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三山寻祖迹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老兵 发表于 2014-10-5 07:5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三山寻祖迹

    有一年清明到通山县祭祖,看到世祖的碑文上刻有某某迁临湘府字样,就产生寻临湘一脉之好奇,偶然加了临湘QQ好友袁修海,交谈中得知他是我族始迁祖伯清公之后裔,顿然欣喜。他虽不是我们刻意寻找的明代迁徙到临湘的观伯公之后裔,可他与我们是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袁修海还告诉我,他们袁氏在鄂州三山村有上仟男丁,当地属旺族,他家只是临湘一游子。这个意外“收获”,是我近年来潜心研究家谱而陷入迷雾中的一缕曙光。
    家谱记载,我族一世祖安国公字伯清,是宋朝(宋季)末年从阳新县排市镇铜桥畈迁至通山县夏铺镇花纹村牛犊坑的,娶妻杨氏,生一子名文和。隶武昌府左卫军籍;葬牛犊坑水库内中包坐北向南,有碑为证;可我在网上查阅阳新老谱为:伯清公娶妻柯氏,生一子名文光。并且记载迁居黄冈;鄂州过去隶属黄冈没有异议,只是通山县或阳新县与鄂州市相隔千山万水达几佰公里,在古时交通信息不通不便的环境下,因何从通山或是阳新迁到鄂州三山居住?带着这个疑问,通过阳新袁氏家族的冠烛先生与鄂州三山村袁知河先生取得了联系。
二零一四年三月十六日,我一家三口带着我族咸宁袁氏家谱从温泉出发驾车二个小时,到达鄂州梁子湖高速路出口就是鄂州杜山镇镇政府所在地;从杜山镇街道绕行至西南方向,经过一座拱桥,便是一马平川的广阔地裁着成片的油菜,开启车窗,菜花清香扑面而来;油菜地的后面是一排排二层的农家小楼鳞次栉比,在阳光的照耀下与黄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好似一幅水墨丹青。
    车子沿着村村通公路前行,进入三山地界便有一座仿古门楼屹立在油菜花丛中,远远望去,门梁上方镶有三山村三个鎏金大字和三山图标,门楼瓷砖陶瓦,飞檐翘角,显得雍容华贵。
    进入门楼,三座小山包清晰可见,便可想象出三山地名的来由。从卫星地图上看,三山村是一座插入湖中由三座小山包组成的半岛;房屋依山而建,独具特色。
    到达三山村后,我的车子停在国旗飘扬的三山村委会旁便与袁知河先生联系,七十高龄的袁知河先生接到电话,亲自带着族人匆匆赶来迎接我,使我非常感动,并且带我全家到袁氏集居地―袁家垅,一路不断介绍三山的环境地貌,叫上袁氏族长和家族的各房代表计五人,陪同我全家到袁氏族人在湖心开办的酒店就餐,他们的热情使我有了回家的感觉。
    因事先联系过来意,就餐前,袁知河老先生从家里拿出三山与阳新合修的家谱,翻开记载伯清公的谱页,上面记载伯清公迁居鄂州三山。可有关伯清公的记载甚少,我觉得此谱不能满足我的来意,要求查阅三山分支谱序,这样,袁知河老先生又健步回去取来三山分支谱书。三山分谱共有二篇谱序,都是解放后的谱序,谱序记载:“鄂州三山袁氏由伯清公迁居冶邑之袁家垅。”;冶为大冶县;邑称乡村;也就是说伯清公当时居住在大冶某一个乡村,地名袁家垅。三山与大冶县接壤,而三山袁氏现居住地称袁家垅,地域名称变迁不足为奇。谱序后面又载:“逮世祖兴一公(伯清公嫡孙)倜傥豁达爱慕林泉初渡三山一见山青水秀鱼跃鸟歌,遂卜居焉从此弃耕业渔。”从谱序上分析,兴一公初渡三山,证明之前没住在三山,只是三山有老宅或居住三山附近,与前序伯清公居住冶邑没有太大的矛盾,不然,大老远没房子没生计来三山干什么?当时应该是元朝中晚期,战争基本平息,安居乐业是人心所向,兴一公来此上辈曾经居住地定居可以理解。据我族家谱记载伯清公曾是武昌府左卫军籍,正处宋亡元兴之战火纷纷,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年代,服兵役来到鄂州。据史料记载:鄂州宋代设武昌府,是南宋年间后护军大本营,第一任主帅是赫赫有名的岳飞元帅。南宋“大军”(正规军)的番号先后有御营、御前、神武、行营护军以及三衙军等,都采用前、中、左、右、后五军系列编制。各军内部以及后来的各屯驻大军,其下也设前、中、左、右、后军,军队多的还增设选锋军、游奕军、摧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有时还有水军等;宋军是募兵制是一旦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伍,通常兵士都在驻地安家,凡是调往前线作战或其他临时性调动,都不能携带家属同行。伯清公此时正值壮年,另有婚娶不难理解。据此推测,我一世祖伯清公先迁通山牛犊坑娶杨氏生子文和,从文和之名可以想象伯清公独自从兴国桐桥畈来到通山花纹,内心是否藏有委屈,寄望家族能以和为贵以和为兴的意愿;可后来被按户2丁取 1充当兵役,来到鄂州为左卫军,遇上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又娶柯氏生子文光,取名文光大有光复河山之寓意。元军攻克宋军的大本营后,宋军肯定会奋力拼搏保护各自家属,这时,伯清公的妣柯氏带着文光或躲藏起来或发生其它原因,与奋力拼杀的伯清公失去联系。绝望之时,迫于无奈,伯清公逃回原居地-通山夏铺花纹牛犊坑,与妣杨氏和大儿子文和居住至终老,葬牛犊坑水库内中包。再说妣柯氏带着文光躲至战乱停息后,却不知伯清公生死而四处寻找,甚至不顾路途艰险,带着儿子百里寻夫到阳新祖籍,此时的阳新老家也遭兵祸。妣柯氏只有带着儿子四处躲藏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或许游离于阳新与鄂州之间,或再次回到鄂州某地希望能得到有关伯清公的消息。直至后世“兴一公初渡鄂州三山”。阳新老谱也因此有妣柯氏生子文光之记载。
有了以上的种种推测,使我与三山族人的交谈更加亲切,袁知河老先生又把他们的家谱与我带去的家谱反复对比,感慨地说:不管你们是文和公还是我们的文光公,我们都是一家人;早年应该与咸宁袁氏一起序谱的。并要求我们下次序谱把时间往后推延,他们再把下次修谱时间提前,力争合谱。
    古话说:“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源”。通过这次两族家谱相查对,证明我们咸宁马桥袁氏与鄂州三山袁氏同根同源。
                                               作者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养老局袁义斌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袁保险 发表于 2014-12-12 19:32:29 | 只看该作者
力争合谱。
.....好事,幸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