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志
袁楠
袁楠(1466—1542),字伯材,号北庄,建平袁村(今姚村乡)人。平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正德四年(1509年)大水,袁楠慷慨捐稻300担赈济灾民。由于他的倡导,富户纷纷捐纳,受到当道的表彰。贫苦人向他借贷,都能如愿以偿,高兴而去。钱粮既已借出,他从不要人偿还。有人到他家买粮,他均以低价出售,秤平斗满。他家晒稻,收场时,他告诫场中人说:“场中晒稻。旁边的不要扫,以免砂砾掺入,不能出售。”村邻某人家境贫寒,受人诬告,被坐株连入狱。袁楠即命次子到官府为其辨白,并为他花费钱财,使其冤屈伸雪而被释。此人出狱后,准备卖妻偿还。袁楠知后,急招他来,对他说:“我花钱与你失妻孰轻孰重?卖妻之事不要再提,请勿再言偿还。”有人与他田地相邻,常常侵占他的田头地边,旁人相告。他说:“由他占吧!”侵占者认为有机可乘,逐渐蚕食扩大。别人多次奔走相告,他也终不追究,直至侵占者后悔致歉。由此可见其宽大仁厚。
袁文寰
袁文寰(1573—1663),讳文启,字开甫,建平县南乡袁村人。生于明万历元年,自幼刻苦好学,读书乐道。夜晚学习达旦,习以为常。袁文寰博览群书,涉猎经史诸子百家,尤好理学,精于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人著述。自甘隐逸,不求仕进,悠游山林,不修边幅。慨然以人伦风教自任,毕生以教书为业。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一遇袁文寰讲学,虽值风雪大雨,前来求学者双脚走起血泡重趼,都能如期赶来聆听教诲。所著《易略》等书,均足以阐述圣贤之微旨,论证诸家之谬误。平生乐善好施,和睦邻里,排难解纷,赈荒济贫,从无吝色。一生主持乡里教学60余年,且以鹅湖、白鹿洞、景贤书院之传奖进人材。捐资集社办学,开发后进,泽被广大学子。现今江村、长溪之间的讲堂、学田仍在。清康熙二年因病卒于袁村,享年92岁。袁文寰一生著述甚富,著有《易略》上下二卷、《太极说理》、《学宗源几》、《善恶辨》、《性说命说》、《崇儒辟佛论》、《夕惕斋杂记》等。
袁应藻
袁应藻(1591—1675),建平袁村(今姚村乡)人。年轻时有胆气,果断刚毅,而且膂力过人。平时沉默寡言,遇事一笑置之。然而遇到错综复杂难办之事,或以强欺弱的事,别人袖手旁观,而他却挺身而出。他为人排难解纷,有以一当十之勇,而且足智多谋,遇有难题一经指点,迎刃而解。
明末时,袁应藻已经年迈。有一武官,借捕拿土匪之名,肆意掳掠财物,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有一次,将农民放牧的耕牛掳去一百多头。当时,武官带有步骑兵一千多人。乡里人人害怕,不敢前去讨还。袁应藻怒气冲冲,大声说:“耕牛被夺走,明年如何耕种!”就单身一人追上武官,勒住他的马缰,大声呵斥,双眼圆睁,须发尽张,大有“曹沫登坛”、“毛遂劫盟”之风。武官恐惧,将所掳耕牛全部交袁应藻带回。袁应藻卒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享年84岁。
袁焕
袁焕,字愚耕,清康熙年间建平人。袁焕村居南湖之滨,水灾频繁,便自筹钱款购买木石筑堤。堤岸坚固,水患减少,因此获得丰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收时大水,圩堤溃决,圩田黄稻都被淹没,十室九空,村村无炊烟。袁焕先尽自己所有散给灾民。不足时又往绩溪华阳,向施家借来大米100多担赈济灾民。第二年,带了银钱往华阳施家偿还,临行时嘱咐家人,不要使受赈的人知道。后来,湖岸因受水侵蚀而坍塌剥落,袁焕又自筹资金补筑,较前更为坚固。
袁励宸
袁励宸,字体明,京兆宛平(现属北京市)人。江南高等学堂毕业,民国7年(1918年)任郎溪县知事。袁到任后即四出走访,调查县情。他深感郎溪人民历年遭受水患之苦,决心大力兴修水利。他根据前人治水经验,制定了“全面修筑,重点加固,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的办法,动员圩民修圩,并亲自上圩督工,动员下圩帮筑上圩,团结协作治水。由于圩区群众协力奋斗,所有圩堤都进行了全面整修,增高加固了堤身。
郎川河北金锁圩是全县第一座万亩大圩,圩东之丁字埂(旧称丁公池埂)扼数十圩之咽喉。丁字埂不保,则洪水顺流而下,各圩都将溃决。民国8年(1919年)夏,洪水泛滥,丁字埂出现险情。袁励宸即率民工抢堵。他奔走于狂风暴雨之中,和民工一起挑土运料参加抢险。从朝至夕,他浸泡在没膝的泥水之中,忍饥挨饿,一连数日。当东门埂大堤多处发现崩塌渗漏时,袁当机立断,即令卸下城内东门至丁字街(现十字街)所有店铺的槽门板,运至崩塌处抢堵。由于措施得力,抢堵及时,保住了金锁圩和县城,同时也保住了下游各圩。事后对所征用的槽门板都折价赔偿,奖励了有功人员,惩治了失职人员。涛城圩由于圩董懈怠轻慢,大水冲倒圩埂数十丈。水退后,袁即发动民工抢修,并坐镇指挥。同时将两名失职圩董枷在工地,以儆效尤。直到圩埂修复后才将他们释放。
袁励宸经常外出了解民情。在定埠私访时,夜晚路过高家,听说一贫妇分娩,丈夫外出,家中断炊。袁即差人送去鸡蛋、粮食、糖和布,产妇婆媳感激涕零。有一次路遇花轿,袁励宸即根据礼俗吩咐衙役停轿,让花轿先行,受到沿途群众的称颂。
袁励宸在任政绩甚多,完成并铅印了《郎溪县经济调查》,清查后重新编定保甲。兴办学校,设立劝学所与实业局,发展蚕桑事业。他在公余时,利用县公署左右隙地设立苗圃,亲自培育树苗,命四乡保董与粮户领回栽植,不取分文。鉴于县志已中断近二百年未续修,他设立了修志局,配备了编修和劝捐员,并聘请傅筑岩(清末进士)主纂,后因他调往定远县而未果。
袁励宸去任之日,县民纷纷摆香案,陈明镜,盛清水夹道送行。之后又派人送“万民伞”到定远。民国9年(1920年)五月,县民又在丁字埂为他立《去思碑》,以颂其德。
袁姓是宋室南渡后由杭州迁来。
泾县志
清袁枚(字子长,钱塘人,乾隆巳未进士,由庶吉士改知县)
琴溪相传是琴高骑鲤处
琴溪山,若待人,终朝鹤立向水滨。
琴溪水,清可弄,穿出中桥十一洞。
洞中丹书不可识,乱引寒烟摇石壁,
溪草溪花秋复春,仙人一去无消息。
我笑琴高子,毕竟非仙才。
但骑鲤鱼去,不骑鲤鱼来。
当涂县志
李白祠
明•袁中道
浅水云根系钓槎,芳溪诘曲逐江斜。祠前绿树犹唐世,户外青山即谢家。忽有好声难辨鸟,乍闻香气不知花。遥看怪石都无路,松里参差驳雾霞。
铜陵县志
五松山 距县城南2公里处(今市天井湖宾馆一带),古时山岗隆起,松柏满坡,山上“有一苍鳞老干五枝古松,黛色参天。”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和上元二年(761年)秋,李白两次来铜陵游此山,并为其命名“五松山”。此后历代有众多名士来五松山胜游和凭吊李白。唐至德年间,在五松山右侧建太白书堂,后又在书堂侧建谪仙亭。元代邑伊方俊重葺书堂,改称太白祠,元季兵毁。明洪武三年(1370年)邑人袁思琼又重建太白祠。清康熙年间县城江边太白楼移建于五松山竹林庵后。五松山的祠宇楼院至清末尽废。建国后,铜陵市在五松山一带建公园和宾馆,辟有“五松胜游”、“夜吟闻轩”等游览景点。
黄山市志
中国人民大学黄山学术交流中心。位于市北雾山南麓,东临龙门水库,西接河海大学黄山培训中心。为徽式建筑,2幢4层,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投资300万元。由黄山市建筑设计室设计,铜陵市有色金属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5年5月开工,1987年1月竣工。“中国人民大学黄山学术交流中心”门额为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手书。
歙县志
紫霞山试茶
明•袁启旭
阮公溪畔是仙家,山山旗枪带石霞。
谷雨过时堪小摘,洞云深处有灵芽。
烹来活火三春侯,坐傍浓荫一树花。
莫道卢全偏好事,天香未许世人夸。
桐城县志
袁宏 字德宏,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任户部主事,升郎中。曾任湖广督粮,仅一月,任务圆满完成,时人叹服他办事敏捷。
望江县志
袁爱吾
袁爱吾(1906~1934),县城人。家贫,从小在东至县汪村一带要饭,人称“袁花子”。民国23年,汪村成立红军团。袁在团部当侦察员。同年9月,汪村受敌人围剿,袁随部队转移。后奉派回原地侦察敌情,行至檀家塝不幸被国民党保安团抓获,解至东至县三区区公所驻地栗埠口,英勇殉难。
袁士镡
袁士镡(1889~1945),字溉民,号剑星,袁祖光长子。太学生。京师法律学堂毕业后,奖副贡。历任安徽怀宁、歙县、芜湖、陕西长安地方审判厅推事、天津高等检察厅检察官、湖北高等审判厅简任推事。继任福建闽侯高二分院首席检察官。后调任湖北高二分院院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任湖北高二分院院长时,前任多年积案,他莅任不久,即悉予办毕,多次获奖。卒于湖北住所,出殡时,枝江百姓夹道哀泣。
潜山县志
明刻
“山谷——雩都袁庆祥书宪宗成化十九年”(山谷”两字,各大约1米见方。)
古洞何年有寒溪卧石牛虫沙应技巧山水自悠悠知县邹守典史袁爵同游”
太湖县志
袁祖光
袁祖光(1868—1930),字晓村,别号瞿园,县南袁家下门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二十九年进士。在进士馆学习政法3年,毕业后,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直隶候补知州、湖北候补道尹。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考察政治,经许士英介绍加入同盟会。民国初年回安徽选为议员,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后调豫鄂皖三省帑捐局局长。晚年定居安庆市,在小南门袁氏寓馆病故。
著有诗文集《瞿园诗草》、《缘天香雪簃诗话》、《端木诗》、《摘星诗杂》、《古今齐谐》等,杂剧《一线天》、《金华梦》、《望夫石》、《暗藏莺》、《仙感》、《藤花梦》、《长人赚》、《玉津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