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衡阳市杂技团团长: 袁孝廉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12-1-31 13:3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2-1-31 13:37:24 | 只看该作者
    袁孝廉  男,1938年10月出生,湖南衡南人,中共党员,国家二级演员,出身于杂技世家,现任衡阳市杂技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系政协委员、文联委员、衡阳市杂协主席、湖南省杂协副主席、中国杂协会员。坎坷的艺术人生让他在实践中探索出文艺团体体制改革的经验。自1979年建团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村头走向世界,靠技艺饮誉天下。
    他在创建衡阳市杂技团的过程中,历经八次搬迁,五改团名,由一根扁担两只挑箱的一家班发展成为200多名演职员工、20000多平方米房屋建筑和近10个经济实体的集团化规模专业艺术团体。为了宏扬民族文化,拓宽演出市场,发展经济,他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筹资金在衡阳市蒸湘北路购买土地,建起了华艺大厦,确定为以副助文和内引外联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心。他创办了衡阳市杂技艺术学校、雲燕舞服展示中心、正骨诊所、礼仪公司、帝王美食娱乐城、艺苑招待所、海口市椰城杂技团、东来休闲中心、羽毛球馆等,为发展多边文化和扩大相关文化产业经营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他带领演员巡回演出,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异国他乡,为了回报社会、宣传衡阳的历史文化名城(衡阳简称为“雁城”),他用餐桌前的板凳组合成大雁的造型,命名为《大雁腾飞》,象征衡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衡阳,该节目获全国首创奖,并在欧洲赛场上获得7万马克的奖金;《蹬技》、《六塔滚碗》、《抖杆》、《魔术》、《携手同心》在各级杂技大赛中分别荣获金、银、铜牌奖,国内外有8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对他办团的业绩作了专题报道。1989年他带队出访德国载誉而归,受到中央文化部的表彰;1993年赴越南河内演出54场,场场爆满,受到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还带队出访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前苏联、港、澳、台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特别是2006—2007年在加拿大、韩国两年出访三次,第一次从2006年7月8日至2007年1月8日赴韩国演出六个月;第二次2007年3月8日受文化部派遣赴加拿大多伦多参加国际妇女节公演,6000多观众的剧场,座无虚席,场场爆满,掌声雷动,2007年5月对外演出公司又派赴韩国,参加中韩建交15周年庆典,演出68天。三次共演出500多场,观众近40万人次,收入50多万元。他经营的杂技团不仅练出了好节目、占领了市场,还做到文化搭台企业唱戏,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治团方面,他建立起一套教学、演出、经营“三不误”的科学管理机制,真正的做到“以文带副、以副助文”,为文艺团体体制改革开辟了先河。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1994年连续四年被评为湖南省好剧团、好团长;1995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亲切接见了他并合影留念;2004年6月24日,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省文化厅金则恭厅长亲临视察杂技团,对他做出的成绩给予了肯定。2007年6月19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他创建的衡阳市杂技团的先进事迹,作为机密《简报》第30期,报: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春、云山、至立,送: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副主任、各省(区)分管的副书记、副省长、副主席、宣传部长、文化厅长、广电局长、新闻出版局长、副省级城市副书记、副市长。2007年10月10日,时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现任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副省长郭开朗在湖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授予衡阳市杂技团“湖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牌子。2007年11月8日应组委会邀请,袁孝廉团长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他代表湖南文艺界作了专题发言,得到了在场的各国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赏。2008年应拉斯维加斯国际机构邀请,由于海峡两岸60年来的障碍,但通过艰难的努力,终于得到台湾教育部和内务部的同意,经文化部、国台办的批准,于2009年2月12日至3月31日行程45天,袁孝廉团长将此次赴台湾演出定为和平之旅,并以224个字和现场拍摄剪影组成光碟总结如下:
衡阳市杂技团情系宝嶋

台湾腊月发邀请                北京春牛定行程
正月十八摸黑行                赶到深圳十九晨
飞抵台湾已傍晚                卸车装台忙不赢
情人节日急上演                展现两岸情义深
杂技健儿一亮相                掌声雷动鼓不停
二十一日游台北                繁华景象吸引人
青年演员感受深                一直玩到看夜景
海水近人狂欢笑                二十九日游头城
二月初一玉里住                花莲经由格外新
途中参观博物馆                历史古典文明春
槟榔两旁路边站                鱼儿戏水挤满塘
三月三日回礁溪                等待演出数十日
台北火车地下走                商客机场出绝招
两岸政策放宽点                互动双赢有保障
四十五天日程到                圆满成功暂汇报
报告领导和国民                两岸和谐一家亲

    为了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他遵照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专业基础教育的指示精神,建好南方唯一的一所杂技艺术学校,得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和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今年为了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确定5.23开始面向社会选拔新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国家四部委立项的红色经典剧目,杂技《万里长征》更好的服务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共享工程,为广开国际市场贡献力量,继续带领全团演职员工,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务实,以百尺竿头的精神,扬鞭催马,团结奋进。
                                                           衡阳市杂技团供稿
                                                              网址:www.hyzjt.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2-1-31 13:42:15 | 只看该作者
袁孝廉:一位杂技艺人与他的奇迹

--------------------------------------------------------------------------------
http://xsb.rednet.com.cn 2007-8-10 10:21:31   ◆本报记者 李毅  
  有人说他“六亲不认”,弟弟、妻舅违反团规,双双被开除;县委书记的亲戚在团里上班,由于违反纪律,同样被开除,文化局长前来说情,可他却说,“不行,还是得开除。不然我整个团怎么办?以后还怎么去管理人?”
  在湖南杂技界,69岁的袁孝廉是个奇人,文化程度不高,却带出了一支能走出国门的民间杂技团队,与老牌公办杂技团并驾齐驱。

舍不得放弃杂技

出身于杂技世家的袁孝廉,10岁开始随爷爷习艺,学成后被上海人民艺术团录用。上世纪60年代末,博采众家杂技之长的袁孝廉被下放到家乡衡南县泉溪镇石岭村。尽管日子过得艰难,酷爱杂技的袁孝廉仍带着全家人练功。他们时常活跃在村头的屋檐下、晒谷场,给父老乡亲表演杂耍活。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此举被视作“不务正业”,袁孝廉也因此遭受多次批斗。
  “被整怕了!但我还是舍不得放弃杂技。”袁孝廉只好带着自己的“袁家班”到外地表演。进军营、到工厂、去学校、入农村,跋山涉水、走村串寨,每年正月初六出门,腊月二十八归家,成了惯例。“一块布隔成两个世界”,男的住外边,女的住里面;“四块砖头,铺上木板,就成了床,那时确实过的是流浪的生活。”追忆往昔,袁孝廉唏嘘不已。
  为了给杂技团安个家,袁孝廉率团直插云南,征战贵州。在边防前线上的营地,在大海的军舰上,在西双版纳的密林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室内室外,演出极少间断。一年后团的帐户上有6万多元。
  1984年,衡阳市杂技团在蒸湘北路购买土地,建起家园。然而,体制是民营,没有财政拨款,也没有参赛资格,有了家后的民营杂技团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活力在哪?出路在哪?一直在思索着的袁孝廉给出了答案:“寻找演出市场求生存”,“多元化经营谋发展”,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
  1984年南岳衡山庙会,剧场都安排给了大剧团。他们只好到忠烈祠的前坪演出,既不搭台,也不卖票,只在每张进山的门票上加2毛钱,结果大剧团没有一家不亏本,而他们却纯赚2.5万多元。
  路越走越宽。1987年秋,袁孝廉把队伍拉到了大上海。上海“大世界”中心舞台聚光灯下,一个小伙子走上台来,当他头顶七八条长凳时,观众还不以为然;长凳加至10多条时,观众开始为他捏一把汗了;当23条长凳宛若一只展翅的大雁,稳立在演员头上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小杂技团顿时“征服”了大上海。衡阳市杂技团声名鹊起。
  “外面多栽摇钱树,家里得有聚宝盆”。衡阳市杂技团利用自有场地,开办了餐饮、招待所、商店、正骨诊所、五金交电、旅游文化公司等经营项目。
  雪球越滚越大。1996年底,衡阳市杂技团自筹资金300万元兴建了一座集教学、排练、演出、商贸为一体的华艺大厦。大厦建成后,推出美食文化娱乐城,组织杂技、魔术、歌舞、小品、戏剧等进行现场表演,食客可以一边看戏,一边吃饭。

为传统杂技注人新鲜血液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文化演出市场开始萧条,由一票难求到售票不出,许多艺术团从此一蹶不振,慢慢走向消亡。衡阳市杂技团却靠国外市场和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为破解家族式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难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袁孝廉创办了衡阳市杂技艺术学校,从全国各地遴选杂技苗子,加以培养。目前,10余期培训班里,已走出160余名杂技演员。在学生的培养上,不独注重专业的训练,还侧重加强文化课程的教育。杂技团高薪请来了专业的音乐、舞蹈、外语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衡阳市杂技团不惜重金聘请杂技界著名编导创作大型节目,逐步形成了集舞蹈、艺术、体操、滑稽和戏剧于一体的艺术表演风格。
  从群众生活中吸取养料,是艺术不断创新的源泉。杂技节目《大雁腾飞》就是从民间的“板凳龙”基础上挖掘、加工出来的,既保持了朴素的乡土风味,又赋予造型奇特的象征意义。刚开始,演员演出没有道具,变鸡蛋则要去农家借鸡蛋,变面条也要从农家借面条,而农家的桌椅板凳到处都是,袁孝廉突发奇想:何不将农家板凳用头顶起来,组合成一只腾飞的大雁。为增加杂技的难度,顶板凳的演员脚下还踩着一只球在不停地滚动,这只球代表地球,衡阳又被誉为雁城,象征衡阳这只金色的大雁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创意出来了,要实施则难上加难,当初,演员头顶8条凳,后发展到15条,现在,演员们已能轻松自如地顶上23条……此节目后来获得“全国杂技与魔术首创奖”。
  1988年,袁孝廉从湖南电视台请来摄制人员,把这些颇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制作成《雁城之花》专题片送往北京。文化部一位领导看完录像后,激动地表示:“不只是因为你们排出了好节目,更重要的是代表了改革的方向。”

精彩技艺折服国外观众

  1989年6月,衡阳市杂技团应邀赴民主德国演出,这是该团第一次走出国门,因为表演精彩,他们得到了7万马克的奖金。
  1993年8月,在越南党、政领导和各国驻越大使的宴会上,袁孝廉为他们现场表演“气功魔法”。他用一根铁丝捆紧自己的两个大拇指,只见他轻轻用气,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越南劳动者总联合会主席阮文思抱入怀中,又见他轻轻地吹了一口气,阮主席便神奇地在他怀抱中消失,而钢丝还紧紧地捆着他那两只大拇指。来自世界各国的120多名大使看罢这场惊险表演,无不惊叹中国杂技魔术的神奇,有的还吓出了一身冷汗。
  衡阳市杂技团在国内外打开市场后,又毅然作出挺进海南的决策。他们充分利用特区的优惠政策,创办海口市椰城杂技团和力神杂技团,填补了海南省的杂技空白。椰城杂技团以演出歌舞、小品、魔术等综合性节目为主,既上大舞台,又进小舞厅;力神杂技团则专练高精尖节目,以应付各种比赛和出国演出。
  2006年7月,衡阳市杂技团赴韩国巡回演出半年,演出近800场次,观众好评如潮。
  韩国高句丽三足鸟公司代表理事郑敏洙先生,看了中韩文化大站演出后,深深折服于中国杂技的魅力,他看到了无限商机。2007年6月25日,他与中国衡阳杂技艺术团在首尔成立“韩中国际文化交流发展公司”。
  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在团里开支和家庭建设上,袁孝廉一直都很节约。有人甚至说他抠门。
  但他也有不抠门的时候。1989年落实政策补助了他5万元,得知家乡正在修建泉溪大桥,他看都未看,直接把5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他还与衡南县教育局签订协议,资助26名贫困学生上学。
  袁孝廉的儿子袁正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文艺市场比较红火,不少剧团赚了点钱,忙着购房买车,而父亲却始终坚持先发展杂技团,再谈家业。
  如今,袁孝廉虽然掌管3000万家产,自己却没有一间套房,仍住在学校的老式房子里,家居布置也很寻常。团里甚至未买小车。“先找事业,再找饭碗,再创事业,最后奔小康”,在袁孝廉心里,事业的分量是最重要的。而他的妻子肖柏江在提起丈夫的执着时,这样说:“他干事业要做就要成功,哪怕再苦、再累,都拼命去干。”

【人物档案】
袁孝廉,1938年出生,衡南县人。中共党员、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杂协会员、湖南省杂协副主席、衡阳市杂技团创始人,曾任衡南县政协委员。率领衡阳市杂技团从一根扁担、两只挑箱的“一家班”起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3个经济实体、300多名演职员工、固定资产达3000多万元的文化产业集团。
(稿源:◆本报记者 李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2-1-31 13:47:15 | 只看该作者
湖南七旬老人身怀绝技周游列国


发布时间: 2008-02-15 00:48:56 星期五  责任编辑: 林红茵
来源: 金华日报 打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袁孝廉在加拿大。
    在湖南衡阳,一帮民间艺人创造出中国文艺界的诸多奇迹。从1989年至今,他们先后受邀到德、日、韩等20多个国家进行演出。他们在国外演出时,新华社、《人民日报》都先后作过专门的报道。这帮人就是衡阳市杂技团的艺人们。1995年,国家文化部和人事部首次评选全国文化先进集体时,在全国上千家杂技团中,只有两家杂技团获得这一最高荣誉,衡阳市杂技团就是其中的一家。

    让衡阳市杂技团享誉世界的动力,来自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袁孝廉。袁孝廉被誉为这家杂技团的“灵魂”。今年71岁的袁孝廉,虽然已经卸任团长之职,却仍然是团里的党支部书记。
    “四处流浪”耍把戏
    袁孝廉是一个在流浪中成长的孩子。1938年,他出身在一个杂技艺术之家。从小就如吉卜赛人一样,同家人四处流浪。流浪磨砺了他,也给了他不屈的性格。
    新中国成立后,袁家不再四处流浪,又回到了老家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泉溪镇石岭村。袁孝廉因为怀揣着祖传的魔术绝技,于是就被邀到了上海一些剧团演出。
    袁家虽是个四处流浪的家庭,但因为在外演出有些收入,在划分成分时,被定为富农。这个富农便改变了袁孝廉的一生。因为这一身份的确定,已在上海工作的袁孝廉,被要求回到原籍。
    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偏僻的乡下;由登台演出的演员,变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袁孝廉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如同父辈一样,他在自己勤练的同时,开始将杂技传授给孩子。从1963年生下女儿袁玲,随后出生的另外6个孩子,都成了他的“弟子”。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袁家的孩子渐渐大了。逢年过节,袁孝廉便带着大一点的子女,在家乡表演节目,为乡亲们助兴,增加节日的气氛。这原本是一番好意,却没想到由此惹祸上身。一些干部将此斥为“不务正业”,于是袁孝廉便经常成为批斗的对象。
    有一年,快过春节了。一天,当时一位好心的大队干部偷偷告诉袁孝廉:“明天公社要开批斗会,你又是批斗的对象,我看你还是出去避一避,免得被打伤。”
    袁孝廉听后,连夜带着与他同台演出过的大女儿袁玲和大儿子袁衡西一起出逃。
    一夜奔波,袁家3人已经十分疲乏,决定乘船“逃生”。在渡口,一个看过他演出的家乡人认出了他,问他到哪去。此时已如惊弓之鸟的袁孝廉只好说是到衡南县近尾洲水电站去搞慰问演出。
    这条船是坐不了,袁孝廉只能坐另外一条船,老乡与他道别乘舟而去。等下一条船来时,袁家3人才登船上去。船越行越远,袁孝廉的心渐渐安定下来,也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走。正在他沉思之时,忽闻一阵锣声。船已接近码头,但见码头上有人在敲锣打鼓。上岸之后,他才得知,原来老乡是近尾洲电站的施工人员,得知他要来“慰问”,忙向领导报告,领导便派老乡带人来欢迎他们。此时的袁孝廉被感动了,一家3人拿出浑身技艺,就地取材,为几万施工人员作了精彩的表演。
    看着工人们的笑脸,听着掌声和喝彩声。袁孝廉忘记了自己是来避难的人。
    电站上的成功演出,也引起了当地村民的极大兴趣。当袁孝廉演出结束时,就有生产队长请他到村里去演出。于是,袁孝廉一个生产队接着一个生产队地开始演出,他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如父辈一样又踏上了流浪之路……
    流浪他乡,思恋故乡,袁孝廉只有偷偷回家,但有时仍然被抓起来批斗。批斗不久,他就举家出逃,于是,全家人就像吉卜赛人一样,在流浪中演出求生。那几年的流浪,他们几乎走遍了家乡周边的乡乡村村。吃的是别人送的,住的是寺庙、晒谷场……
    办起湖南首家民间杂技团
    流浪的生活虽然让袁孝廉和孩子们吃了不少苦,也让他品味到了杂技艺术的生命与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袁孝廉可以堂堂正正返家,不再担心被别人批斗了。
    此时的袁孝廉决定改变一种尴尬:以前流浪演出时,别人要请,都是说老袁家的技耍队,他出外要开证明都不好表述。
    袁孝廉想,还得要有发展眼光。杂技要发展,不能只是“袁家班”,还应该吸纳新人,才有活力。
    1979年,袁家的杂技队经衡南县相关部门的批准后,被正式命名为衡南县杂技团,这个团属于集体性质,这在当时的湖南首开先河。
    “有名有姓”了,袁孝廉依然要四处流浪,因为团里没有场地,舞台只能在群众需要的地方找。对于这支民间剧团,衡阳市十分关爱。1984年,在时任衡阳市委书记杨敏之等领导的支持下,衡南杂技团落户衡阳市区。因为是民间剧团,袁孝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为发展杂技事业,把团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又四处求援,终于筹集到20多万元资金。1986年11月,大家热盼的演出大厅开始建设。为了节约资金,在长达7个月的基建中,全团20多人都参加建设。1987年6月,上千平方米的演艺大楼建成。演出厅达500多平方米,一次可容纳500多观众。
    有了演出厅后,他们不再经常“流浪”,练功也有了地方。
    这时的袁孝廉有了新的思考:从乡村到城市,观众品位不一样了,节目也应更新。否则,团虽建在城里,却坐不稳“江山”。
    以前走乡串村时,没有道具,农村里到处是木板凳,袁孝廉便将杂技中的头顶千斤变成了头顶木板凳。演员将长凳一条一条顶到头上,数量从一条、两条,慢慢加到23条……令观众叹为观止。袁孝廉有次在观看照片时,看着这一条条叠加的木凳,犹如一只腾飞的大雁,袁孝廉再次加大难度,在脚下踩起了一个大球。滚动的大球,有如缩小的地球,而古城衡阳有雁城之称。地球上大雁展翅高飞,令袁孝廉突发奇想,将之取名为《大雁腾飞》。
    此节目一问世,不仅广受观众好评,而且荣获全国“杂技与魔术首创奖”。这一节目的创新,赋予了杂技团更大的魅力,袁孝廉开始不断创新节目。这也使得团里的节目不断出新,在30多个创新节目中,不仅两次获得全国“杂技与魔术首创奖”,还有一些获得了不同赛事的金、银、铜奖。
    “农村包围城市”是袁孝廉的一大方略。如今立足城市,他觉得应该到大城市去闯一闯。1987年秋,他把队伍拉到了大上海。上海“大世界”是世界杂技比拼的舞台,袁孝廉自信地闯进了“大世界”。当他表演《大雁腾飞》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个小小的杂技团顿时“征服”了大上海。《新民晚报》以“造型奇特,民族风格……雁城杂技使者在申江亮相”为题进行了报道。于是,他们在上海一演就是两个月。
    一次演出结束后,南斯拉夫电视台一位记者跑上台来,一边拉着演员们合影,一边用不连贯的中国话说:“你们演得太妙了!”
    听着外国记者的夸赞,袁孝廉想:什么时候能出国演出,那才叫“妙”呢。
    进京要闯更大的舞台
    南斯拉夫电视台记者给了袁孝廉新的梦想。
    从上海“大世界”演出两个月回来后,袁孝廉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1988年4月,他携带一部由湖南电视台录制的,反映他们团的《雁城杂技之花》专题片,只身前往北京,目的是求见文化部领导,请求他们对一个民间剧团的支持。4月27日到达北京后,袁孝廉却无法进入文化部,因为他那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民间剧团团长,又没有与文化部领导预约,门卫不让他进去。袁孝廉自然不甘心,几经打听,得知分管剧团这一块的是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文化部进不去,他就到英若诚副部长的家门口等。
    4月28日晚上6点多,等在英家楼下的袁孝廉看到英副部长回家了。
    英若诚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身在演艺行业的袁孝廉虽未见面,却能认出来。见英若诚一回家,袁孝廉立即上楼敲响英家的门。开门的是英若诚,见是一个陌生的汉子就问:“你是哪里的?”
    袁孝廉忙在门外答:“我是毛主席家乡湖南的,找您汇报些事。”
    英若诚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家住在这里的?”
    袁孝廉幽默地答道:“我是一个魔术师。”
    听说袁孝廉是个魔术师,演员出身的英若诚多了一分亲切,忙将他请进屋。进屋之后,袁孝廉将自己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请英若诚副部长观看片子。英若诚听后说:“带子你留下,我今晚一定会看。明天我要去上海,明早8点你找我秘书听情况。”
    令袁孝廉十分感动的是,英若诚不仅当晚看了录像带,而且专门给袁孝廉和文化部的相关部门作了批示。第二天早上8点,袁孝廉来到文化部,看到了英若诚的批示。
    这一批示令袁孝廉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英若诚在批示中称:看了衡南县杂技团的录像节目《雁城杂技之花》,心情很激动。节目是高水平的,基本功扎实,编排趣味高尚,节目中也颇有新意,有些动作难度大,完成得利落干净。在偏僻的湖南省衡南县,出现了这样的表演团体,令人高兴……我以为,重要的是今天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当中能够出现这样一个“典型”,意义深远。我们应该支持鼓励这样的“典型”,不只是因为它排出了好节目,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改革的方向,我建议艺术局、外联局的同志们将此团纳入视线,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予扶持奖励。
    在批示中,英若诚还用职业的眼光,提出了杂技团的不足之处。
    从北京回来,袁孝廉喜悦的心情无法形容。
    周游列国惊世人
    英若诚的批示,由此也改变了袁孝廉和杂技团的命运。
    1989年4月,文化部将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机会给了这个民间文艺团体。这年的5月13日,袁孝廉带着10名演员登上民航班机,飞赴德国。出访德国,是应民主德国新闻局的邀请,参加该国为庆祝《新德意报》创刊所举办的新闻节。受邀请的还有前苏联、匈牙利、波兰等10个国家的演艺团体。这些国家的演出团体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声誉,唯独衡南县杂技团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文艺团体。第一次出国,就遇到了如此大的挑战,袁孝廉并不怯场,他自有一份自信:文化部能在全国众多的团体中相中他们,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
    带着自信,在异国他乡,他们将自己的技艺一一展示,惊喜也随之而来,尽管他们听不懂德语,但观众的笑容和掌声让他们懂得了一切。在民主德国两个月,他们到过30个城市,演出了49场。每每袁孝廉用头顶起23条板凳表演《大雁腾飞》时,观众都为之轰动,舆论界也为之而轰动,当地报刊不惜版面刊登来自中国的这家杂技团演出,有的称之为“绝顶”,有的赞之为“倾国倾城之技”,同时会变魔术的袁孝廉被誉为来自东方的“卓别林”。《大雁腾飞》也因此在众多国家的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新闻界的文艺类节目奖,得到了7万马克的巨奖。
    首次出访回来,袁孝廉开阔了眼界,也活跃了思想。
    回来不久,他申请将衡南杂技团改名为衡阳市杂技马戏团(简称衡阳市杂技团),在改名的同时他开始加紧引进人才,让演员学习简短的外语,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1993年8月,文化部再次将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这个团。
    这年8月13日,袁孝廉带着团里的36名演员来到了越南。
    此时的中越关系较为敏感,袁孝廉率文艺团体的出访,成为那段特殊时期的第一支出访越南的中国文艺演出团体。因此引起两国的高度重视,当时的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都报道了他们应越南河内市劳动者联合会的邀请,赴越演出的情况,越南当地的媒体更是进行了跟踪报道。
    袁孝廉一行受到了热情的欢迎,越南党政领导还特意举办了盛大的宴会,还邀请了各国驻越大使参加。宴会上,袁孝廉为他们现场表演了“气功魔法”。他用一根铁丝捆紧自己的两个大拇指,只见他轻轻用气,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越南劳动者总联合会主席阮文思抱入怀中,又见他轻轻地吹了一口气,阮主席便神奇地离开了他的怀抱,而钢丝依然紧紧地捆着他那两只大拇指。来自世界各国的上百名大使,看罢这场惊险表演,无不惊叹中国杂技的神奇。
    从1993年8月14日开始,他们先后在河内、胡志明市等城市演出,连演54场,观众场场爆满,入场券抢购一空。这次演出成了一次友谊之旅。
    多次出国演出,令衡阳市杂技团开始引起各方关注。他们不仅演遍了除西藏、台湾之外的中国所有省(市)和地区,还先后赴美洲、亚洲、欧洲20多个国家演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联结中外友谊的纽带和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
    袁孝廉和他的杂技团也先后获得国际、国内省以上的奖励、奖杯和奖牌100多次(个)。该团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团,成为中国杂技界的一个骄傲,其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文艺团体改革的一个方向。袁孝廉和杂技团培养出的上千名弟子,正活跃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创新之路上,他们为发扬中国的民间杂技而探索并实践着。一位文化部门的官员曾说:袁孝廉的贡献,不仅在于他能表演出几个好节目,带出一个好团,更在于他探索出了一条文艺团体体制改革的新路子。(林新华 贺正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袁银生 发表于 2012-2-7 09:38:34 | 只看该作者
袁氏楷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