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白马墩传说
http://www.zjrb.cn 2006-7-21 来源:诸暨日报 浏览数:1316
作者 袁乃浩 袁云满 袁铁臣
浣东街道白马墩村,在袁氏宗祠前百米处,原有一个亘古不长寸草的土墩和一个永呈红色的血潭。相传,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的谋臣范蠡的白马隐身的遗迹。
从先人在此建村以来,村民们一直传诵着(范蠡的)“白马寻主无果,隐身龙华成神”的故事。凡过往来客,无不幕名瞻仰遗迹,并把故事带往天涯海角,千古传为美谈。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山海经》一名记者专程从上海来到白马墩采风。看了遗迹,听了介绍,深感离奇。后在《山海经》中发表了一篇《范蠡》的文章。文尾说:“出诸暨城关,沿诸东线约五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白马墩,其村名的由来与范蠡的白马有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范蠡陪越王从会稽石屋受辱归来以后,亡吴之心,魂牵梦绕。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创业,终将小小的越国建就国富民殷、兵强马壮的霸主之业。出奇兵灭了吴国,杀了吴王,洗雪了越国人民蒙受的奇耻大辱。想不到这个诸暨人民最受敬仰的忠臣义士,未待凯归,毅然弃家远遁,不知去向。
范蠡的突然失踪,使白马百思不得其解:“将军为什么要走?”“他到哪里去了呢?”“他怎么会弃我独行?”
白马顾不得宫禁森严,深夜逾墙而出,四处寻找范蠡。从姑苏城外走遍吴国战场;又从会稽山下找回西施故里。千里寻主,真如泥牛入海,杳无踪影。
一天,白马垂头丧气来到如今白马墩地面。见一条溪流向西穿林而过。它逆流而上,在溪边发现一个天然洞穴。洞大且深,四周浓荫蔽日,绿草如茵。此处后多崇山峻岭,前少村庄农舍。白马得此洞穴,喜出望外。它不想再走寻主之路了,也不愿回京易主而事。白马原是陶山老人的座骑,为助范蠡一臂之力,千里相赠,它欲回陶山归主,又怕将军早晚寻唤。思忖再三,决定隐身在此,以待时机,如主奴有缘重逢,这里离京不远,朝唤夕至,岂不两全!
光阴荏苒,不觉已到隆冬季节。丛林内外草枯叶萎,白马已到了断食的地步。眼看远处麦苗菁菁,虽肌肠辘辘,但不敢贸然下田。后转念此非军营,天高皇帝远,吃饱肚皮再说。于是乘夜深人静,溜入麦田,干起违心的事来。
当四周的农民发现自己的春粮被毁时,无不痛心疾首。初以为是来自山林的无主野马所为。后有人在城里见过告示,说:“朝廷走失宝马一匹,高首长颈,色白如练,如有人送马来京,赏金千两 ,免税一年……”至此,认定此必官马无疑。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尽管天寒地冻,但来参加逮马的人,反越来越多。经过商议,决定分工联防,不使白马窜入山林。
一天深夜,寒星闪烁,朔风凛冽。有人发现远处有白点在移动。当看清确是白马时,一时喊声骤起,锣声震天。白马见势不妙,拔腿就往山林而逃。谁知沿山一带,无数火把,向白马包抄而来。情急之下,白马只好窜回隐身的地方,立即钻入洞中不见了。
众人跟踪追至洞口,都不敢入洞探险。只好等待天亮以后挖洞逮马。
天已大亮,林子里一片嘈杂。挖的挖,挑的挑,热情高涨。到了中午时分,洞已挖得又大又深,外面的泥土也越积越高。但依然不见白马踪影。
突然,天气骤变,冬令夏行。洞子上空,风起云涌,雷电交加,暴雨夹着冰雹,阵阵而下。与此同时,一股血水喷涌而出,吓得洞里的人全逃出在外,眼看百步外依然晴空,大家都躲到无雨处的大树下。忽听“轰隆”一声,洞陷数丈。有人隐约看见白马随着一股浓雾冲天而上,驾云而去。
这一日,陶山老人正云游诸暨山水。忽然心动,掐指一算,知道白马龙华受难,立即施法营救而去,带往陶山与范蠡相见。
不一刻,云消天晴。大家回到河边,只见泉声汩汩,洞已成潭。大家望着带血的潭水,无不惊慌失措,只恐日后灾难临头。然事已至此,只得怏怏而回,听天由命。
焦虑不安的日子,好不容易熬到来年仲春,说也奇怪,凡被白马糟蹋的麦子,秆粗穗多,到了收割之际,家家喜获特大丰收,且白马的事,一直风平浪静,无人查问。至此,大家才把悬在心上的石头,落下了地。然子孙万代却传下了“白马以怨报德,村民以祸得福”的故事。
星移斗转,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1415年),诸暨名流、江东才子袁氏晨八公听到白马的传说后,亲临龙华瞻仰白马隐身遗迹。登上龙山,遥望前景,一马平川;回视群山起伏,气势磅礴。好一派锦绣风光!八公毅然一掷千金,买下龙山前后这一大片风水宝地,于当年率亲旗在此开拓创业。为纪念范蠡和白马为越国人民立下的盖世功绩,八公遂把村名定为白马墩。
八公在日,谆谆告诫:开村宝地,风水所在,凡我萃涣子孙,永禁在此动土!
岁月易去,白马墩村已经历了六百多个春秋,如今已成了人口众多的村子。但村民们建房用地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直到1985年这块村中空地才被政府批给一村民建房三间,从此潭平墩失,古迹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