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袁氏郡望与堂号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氏家谱 发表于 2016-6-13 11:3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钦定四库全书·重编琼台藁·卷十》收录的明代大学士丘濬公所作的《贵溪丘氏族谱序》说:“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旧唐书说丘和、丘行恭父子二人死后均“谥曰襄”,故“襄公父子”就是指丘和、丘行恭父子。可见,唐朝时河南郡的名门望族有丘和家族。再如彭城刘氏、弘农杨氏,清河张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吴兴姚氏等也是地望的代表性姓氏。如隋唐时期,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郑氏(今河南省郑州一带),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

    有些姓,有好几个的郡望。如黄姓,最早期最通用者为“江夏”;福建肖山公派下,用“燕山”;泉州开元四安公派下用“紫云”。为最通用者。很多郡望,为多个姓氏所共用者。郡望相同,证明数百年前,或数千年前,那几家是同住过那个地方,或同出一宗。因此“郡望”就是某姓的望族曾居住的地方,如赵为“天水”,钱为“彭城”,韩为“昌黎”之类。

    袁姓早期东有彭城(江苏徐州一带),西有华阴,中有陈郡。后来随着家族的兴旺,人口更加广播。每迁一地,便立字派,建祠堂。宗亲大门上都有牌匾,名曰“堂号”。以封地和集居地而命名的,叫做“以望立堂。如:陈郡堂(陈国堂)、汝南堂、彭城堂、襄阳堂、河南堂、京兆堂、太原堂、濮阳堂、陈留堂、宜春堂、华阴堂、东光堂。
    除了以地名为堂号命名方法之外,另一种是以文化元素命名,如名人事迹、理想追求、家风家规等。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四千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再如:敬义堂、敦睦堂、重圆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宗臣堂。

袁氏分布:
陈 郡:
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
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
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
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
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
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
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
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


宜春县:
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襄阳堂与襄阳郡: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襄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襄樊堂。不唯袁氏独有,芈、席、蹇、傲也有用此名者。

袁氏堂号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袁氏堂号以汝南堂和卧雪堂分布最广。

汝南堂 卧雪堂 敦睦堂 敦厚堂 敦睦堂 介祉堂 咸庆堂 聚庆堂 怀楚堂 仁风堂 存经堂

存著堂 润德堂 顺德堂 崇德堂 维则堂 至仁堂 留爱堂 进修堂 序伦堂 宗本堂 端本堂

清咏堂 忠顺堂 省春堂 光裕堂 惇叙堂 萃涣堂 六顺堂 一本堂 天锡堂 守正堂

敦睦堂 江西,瑞金,湖北,大冶、双港、保安、月塘、白额砶等处 湖南,邵阳

东乡万安七里村鸿鹤庙杨林冲,樟树、鹅公井、黄龙桥、三溪,上湘之灌溪、新化,蜀地

一本堂 江西,修水,铜鼓

清咏堂 江西,兴国铜桥畈,湖北黄石、阳新县(兴国)、房县、竹溪,陕西咸阳

宗本堂 江西,新余市分宜

崇德堂 山东,淄博,淄川县城北袁家庄

咸庆堂 江苏,常州,毗陵 蒋渡、河北、河南、罗沟、上雷、西仓桥等

怀楚堂 江苏,丹徒

仁风堂 江苏,江阴、阳羡、江阴城之西南隅、苏州、松江、公安、青阳、靖江等地、安徽,桐城练潭

仁风堂 江苏,江阴 始祖逢时,先世居汴,宋高宗南渡时移居金陵,逢时於南宋嘉定间迁居阳羡。

始迁祖良,逢时之曾孙,元至元、至正间始居江阴城之西南隅。嗣後子孙有徙至苏州、松江、公安、青阳、靖江等地。

仁风堂 安徽,桐城 皖始祖方二,宋末自豫章迁居皖城。始迁祖方二子受一,元末明初徙居桐城练潭。

仁风堂 湖南益阳 (始祖羲仕,字学优;祖籍为江西宜春)会不会和这2个仁风堂有联系呢?

存经堂 常州北门外三殇里 常州城南夏雷里至竹坞常州淮安等地

维则堂 江苏,无锡常州常熟、宜兴、武进、江阴、姑苏、金坛等地

介祉堂 浙江,上虞

聚庆堂 浙江,绍兴,山阴上姚村

进修堂 浙江,鄞县甬水桥东社坛蘙内、定海、宁海、嘉定、馀姚、苏州、温州、慈溪、临安等地

存著堂 浙江,嵊县,剡县

润德堂 浙江,桐庐桐江坊郭之睦亲里

顺德堂 浙江,桐庐桐江坊郭之睦亲里。序伦堂 浙江,富阳,新城、折桂乡古竹村、太平卓笔山麓百丈

惇叙堂 浙江,慈溪、绍兴、嘉禾、姚江、仁和、馀姚、浦江、会稽、山阴、苏州等地

端本堂 浙江,诸暨,暨阳西隅北门丫路

敦厚堂 浙江,龙游

忠顺堂 浙江,龙游大治

序伦堂 浙江,富阳,新城

萃涣堂 浙江,诸暨,暨阳

六顺堂 浙江,龙游

至仁堂 湖南,湘潭

留爱堂 湖南,湘潭十三都八甲石塘山

省春堂 湖南,汉寿,龙阳

光裕堂 湖南,醴陵眕竹湖

天锡堂 湖南,浏阳

介襄堂 浙江,上虞小越

介江堂 浙江,上虞小越

德庆堂 潮汕琛公裔

积庆堂 潮汕琛公裔

仁凤堂 潮汕琛公裔

德口堂 潮汕琛公裔

崇讓堂 潮汕琛公裔

崇礼堂 潮汕琛公裔

歌口堂 潮汕琛公裔

崇远堂 潮汕琛公裔

佑启堂 潮汕琛公裔

敬德堂 潮汕琛公裔

追继堂 潮汕琛公裔

元顺堂 龙游

存经堂 上海 (以上主要由:袁富昌提供)

观音堂 云南宣威 (袁海涛提供)

河东堂 广西都安 (袁通全提供)

善庆堂 广东韶关仁化县大桥镇古洋管理区袁老屋 (袁华盛提供)

三翠堂 广东省始兴县 ( 袁世忠提供)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袁氏家谱 发表于 2016-6-13 17:07:24 | 只看该作者

郡望与堂号

袁氏的郡望堂号

  陈 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 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 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 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 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 (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 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 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 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 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 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 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 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 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 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 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 州、道、府之治所。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 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 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 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 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 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 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 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 (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 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 (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 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宜春县:西汉时期置宜春县。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隋朝时期设袁州,改宜阳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元朝时期为路。明、清两朝均为袁州府。民国时期废府改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祖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2.堂号:

  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东光堂:以望立堂。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四千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怀楚堂:资料有待补充。

  维则堂:资料有待补充。

  介禳堂:资料有待补充。

  介江堂:资料有待补充。

  介祉堂:资料有待补充。

  宗臣堂:资料有待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