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麻城孝感乡寻根常识

[复制链接]
11#
yuanscn 发表于 2015-8-28 14:17:02 | 只看该作者
透视麻城三大历史文化现象

     麻城是一本厚重的书。除发生了载入世界军事史的经典名战——柏举之战,还有纯美神话——麻姑献寿,诗酒飘香的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名扬天下的杜鹃花……而打开麻城历史大门的钥匙,或许就是透视麻城三大历史文化现象。
    之一,“黄麻起义”策源地
    麻城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军之源,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是中国先行传播和接受马列思潮的地区,是中国先行建立共产党组织、中国先行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的地区。
    1927年4月3日,这里发生了“麻城惨案”,毛泽东即派300名学生军驰援麻城。这次事件,使麻城革命群众认识到了掌握武装的重要,并夺得了三支半步枪,这便是麻城农民武装最初的本钱。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危局,党在汉口召开了“8·7”会议,确立了武装斗争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总方针。9月,“8·7”会议精神分别传达到了黄安、麻城两地党组织,黄麻起义的火种开始点燃。11月13日,经黄、麻两县党组织的准备,震惊中外的黄麻起义终于爆发了。麻城农民自卫军和3万名革命群众参加战斗,一支开到麻城、黄安、光山交界处,阻截增援之敌,一支“麻城快枪队”奔赴黄安参加攻城,这支队伍后来再没人回到麻城。晚上10时发起攻城,次日凌晨4时结束战斗,两县人民携手夺下了黄安县城,建立了农民政权。就在大家沉浸在大别山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喜悦之时,就在麻城军民指望12月17日再打下麻城县城的期盼之时,12月5日,国民党12军任应岐部绕道宋埠,奔袭黄安。解放21天的黄安城又陷敌手。12月8日,敌军转袭麻城。麻城县委书记蔡济璜、县委委员邓天文、王幼安、农会委员长刘象明、鄂东军第二路军党代表刘文蔚等黄麻起义的领导者先后遇难,麻城一次被屠杀的革命群众就达600多人。麻城人民从此走上了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革命道路。
    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党领导的又一次重要的武装起义,它打响了长江以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它点燃了大别山地区熊熊的革命烈火,它揭开了鄂豫皖地区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的序幕,它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到了先导作用,它与后来的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血脉相连”,中原突围则又打响了全国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自黄麻起义发端,麻城成为红色之城。22年间枪声不断,红旗不倒。这里诞生了红4军、红28军两支红军部队,这里走出了王树声、陈再道、王宏坤等45位共和国将军,这里有6万多人参加红军,有6200多人参加长征,有13万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王树声大将全家14人参加革命,仅幸存他1人,满门英烈。
    为什么这里能够打响第一枪?是什么点燃了黄麻起义的火焰?并非官逼民反,农民苦大仇深;并非穷山恶水,民不聊生;也并非这里民风剽悍,尚武好斗。从烈士陵园、将军纪念馆、大量的革命史料中,所找到的答案:黄麻起义,其实是一种集政治、经济、军事,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是文化点燃了黄麻起义的火焰,是文化揭开了鄂豫皖斗争的序幕。
    黄麻起义是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大别山革命也是以农民为主体。但黄麻起义以及此后的革命策划者、领导者却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如没有黄麻的读书人,没有这些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便没有黄麻起义。黄麻有着耕读的传统,那时,各乡就有“学田制”,学田的收入用来补给经济困难的读书人,其重文好读之风可见一斑。当年,董必武、陈潭秋创办武汉中学,并以此为基地招收、培养一大批来自黄麻的青年学生。像王幼安、蔡济璜、刘文蔚、徐子清、王树声等都是青年学生,早期的麻城县委全部是知识分子,早期的共产党员,读书人占了三分之二以上。文化是火种,思想是明灯。是读书人最先接受马列思想,最先建立党组织,最先发起武装斗争,从而打响了长江以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之二,“湖广填四川”移民发源地
    “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麻城是川渝地区重要的移民发源地,“麻城孝感乡”是中国八大移民地之一,是绝大多数重庆、四川人的梦里老家。
    2006年5月,我随黄冈市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考察,让我首次感受到了麻城与重庆源远流长的亲情。22日晚,重庆市宴请黄冈代表团。开席不久,宴会主持人、市委秘书长就大声问,哪位领导是来自麻城的?见我站起来,他和政协副主席端起酒杯,走到我面前说他们的祖先都是从麻城移民来的,要敬家乡父母官一杯酒。没想到,这情景在其后很多地方考察时多次出现。此行俨然成了“寻亲之旅”,我深切地感受到“麻城”在这里太响亮了。重庆的湖广会馆,是当年移民为乡亲聚会、商事、看戏、祭祀等活动捐资修建的。说是湖广会馆,但所展示的史料、工具、风俗等绝大多数是来自麻城。现重庆市把它开发成4A级的旅游景区,也是重庆市的一张名片。
    历史上的四川,到处是“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乃至虎比人多,虎患甚烈。就是成都城中,也是杂草丛生,虎豹横行。蜀王府内,野兽聚集,官员只能孤守城楼之上,士兵则在城内打猎。清顺治年间,张懋尝主仆八人赴荣昌上任,城中四处无人,天尚未黑,群虎窜出,八人中有五人葬身虎口。这种破败景象,促使“湖广填四川”应运而生。
    “湖广填四川”,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而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移民是两次规模较大的,其中尤以明末清初规模为盛,影响最大。“湖广”当时指湖北、湖南,但移民主要是来自于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其中尤以麻城孝感乡为最多。孝感乡是历史上麻城的四大乡之一,包括如今麻中南偌大区域,水陆交通便捷,是移民的始发地,也是移民的中转站。“湖广填四川”开始于顺治初年,高潮于康熙中叶,结束于乾隆时期,再加上此前张献忠从麻城带去的“新营”,麻城移民占据了入川移民的半数以上。“湖广填四川”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是四川社会重构的变革史。没有麻城人当年敢闯天下、荜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就难有后来的“天府之国”。“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在川渝地区普遍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麻城孝感乡”是众多巴蜀人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记忆,是人们意识深处一种深深的故土情怀,更是神圣的精神家园,让人魂牵梦绕。
    声势浩大的移民,对恢复四川的元气是明显的,对两地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重庆、四川很多地方及麻城移民西迁沿途,以麻城、孝感等命名的地名甚多。以麻城人为主体修建的大大小小湖广会馆,分布在巴蜀大地上的许多城镇,她们仍然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2007年,我们协助重庆重修湖广会馆;2010年,我们在重庆湖广会馆与重庆渝中区缔结为友好市区关系,举办投资推介会,麻城东路花鼓戏在此公演一周。就是这次活动,经麻城移民后裔戴先生的牵线搭桥,使我们引进了总投资八个亿的不锈钢生产项目。也是这种“根”的情结,中电国际李小琳董事长在老家麻城投资近五十个亿新上了火电厂。麻城与四川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5·12”大地震发生后,麻城人慷慨解囊,在省分配的捐款任务之外,加捐500万元,在四川什邡市重建“麻城希望学校”。川渝地区的麻城移民后裔老家观念很强,一批一批回麻城寻根问祖,为此,我们已着手建设孝感乡街、寻根文化园等基地。我们还联合湖北省社科院、四川省社科院等单位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2008年在成都举办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2011年在麻城举办了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这是一篇大文章。
    为什么麻城人当年能够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四川?我想除朝廷移民政策对路、地方官员工作得力之外,最根本的应是麻城人具有不安现状,敢闯天下的基因。这种基因在麻城人的血脉里流淌,今天仍然有二十多万人在外打拼,所不同的是,过去是西迁,现今是东进,长三角活跃着无数麻城人的身影,尤其是江苏太仓市,如果麻城人一天不上班,许多企业将会停产。如同川渝,民间的影响和推动,我们和太仓市也建立起了友好合作关系。
    之三,明朝时期:“荆楚第一进士县”
    麻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名士辈出。尤其在明朝,麻城独领风骚,是“荆楚第一进士县”。
    麻城已发掘的文明遗址早达六千多年前。麻城之名始于东晋后赵部将麻秋筑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县并正式命名。漫漫历史,麻城以其独有的光芒辉映荆楚。有明一朝,麻城一县走出136位进士,其人文之昌可见一斑。276年光景的明朝,共开科取士24814人,其中:湖北省8府61县共中进士1009人,黄州府9县共中进士393人。麻城县进士占同期湖北全省的13.5%,占同期黄州府的34.6%,是名符其实的“荆楚第一进士县”。
    麻城明代的第一位进士叫刘从政。从此这“锁口河刘”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连绵,先后有17人中举乡试,14人中进士。在刘氏世家,有“治行天下第一”的刘训,有“江右有司第一”的名臣刘璲,有朝廷“考绩天下第一”的兵部尚书刘天和,有锦衣卫统帅刘守有,有太子太傅刘侨,有抄传首印“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的收藏家刘承禧,还有“竟陵派”著名文学家刘侗等等,人才济济。天顺年间,皇帝御赐刘家为“荆湖鼎族”。麻城“蕨淡山周”氏家族,在明代也是人文蔚起,乡试40人中举,会试13人中进士,人才脱颖而出,周思久、周思敬兄弟被称之为“麻城二周”,影响一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的祖籍地、麻城“坝上李”氏家族,中进士7人,中举人者11人,李正芳、李文祥、李长庚、李中素等人才兴盛,代代科甲,成为麻城明代四大望族之一。还有号称“司马世家”的“七里岗梅”氏,明代6中进士,7中举人,梅国桢、梅之焕叔侄被称之为“麻城二梅”,名噪一时。更有麻城董应轸者生八子,“三登进士,四中举人”,蔚为大观。还有刘承棠、刘伸父子同科进士,梅国桢与弟梅国楼、妹夫陈楚产兄弟三人同榜登科,人文之昌,不一而足。有明一朝,麻城的进士,8人官至一品,10人载入《明史》,成就辉煌,群盖荆楚。
    这一时期,为什么麻城能够名人辈出?主要在于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有崇文重教、好学为儒的民风。麻城四大望族者亦富亦荣,带头兴学,家家书香门第,满城翰墨飘香。士绅、商人热心家乡文教,或建立书院,为读书人提供场所;或捐献学田,为读书人提供经费。地方官员重视,他们建立书院、学宫、私塾与议学,推动当地科举。彼时之麻城书院林立,著名的有万松书院、辅仁书院、明德书院等十二大书院。龙潭湖建芝佛书院后,邀李贽开坛讲学16年,使其成为当时天下学术中心,思想解放阵地。“公安三袁”数次往来麻城。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两次来麻城讲授《春秋》,使其学术水准达到顶峰。故当时有“山阳《礼记》,麻城《春秋》”之说。高官名儒、饱学之士频繁来访,讲学劝学之风大兴。二是中观层面:有劝读劝耕、光宗耀祖的家规。“穷莫丢书,富莫丢猪”,是麻城家家流传久远的谚语。“劝读劝耕”、“惟读惟耕”更是被麻城众多家族写进谱牒里的立世格言。事实上,麻城崛起的世族大姓,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多半起于寒微,历尽苦难,最后才光宗耀祖的。譬如:麻城周氏家族,其先人周受六、周受七兄弟,初无立锥之地,入继他门,改换姓氏。周受六的后裔入继宋氏,后有名宋兑者乡试中举,依律法再改回周姓。此后,周兑官至知州,致仕归乡后在麻城兴建了龙溪书院,主要招收本族子弟,使这支周脉从此得以振兴。三是微观层面,有寒窗苦读、出人头地的志向。“天与之”、“人贵之”。科举取胜受人敬重,一方面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一方面他们多数人确有真才实学。他们不是靠关系,不是靠血统,不是靠金钱,而是凭努力、凭本事,通过激烈竞争,脱颖而出,走上仕途。寒门学子,有着勤奋苦读,改变命运的希冀;望族大户,兄弟之间,前后代之间,有着不服输,竞相超越的劲头。麻城进士文化体现出的就是麻城人这种敢于竞争,超越他人的内质。
    “荆楚第一进士县”的进士文化彰显出麻城人的敢于竞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彰显出麻城人的敢闯天下;“黄麻起义”的红色文化彰显出麻城人的敢打第一枪,时代不同,表现也不同,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却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敢为天下先”的麻城精神。这种精神是麻城的传统,也是麻城的财富,更是麻城再创奇迹的动力。(李开寿)
http://rb.hgdaily.com.cn/html/2012-01/11/content_10645.htm?div=-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