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取武昌和汉口、汉阳三镇首字为名。
黄石:因黄石山而得名。
十堰:《武汉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2期:“清代分置十堰堡。堡北有牛头山,为百二河发源地,北流入汉江。居民利用百二河拦水筑堰,共有头、二、三、四、五、六六个堰,另外还有四个堰。在头堰附近设了一个管理水利的机构,驻地名为十堰,意在标示管理范围。”十堰即以此而得名。
襄樊:1950年由襄阳县襄阳、樊城二镇合并设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
宜昌:南朝齐析夷陵县西江南一部置宜昌县《南朝齐、州郡志》,“取其繁荣昌盛之义”。
鄂州:《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其……中子红为鄂王。
荆门:因市南荆门山而得名。
荆州:以古地名荆州得名。
孝感:《读史方舆纪要》卷77德安府孝感县则称:“刘宋置孝昌县,以孝子董永名也。”五代唐因避李昌国庙讳改为“孝感”。
咸宁: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为避太祖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改永安为咸宁。
黄冈:以古地名黄州得名。
随州:因古代随国为名。
【详 细】
武汉市:
【江岸区】1950年7月原汉口特别市所辖第六、七、八、九区(中山、大智、汉景、和平四区)公所,调整合并成立武汉市第四区人民政府,1952年7月改称江岸区人民政府。晚清以来,汉口下游区域习称江岸,如江岸车站,新区即以此为名。 【江汉区】清雍正五年,汉口巡检司始下辖汉口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其中循礼坊即在今江汉区境内。民国时期系汉口特别市第三区。1950年11月,成立武汉市第三区人民政府,1952年 7月,更名为江汉区人民政府。江汉,顾名思义乃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实乃因地标建筑江汉关大楼而名。
【硚口区】1950年11月,在原汉口特别市一、二、三、十四区的基础上,成立武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1952年 7月,第二区改为硚口区。明代崇祯年间修袁公堤时,因取土筑堤形成玉带河,在近汉水处修有石桥,故称此地域为“硚口”,清同治年间修汉口城堡,石桥处称“小硚口”。沿以为俗,故名。
【汉阳区】汉阳建城始于东汉末龟山北侧之却月城和马骑城,后历经石阳县(东吴)、曲阳县(晋)、陵曲(南朝宋)、沌阳(北朝齐)统辖,至隋开皇九年,于此置汉津县。隋炀帝大业元年,改为汉阳县。其时汉水在今沌口入江,城在汉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故名汉阳。
【武昌区】公元 221年,孙权迁都鄂县,”因武而昌“,故更名“武昌”。 223年,在蛇山建夏口城,此为武昌建城之始,后于此置江夏县。隋开皇九年为鄂州治;后周显德五年,改鄂州为武昌郡。北宋建隆元年改武昌军。元大德五年改为武昌路。明洪武元年改为武昌府。清依之。民国时为武昌县、武昌市。
【洪山区】原名黄鹄山或黄鹤山,又称东山,以在武昌之东而得名,与蛇山一系,实“蛇山之初阜”。南宋宝祐五年,随州受外敌攻击,荆湖制置使孟珙迁随州“大洪山众,奉释慈忍断足及洪山寺额,并徙于此,遂沿呼洪山。 ”东山从此改称洪山,又名大洪山。1955年,武汉市东湖区和武昌县的第七区合并,新成立洪山区。
【江夏区】西汉高祖六年,析南郡东部置江夏郡。应邵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魏黄初元年,孙权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治夏口(今武昌)。东晋南末,侨置汝南县于今武昌上游,隋开皇九年,改江夏县并移置鄂州城(武昌)。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1960年县治移纸坊镇;1995年,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青山区】武昌东北江边有山曰青山,山入江中有矶曰青山矶。清康熙《江夏县志》: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尾亘长湖,首枕大山,山下有矶,曰青山,又有青山口、青山铺、青山矶之称。1951年,武汉市武昌县第九区改为青山区,隶武汉市郊区办事处。后为适应武钢建设需要,改为城区。
【黄陂区】东汉末,江夏太守黄祖为拒抗东吴,于此建城自守,名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先秦时期,楚灭黄国(今河南潢川),其后裔播迁南下,分布于今鄂东一带,是故有黄安、黄冈、黄梅等地名。陂有池沼、水畔、缓坡之意(做此意时音bei),正合今地丘陵地形,故名。
【汉南区】地处汉阳南部,原称汉阳南乡。1966年,建武汉市汉南农场,1978年,改建武汉市汉南农场管理局,1984年改为武汉市汉南区。
【东西湖区】原为古云梦泽东端。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起草《东西湖蓄洪垦殖意见书》中,其中绘有东湖(又名绿野湖)和西湖(又名桑台湖),且东西各有一大片泛湖群;此为首次将汉阳北乡地区命名为东西湖。1958年,成立武汉市东西湖国营农场管理局。1979年建东西湖区
【新洲区】本作新州。原为黄州治,唐末战乱,黄州治东移,今新洲地实乃旧黄州,但民间则称其为新州。弘治《黄州府志》:邾城,今名旧州城,俗又呼新州。又明代长江水道南移,举水入口之举洲与陆合,举水在今宋渡村形成大洲,明万历中,黄冈知县茅瑞徵首次在公文使用“新洲”名。1951年,分黄冈县西半部新置新洲县,隶属黄冈专区。1983年,新洲县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撤销新洲县,设新洲区。
【蔡甸区】本名蔡店,防卫汉阳西部之重要据点,设巡检司、通判于此。清初诗人程封《蔡甸过黄圯书培风堂》诗中首见“蔡甸”二字,至同治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奏章中多写作“蔡甸”,遂习以为常。新中国成立,设汉阳县于此,1992年,撤销汉阳县,设蔡甸区。 【沙湖】沙湖原与长江、东湖相通,因泥沙堆积,潴水成湖,故俗称漫水湖。清末张之洞筑武青堤,封闭江湖通道,又修粤汉铁路,经行湖中,遂中分小(内)沙湖和大(外)沙湖。今沙湖指大沙湖。1936年,沙湖面积为7725亩,今确定保护面积仅4600余亩。
【花园山】原名崇府山,明永乐中崇阳王朱孟炜建王府于此,故名。后雅称“崇福山”。清乾隆中有刘氏于王府旧基建霭园,俗称刘家花园,始称花园山。清咸丰中天主教建圣家堂(天主教鄂东代牧区主教公署)、育婴堂和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胭脂山】山脊皆石,色如赤脂,故名,一名鞭指山。山北壁镌有“桃花坞”,传曾桃树成林;亦刻有颜体“竹风清”,旁注古梅墩题,传有艄公插竹成体。可见山北曾与河湖相连。今山体几不存1936年,从正中劈山开路,形成南北向的主干道胭脂路。
【粮道街】因清督粮道官署得名。原址在今粮道街61号文华中学(原为中华大学,建国后合并组建华中师范学院),地图多标粮道或粮署;官衙西北今得胜桥与楚材街之间有巷曰常平仓,即常平仓所在地。东段原为巡道岭;建国后打通,统称粮道街。 【凤凰山】武昌城北有凤凰山,传吴黄龙元年凤凰来集,故名。今武昌仍凤凰山地名,其实山体几不存。据乾隆《江夏县志》:贡院、县学宫在其阳。贡院内有孟母冢。推测在今实验中学北到城墙一带。岑参有诗颂此山。史称为防守重地,颇疑。今人作凤凰山者,同治江夏县志应作礟架山,礟即砲。云在城东北,城堞仍以为重,称北城山。城东北还有硃石山,又名梳妆台,同治县志称上有奎光楼。今螃蟹岬似指此山东端。
【永清街】汉口永清街,因永清寺得名。寺为晚清时李陈刘马四户兴建,香火旺盛,有“万家庙”之称。1931年汉口大水后,居民渐多,遂成街。1950年代迁下滑街50号,原址为江岸区第五中心粮店十三粮店所用。后永清街改造,建“武汉天地”。
【四官殿】各地均为三官殿,何汉口独为四官殿?三官殿乃供天地水三官,而汉口成镇之初,地势低洼,年年水患,居民多建木屋茅舍,又规划不齐拥挤不堪,一家失火便殃及全城,故该殿供天地水火四神,称四官殿。始建清顺治年间,今空余地名。四官殿为汉阳人瞿恒岳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六年重修,并由熊伯龙撰碑文。
【二盛巷】汉口有二盛巷,在民权路和大董家巷之间,本为“二圣巷”,因二圣祠得名,初称二圣祠正巷,后省称。二圣,俗以为指孔孟,误;实指多宝如来和释迦如来二圣。二圣祠本为寺,后改为庵。随着城市的改造,老旧地名恐怕不久就消失了。
【六渡桥】本名“六度桥”,崇祯八年汉阳府通判袁焻筑汉口堤,外开挖濠沟,宽两丈,名之玉带河,建桥30余,有燕山桥(今燕山巷)、多福桥(今多福巷),还有六度桥,因桥之附近有“六度庵”得名;后称六渡桥。河、桥俱无,空余地名。
【流芳】随着地铁二号线东延线的建设,流芳这一地名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民国建立,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后另设武昌市,武昌县治地外迁,初定在油坊岭,地名也雅化为流芳岭。后虽未果,但地名保留,今仍有流芳岭火车站在黄龙山北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