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史书上出现了几位袁凯,在他们之中,两位是同名同乡,两位不仅同名同字,而且同时代人。笔者为鲁山籍袁凯之后,在查找先祖袁凯事迹时,发现人们往往对四位袁凯混淆不清,以至于张冠李戴。因此有必要对四位袁凯加以区别。
袁凯(1316?—?)“字景文,号海叟,松江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元末中举,为府吏”⑴。他年轻时“博学有才辩,议论飙发往往屈座人。”⑵朱元璋洪武三年,在别人推荐下,授官御史之职。其间曾向朱元璋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一度深得朱元璋赏识。例如明朝立国之初,“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⑶。于是袁凯上奏皇帝“诸将习兵事,恐未悉君臣之礼,请于都督府延通经学古之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庶得保族全身之道。”⑷这项建议,收到朱元璋赞赏。于是“帝敕台省,延名士至午门,为诸将说书”。⑸
袁凯为人,“性诙谐,言谈行状,幽默动人,自号海叟,尝背戴乌巾,倒骑黑牛,游于九峰间,好事者至绘为图。”他是明朝前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所以明史立传,把他列在“文苑类”中,他的著作有《袁海叟诗集》四卷行世。他以赋白燕诗而名重文坛。并有“袁白燕”之称。《明史·袁凯传》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记述“初在杨维桢座,有客出所赋白燕诗,凯微笑,别作一篇以献,维桢大惊赏,遍视座客,人遂呼‘袁白燕’云”。⑺
朱元璋晚年,疑忌之心日重,大肆诛杀功臣,设文字狱,老于世故的袁凯,也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和监视。洪武十五年秋,刑部裁决囚犯名单,“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复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帝以凯老猾持两端,患之。”并因此“下狱,凯不饮食三日,上以太子故,遣人谕之食,寻释之。”⑻袁凯恐惧,为避祸有辞官意,一日“偶遇金水桥,诡作疯疾,仆不起”。⑼据以上《袁凯传》中所记,这位袁凯,避祸装疯的手段,比孙膑还要高一筹。“上疑其伪,以木钻触其肤,忍痛不为动。放归,凯毁形,尝自执行市,上使使伺之”⑽。恰值袁凯正伏在篱笆下吃屎—其实那屎是红薯调制而成。并且“向使者唱‘月儿高’,使者还报凯果疯,得免。”⑾袁凯因此获准辞官,免遭厄运。《明史·袁凯传》曰:“久之以寿终”。⑿可知这位袁凯,以高超的避祸手段,才使得自己安度晚年,寿终正寝。
袁凯,字舜臣,明朝中期“直隶华亭人”。⒀(亦指今上海市松江,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仍设留都,故有南直隶、北直隶之分,此为南直隶)。与前者同乡。景泰二年辛未科进士(2/2/13)⒁。
说到袁凯的辛未会试,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会试前,江阴袁舜臣在自己的挂灯上,写了一首谜语诗“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杏花头上一直横,恐泄天机莫露口。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床何所有?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大家猜不出谜底是什么,只有刘瑊一见,马上就猜出来了,说是“辛未状元”四个字。⒂刘瑊是辛未会试中的第二名。
袁凯一生素有大志,勇略过人,“天顺间,以按察佥事治兵浔梧。”⒃他通晓军事,善待士卒,每临战阵常为士卒先。例如一次,袁凯率兵与贼众遭遇,对峙于长洲村,因敌众我寡,故“官兵遥望有惧色,凯麾兵前,贼惊异引去,遇水阻还战,诸兵奋击,无不一当百,余悉俘斩以归。”⒄
袁凯为人“性简质”,⒅不媚权贵,不为上峰所喜。故“任佥事十年,多有军功,而无擢升。”⒆后右副都御史叶盛“上其功,有中阻者”。⒇右都御史韩雍“复以为言,乃超迁按察使。”〔21〕不久,又“从按察使擢云南左布政使未至道卒”。〔22〕
袁恺,字舜臣,(古汉语中“恺”与“恺”常通用)明朝中期“河南鲁山人”。〔23〕他比华亭袁舜臣晚三年登第,为“景泰五年甲戌科进士(5/3/164)”。〔24〕从景泰年间到成化年间,袁恺“仕历三朝”,〔25〕累官南阳府府台,〔26〕“兵科给事中,礼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右佥都御史,南京光禄寺卿,南京鸿胪寺卿,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27〕等职,世称“袁都堂”。
袁恺一生,“聪悟倜傥,刚节不阿,为善不置”。〔28〕英宗驾崩时,因为先前“土木之变”曾出现过皇位更替,所以在皇位继承权上,又出现了争议。此事《鲁山县志》是这样记载的,“英庙时,奸貂曹志窃弄神柄,人莫敢非,恺独上章数恶。”终于使佞臣“夺之魄而戮于市”。〔29〕才稳定了朝中局势,使宪宗皇帝顺利登基。并且于“宪宗成化元年三月,以即位遣给事中袁恺祭告中岳。”〔30〕袁恺也因此得罪权臣,后“为勋裔阉人谮,由鸿胪乡出诸留都,迁南京光禄寺卿,鸿胪寺卿,擢副都宪总裁南畿粮储”。〔31〕
天顺六年,袁恺任设巡按都御史时,和松江知府李惠礼倡导教育,大量增设学馆,聘儒士教导生徒。〔32〕成华三年,袁恺任设巡抚右佥都御史时,“敕命镇抚辽东军事,有谋略虏,不敢犯。复陈安边五事,特播忠悃”。〔33〕辽东百姓因“连年遭女真入寇,人不聊生,赋无所出”〔34〕,因此上奏朝廷,“停免辽东岁贡人参”。〔35〕
成华六年,袁恺因父丧回乡守制,宪宗皇帝为嘉勉这位忠贞之臣,御赐袁恺金匾“忠贞元老”,以示宠荣。此匾高悬于鲁山县城袁氏祠堂大门之上,世代相传,直到鲁山解放前夕,此匾失踪。〔36〕
袁恺约于成化二十三年告老回乡,他乡居期间,“适岁凶,民负官课,出资二十五百金,代为完纳,乡闾诵徳不绝。”〔37〕第二年丰稔,乡邻还钱时,袁恺分文不收。百姓不忘盛德,口传至今。有关他的逸闻趣事,鲁山一带也有许多口碑材料。
袁恺兄弟四人,兄袁亮一生务农,不曾为官;三弟袁英做官陈州道台,后移居项城,做过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即为袁英之后;四弟袁杰官至安徽巡抚。〔38〕
明朝后期,又出现了一位袁恺,字立隆,“山东聊城人,崇祯四年辛未科进士”(4/3/108)。〔39〕他和直隶华亭的袁凯,虽然都是辛未科进士,但相距却有一百八十年之久。官任给事中,和薛国观同时。据《明史》第21册,第6541页《薛国观,袁恺传》记载,东阁大学士薛国观,因受贿罪而被袁恺两次弹劾,致使权高势重的薛国观获罪投缳。薛国观被赐死后,袁恺也受到了薛国观的同伙,也任给事中的宋之普等人的排挤和陷害,后被罢官,回乡闲居。“福王时起故官道卒”。〔40〕
注释:
〔1〕
引自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册第831页。
〔2〕〔3〕〔4〕〔5〕〔6〕〔7〕均引自《明史》第284卷,《列传》第173卷,“文苑类”第24卷第7321页。
〔8〕〔9〕〔10〕〔11〕〔12〕均引自《四部丛刊》第16册《罪惟录列传》卷22《隐逸列传·袁凯》
〔13〕〔14〕均引自朱保炯主编的《明清进士提名碑录索引》中卷第1346页下卷第2443页。
〔15〕摘引自冯梦龙的《智囊》。
〔16〕〔17〕〔18〕〔19〕〔20〕〔21〕〔22〕均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监司部》第603卷《名臣列传·明二》。
〔23〕〔24〕均引自《明清进士提名碑录索引》中卷第1354页,下卷第2454页。
〔25〕引自《嘉靖鲁山县志》第七卷《进士部·袁恺》
〔26〕根据袁恺第20代孙袁长泰提供的鲁山袁恺碑文。
〔27〕〔28〕摘引出处同注释〔25〕。
〔29〕引文均摘自,1963年编修出版的《鲁山县志》卷二十一《史传集传》第231页,由卢囗撰写的《重建袁都宪祠牌坊碑记》。
〔30〕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第五十七卷嵩山部《嵩高志》。
〔31〕摘引出处同注释〔29〕。
〔32〕摘引自《江苏松江志》。
〔33〕摘引出处同注释〔29〕。
〔34〕〔35〕摘引自《明史·朝鲜传》。
〔36〕由袁恺第20代孙袁长泰提供。
〔37〕摘引出处同注释〔29〕。
〔38〕据袁长泰所记的袁氏家谱而写。
〔39〕引自《明清进士提名碑录索引》中卷第1354页,下卷第2630页。
〔40〕摘引自《明史》第253卷,《列传》第141卷,第21册,第6541页。
作者单位:平顶山教育学院
(本文发表于《炎黄天地》2009年第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