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寿光袁氏始迁地(供讨论)
(文章出处:http://lgyzsgn.blog.163.com/blog/static/8476869200810136126337/)
寿光三支袁氏,世代相传为“六百年前是一家”,但对始迁地各自家谱的记录既不详实,也不尽相同。
《南皮台袁氏家谱》记载:“始祖安邦原籍直隶省正(真)定府冀州枣强县,明初迁至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北洛庄,由北洛移居南皮台立庄,时称袁家”。
《南袁袁氏家谱》记载:“始祖好学原籍直隶省枣强县城西南三里许泡庄,洪武二年奉命迁寿邑城北邢姚前立庄,曰:袁家庄”。
《周疃袁氏家谱》记载:“始祖彭友,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寿光北洛,复迁至烟墩,至清康熙年间,十一世祖迁至周家疃。简称周疃”。
《周疃袁氏家谱》又记载:“祖传从小从云南迁至山西洪洞县兄弟三人,袁言仲、袁言信、袁言坤,不知几公有住常山焦家乔子,有住昌邑、有住寿光以后失续”。据此,“六百年前是一家的”还有长山(邹平)袁氏和潍坊朱里袁氏。
长山袁氏今称於陵袁氏,据《於陵袁氏家谱》记载:“始祖彦忠直隶枣强县籍,明洪武四年奉诏徙居长山城北焦家桥”。
昌邑朱里袁氏(朱里今属潍坊市寒亭区)族谱记载:言信,字自忠,跟随大哥到桥子,又从桥子迁到莱州府昌邑朱里。
在“始迁地”中,出现了三个地方名,即:云南、山西洪洞、河北枣强。
以上谱记,都是后人根据口头相传记录的,难免误传。我大胆推测,云南可能是误传,汝南更为合理。
理由一:云南实在是太遥远了。在元朝末年,北方战乱频频,杀戮不断,兄弟三人从相对和平的云南,徒步跑到荒乱的北方,显得不太合理和不可思议。
理由二:汝南是袁家的故乡,是袁氏发跡之地,有“天下袁氏归汝南”一说。汝南不是兄弟三人的故乡,而是袁姓的出处。
理由三:最为重要。在《南袁家谱》序言“履历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原居中汝南后迁居河北枣强县,洪武二年又迁移于寿邑……”。这是乾隆二十六年冬南袁十世祖大壮字利贞所著,并说“兹因族谱之修,首叙履历一记。”大壮公的这段记载,足可证明兄弟三人出自汝南,而不是云南。
还有一旁证:日照袁氏迁鲁时间为洪武十二年,比寿光袁氏晚了十年,其九世祖格公写道:“伯兄枢曾联寿光张娄庄讳锡字纯嘏一宗弟,至周家疃辛酉科袁栋庠生矜式乃吾侄”。就是说,日照袁氏的枢公、格公,与寿光张娄庄袁锡论兄弟,与周家疃袁栋论叔侄。
以上资料足以说明“兄弟三人”的祖籍既不是云南,也不是山西洪洞,而是河北枣强县。可能属于清道光八年袁锡光经过20年时间,跑遍全国收集资料后,所著《袁氏世考》中所说的东光世系,属汝南袁氏,袁安的后人。
原籍枣强,为什么又是洪洞移民?为解释这个看起来矛盾的现象,这几年搜索、查看大量的网上资料,得到以下的启示。
㈠明初山西洪洞与河北枣强移民,构成了黄河三角洲移民的主体。当地的谱牒、方志等乡土资料,随处可见明初移民的记载。如广饶县颜集乡苏王村《苏氏家谱》记载:“始祖苏文强于明洪武二年自直隶枣强县迁此立村”;北徐楼村《徐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徐聘由山西洪洞迁来此地立村,取名徐家园子。后因村中建楼房一座,故更名徐家楼”;垦利县郝家乡后缪村《缪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缪中元及其三子缪守自枣强迁此立村”;惠民县胡集镇胡集村《魏氏家谱》记载:“吾祖原籍河北枣强,明洪武时移居武定府东南永安镇”,等等。民国《齐东县乡土志·氏族》在述及当地张、李、王、袁、成等姓氏时,也均有“原籍山西洪洞”或“原籍河北枣强”,“明初迁居”某邑某地的说法。
㈡虽然明初移民史实广泛见诸黄河三角洲的乡土资料,却不见于正史。翻阅典籍,除《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济南府部中提及“(洪武)十三年,阳信红军为祟,十村九墟,迁直隶及青州、登州、莱州三府民以实其邑”外,在各类官修史书记载的近五十次明初迁民事件中,不见朝廷向黄河三角洲发派移民或当地政府接收移民的记载。
㈢枣强移民不见史实,主要原因是途径的间接性。在明初“移民就宽乡”的大潮中,由山西迁入山东的人口,主要集中于鲁西一带。如洪武八年与二十一年的移民派往临清;洪武二十二年九月与二十五年的移民派往东昌;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的移民同时派往临清与东昌。由于鲁西接受移民的原因为战乱、水灾等突发变故导致的田地空荒。一旦环境改善,土著居民便会重返故地。耕地资源的相对短缺,使不少山西移民选择了土地资源丰富的黄河三角洲作为转迁地。枣强移民转迁黄河三角洲的分两种情况:一是政府由山西向东发派的移民经枣强中转分拨。另一种是由政府派往枣强的移民,因“迁谪人民,田地硗瘠,岁常薄收,所征粮草,输纳尚艰”而外迁,迫于移民不得返归故里的禁律,只好“逃移他乡寄住”。由于移民转迁属自发行为,不似政府移民那样声势浩大,因而不被官方注意,修史时也无人提及。因此便产生了“但不见诸史,惟详于谱牒”的现象。 ”
㈣青州府包括寿光在内,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朱元璋做了皇帝,派兵来山东搜杀了三次。杀光居民后,从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县迁来大批移民,建立了现在的座座村落。还说,移民是被官府背手捆绑成串押送而来,大小便时要申请解开绳索,所以,民间称大小便为“解手”;移民为了使自己区别于当地人,把小脚肢指甲劈开为标记,所以,移民的脚指甲是两瓣。”
这个朱元璋搜杀山东居民的传说,没有史料依据。相反,史书却记载了朱元璋爱护百姓的事实。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经略山东、北定中原时,朱元璋明确训谕: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略杀人。
明朝建立后,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洪武初年,大量从山西向河北、山东移民,正是朱元璋关注民生的重要措施。”
我认为,寿光、长山、昌邑三大支祖籍应该是南袁家谱记载的“直隶省枣强县城西南三里许泡庄”,在元朝末年北方战乱时,外逃至山西,立足未稳,朱元璋灭元登基,下令移民,袁氏始迁祖随移民大潮迁徙山东,分别在长山县、寿光县、昌邑县定居,于是就有了“原籍直隶省枣强县,明初奉诏自洪洞县徙居山东某府某县”的说法。
纵观寿光移民立村的各姓氏家谱中,这样的记录很多,如:
①羊口镇北木桥李氏族谱:始祖李英、安伯华,原籍今河北省枣强县,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至山东省乐安县李家桥。
②曹辛庄曹氏家谱:始祖曹平,原籍京师真定府枣强县人,元末因避战乱移居山西省。至明洪武二年,奉诏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至寿光县北部。
③郭井子曹氏家乘:曹氏始祖原籍今河北省枣强县人,元末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初,奉诏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至山东青州寿光县城北宁海寺附近。
④侯辛庄侯氏家乘:始祖侯英、侯耀,原籍今河北省枣强县人,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奉诏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至山东青州府寿光县。
⑤北台头陈氏族谱:始祖原籍河北省枣强县人,元朝末年为避战乱移居山西,至明朝洪武年间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省乐安县陈家大营,
也有永乐年间才移居山东的,如
文家街道邱家庄邱氏家谱:原系河北省枣强县人,元末为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永乐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此地立村,以姓故名。
还有很多很多,不一一列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