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盘点河南境内的袁氏先祖生活留下的遗迹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河南商水袁 发表于 2015-3-18 13:1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希望各位河南的亲人,能把你当地的袁氏先祖的故居、墓碑,罗列出来,供大家交流。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袁保险 发表于 2015-3-21 18:33:3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大家参予,寻亲联族则容易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河南商水袁 发表于 2015-3-19 10:01:11 | 只看该作者
朋友 发表于 2015-3-18 15:17
大家好我是辽宁本溪我叫袁继鹏我的下代范什么字谁能把字谱给我发一份

加我QQ:7674470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yuanscn 发表于 2015-3-18 15:26:03 手机频道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很丰富,盘点历史点点滴滴,发人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朋友 发表于 2015-3-18 15:17:06 手机频道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我是辽宁本溪我叫袁继鹏我的下代范什么字谁能把字谱给我发一份
来自: 微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河南商水袁 发表于 2015-3-18 13:41:19 | 只看该作者
袁安碑的出土年代不详,也未见前人著录,从碑侧刻有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三月题记可知,此碑至少在明代时就已被人发现。后来,袁安碑被人移置到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里辛家村牛王庙中作了供案,但由于刻字的一面向下,因此很久人们不知是碑刻。1928年初,牛王庙改作辛村小学,供案仍在原地放置未动。次年夏,一小孩仰卧石案下乘凉,发现石上刻有字迹,村人任继斌遂以拓本行世,并在碑石穿孔的空白处盖上辛村小学的印章。稍后,袁安碑渐渐被金石界所重视,并很快闻名全国。1938年,当地人士曾组织文物保管委员会将此碑收存,后又不知所在。1961年此碑再现于世,后被河南省博物馆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河南商水袁 发表于 2015-3-18 13:40:07 | 只看该作者
袁安碑——中国东汉碑刻。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 1字,故现存15行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有穿,位置较低。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
内容主要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无赞颂铭辞。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现代书家费声骞评《袁安碑》:“此碑笔画瘦劲,纤而能厚,结体宽博,运笔圆匀,碑字清晰,可供学篆取法善本。”
碑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学)。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四月乙(亥) 迁东海阴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闰月庚午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河南商水袁 发表于 2015-3-18 13:38:02 | 只看该作者
今年春节过后,绕道去白塔寺,只为看看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容貌。儿时记忆中,就是一个杂乱的小集市,西北角是一所中学。仅存的遗迹就是校园内的两间西厢房、街边垃圾堆里的几通墓碑。现在,路修得还行,穿过几个村庄,过了孙洼沟河,就进入了白塔寺,房屋明显多了,柏树林里的空地能盖房子的都盖上房了,路边就能看出干枯的柏树,还是一个脏乱的小集市。我没有过多的停留,怕留下更多的不满。我只想给当地的政府说一句话:守着个聚宝盆,却当垃圾桶使用!这么多年了,怎么没有一个领导能看出里面的巨大“财富”呢?说来也不奇怪:一是沾上袁世凯的历史问题;二是基层的干部大都是年轻人,眼里盯的只有政绩,办个工厂,搞个开发区,轰轰烈烈!有几个能沉下来做点文化的事?三是当地是贫困县,从政府到个人,投资是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河南商水袁 发表于 2015-3-18 13:24:50 | 只看该作者
商水县平店乡白塔寺,古时是有名的僧侣集散地之一,在佛教盛行的宋代人们在那里建了寺庙,因寺内有白塔,故称白塔寺。因地下有龙山时期及夏、商、周时期的大量遗存,所以此处又称白塔寺遗址。

  由于清水河与孙洼沟在此交汇,如同二龙戏珠,暗合周易八卦风水之说,清朝末年,袁世凯家族把墓地选于此。之后,袁世凯命人在此修建袁家花园。为防外人入内,他还命当时商水平店的名士刘振玉在此栽种柏树2000余株,形成柏林,并把柏林栽成九宫八卦的阵形以护卫这方水土。

  据当地人讲,当年柏林完整时,人们一进柏林就迷失方向,很难出入。

  如今,原来的白塔寺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清光绪年间建造的3间西厢房,袁氏家庭墓地也仅存5个碑楼。由于白塔寺久负盛名,香火至今依旧旺盛。在白塔寺遗址上,柏林、廊房和碑楼,成了白塔寺三景。作为袁氏家族墓地的守望者,白塔寺柏林现在景况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一览白塔寺柏林的“幽微灵秀”。

  柏林呈九宫八卦阵布局

  近日,记者顺着商水县城通往平店乡的公路,乘车40分钟左右,来到白塔寺。此处现在是一个集市,人群熙熙攘攘。在公路的北侧,记者一眼就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柏林:柏树一行行一列列地站立着,像一个个卫兵,守卫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白塔寺东面,有条清水河,步至河边,只见河面波光粼粼,有几只野鸭在水里嬉戏。白塔寺向西不远处,又见一水沟,村民说这是孙洼沟,该沟在白塔寺东南角与清水河交汇。从地理位置看,白塔寺正好位于清水河与孙洼沟的交汇处。

  据长期研究传统民俗文化的平店二中教师付海水介绍,此处虽称白塔寺,可寺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了学校,即现在的平店二中,至今只保存有清光绪年间建造的3间西厢房,其沧桑的模样,好像在向世人娓娓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

  村民们讲,原来的白塔寺分东西两个寺院,从西寺院到东寺院,挖有一条地下通道。从东寺院向东约25米处,用红石建有一石桥,名曰青龙桥。青龙桥东约100米处,有一龙王庙。当时白塔寺西寺院西约100米处,用白石建有一座石桥,名曰白虎桥;西北方向500米处建有庙宇,叫三光庙。所以当地人称白塔寺是“桥端庙庙端桥”的风水宝地。

  清末,袁世凯家族遍寻风水宝地。由于西北东南流向的清水河与孙洼沟汇聚白塔寺前,拐向东南,此地势正是堪舆学所称二龙戏珠风水宝地,见此,袁家开始在此建墓茔。墓茔占地24亩,并立三门,东为朝阳门,中为午门,西为望月门。从此,白塔寺成为豫东大地一个沾帝王家风水宝地的名胜古迹。

  当时,为防外人入内,袁世凯命当时商水平店的名士刘振玉在此栽种柏树2000余株,并按九宫八卦阵形排列,在几十亩地面形成平原地区少有的庞大的人工柏林。

  刘振玉何许人也?当地村民说,他是晚清秀才,精通风水术数,老家商水平店,参加过洋务运动,失败后隐居白塔寺,后袁氏家族请他布置袁氏墓地。由于刘振玉把柏林种成九宫八卦阵形,当年柏林完整时,人们一进柏林就迷失方向,很难出入。据传,当时刘振玉的一个同村人到柏林找刘振玉,在柏林转了一天也没能出去。

  民俗专家考证,柏林栽种确实符合易经卦理和九宫布局。

  由于病虫害和人为采伐,现减至600余棵,但仍蔚为大观。现在存活下来的柏树最大胸围0.9米,高20余米,最小的柏树胸围也有0.3米,高12米左右。如今,柏林绵密,枝叶茂盛,景色宜人,尤其是冬日大雪初霁,银装素裹,雪压松柏愈显苍翠……这里也成为当地少有的美丽风景。

  总之,白塔寺柏林依其大量的古柏、地下遗存及袁氏墓茔形成的综合遗存,对研究商水县平店乡白塔寺的历史、袁氏宗族的历史和清末民初埋葬风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柏林下有龙山时期遗址

  在商水县文物管理所白塔寺柏林管理站,记者见到了管理人员李德军。一谈及白塔寺遗址,李德军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这里原本有一个集市,几年前,为保护地下遗址,当地政府已将集市迁到了孙洼沟北岸。

  据《商水县志》记载,商水平店乡的白塔寺遗址位于白塔寺清水河和孙洼沟交汇处。遗址深层有龙山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大量遗存,浅层有汉朝至明朝的遗存。在遗址上暴露的有灰坑、汉墓,出土的有灰陶折沿罐、高颈罐、鼎、鬲、几何纹榫口砖等。在佛教盛行的宋代,人们在这里建了白塔寺,当时香火旺盛,佛事不断,是佛教在商水传播的一个重要场所。

  在遗址的东南部还有仰韶时期的遗存,西南部有大汶口时期的遗存,据此推测,此处应是古代人类生存繁衍的聚集地。

  由于清水河与孙洼沟在这里交汇,如同二龙戏珠,暗合周易八卦风水之说,且历史上很早就有人类在此聚居,因此这一地域被人们视为祥瑞之地。在遗址中出土的明万历43年维修白塔寺记事碑,确切地记载了当时白塔寺的概况及僧众化缘、香客施舍维修寺庙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政府将寺庙改建为学校,后来“文革”中拆除了大部分庙舍,新建教室、办公室,开辟操场等,如今这里只留下清光绪年间建造的3间西厢房。

  白塔寺遗址面积较大,地下遗存丰富,年代久远,时间跨度较大,因大量柏树成林保护地面,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加之地面袁世凯家族墓碑,构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含量丰富的综合性文物遗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

  柏林环抱5座袁氏碑楼

  在柏林深处,记者看到5座高大的碑楼东西走向并排站立,彼此间隔30米左右。记者吃力地读过碑文后,才知道这几座石碑是袁世凯的祖母及几个叔父的墓碑,上面的碑文是名人徐世昌亲自撰文并书丹,书法刚健娟秀,朴素端庄。“袁世凯家族居于项城,为什么把这里辟为墓地?”记者不解地问随行的李德军。李德军说:“这是因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啊。”

  据《项城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因白塔寺遗址一带为“宿龙之原,气象万下,蜿蜒盘绕,干向子山,六八鼎时,二凹迥环,青龙舒气,白虎闭关,乾坤合运,缔造天然”的风水宝地,袁世凯家族将此处辟为墓地。徐世昌为袁世凯祖母撰文并书丹的碑文,是了解袁世凯家族历史的-份珍贵而详实的资料。

  《商水文物志》记载,白塔寺原为袁世凯之叔的墓地,其中一位官至二品。墓地规模较大,石刻精美。1985年商水县文物工作者在墓地中发现了5座石碑立于碑楼内,但未发现碑额和碑座。在2010年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碑额两件,两件碑额大小略同,高1.07米,宽0.8米,厚0.24米,碑额正中牌位内竖书篆书“恩纶”二字,牌位两侧有二龙盘护,雕刻工整细腻,为研究项城袁氏家族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据《袁氏家谱》记载,清朝末年,项城袁世凯家族通过风水先生找到白塔寺这一区域,尽管远离袁宅数十里,由于此处被传为风水宝地,对家族兴旺、后人仕途大有俾益,袁氏家族出高价买下此处土地数十亩,辟为家族墓地。袁世凯的祖母杨太夫人及叔父袁保基、袁保信、袁保敬、袁登三夫妇均先后埋葬于此,并拉起围墙,广植松柏、花木,雇人看管。民国初年,袁世凯荣登大总统宝座,遣人整修家族墓地,勒石树碑,对白塔寺祥瑞之气感恩拜德,大加褒扬。现遗存有民国三年时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徐世昌撰文褒扬杨太夫人并书丹石碑一座,背面绘制有坟冢风水位置图。徐氏后任民国总统,其书法师承名家,功底深厚。另有袁保基(追封二品)、袁保信、袁保敬、袁登三神道碑共五通,皆为徐世昌书丹,青石刻造,高近3米,保存完好,弥足珍贵。文革时碑楼被当地群众拆除,石碑铺作桥板,坟冢被平掉,地下未动。后经商水县文化部门努力,将散落的石碑搜寻集中,在原地重建碑楼,并委派专人看管。1978年此处公布为商水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6年白塔寺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碑楼碑记属有:“清朝赐进士出身军机大臣……太保民举国务卿东海徐世昌谨撰并书”,又有时间“中华民国叁年岁次甲寅吉日”,碑的左下角书有“禹州李中州,候殿选镌石”的字样。从落款属名来看,此碑文就是袁世凯的好友徐世昌亲撰并书写的。从史书记载来看,袁世凯与徐世昌交往甚密,此碑文也是一个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河南商水袁 发表于 2015-3-18 13:21:40 | 只看该作者
袁乃宽从苏州、杭州、北京、天津请来众多能工巧匠,在这片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不毛之地上,耗时数月,建起了一座拥有138间房屋的大型庄园,不能不说是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和为历史做出的贡献。
    袁家败落后,这里一直无人居住,无人管理。在那个人们都在只顾为吃饭穿衣而奔波的年代里,很少有人前来光顾。
然而这一切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项建筑艺术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袁家大院这座历尽沧桑,却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群1988年被人为的夷为平地,我和袁先生及来人站在荡然无存的废墟上,大家感慨万千。
    聪明的正阳人如果把袁家大院这一“县宝”像山西乔家大院、张家大院、内乡县衙……一样充分发掘出来,开发出这处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
    我不知道毁掉这座庄园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几多好处。但我知道袁家大院再也不会重现,旅游资源贫乏的正阳将永远失去了一处极具观赏价值的人文景观。
    我带着十分复杂的心情,最后想见见拆毁袁家大院的决策者、指挥者……了解他们的初衷。然而他们的命运竟然也同袁家大院一样“英年早逝”。这难道也是历史的巧合吗?!
           (摘自江国著名纪实文学家肖震文集《红楼悲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