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袁氏(傅家疃)原族谱1642年失于兵火,九世祖袁格,1753年创修族谱,传至今日,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找一下原族谱。同时也想找一找从山东日照迁徒出的族人。
谱记称:“长支居青州府日照县傅家疃,二支居青州府沂水县袁家庄,三支居青州府莒邑九里坡。”
经考,日、莒、沂三县明朝隶属青州府,到清朝,改归沂州府管辖,谱记中提到的日照县傅家疃,即今五莲县高泽镇汪崖村。傅家疃 既是日照袁姓先祖的始居地,也是日照袁姓的发源地。正如1873年重修族谱时谱序所云:“其族居日照者,吾祖之留贻也,其徙自日照者,吾祖之分脉也。”日照袁姓先祖之后,散居全国各地,但对其祖居地是日照极北边陲傅家疃却从来没有争议。 我先祖三兄弟自冀来鲁,初期居无定所,先是居傅家疃,后分别徙居莒县厉家疃、沂水。据传傅家疃之始祖也曾居过厉家疃后又迁傅家疃。傅家疃一支最早迁出的村庄有莒县东莞袁家庄,现属五莲县的长兰,日照袁家庄。迁自长兰的有西庄、东袁家庄。后从傅家疃徙出的有东、西黄柏沟、范疃、程戈庄、潘村,日照城里。从范疃迁出的还有刘村、诸城小河北、诸城北乡东楼子。1960年汪崖成为库区,又有移民迁至内蒙古前郭旗。1966年墙夼库区移民,汪崖、潘村、程戈庄又分别迁至诸城尚沟河、雷家岭、胡家楼、涝洼、大埠屯、大辛庄子、九台后庄、丁家庄等村。 据族谱记载,六世斯高,明崇祯丙子岁廪贡,明清换代为避兵乱,而隐居琅琊(今胶南琅琊台),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其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北乡苗家庄。斯高之侄,信,字介石,阵亡后,其子携一侠女戴氏,避居东武(今诸城),其后世有居胶东者,有居辽阳者。六世斯琛,有一支迁居日照两城,一支居江苏宿迁。 总之,数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或因出外求学而易地为官或做工者,或因保国而易地安家者,或为生计而投亲靠友远奔关东者,已实难考矣。 谱记称:“二支居青州府沂水县袁家庄”,实际上,这是明朝后期五世祖晚年以后的居住地。 据沂水谱序云:“明初迁沂,生、讳、卒、葬俱无可考,至讳自当祖,始有可记,奉为始祖,居沂南门外教诸子从师读,……五世祖文芳,字汝芬,号兰轩,别字抱一子,庠生,晚年厌城市喧嚣,徙居苗氏村,即今袁家庄也。” 苗氏村易名为袁家庄,必在袁姓兴旺,在村里占绝对优势之时。六世祖讳鹤年,字我白,寿72岁,生于明万历壬午(1582年),卒于清顺治癸巳(1653年),既是五世祖之晚年,当是明万历末期,此时六世我白也已年近四十。我白公有四子十四孙,到康熙初年,已成为苗氏村名门望族。五世之前虽是书香之家,但因势单力薄,外界 影响有限,故始居地“沂水南门外”知者甚少。六世之后,家业兴旺,人丁繁盛,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交往越来越多,袁家庄被外界误认为二支先祖始居地就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明末,为避兵乱,七世兄弟四人为绝意进取,侍父进入西山,十余年后,出山至袁家庄时,七世二支允采因“见颓垣败址,满目荆榛,不可以居,惟界湖室宇虽焚,墙尚屹立,乃葺而居之”便与三弟允谷迁居界湖(今沂南县城)时在1660年前后。沂水袁氏六世祖遗留三支,七世允嘉、允采、允谷。其后世分别在扈山前、袁家庄、袁家城子、界湖(今沂南县城)繁衍生息。允采之后十四世冶池与其长子十五世仙洲分别考取嘉庆辛未(1811)和道光己丑(1829)进士,俗称父子进士。现七世祖三兄弟之后,以沂水、沂南为基,遍布临沂及全国各地。 关于莒县袁氏先祖(三支)始居地,数百年来,不论族谱记载,还是口传遗闻,均称“三支居莒邑九里坡”。而对九里坡袁氏是从袁 家疃迁出,却鲜为人知。夏殿族人仲一公在民国二十二年重阳节所撰《沭东袁家疃采访记略》及民国二十二年旧历十一月初一所撰《袁家疃与九里坡始祖之先后奠居之早晚考》两文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简略之“莒邑袁氏之先祖,明初由直隶枣强县迁鲁,居海曲(今日照), 后分居莒邑袁家疃。袁家疃原名厉家疃,后厉姓渐衰,吾袁氏日臻隆盛,地土田园毕归吾有,故邻近称谓更名之为袁家疃也”。“明之中叶,不知下递几世,因疃中地势低洼,频患水灾,乃始四方转徙,各谋高居,故有九里坡与袁家庄之分迁耳。”“居九里坡者,族众允繁,交通称便,据大镇而处东陲,邻近称谓率以为宗。”后由九里坡迁出者有莒邑东北之徐家官庄、黑涧岭。日照县之邢家沟、宅科、潘村(五莲)、蓬庄(五莲)、沈疃等。其复迁自袁家疃者又有上官庄、下官庄、宋家村、田家村、古路官庄、沙沟等。在袁家庄居者又分至夏殿、沙河崖及沂水南乡沙沟峪,自夏殿又分及路家庄、茶桕坡、前岔河、大苏家庄、葛家马庄、寨西、大李家庄、孟家庄、西茶家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