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湖北省南漳县之袁姓[/U]
南漳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东距武汉272公里、宜城50公里,东北距襄凡市46公里,西距保康县91公里,西北同谷城接埌,南与远安相交,东南和荆门吡连。地理坐标东经111度24′--112度09′,北纬31度13′--32度00′。
南漳县系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最高峰为长坪过风垭山,海拨一千五百米,最低点在蛮河与柳河交汇处,海拨62米。总面积3859平方公里,山地较多,习惯称“八山半水分半田”是湖北省37个山区县之一。
南漳自古荆山环绕,蛮漳水东流,群山绵亘,水道纵横,向以“四十八大泉,七十二河堰”著称。蛮河为县内笫一条大河,横贯北部,发源于保康县七涧萍,自长坪入境,境内长119公里,洪流量每秒450立方米,流域2465平方公里,河床宽30米。抵界碑头入宜城孔湾口注入汉江。漳河为县内第二条大河,斜贯西南部,发源于百里荆山南麓,薛坪镇自生桥、老龙洞、蓬莱观(俗称‘三景庄’)皆有泉水出合为漳源,出境后在当阳县合于沮河,境内80公里,河床30米,流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洪流量每秒300立方米。
南漳县历史悠久,早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开拓生息,并逐步成为湖北荆山地带的部落--荆楚(荆蛮)的一个分支。早在春秋时期,境内为罗、庐戎二国,后被楚灭,并为楚国,秦朝时期为伊庐县,两汉设中庐县、临沮县,三国魏时同两汉,两晋为中庐县、上黄县,南北朝设义清县、思安县,自隋朝十八年(公元598年)因思安属漳水流域,漳水又名南漳,故定名南漳县沿用至今。
南漳县名胜古迹较多。古有古罗国遗址。三国故事的源头,有曾为诸葛亮、庞统之师的天下豪杰司马徽的水镜山庄,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故里、徐庶庙,。山水景色有,以千年圣洞著称的白马洞,“七十二泉夸第一”的珍珠泉,有以奇着称的“三景庄”(老龙洞--高山巍峨溪小环绕。自生桥--天造地设,不假人工。蓬莱观--古木怪石,不可名状。),荆山叠翠、夷水晴波、灵溪晚渡、石梁朝霞、晓市绿烟、春城红雨、渠岸清风和仙桥夜月是南漳八景,有秦国传玉玺--‘和氏壁’的故乡抱玉岩(玉印岩)、凤凰台和卞和庙。近代有‘南漳湖北鄂’记念地,新开发出渔泉洞漂流之景点。举不胜收,正是:‘是山皆树色,无处不泉声’,是个居住、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南漳有袁姓人居住。据调查得知,袁氏人迁入南漳最晚也在清朝入关后至康熙前期〈1644年--1700年)。现有以袁氏命名的地名十一个,人数近三千人。有三大特点,一是散居者多。二是居住在没有袁氏地名的人数比有袁氏地名的人数要多。三是以标湖支袁氏发展最快,约一千五百人左右。
南漳县以袁氏命名的地名、人数有:
沐浴镇----袁家庙、180人
武安镇----袁家湾、180人, 袁家冲、90人
九集镇----袁家畈、160人, 袁家湾、20人, 袁家垭、20人
长坪镇----袁家老屋(括一、二、三、四股水)、110人
东巩镇----袁家畈、20人, 袁家沟、20人, 袁家垭、10人, 袁湾、10人
南漳县袁姓有从江西迁耒,有从河南迁耒,也有从襄凡、襄阳、谷城、宜城等处迁来。发展至今少说也有三百五十年历史了。《袁氏世考》是袁锡光先生于1799年--1828年奋斗三十余年写成出版的。属个人杰作。这本书没有把南漳有袁氏写进去(当然不只是南漳一个县),这是因为南漳山高路远,袁氏人少造成的。必竞以个人之力统计全国是不可想象的。若是清政府出的书那就不应该了。
鉴于此,在这次修全国统谱之时,尽可能的不要发生遗漏现象。这不是那一人或那几个人的事,而是全袁氏共同的责任。知道情况的说出耒,有资料的报上来,懂谱善研者钻进去,条件许可的走下去。耒个全袁开花,弄个水落石出,实现袁氏一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