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问题-湖广填四川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氏家谱 发表于 2006-3-11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寻根圣地:湖北麻城孝感乡
  我从那里来,故乡今何在?
  寻根问祖是中国人、尤其是迁居他乡或飘零异国的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提到寻根,
人们自然联想到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山西大槐树、苏州阊门外、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
枣林庄、广东珠玑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兴州。这八大移民圣地以其在历史上移民规模大、影响深远而
闻名遐迩,或载于口碑,或书之典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移民圣地之一的湖北孝感乡几乎被历史湮
没,致使当今湖北人和四川人数典忘祖、鲜知其事。
何处寻踪孝感乡  如果你问四川人,他的祖辈从何处来?他们多会回答是从湖广麻城县或麻城孝感乡而来。此说可征诸
县志。如民国《南溪县志》称:“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乡。” 又如民国《荣
县志》曰:“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又可见之家谱记载。
如内江《周氏族谱》:“洪武出治,我圣祖仁皇帝遂下诏旨令湖广黃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填实四川。我祖奉
命襁负其子,入川于红合乡落业。” 又如隆昌《刘氏族谱》:“吾家起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明初入蜀
。” 由此可见,麻城县曾有过孝感乡,其地名并非虚构。然而查检当今麻城市行政区划或乡镇名录,是
找不到孝感乡这一建置和地名的,使得许多寻根者断然否定曾经有过孝感乡的历史存在。
在当今麻城市版图上找不到孝感乡,并不意味着古麻城县没有孝感乡。光绪《麻城县志前编》之“疆
域·乡镇” 载:麻城县在“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间并
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仙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注:此处之“
里” 为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孝感乡在明初即见记载,至成化八年裁撤并入仙居乡,作为建置和
地名在明代虽只存在百余年,然其影响却延绵数百年。
孝感乡位于麻城县西北,北境与河南省接壤。因地处偏僻,政令难施,嘉靖二十一年麻城县监生李大
夏等上书朝廷请求建县:“本县全场姜家畈,接壤黄冈、黄陂边隅地,近信阳、光山、罗山等州县,路通
牛头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顽,官难遥制,盗贼出没,数被劫杀。乞于姜家畈设县治,保障地方。”(《
读史方舆纪要》)李大夏等人的意见得到巡抚湖广副都御使陆杰和巡抚湖广监察御使史褒善的赞同。但建
县主张也受到地方官吏和乡民阻挠,勘测地界亦无法进行,使建县之事不得不暂中止。嘉靖二十六年,黄
州知府郭凤仪上书再陈建县事,得到麻城籍户部尚书耿定向的大力支持。特致函前湖广右副都御使冯岳以
争取支持。嘉靖三十九年,耿定向在京城又与新任湖广巡抚刘伦面商建县事宜,刘伦很为重视,并即将建
县之事交麻城县令苏松筹办。不久,刘伦离任,建县事再被搁置。次年,耿定向奉命视察西夏,途中偶遇
新任湖广巡抚张雨,又与张雨洽谈建县问题。此际监生王国任联络了一批蓍宿联名上书,于是巡抚张雨令
下属集议建县事宜。黄州知府应明德、同知袁福徽、巡按湖广监察御使唐际禄、布政使徐南奎、按察使刘
斯洁均赞同建县,建县之议至此遂定。嘉靖四十一年,礼部尚书徐阶竭力襄助,嘉靖四十二年春,经户部
复奏,朝廷批准正式建县。拟析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甲,黄陂县滠源乡八里甲,黄冈上中和乡十
二里甲为新建县属地,定名为新安县,嗣后改名为黄安县(今红安县)。此乃史有孝感乡证据之一。
据《麻城县志》、《红安县志》载:麻城县原有版图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现约有3607平方公里,析
出仙居乡千余平方公里(原孝感乡面积为千余平方公里,占麻城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黄安县原有版图
面积约1976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划出180平方公里与河南新县及湖北大悟县,现版图面积为1796平方公里
)。由此可知,黄安县有近半人口和土地是从麻城县柝出,而孝感乡为麻城县边隅,地接河南,相当于今
红安县七里坪以及城关(姜家畈)一线东南的大部为原孝感乡属地。原孝感乡小部属地留在了麻城县。如
麻城《邓氏宗谱》载其祖自江西迁来后世居孝感乡邓家磅村,而邓家磅村自孝感乡划入黄安后一直属麻城
浮桥河乡。此乃史有孝感乡证据之二。
黄安县自建县至晚清,一直设置三乡(亦称为里)未曾更易,即沿用原乡里之名-----太仙(太平乡
、仙居乡的缩称)、中和、滠源。民国时实行县、区、会、甲建制,全县设10区,笫五区名为仙居区;
1929年5月红七军在黄安建立苏维埃政权,全县亦划为10区,第五区仍名仙居区。1947年9月,刘邓大军挺
进大别山,建立黄安解放区,全县划为7个区,其中有名太仙区者,乃沿袭明清旧称。这里所称之仙居乡
,实为原孝感乡旧土,原孝感乡已是有其地而无其名。此乃史有孝感乡证据之三。
  据上,可以确切地说,移民圣地孝感乡地跨今红安县、麻城市,大部分在红安县境内。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袁氏家谱 发表于 2006-3-11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孝感乡移民与“湖广填四川” 麻城孝感...

孝感乡移民与“湖广填四川”
麻城孝感乡向外移民起自何时于史缺载。据《石柱厅乡土志》载,有陈氏于“宋高宗时由楚北麻城孝
感乡同马氏同来”之说。它告诉我们二条重要信息,一是说明孝感乡之名在宋代已有,二是说明至迟在南
宋初孝感乡己零星向外迁播。然而大规模向外移民,是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
大规模移民的要件是迁入地有足够广袤的地理空间容纳众多人口,四川在元明、明清之际具备了接纳
大规模移民的条件。
元、宋之战曾使四川人口锐减。据《内江县志·内江旧户多楚人说》:“宋元争蜀,资、内三得三失
,残民几尽。迨元一统,则己地荒民散,无可设官。一时资州、内江、资阳、安岳、隆昌、威远,州县并
省,终元代九十年未复,惟安岳复于顺帝至正元年。” 这是说四川人被杀得无民可牧,故元朝廷无法设
置地方官府。《潼川府志·九贤祠记》载元军屠川云:“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应者,必尽屠之。
蜀人如余玠……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 余[王介]守土抗战八年之久,“使敌不近边,岁
则大稔。”(《宋史·余[王介]传》)余[王介]遭权臣所忌,召回临安夺职削权,[王介]郁愤而死
,蜀事更无可为之人。于是蒙军如破竹之势攻占全川,所到之处,尽行“元法” 。各州县百姓逃之不及
,被捕获者以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 ,日日如此,屠杀不止。仅在成都,“城
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袁桷《清容居士集·史母程氏传》)汉州城破,元军屠城,“血洗
焚荡,死者十余万家。”(袁桷《清容居士集》卷34)以每家5口计,则为六十万人左右!按此数计,元
军“屠成都,焚眉川,蹂践邛蜀鼓汉简池永康,而四川人十丧七八。”(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论救
蜀四事疏》)又有欲乘舟避兵祸者,因拥挤落水“以数十万计。”(佚名《昭忠录》)据马端临《文献通
考·户口二》资料,南宋嘉定十六年四川户数达2590092户,人口达6610831之多,到至元十九年仅为12万
户,元朝数十年的恢复尚不足宋末的1/20,足见元蒙对四川屠戮之惨。洪武四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升
大夏政权,洪武五年统计户数仅84000户,知川人雪上加霜,又遭屠戮,称四川人“十丧七八”是可信的
。故向四川移民势在必行。
大夏政权据川十一年,在明玉珍时已有孝感乡民向四川移民。如内江《吴氏宗谱》:“因楚中红巾之
乱,奉旨来川落业。” 又如隆昌《韩氏族谱》:“吾祖肇自山东……迁……孝感乡。明祖龙飞……元主
北遁,遂将麻城著土之民,诏令入川。吾祖……于洪武元年入川。” 许多族谱中称是“奉旨入川” ,然
洪武五年之前四川属明玉珍管辖,朱元璋政令怎能通行四川?想必大夏政权有过号召移民的“诏令”。此
际有一定数量移民入川,其原因一是鄂东(今黄州市范围)是红巾军根据地,明氏之兵多楚黄籍,故有招
徕乡人壮其势之举,明氏号召必有人响应之;二是红巾军与朱元璋争锋的主要战场在鄂东、鄂北,居民为
避战乱亦愿迁徙四川;三是据《明氏实录》载其所征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之征。” 轻赋薄徭也吸
引大批乡民奔蜀。明氏偏安一隅,能使四川人口增至约15000户左右(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
版社1987年,134页),也是很不容易的。
自明玉珍开移楚民实蜀之先河,洪武四年后明朝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向四川移民。见诸当时族谱记载,
比比皆是。如内江《周氏族谱》载:“明初,诏以湖广世族安播四川,我明器祖遂偕至戚雷华辅偶行入川
。” 又如内江《黄氏族谱》载:“明洪武初,以为四川乃近西隅夷地,非德化不能测也,惟孝感乡人民
可以化之。诏饬行专差逐遣。凡明初来者皆麻城孝感乡人也。” 然查明代史籍,却不见官方移民文告记
载,惟民国《泸县志·艺文志》载崇祯时任泸州分巡佥事吴登启《招民榜文示》称“迨我国初,亦移麻民
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 指出朱元璋曾推行大规模移民措施。故明初朝廷诏令移民事当属不谬。
移民的成效是显著的,洪武五年从明氏政权接手人户84000户,至洪武十四年的9年间,人户增至214900户
,增长率为155.83%,且以麻城、孝感乡人居多。或曰:麻城、孝感乡几乎是成建制迁移,何以乡人迁之
不绝?这主要是有人口源源不断迁至麻城、孝感乡之故,而迁入麻城、孝感乡之民,又被不断迁徙至四川
。如简阳《汪氏族谱》称:“汪氏世居江南徽州府黔(黟)县,地名猪市街竹林嘴。后迁湖广黄州府黄冈县
高河坎汪家集,后又分迁麻城县孝感乡蒿枝坝大松树。至明朝洪武四年,我远祖兄弟四人奉旨入川。
” 又如内江《张氏族谱》载:“大明宣德元年丙千岁,奉旨以江西填实湖广,遂尔奔楚,既居黄州府孝
感乡……弘治即位,群臣云西蜀土广人稀,皇上诏以楚民填实西蜀……” 说明孝感乡民不断被补充且又
不断移向四川,人口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如《湖北方志》1991年第1期邹功勇“麻城迁民四川问题初探
” 文中提供的数据:洪武二十四年全县册定人户为15809户,而永乐七年为15810户,相隔18年仅增1户,
这足以说明人口的平衡状态。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始于清初,仍是因战争致使四川人口剧减。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主凶是张
献忠,对此正史野史多有记载,甚至大西军中外国传教士也直书其事。如耶稣会士安文思的《中国新史》
载:“叛匪张献忠率领大军向省城挺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大量的民众为了躲避其暴虐而遁入深山
藏身,神父们也随之而逃。” “他们以各种刑法处死了不计其数的人,或被斩首,或被活活剥皮,或被
凌迟碎剐,还有一些人则被折磨的半死不活。他还屠杀了十四万川兵。因此,全省几乎荒无人烟” 另一
位传教士卫匡国所著《鞑靼战记》中也有类似记载,证明《蜀碧》等野史记录的张献忠屠川事是可靠的。
张献忠屠杀了多少人,难有确凿统计。张献忠死后,残明官军的互相争杀、清军的征剿,四川人口又处在
历史低谷。
据赵文林等著《中国人口史》资料,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仅958196人丁,可知其时天府之国的
四川己被摧残得破败不堪。因此,朝廷对重建四川十分重视,鼓励外省移民四川是其政策重点。例如顺治
六年朝廷颁布了《垦荒令》,康熙二十九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制定了《入籍四川例》。故填川之民又有“奉
旨入蜀”之说。在此背景下,麻城、孝感乡民也成为移民潮中的一部分。
麻城、孝感乡移民四川,不能不谈到张献忠的“新营”。崇祯十六年四月,张献忠在麻城收5万7千人
,别立一军为“新营选勇”,这支新营随张献忠进川。张献忠败后,这些来自麻城的士卒大部落籍四川。
如《中江县志》载一新营老兵事:“杨可举,字香吾。顺治三年脱献贼之祸。六年投效总督李国英标下…
…时邑境人稀地广,朝夕与居者惟投诚数百人。” 这类人在入籍四川的麻城、孝感人中所占比例甚大。
其他填川之民,如作家艾芜(汤道耕),祖辈原籍麻城孝感乡,康熙中叶入川定居成都附近。又如1991年
版《南川县志》称该县许多移民来自湖广,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孝感乡早已不复存在,而麻城填川之民或用旧名孝感乡,或称麻城县,可见孝感
乡这一历史地名影响之久远。从移民史角度看,麻城和孝感乡在明末清初兴起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中
多有混淆,然麻城还留有原孝感乡一部分旧土,以怀旧之情而续用原籍之名或用麻城为祖籍都不为错,故
本文在梳理此阶段时亦无意分其泾渭,而许多研究移民史家在据方志和族谱统计时,也将孝感乡移民归入
麻城县统计。如胡昭曦先生《张献忠屠蜀与湖广填四川考辨》一文便多作此种处理。据此,麻城(含孝感
乡)填川之民见于县志所载者,如《广安州新志》:“大率黄麻籍四之,永零籍五之,豫章籍二之……”
;《大邑乡土志》:“全资二湖、江西、两广、山陕之人来邑垦荒生聚。麻城人较多,江西、山陕次之…
…” 又如《合川县志》所载清初麻城籍乡民迁入计17户,仍占同期各地迁入移民数之首。可见在湖广填
四川的第二次大移民中,麻城、孝感乡移民占有重要位置,对重建四川的贡献当不其他地方移民之下!
闲话麻城孝感乡移民
在撰写本文时,欣悉重庆市在建“湖广填四川博物馆” 。川渝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湖广填四川
移民的后裔,在建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将重现当年移民迁徙的历程,并展示先辈们的奋斗历程。
我以为麻城、孝感乡移民不仅是“湖广填四川博物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也为我们留下许多可资叙
说的话题。
首先是麻城、孝感乡移民可以作为“新客家”文化研究的课题。罗香林先生《客家源流考》一书被认
为是1949年以前家客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书中明确指出,湖北有二个非纯客住县:红安县、麻城县,总人
口约15万人,而对红安县、麻城县的表述,总是割不开移民圣地孝感乡的。红安县、麻城县的这15万客家
人应是江西填湖广时,从江西迁来的客家先民后裔。孝感乡客家先民移居四川时,带去了那些客家民俗文
化?例如四川民间凡遇婚嫁丧寿或庆贺开业、请“满月”等等,传统席面多为备办九种荤菜宴客,此即俗
称“九大碗”或“九斗碗”。此种“九碗”待客之俗即源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除“九大碗” 习俗外还
有那些风俗带到四川?这方面的研究显然还是空白。
麻城、孝感乡民对四川是卓有贡献的,这种贡献从“麻乡约”可见一斑。明永乐年间,麻城、孝感乡
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
久之就出现了由麻城人经营,替人们传递财物、书信的麻乡约商行。这种形式也从成都、重庆等地,逐渐
普及到了四川、云南、贵州等许多大中城市。麻乡约极大地改善了当时民间的通信状况,它在中国邮政史
上占有很重要位置。这种惠及民众的善举正是他们的创造。
在四川的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中,还出现了不少杰出人士。
洪武四年从麻城、孝感乡落籍四川隆昌的郭孟四,是隆昌郭氏的开山祖。家族繁衍人丁兴旺,距今己
有600余年,传30余世,估计在世人口5000余,俨然一大家族。郭氏家族在明中叶已致富,至清嘉庆年间
已是富甲一方。万历十三年,郭氏在泸州兴办天成生曲酒厂,是驰名中外的曲酒“泸州老窖”的原产地,
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隆昌郭氏笫十九世孙郭书池,光绪年间举人,曾主持湖广总督张之洞垦务,
被张之洞视为干才。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公学,又在隆昌开办了知耻中学。长子郭蔚华乃辛亥革命之中坚
,同盟会员;他在知耻中学、叙属中学任教时,宣传革命,当时四川革命党人,多出其门下。郭蔚华有子
女七人,长子郭坚白为留法理科硕士,历任十余所大学教授,为教育界闻人;子郭士杰是早期共产党员,
曾任安庆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1927年在汉口被捕壮烈牺牲,时年23岁;子郭步陶是知名新闻记者,
任《申报》、《新闻报》主编多年,著作颇丰;子郭彝主持铁道部技术工作,贡献卓越,授全国劳动模范
,享有死葬八宝山的殊荣;子郭彦曾任国民党军装甲司令,现居台湾。郭氏子孙涉身党政军农工商文等届
别,人才代出,可称为是麻城、孝感乡移民中的典型。
如富顺县罗氏先祖罗尚凤万历年间从麻城举家入川居富顺县洪合乡,顺治初迁威远县罗田口。罗氏以
耕读为本,历代均有进士、贡生、举人;又涉盐业开发经营,是一盐业世家。传至十二代世字辈,可谓人
才荟萃了。如世字辈中人有:抗日烈士、少将罗世泽,中共四川地下省委书记、烈士罗世文,近代农学家
罗世嶷,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系,并在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任教的罗世齐等等。又如张爱萍将
军,作家艾芜等,祖辈皆由麻城、孝感乡移民至四川的。而尚未梳理出的贤良俊杰之士当会更多,这说明
麻城、孝感乡移民及其后裔对养育他们的四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和回报。

http://www.xslx.com/htm/shgc/wszl/2004-12-14-17923.htm

电子邮箱:zm799@yahoo.com.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袁氏家谱 发表于 2006-3-11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论湖北麻城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湖北麻城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 傅光明   信息来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法治时代》编辑部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
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
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
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
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
和作用谈点看法。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
,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
,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
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
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
,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
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
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
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
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
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
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
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
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
,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
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
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
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
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
靠着水沟插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
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
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
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
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
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
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
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
,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
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
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
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
,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
川。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
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
甘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
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
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
,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
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
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
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
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
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
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家是从
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
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
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
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
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
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
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
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
《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
动,后来被政府军镇压,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政府采取
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其祖
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鹏》,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
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
庆符镇调查,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百
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灾,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
参考文献:
孙晓芬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
池子华著《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
《麻城县志》清光绪8年刻本。
http://www.hbsky58.net/pages/contentshow.asp?id=3058
(出处:《法治时代》2004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袁氏家谱 发表于 2006-3-11 10:45:00 | 只看该作者

湖广填四川移民湖北寻根探秘...

\"湖广填四川\"移民湖北寻根探秘
那是一条延走了六百多年的悲壮乡情路:回望大别山,泣别举水河,溯长江,穿三峡,踏蜀道……凄风苦雨,
抛别故土,他乡繁衍。而那辈辈相传的追亲寻祖之念,更是至今绵绵无竟期! 3月11日至14日,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重庆湖广会馆修复领导小组组长
何智亚率团赴湖北专题考察,探寻先祖足迹、搜集文物资料、丰富“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内涵。这次活动,
引起了湖北方面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委统战部、工商联作了周密的安排,有关市、县的党委、政府、政协、统战
部、工商联热情接待,在移民原发地——麻城市歧亭古镇,乡民还燃放鞭炮迎接来自重庆的寻根人。记者随行,顺
江而下,走荆楚故道,揽江汉平原,直抵史称中华“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的麻城、孝感,探寻到“湖广填四川
”源头的一些情况—— 认祖必称“麻城孝感” 地处神州腹心,峰连鄂、豫、皖三省的湖北麻城、孝感两市,因其五关形胜、屏蔽江南、扼中原之咽喉,历
来成兵家必争之地。而明清的大规模移民,麻城、孝感两地又是最早的赴川之地。据《明太祖洪武实录》载,洪
武6年(1373年),太仆丞梁野仙帖木尔上书:“宁夏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土膏腴,宜招集流
亡屯田”。太祖“从之”。《麻城县志》也载,明洪武年间便开始向四川大批移民。近年麻城、孝感两市文物工
作者所搜集的大量民间族谱、家谱,屡见“……世祖明洪武年间入川”的记载。重庆市文物工作者搜集的大量古
籍资料和家谱也有不少对接。有趣的是,历年到湖北寻宗问祖的人,大都言称祖籍是“湖广麻城孝感人”,专家
认为,这虽有移民从众的倾向,但其中也不乏历史依据,麻城孝感的地理位置,的确处在移民集散的水陆要道。
多年研究“湖广填四川”的何智亚副秘书长也证实,从目前已收集到家谱的记载,大都称祖籍来自湖北黄州府麻
城县孝感乡。如江津幸氏族谱记载:“宋末年间,仲式祖由江西迁楚麻城孝感乡。因徐寿辉兵起,复自楚避乱入
蜀,携祖妣王氏及三子寓江津笋里梅村幸家湾数年。见风俗淳美,山川壮丽,遂采三山而居”;江北县曹氏族谱
记载:“初祖兴王公,湖北黄州府麻城人也,明洪武初入蜀,卜居於渝北跳石河”;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
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南溪县志》“今蜀人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乡”…
…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 孝感市台联会的鲁鋆,今年已86岁,多年研究“湖广填四川”。1944年即在重庆和其他同乡组织成立“孝感
旅渝同乡会”,联络4百余人。鲁老近年多次接待四川、重庆各县市以及台湾等地来孝感认祖寻宗人士,都提到
祖辈留下“祖籍湖广麻城孝感乡”的遗言,其中还有不少追溯至源头江西省。对此鲁老表示,根据他多年搜集研
究,证实麻城孝感居民确实多自江西迁来。他说,据《湖北通志》记载,唐朝末年,瘟疫流行,麻城孝感一带人
烟稀少,而临近湖北的江西人有大批到麻城、孝感定居,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并定居下来繁衍后代。湖北民间
一向流传着两句话,叫“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也是明证。
  四类迁徙人 不绝乡情泪 麻城市委办公室主任凌礼潮,也是多年研究“湖广填四川”问题的专家,最近著有《李氏祖籍考》。他认为历
史上的湖广移民,有以下四类情况:一是逃避赋税自发移民,如明初皇帝报复藩王,导致江西赋税过重,农民不
堪其苦,于是向临省又赋税相对较轻的麻城孝感迁移,此后又向无赋税的四川迁移;二是土著避移民而迁,如麻
城孝感新迁移民势力壮大,当地土著屡受欺压,被迫迁移;三是政府组织、鼓励动迁。明末清初,随着四川连年
战乱人口锐减,政府即组织大规模移民,并鼓励开荒,“插占为己,视为永业”,并免税10——20年,奖励耕牛
、稻种,于是引发大规模移民;四是明玉珍、张献忠招兵入川。据《湖北通志》和《孝感县志》记载,元朝末年
,明玉珍在家乡(湖北应山县)举旗反元,应山、孝感、安陆、云梦等地农民投军数十万之多,元至正十八年,
明玉珍统兵十万西征,经巫山入川,先后攻克重庆、璧山、铜梁、德阳、成都等地,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夏”
,明玉珍病逝后,其子明旻战败投降明朝,入川将士多流落重庆——成都沿途各县。另据许鼐《小腆纪年卷》记载
,明崇祯十六年(1627年)4月,张献忠攻进麻城,一次征兵五万七千余人,别立“新营”入川征战,后大部军
籍改民籍,兵败后,其将士也隐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后代。 如今的川渝人,据说80%为移民后代,而麻城孝感较之其他地方移民,人数最多。不管是“奉旨入川”,还是
被迫迁徙,回望热土,谁不留下思亲情,抛洒思乡泪!
  “麻乡约”传递思亲情 记者在麻城、孝感两市,阅读到不少描述民间邮政组织“麻乡约”的文章,麻城市干部凌礼潮对此也作了较为
详细的介绍。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麻城大批迁徙农户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每年推选不负众望者回乡探望,往返带送
家信和两地土特产,以至于年年如此,相约成习,成为我国通信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明朝中叶民信局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到清代咸丰中叶(1855年左右),“麻乡约”逐渐衍变为专业客运、货运、送信的民间帮派组织“麻
乡约大帮信轿行”,创立者陈洪义(又名陈鸿仁),重庆綦江县号坊乡陈家坝人,陈抬轿子、滑杆出生,为人讲
信义,博得同行一致推崇。“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后业务不断扩大,在重庆、昆明等地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业
务不但近至西南三省的穷乡僻壤,还远至汉、沪、津、京、滇缅、滇越。 清末明初,“麻乡约总行”设在重庆西二街口子上,外面招旗高悬,三开间的大门面,两边各为黑漆红面柜台
,十分醒目气派。虽然随着历史进程,“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后来也消亡了,但由“麻乡约”带动的乡情传递,
至今绵绵不绝。
  艰辛血泪迁徙路 在麻城市歧亭古镇(过去属孝感乡)采访,记者见镇中民房多为石片垒砌,但飞檐翘角和窗棂雕饰,尚保留
着明清的民居风格。特别是贯穿镇中的那条斑驳光滑的石板路,有的还带有“清康熙……年”的刻迹。 麻城市党史地方史办公室副编审李敏认为,当年麻城的移民,大部分应是踏着这条石板小路,或乘船顺镇边
的举水下长江,又上溯长江入三峡进川;或走陆路,顺“官道”驿站入川;或走山间小路,翻越“登天”蜀路栈
道…… 移民的具体入川路线,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但数千里蜀道迁徙跋涉,先人们历经的艰险可想而知。值得
一提的是,近年研究学者的文章屡屡提到,清朝第二次大规模移民,由于朝廷重视,“上谕”层出不穷,急如星
火,又视招徕户数为官员提拔依据,导致各级循吏急功近利,求官心切,朝廷只问到川数字,下面便层层加码,
于是暴力、捆绑、虐待以及沿途死伤枕藉情况不少,移民苦不堪言。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千里鄂川道,瘴气、
酷阳、冻馁、寒夜、伤痛、倒毙……浩浩移民潮,或三五成伴,攀援于蚕丛山道,或官兵押解,跋涉于激流峡谷
。至于川人爱缠头巾的习俗,民间老人的解释是,当年押解途中死人太多,经常头缠孝布,天长日久,便逐步演
变成多用途的头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资友 发表于 2007-5-19 10:15:00 | 只看该作者

麻城历史沿革 麻城历史悠...

麻城历史沿革

麻城历史悠久,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举水流域生活,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柏举之战”是史书中对麻城历史的最早记载。秦属南郡,汉为西陵。晋朝后赵大将麻秋在此筑城以守,遂称“麻城”,“麻城”之名延续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麻城县,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1986年撤县设市,仍属黄冈市辖。【麻城縣誌·沿革表】案舊志以麻城爲春秋弦、黃二國地,《文獻通考》:定城古黃國光山、仙居,古弦國而黃州之黃岡、麻城皆黃國地界。麻介光、黃間,魏晉以降忽荊忽楊合併省僑置,糾互紛錯此疆爾界,未可遽分然先後之因革稱名之同異史志俱在可班班考也。

兩漢

西陵縣  屬江夏郡。爲衡山王吳芮封地,故城在今黃州府西北百二十裏  
邾 縣   秦屬南郡漢初省三國  
西陽縣  魏置。屬弋陽郡,黃初中分汝南郡,治弋陽後並入吳。仍名西陽屬蘄春郡合江夏、武昌爲郢州,後以得邾城並入。

晉  
西陽國   惠帝時分弋陽郡爲西陽國,屬豫州。後趙石虎使其將麻秋築城,此麻城之名由始。

南朝  
西陽郡  宋孝建中屬郢州,太始中以屬豫州,後複還郢。  
長風縣   元嘉中置,故城在縣西北。  
赤亭縣   元嘉中置,故城在縣西。  建甯左郡  大明中置,故城在縣西南,尋改郡爲縣。  
陽城縣   大明中並赤亭爲陽城。  
信安縣   梁置,屬永安郡。  
北西陽縣  梁置,故城在縣西北,屬永安郡。又築竹敦、麻陽二城。  
北江州   梁置,故城在縣西,魏因之,治鹿城關。  
南定州   梁置,故城在縣東北,魏因之,治蒙龍,疑即今之鵝籠\司。  
岐亭縣   梁置,十八蠻縣之一。  
南郢州   梁置。  梁豐縣   梁析建甯改置梁豐,屬齊安郡。  
沙州   梁置,治白沙戍。  
定州   陳廢北西陽,改南郢州曰定州。  
定城郡   陳置。  陰平郡   陳置,複置建寧郡。  
鹿城縣   陳置,屬永安郡,北江州治。北朝  衡州   

北齊僑置,尋廢。
亭州   北齊改定州曰亭州。  
東義州  北周置設,刺史故城在縣東八十裏。今名猶存,爲明左良玉大破張獻忠處。

隋  
麻城縣   開皇十八年始改信安曰麻城。屬永安郡,建甯、陰平、定城、鹿城、梁豐、並廢此麻城建治之始。

唐  
亭州   唐初複置亭州,領麻城、陽城二縣。  
陽城   武德初新置。  
仙居縣   縣屬光州。爲今麻城西北界,地今猶存,仙居鄉仙居山之名。  
麻城縣   武德八年廢亭州仍省陽城入麻城,元和中又省入黃岡。建中初複置,屬淮南西道,五季屬吳,後入南唐,均爲舊名。

宋  
麻城   屬黃州郡。端平二年移縣治於什子山,在今縣東八十裏。

元  
麻城   屬黃州路。爲河南江北行,中書省至元中麻城兵亂自什子山,徒歸舊治後趙所築城,在今縣東十五裏,邑人薑銘等始築城於今地。

明  
麻城    洪武初麻城屬黃州府,隸湖廣省。九年改屬河南,二十四年仍舊還湖廣,嘉靖四十二年析薑家畈地界以黃岡黃陂合置黃安縣。

清  
麻城   屬湖廣布政使司,一仍明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资友 发表于 2007-5-19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序《魅力麻城》   文 / 王红灯...

序《魅力麻城》   文 / 王红灯

    大别山,一条深黛色的巨龙,斜卧在中原大地上。
  麻城,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恰似点缀在这条巨龙腹部旁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麻城,一块古老的土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禹时为荆州之地,春秋时属黄国,楚灭黄又属楚,秦朝为南郡,汉代称西陵,三国时又名西阳,南齐建元二年置齐安郡(在今市区西南)。公元4世纪,后赵大将麻秋筑城此地,从此称麻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县,1986年撤县设市。
  麻城,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曹操、李世民、杜牧、苏轼、李贽等一批历史政治、文化名人都曾饮马举水;仅有明一代,麻城以一隅之地中进士132人、举人482人,他们如一颗颗耀眼的星辰,交相辉映在麻城的历史长空,给这块古老的土地平添了许多雄浑而神奇的历史印记和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
  麻城,一块风景秀丽的土地。境内风景名胜俯首皆是,重要人文历史景观有春秋柏举之战的古战场遗址,三国时代曹魏尚书仆射毛玠墓地,宋朝杜牧、苏轼饮酒赋诗的杏花村以及著名抗金将领、岳家军副统帅牛皋墓地(一说牛皋墓地在杭州西湖栖露岭北的剑门关畔,待考),明代李贽讲学、著述的龙潭湖和兵部尚书刘天和墓地。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一龟”的龟峰山旅游风景区,有麻姑修仙的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千岛湖”之称的浮桥河生态旅游区。红色革命历史景观有麻城烈士陵园、乘马会馆、麻城革命博物馆、麻城公墓、可行桥白骨塔、苏维埃麻城县政府旧址、红四军诞生地等。
  麻城,一块英雄的红土地。20世纪上半叶,在这块土地上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6万多麻城儿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6200多人参加了长征,13万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黄麻起义”的惊雷,与湖南的“秋收起义”一北一南遥相呼应,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摧枯拉朽般地呼应着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伟大进程,为新中国鲜艳的旗帜上描上了殷红的一笔。战火的洗礼,锻造出了王树声大将、陈再道上将、许世友上将、王宏坤上将等40多位共和国将军。建国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和胡耀邦等先后视察麻城;改革开放以后,江泽民、李鹏、万里、乔石、朱镕基、温家宝、李瑞环、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麻城,给麻城人民以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
  麻城,更是一方移民圣地。南宋初年,麻城即已开始向四川、重庆移民。元末红巾军起义,数万麻城籍义军将士及其家属或跟随明玉珍入川,或后来投奔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入川。特别是明初洪武大移民,又有数万麻城人进入川渝地区。闻名遐迩的“麻城孝感乡”,就在今天的麻城城区西南部、白果镇北部、中馆驿镇、宋埠镇、铁门岗乡、歧亭镇、顺河镇南部至红安县东南一带,版图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8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康熙九年《麻城县志》记载:“(麻城)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孝感乡在明初约有9万多人,到成化八年(1472年),人户基本全部迁入四川、重庆地区。从此,“孝感乡”成为成千上万麻城移民后裔心中一个神圣的历史名词。孝感乡虽然消失了,但从明朝末年至清代中期,又有数十万麻城人及从麻城“过籍”的外省人移民川渝地区。这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才基本结束,其迁徙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在中国移民史上十分罕见。早期迁到川渝的麻城父老乡亲们,每年推选公正守信的代表回老家探亲送信,代送土特产,传递亲情,保证了麻城与西蜀之间信息的畅通,这就是中国邮政史上有名的“麻乡约”,它开创了我国民间邮政通信的先河。近几年来,川渝移民后裔到麻城寻根问祖热潮迭起,绎络不绝。在这些移民后裔中,影响最著者,当属世纪伟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以及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
  麻城,一块充满希望的沃土。新中国成立后,勤劳朴实的麻城人民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开拓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拼搏奋进不止,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果。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2。07亿元,比2005年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9亿元,增长25%;财政收入4。05亿元,增长18。8%;农民人平纯收入2733元,增加202元,增长7。9%,综合实力进入湖北省山区县(市)先进行列。
  麻城,一块开发的热土。是大别山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境内设有2个铁路二级区段站,拥有铁路二类口岸和自营进出口权,沪汉蓉铁路、京九铁路、汉麻联络线、106国道、大广高速公路、合武高速公路在这里交叉对接,构成了“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北进京津、南接港澳、东连沪宁、西通巴渝。建国后鄂东和大别山地区投资最大的项目大别山电厂正在加紧兴建。
  麻城,一块富饶的沃土。全市版图面积3599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2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有715个行政村。城区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境内有耕地100余万亩,林地近300万亩,水域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地表水、地下水储量20多亿立方米,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玄武岩、大理石、金、铜等矿储量很大。野生动物有100多种,植物有1000余种,大宗特产有桑蚕、板栗、菊花、柿子、银杏等,还有大量天麻、杜仲等珍贵中药材。
  麻城,也是一块贫瘠的土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发展不足仍然是麻城最大的市情,发展仍然是麻城的第一要务。
  麻城,也是一个需要大声呼喊的名字。几乎所有到过麻城龟峰山风景区、浮桥河生态旅游区的外地游客,无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叹唏嘘,更为麻城秀丽的风景深藏幽谷人不知而感慨不已。
  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麻城人,特别是作为党委机关的一名国家公务员,因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对麻城的热爱,因为对麻城每一寸土地的深入了解,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为麻城,为宣传麻城、推介麻城,为让国内外更多的慧眼之士了解麻城、认识麻城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作为第三媒体,网络无疑是我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平台和最有效的载体。目前,麻城市相关部门和个人尽管创办了麻城政府网、麻城信息港、搜人网、麻城都市网、麻城信息网、麻城热线、麻城之家、麻城人综合网、麻城招商网、红土地论坛等网站近百个,但在国内门户网站上全面宣传、推介麻城的工作还是一片空白。
  基于麻城的市情,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决定在新浪网、人民网上同时推出《魅力麻城》博客,以期起到全方位地宣传和介绍麻城,为实现麻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全省率先崛起,努力建成大别地区中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的奋斗目标而摇旗呐喊。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够为麻城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本文由MACHENG发表在『人文荆楚』东湖社区http://bbs.cnhubei.com
本贴网址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33&id=10834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3-19 20:16:26 | 只看该作者
细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