍 简庶二子 1508~1550   
襄庄王 朱厚颎 惠庶一子 1552~1566   
襄靖王 朱载尧 庄庶一子 1569~1595   
襄忠王 朱翊铭 靖庶一子 1601~1641  
襄王 朱常澄 忠嫡二子 1644~?
还有史料,作如下排序:
襄宪王(朱瞻墡)   
襄定王(朱祁镛)   
襄简王(朱见淑)   
襄怀王(朱佑材)   
襄康王(朱佑櫍)   
(襄恭王朱见淓)   
(襄惠王朱佑楬)   
襄庄王(朱厚颎)   
襄靖王(朱载尧)   
襄忠王(朱翊铭)   
襄王(朱常澄)

对照两个表,可以看出襄恭王、襄惠王生前不曾封王,是死后追封的。因为他们的后代朱厚颎被封为襄阳王,不得已才追封。
    史料载,梁王,就藩安陆。梁庄王(朱瞻自)正统六年薨。无子,封除。梁王财产,后皆赐襄王。
明襄阳王的王陵大都位于谷城茨河及相邻的南漳古林坪一带。只有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毁草庐建陵墓。襄恭王、襄惠王生前虽不称王,可能他们的子孙会按王陵规制改建他们的墓地。襄忠王是被李自成义军杀死的,时逢乱世,估计没有按王制入葬。朱常澄继承襄王位时,不在襄阳就位,而是寄住在九江府,是否善终很难说,他安葬在襄阳府地域可能性很小。这样算来,明王陵至少有七座,九座的可能性很大。
    李自成所到之处,见到明王陵就掘,说是断绝朱家王气。我以为,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财宝,以充军饷。也就是说,在明末这些王陵就可能成为空墓,地面享殿也被义军付之一炬。留下的残碑砖瓦也被后人挪作它用。博物馆的同志调查发现,王子洼和井沟还有两个。
    (1639年是崇祯十二年,仝的17人被杀,仝逃脱报官,襄阳无王,政府忙于起义军大事,加之仝官职小,“未几”,带兵报复袁寨。1644年清顺治元年)
    3、事件始末:白牛《袁氏家谱》之《袁氏恩人记》记载:
    明襄阳府有二位公差者,惜不详其姓字,蓋天性仁慈大有膽略英毅人也。施恩不望报,仗义不避嫌,吾家感其恩者深,故记之。
    兹有奸险邻人夏云峰,为南阳府役班頭。太守有紧急公文差夏,适明贼犯境,夏惧贼近不敢往楚。逼贱役仝姓者代差。仝势卑,不能抗。受辱坠城冒险而去,被虏。料仝绝无得生之理。
    久之,约在崇祯十二年,仝忽率十余骑皆披挂戎衣,金色盔甲,弓箭并鹰犬,无不鲜明齐整,耀武扬威而来,直夏云峰之家。言自宛南去后,得从戎,任练总之职。今自襄阳,乘兴打猎北上,偶临贵镇,特造尊府请安云云。夏疑来报前仇,不胜惶惊之至。伪饰上宾之理,实怀残杀之心。度独力不能取胜,用假公济私之计借助于邻。曰:“今世乱荒荒,盗贼蜂起,彼众之来,必非好意。不如早为剪除,无使滋蔓。倘一举动,则玉石俱焚,悔之无及”。斯时正当大乱之秋,累遭贼扰,民心欠安。故一经兵临,不惟白牛震动,而附近荘村无不惊慌。我太太高祖文秀府君,以剿贼宁民为重,失于斟酌,不及详察。乃误从夏请,因而首坠其术中。本镇士民,势如影响,极力怂恿。即设席于南寨,预伏乡勇。待更深突出,就席擒之,兵刃以接。片时,血流漂杵矣。查其尸,仅得一十零七,尚缺一人。不知所在,密搜数遍,终不能得。忙措之中,反復查之,或云已足十八数矣。遂尽沉于严溪,及人影散乱之后,觉有逃奔之象。急追寻之,其踪已杳,方止。未几,有走报事发者,屡可速逃。文秀府君恃坐罪者有夏,更恃武疗之护符,不避。谁知差兵临迩,惟我袁氏是问。而他不与焉。我太太伯高祖文杰府君,以及阖族尽被捉,或有不在家而漏免者,不及我太高祖士奇府君,年仅一十岁,痛父之难不愿孤存,愿与共死。挽袂涕泣而随往。至半途,太伯高祖士禧,同年一十二岁,遂指父而泣曰:“父若逝世,怜我一人形影相吊,是谁扶养?愿与替父一死,可为孝心“。幸得襄阳二位公差,怜其二人纯孝,发慈悲之念,动测隐之心,壮英毅之胆,辟再生之路。始而婉劝,弗从;孝心愈坚,则恩泽愈深。既而二公亲手缚其四肢,留于道左,疾趋而去之,迷其途,乃还赴襄阳者皆被害。惟我太太高祖文秀府君,复被仝之八房悍妇所残,分尸投水为尤甚。吾祖每言及此,若不忍者,而又不得不言,含悲嗟叹者再。
    迨康煕年间,我伯高祖捷第府君弱冠时,朝山在襄阳会馆门首,遇一老人,苍颜白发,年逾古稀。彼叹曰:”自民末干戈扰攘,久不观太平之景。今始见有朝山者,乃太平之象,可谓乐矣!即就而问之何许人,众以籍告。其人甚惊讶,又问及袁姓还有人否?曰:”有“。告以某位斋公即姓袁,其人勃然变色而穷其所以。捷第府君为言从来渠始悟方归咎于夏。曰,贼躯亦几丧于白牛矣。众以问故,其人将前事之形状一一细陈:至号炮三传,鱼贯而入,若山崩地陷,烛影摇红,类江翻海,腾锋刃如云电而飞舞,喊声似雷霆而乍惊,闻之心胆俱裂,触骨顿失,只身早伏于桌围之下。时移人潜踪贲逃,但听号炮连珠,喊声大震,追兵四起,火光如画。而时魂不附体,流汗背脊,蛇行于街西石桥荆棘之中,甫得脱免。听其言,前后符合,信而有徴。方知昔日寨中之走脱者,即此人也。
    捷第欲归祖骸,求指受害之处并墓所,其人遂指以江滩之上曰:昔汝先祖被殁后,仝有八房,皆青楼女也。性悍恶复所残,而骸乌有存者。于是,捷第府君悲深而不能为言。众皆叹惜而已。朝山既毕,特赴襄阳招魂,请祖合葬于太太高祖妣梅孺人之墓。言设食之祭,有鬼哭。临坦之,应是形骸虽杳,而魂已归其墓。捷第孝心之感殓予生也。
    晚生不知其祥,犹忆垂髫。聆吾曾祖母及吾祖之言,而仅记其半。凡言及前事,必教无以忘二公之恩。更戒以无听谗言,冒冒行事,以致杀身之祸。
    孟子云:乡邻有斗者,闭户可也。设昔日倘未有二公相救,则我袁氏此一支无遗族矣。可不慎哉!每于清明等节祭扫之期,吾祖另备香楮,望襄而遥奠之,聊表酬报之微衷耳!
    然虽有面命之教诲,但未行之于笔墨,吾恐久而失传,欲草之于纸,以垂永远。苦于我未尝学问,不能成章达意,勉以枯肠俚句,示吾后子孙谨遵吾祖之训,无忘二公之恩,则吾有后望焉,是为记。
    皇清道光十二年  春月   文秀公之裔  登仕郎   万年作。
    史实是:杀死朝庭17人幕后指使是夏云峰(逃脱一人姓仝),真正设宴帮杀的确实有袁家人。时任襄阳王者朱翊铭(1601~1641在任),当时邓县归襄阳府管辖。蒙冤背杀人罪黑锅者:白牛小袁寨袁家人。逃难时间:未几,有走报事发者,崇祯十二[1639]年”未几“应该是没几天。

    至于是不是逃难当时破的锅,或是隔一二年听说老家其它支破锅为号,自己这一支才在逃难地破的锅,或是不用真破锅只明确“破锅”这一理念就行了,这一切一切不得而知。但口传到如今的共识是:只要说“破锅袁”就是一家子!

                           资友写于2012.12.21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2-12-21 20:14:08 | 只看该作者
崇祯十二年杂事纪:
洪承畴总督蓟辽  
  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十九日,总督洪承畴和陕西巡抚孙传庭率军北上入卫京师。崇祯帝从枢辅杨嗣昌议,进洪承畴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吴伟业奏陈时政  
  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翰林院修撰吴伟业奏陈时政:今日阽危至极,皇上当下哀痛之诏,悯人罪己,思咎惧灾,吊死恤忠,赏功禁暴,使父老子弟,悲愤同仇,人心勃然,战气自倍。临清,只系一州,贾人千金购士,辄用破贼。今以京师之大,公候贵戚之盛,皇上召之便殿,忠义激励,共捐家财以募死士,更出空头告身数百道,悬犒有功,使入敌营,烧其辎重,毒其水草。臣以为敌气已惰,陛下威灵四畅,敌必逃遁。但敌去之后,方劳圣虑。今日之计,急遣知兵大臣选九边锐卒,再益以川浙兵各数千人,预防今秋。然后大更法制、选将备边,严肃武试、积粟足食。

刘宇亮罢免  
  刘宇亮,生卒年不详,字季龙,号蓬玄,四川绵竹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历南京光禄少卿。崇祯六年(1633)进詹事,纂修玉牒。不久,迁礼部左侍郎。十年七月,改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理右侍郎事。八月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次年六月,加文渊阁大学士,代贞运为首辅。时清兵入寇,宇亮自请督察军情。崇祯帝欲革卢象升,令宇亮为总督。宇亮惧,与国观、嗣昌谋,疏请留象升,而宇亮仍往督察。宇亮至保定,象升已战死,闻清兵将至,相顾无人色,急趋晋州躲避,知州闭门不纳。十二年正月,宇亮移师天津,疏论诸将退缩,因及总兵刘光祚,诏斩光祚军前。会光祚适有武清之捷,宇亮复又具疏为之乞宥。崇祯帝斥责,下部议落职闲住,后被重劾,二月初七日,宇亮被削籍罢免。久之,卒于家。

马进忠、李万庆降于明  
  川、陕农民军相继为明军剿平后,崇祯帝诏左良玉赴河南。左良玉率刚被授为副总兵的农民军降将闯塌天刘国能在镇平关大败马进忠部。马进忠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二十四日降于明。活动在河南的另一支农民军射塌天李万庆,也连被左良玉败于唐县、内乡。李万庆在明的诱招下,也于四月二十三日降于明。不久,李万庆也被授职副总兵。

程国祥致仕  
  程国祥(?-1639),字仲若,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确山、光山知县,迁南京吏部主事,乞养归。起礼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调吏部主事,其冬被魏忠贤除名。崇祯二年(1629)起稽勋员外郎,迁考功郎中,主外计,时称公慎。不久迁大理寺右丞,历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就迁工部侍郎,复调户部。九年冬,召拜户部尚书。时度支匮乏,国祥多方区划,帝始眷之。崇祯十一年六月,帝召廷臣七十余亲试之。居数日改国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国祥委蛇其间,自守而已。十二年四月,帝召对,无一言。帝传谕责国祥缄默,大负委任。同月二十一日,致仕。同年卒于家。

夏尚絅论京城浚濠  
  崇祯十二年(1639)四月,京城浚濠,宽五丈、深三丈,给事中夏尚絅奏陈说:连年胡骑入犯,皆藩篱失守,门庭无恙,若使堑水足拒,则去冬长驱如通州、德州、沧州、济南,其为广川巨津更多,而扬鞭飞渡,如入无人之境。则控扼队要,是在人不在险之明证。今掷此百万于水滨,不如移而用之于岩疆,防御要害,使胡骑不敢入。

张献忠复起于谷城  
  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张献忠受抚于谷城。张献忠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礼节”,实际上却训卒治甲杖,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骄不奉法”。张献忠在谷城征粮、征税、扩兵,向文灿“要挟无厌”。谷城知县阮之钿度张献忠必反,以告文灿。文灿恶闻其语。之钿乃疏闻于朝,也不能用。崇祯十二年五月初九日,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农民军杀谷城知县阮之钿,火焚官署,挥军攻房县。

罗汝才起于房县  
  崇祯十一年(1638)十一月,罗汝才等九营降于明。熊文灿分处罗汝才及一丈青、小秦王、一条龙四营于郧县;惠登相、王国宁、常德安、杨友贤、王光恩五营于均州,署汝才游击将军。令散其党从征立功。汝才言,不愿署官,也不愿食饷,愿为百姓。农民军不肯释甲,带刀耕耘。崇祯十二年五月初九日,张献忠复起自谷城,罗汝才也率四营起于房县。张献忠、罗汝才合兵攻克房县,杀县郝景春,又连下郧西、保康等地。不久,屯于均州的惠登相五营也反,农民军势重新大振。

宗室授官  
  崇祯十二年(1639)七月十二日,授宗室朱谋超中书舍人,由棣俱为知州。敏灞、谋堡、华通判、常浅、鼎泾、常浑,俱为知县。

左良玉兵败  
  左良玉(1599-1645),字昆山,临清人。官辽东军右营都司。崇祯元年(1628)宁远兵变,良玉削职回卫。不久复官,与清军战数有功,被荐为副将。崇祯六年,命良玉为都督佥事,授剿总兵官镇压农民军。逐渐成为明军劲旅之一。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反于谷城。七月十七日,良玉率军追献忠,逾房县八十里,被张献忠设伏围困。左军远道奔袭,兵乏食,前锋将罗岱被俘,良玉大败奔还,军符印信尽失,弃军资千万余,士卒死者万人。

德王由枢被俘  
  崇祯十二年(1639)七月,德王朱由枢被清兵俘获,遣宦官王朝进、张福禄,都司徐文师上书,自广宁入,参将夏成德奏报朝廷。广东道御史汪承诏言:宜烧焚其书,勿令外传;王朝进等宜编置远方,勿让其浪传敌讯。万一皇上展亲之念笃,宜别遣边人量赍用物,俾申德意。若王不造,失守社稷,远播沙漠,庶几戎狄悔祸,隆礼有加,王宜优游塞外以终天年。朕已抚王嗣,俾缵旧服,俟其成立,当使自将待边以泄王愤。如此,庶彼知朝廷大义,可绝其垂涎,杜其凌侮。报闻。

郧阳缺饷  
  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十一日,抚治郧阳右佥都御史王鳌永奏陈:郧阳兵缺饷二月。镇兵新旧一万三千人,马二千匹,岁费二十余万。请酌发盐引,召商支卖,收价资军,须行淮盐旧引,川盐惮于入峡,不如因而通之,则民与法俱使。

杨嗣昌督师  
  崇祯十二年(1639)秋,明军败。帝闻之大惊,八月二十七日,特旨命嗣昌督师,赐尚方剑,以便宜诛赏。九月初一,帝召嗣昌于平台。嗣昌言,臣朝受命夕起行。二月,赐白金百、赏功银四万,银牌千五百等。嗣昌条七条以献,悉准。四日,召见赐宴,越二日,嗣昌陛辞。二十九日,抵襄阳。十月初一日,嗣昌于襄阳大誓三军,进剿农民军。时明军诸将积骄玩,无斗志,嗣昌鞭副将、斩监军佥事、劾逮湖广巡抚方孔炤,整饬军纪。

金国凤之死  
  金国凤(?-1639)宣府(今河北宣化)人。崇祯中,以副总兵守松山。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清兵攻松山,环城发炮,城池台堞俱摧。城中人只能负门板行走。国凤所统兵不过三千,出城突击败还,乃以木石甃补城坏处,奋力杀敌,使清兵屡登屡却。围城四旬,终不下。国凤以功擢署副都督佥事,宁远团练总兵官。再论功,署都督同知,荫锦衣卫千户。同年十月,清军攻宁远。国凤战死。

杨振之死  
  杨振(?-1639),文州卫(今辽宁省义县地区)人。世为本卫指挥使。天启二年(1622),河东失守,振随父及弟夜行昼伏,渡鸭绿江入皮岛。毛文龙署其父子军职。文龙死,振归袁崇焕,为宁远千总,崇祯二年(1629)入卫,以功进都督佥事。邮马山之战,以游击进参将。久之,擢副总兵。崇祯十二年十月,清兵攻松山,巡抚方一藻议遣兵救援,诸将莫敢应。独振请行,至吕洪山遇伏,一军尽覆。振被执令往松山说降。至城下振与从官李禄告城中人坚守,援兵即日至矣。城中守益坚,振、禄皆死。

霍维华逝世  
  霍维华(?-1636),东光(今属河北)人。万历四十一年(1631)进士。除金坛知县,征兵科给事中。天启间,维华与魏忠贤同郡交好。不久,外艰归。天启四年(1624)复故官,改刑科给事中。天启五年冬擢太仆少卿。次年擢本寺卿。不久擢兵郡右侍郎、署部事。维华每陈奏,必颂忠贤。天启七年进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维华性险邪,为忠贤谋主。其年十月,维华以兵部尚书协理戎政。崇祯改元,附珰者多罢,而维华自如。时江东督师王之臣免,代者袁崇焕未至,维华谋行边自固。帝可之,给事中颜继祖上疏极言其罪,乃遣前命。崇祯九年(1636)十一月,左都御史唐世济以边才荐霍维华,思宗以维华逆案中人,大怒,下世济犹太,论遣戍,维华遂忧愤死。

傅宗龙下狱  
  傅宗龙(?-1641),字仲纶,昆明(今云南昆明)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除铜梁知县,调巴县,后入为户部主事。久之,授御史。天启元年(1621),以疾归。四年夏,起宗龙巡按贵州兼监军。天启六年诏加太仆少卿,忧归。崇祯三年(1630)起故官,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未几,拜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因小故被夺官。崇祯十年十月,帝令即家起宗龙。崇祯十二年五月,以嗣昌荐,召为兵部尚书。嗣昌督师,兵饷不继,上章劾中枢不任。宗龙也劾嗣昌徒耗敝国家。帝怒宗龙。后以戎视封疆下吏罪,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宗龙狱。赞十四年五月初七日,释狱降为事官,赴督师行营赞理军务。同月二十日又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仍充为事官总理陕西三边军务。于新蔡与李自成战,兵溃而死。谥忠壮。

清军入济南  
  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清军由京畿南下攻入山东。时枢辅杨嗣昌以为德州是清军南下的必经之地,传檄令山东巡抚颜继祖率兵扼守。于是济南空虚,止有乡兵五百、莱州援兵七百,势弱而不能守。清军从畿辅而西,抵山西界,复折而南,绕开德州,下临清,渡会通河,直插济南城下。明军拒城守御死战。初二,城溃巷战死难者甚众。德王朱由枢、奉国将军朱恩赏等都城破被俘。

清兵退归  
  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清亲王多尔衮率军饱掠后,从山东北返至天津卫,渡运河东归。三月初九,清军从青山口出关,退回辽东。是役,清军入关达半年,深入二千里,攻占一府、三州、五十五县,二关;杀明总督二、守备以上将吏百余人;俘获人口四十六万余、黄金四千余两、白银九十七万余两。中原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财产损失无可计量。

崇祯帝询问练兵措饷  
  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二十六日,崇祯召淮扬道参议郑二阳于平台,询问练兵措饷之事。二阳答:臣初到扬州,各营设有官兵,向来相沿虚冒。臣刻意简练,有一额即求足一兵,随时操练。所以防寇二年,不请一兵一饷。崇祯帝说:此一方事。谓天下如何?二阳答:大抵额设之兵,原有额饷、但求实练堪用,则兵不虚冒。即核兵即足饷。若兵不实练,虽措饷亦无益。崇祯帝问练兵?二阳答:臣所见只以参将、游击以下官操练。崇祯帝问如何操练?二阳答:如参将、游击选千人,总选十百,责按兵法。崇祯帝又问措饷。二阳答:措饷,诸臣条陈已十分详尽,关键是得其人。如鼓铸得人,利归公害,否则在私室。崇祯帝问:近来各地灾伤乏饷,如何处置?二阳答:裁不急之官,亦可省费。如扬州有催饷主事,不如由巡按催办。崇祯帝说:催饷主事非为定例。二阳说:臣见残破州县,庆都、栾成,急宜下宽大之诏,收拾人心。崇祯帝纳其言。

论文武诸臣失事罪  
  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清军回师。此役明军失陷城镇六十余处。帝命杨嗣昌议文武诸臣失事罪。五月初一日,杨嗣昌奏失事五事:曰守边失机;曰残破城邑;早失陷藩封;曰失亡主帅;曰拥兵观望。于是蓟镇总监中官郑希诏,分监中官孙茂霖,顺天巡抚陈祖苞,保定巡抚张其平,山东巡抚颜继祖,蓟镇总兵吴国俊、陈国威,山东巡抚倪宠,援剿总兵祖宽、李重镇,及他副将以下至州县有司,凡三十六人同论死。被贬削者为数更众。

加征练饷  
  崇祯十二年(1639)六月二十三日,明廷因东事愈重,乃决策抽练各镇精兵,复加征“练饷”。辅臣杨嗣昌定议: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辽东、蓟镇,及保定、畿辅、山东、河北各镇兵由各总镇、巡抚、总兵分练,东西策应,闻警即至。于是有练饷之征。初增剿饷,期以一年而止。饷尽而乱未平,诏征其半。至是,督饷侍郎请全征。帝虑失信,嗣昌曰,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赠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于是剿饷之处复增练饷七百三十万。合辽饷、剿饷、练饷共增赋一千六百七十万两,民不聊生,使起义军队伍更加扩大。

限制题奏字数  
  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初八日,崇祯帝令限制题奏字数为六百五十字,兵、刑、钱、谷事不在此例。

清兵攻宁远  
  崇祯十二年(1639)冬十月,清军再次进攻宁远(今辽宁省兴城)。时宁远守将为都督同知金国凤,统军近万人。清军攻宁远,明将士胆怯。国凤愤,率亲丁数十人出据北山冈与清兵苦战,矢尽力竭,与二子及众亲丁皆战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2-12-23 22:19:04 | 只看该作者
这几点事实很重要:
1、我太太高祖,讳文秀,及伯太太高祖文杰,不幸于崇祯十二年,均被害于襄阳(没走的被害,逃走的破锅)

2、攻克襄阳府的时间是崇祯十四年,杀襄王朱翊铭(1601~1641在任)、襄藩贵阳王朱常法等。但起义军攻城池并不守城池,1642-1643襄阳无王,1644年才由朱常澄继任,同年明灭亡。口传襄阳王派兵来围剿袁寨)

3、久之,约在崇祯十二年,仝忽率十余骑(杀17人时间有交待)

4、设席于南寨,预伏乡勇。待更深突出,就席擒之,兵刃以接。片时,血流漂杵矣。查其尸,仅得一十零七,尚缺一人。不知所在,密搜数遍,终不能得。忙措之中,反復查之,或云已足十八数矣。遂尽沉于严溪,及人影散乱之后,觉有逃奔之象。急追寻之,其踪已杳,方止。未几,有走报事发者,屡可速逃。(杀人方式“兵刃以接”,结果“血流漂杵”,掩尸方法“沉于严溪”
4、葬于太太高祖妣梅孺人之墓。(与第一句相呼应,交代了“文秀”配偶姓“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2-12-26 17:40:13 | 只看该作者
邓州西25公里的九龙乡舟陂村以袁姓为主,目前袁姓有1000多人,一直流传我们是烂锅袁家。祖辈口传:我们袁家是在明朝时期受朝廷迫害,袁家兄弟砸烂铁锅各自拿一片四处逃难,约定后人只要说是烂锅袁家都是一家人。据老人讲,我们祖人逃到现居住地招亲李姓生二子:袁明、袁超。繁衍至今,家族兴旺。
字辈:
二首明朝世,国大文绍立,有金成名兆,玉镇定家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