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禾仓”(二字合一),字大宾,号玉田,明时怀远人。以岁贡悴东昌府,因治理黄河有功绩,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迁为泰安知州,在任四年,颇有惠政。今之泰山险道十八盘,即为他募资纠工修治,四百多年来实为登山游客奠定了方便之路。游人每每遥望绵亘千尺,上插云霄蹬道(即十八盘),无不惊叹其险峻恢宏。无怪后人诗谓:“蹬道十八横迢仰视天门薄云霄”。
袁“禾仓”(二字合一)为官清廉,节用爱人。初任泰安知州时,城境豪绅巨贾,鱼肉乡里,有人曾以黄金趁夜晚悄悄登门贿赂于他,妄图阴谋不法,为袁“禾仓”(二字合一)严正拒绝,并当面加以呵斥,致使其人极为尴尬,进退不得。尔后,豪强殷富之家,不敢再行妄为。从此,他为了警惕自己,勉励别人,于书斋壁上亲书一联:“百年自己青山在,万事无私皓月悬”作为朝乾夕惕的座右铭。
他平日每逢公务之暇,大力倡导文教,常去学宫进行讲学,聚集文人学士,研讨经史,以标树风化。故一时州县境内,文风正气极盛,政通人和,路不拾遗,百里安宁。为保全泰山上下所有碑铭诗刻、文物古迹,不致因千年风雨剥蚀和战火人为所毁,遍历险峰峻岭,悉心网罗载记,基本无漏地汇为两卷,镌刻成书,名为《泰山搜玉》。何谓“搜玉”?可从当时泰安州儒学训导周希旦为该书所作的跋文中见其大旨:“兹集也,袁公玉田所刻,而名之以搜玉者,盖以集中诸作,如玉散逸于椟之外,兹从而搜辑之耳。……故集成帙,命工锓梓曰‘搜玉’。欲人知其美而爱,爱而传也……”
该集中的有关泰山诗刻铭文,为后人撰写泰山志、诗文辑录,提供了极为丰富而翔实的宝贵资料。
袁“禾仓”(二字合一)不仅在政绩、文化方面颇有建树,而且本身也是一位修养有素的诗人。请看他的诗作《登泰山》一首:“泰山镇东海,名超五岳闻,岩高邻日月,阁耸接风云,松老秦封树,碑残汉禅文,登临吊千古,愧后圣贤群”。诗意盎然,气势磅礴,概括了泰山雄峙千古的形象,读之使人爱不释手。他在泰安所留下的政绩,深深地打印在人民的心坎上。当他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调离泰安的时候,人民号泣遮道挽留,依依道别。为了纪念他,建立了“去思碑”,李汝桂为之文:“维兹辛巳六月,玉田公守泰安四稔矣!……公之遗爱昭昭在人耳目,固不碑而传。然非此,因无以志岱人之思也。夫人生所恃,以不朽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又其次立功……公之去,不可留,岱之人士,铭公于心,碑之于口,千百年当如一日也。……泰安百里区,岂能久稽长者舆哉?于是众始释辕避辙,而公驱车就道遂次第其言,以勒诸石云。”(全文见清雍正《泰安县志》卷之八职官,宦绩)。
“去思碑”真是字字心声,情真意切,笔墨与声泪俱下了,它是人民最好的评价,也是历史不朽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