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第4期
2003年7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 .I. 17,N.. 4
July.2003
中国古代家族书院简论
邓洪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J家族书院作为造福后人,维系家族长盛不衰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自庸代出现以来,即受到中国士人
的特别重视,边布全国各地,形成三种类型,具有五个基本特征,服务并满及于各地各类家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
常要,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扭词」书院;家族;文化;教育
[中圈分类号]G40一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3)04-0003-05
Chinese Ancient Clan Academies
DENG Hong-bo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Abstract; Ancient clan academies, as a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ause that benefited big clans or farm-
lies and maintained their prosperity, had been emphasized ever since their emergence in Tang Dynasty,
China. There were three kinds of clan academies that could be found spreading everywhere in the country
and that had fiv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y served different clans or families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met their demand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categories
Key words:academies;clans;culture;education
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以伦理为本位的,它
的核心是人伦关系,其出发点则是家庭.\"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
伦\"就是从家庭关系外推于国家,社会的,家庭作为
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单位受到极大的重
视.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最要紧的,家
不齐,何以治国,何以平天下 这在当时是一个公认
不移的准则.如何才能齐家 办法很多,其中培养
后代,对其实施文化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其获
得安身立命的本领是最重要的,因此,家学就在传统
社会中受到相当的重视.唐宋以降,属于家学性质
的书院遂成为众多中国士人所追求的一种造福后人
的文化事业而得以显扬起来.虽然家庭与家族,家
族与宗族,氏族,在理论上存在着区别,各有不同的
界说,但对于我们先民来说,却是基本混而为一的,
它们都是指同一父系的血缘亲情组织.因此,我们
所讲的家族书院就是这种血亲组织所创建,所共享
的书院.家族书院研究,除了笔者数年前一篇短文
之外,几乎还是空白.这里所作的探讨仍然是初步
的,还祈专家批评指正,更祈同道引向深人
一家族书院的兴起与演变
家族书院满足一家一族的文化教育需要而产
生,在唐代这一书院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已出现,并得
到了一定的发展.唐代最早的家族书院要算洪州高
安县(今属江西)北60里的洪城幸氏桂岩书院了
它由退休的国子祭酒幸南容创建于元和九年((814),
直到成通九年((868)幸氏举家迁居郡城,其间55年,
收稿日
苍金项
作者简IM 1
目」
介]2003一02一25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书院教育制度研究(DAH010487)
邓洪波(1961-),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岳越书院教授.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皆为幸氏储书授徒,培养子弟之所.①而最有名的
则是江州义门陈氏东佳书堂(今属江西德安).大顺
元年((890)陈崇制订的《江州陈氏家法》,有两条涉及
书堂的管理,其称:
一,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挂有赋聪明
者,令修学,稍有学成者应举业.除现里书籍外,须
令添I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令照管,不得
遗失.
一,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
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
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逐年于书堂内次第
抽二人归训.一为先生,一为副.其纸笔基砚并出于
宅库,管事收买应付.②
由此可见,义门陈氏作为一个受到朝廷表彰的
大家族,其教育组织比较完善,由\"书屋\",\"书堂\"构
成为一个高低有别而又相互联系的体系,并\"立法\"
进行制度化管理,这表明其发展已趋成熟阶段.按,
东佳书堂,即史志所记义门书院,它作为早期家族书
院的典型,形制完备,\"为书楼堂庞数十间,聚书数千
卷,田二十顷,以为励学之资\",而且自唐至五代,北
宋,一直兴办不断,成为影响江南的名书院.惟其从
\"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到\"四方游学者,
自是宦成名立者盖有之\',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
出,义门书院已不仅仅是陈氏一族之私有,而开始服
务于社会公众,成为\"四方游学者\"的殿堂了.由小
家族而大社会,这或许也就是家族书院发展到极至
之后的最好归宿.
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家族书院得到了比较大
的发展.以郴州兴宁县(今湖南资兴)程水乡为例,
一乡之中就创造了4所书院.按程水各姓,以曹氏
最旺,所谓\"乡举里选,代不乏人\",袁氏,焦氏次之.
曹氏先创建酉灵泉,观澜二书院,\"以训族党之少
俊\",这是维持家族长久兴旺的明智之举.袁氏,焦
氏相与争锋,先后创建辰冈书院,文峰书院,于是书
声回绕,到处散发着芸香之气.元人左元龙在为重
修观澜书院作记时,将曹氏建院之举提到了文化建
设的高度,其称:\"宋三百余年诗书渗9,上自王宫国
都,以及乡党间巷,莫不有学,皆所以明教化,正人
心,扶纲常之道于千万世而不坠,岂非诸儒之功与
此兴宁曹氏书堂所由创也.\',④及至清代,乡中后人
更将先辈此举与张拭和朱熹以岳麓书院为中心振兴
湖湘学术之事联系到一起,将其归人\"闻风而起者遂
遍湖南\"之列.⑤这虽然是后来者文化自觉的表现,
但时过数百年仍作此想,可见宋代曹,袁,焦三姓四
书院之建对于程水乡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深远难
忘的.惜乎四书院之建,\"止一姓一族,教泽所及未
广\",虽有当年\"攫高科登显士者固赫照人\"的辉煌,
但仍不免\"风消雨盆\",停办百年之虞,终于缘生出清
咸丰同治年间,各族共建郴侯书院,以\"为通乡义学\"
之议.⑥是为后话,此不赘述.
宋代家族书院的创建,例多为一家一族培养高
素质的后代,以维持其既有兴盛,或改变族势不振的
局面,所以宋末著名学者王应麟在《广平书院记》中
所描述的情形就成了其一般的表征,其称:
帅子若孙,登宗族之秀,朝益基习,春秋舍莱先
圣,岁时朔望渴祠,齿拜讲说,冠展翼如,弦诵蔼如.
……我有乔木,殖德培之;我有嘉苗,种学悉之.洗
优宵子,在斯塾也.于琦于关,如见先哲.香定晨
省,入孝出恭无非教;受业讲贯,习复计过无非学.
……子子孙孙,弗替引之,后之人其悉哉!⑦
至于其时家族书院的规模形制,因为各个家族
的经济状况,理念追求等各不相同,形成大小不等的
区别.如严州(今属浙江)吴氏之札溪书院:
考卜奇胜,肇造书宇,讲堂其中,扁以\"达善\",前
有涌泉,疏池涤研.两虎旁翼,为东西斋,斋上为阁,
左曰\"明经\",经史子集之书藏焉,右曰\"见贤\",古先
贤哲之像列焉.门之外,垒土为坛,环植以杏,结亭
曰\"风雪\".仲伯子性,肃肃雍雍,蚤夕其间,以修以
游.旁有老桐,英知其年,一日震雷,不烦斧斤,乃以
其材像沫酒圣人而事之,用暗仪刑,以肃朝夕,妙
规模虽然不大,但其讲学,藏书,祭祀,游息之功
毕具.又如建昌(今属江西)北溪崔氏吁山书院.因
为崔氏是\"蕃衍炽昌\"的大族,且书院之建\"乃集其宗
族之亲而议之,协众力,AN众财\"而成,所以规制宏敞
而完备,诚如包恢所记:
幸氏佳岩书院的具体情况,参见李才栋《江酉古代书院研究》.第13一17页,南昌.Y[西教育出版社1993
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史资料》第23一24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南唐,徐借《陈氏书堂记》,见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史资料》第20页
元 左元龙<观澜书院记》光绪《湖南通志》卷七十
清 蔺惟精(郴侯书院志序》,见同治刊本(郴侯书院志》c
清 曹炳奎《建造郴侯书院记》,《郴侯书院志》卷一\'
见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史资料》,第142页
宋\" A; N,《札澳书院记》.见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史资料》.第147页
①②③④⑥⑥⑦低
万方数据
5一第a期邓洪波:中国古代家族书院简论
即其祖居之傍创为书院,规模甚巨,会讲有堂,
肆业有舍,休宿有室,廊虎之宽,门庭之严,厄滔之
备,尝得朱丈公先生所书\"盼山书院\"四大字,因以为
名而揭之.〕萃诸子侄就学其中.希易既自以身教
之,次有堂长,学长,斋长诸职,又相与励翼之.藏修
于斯,丽泽于斯,试功课效于斯,规矩森然,率展不
越,盖前乎此之所未有也.自是而往,明经取青紫特
其余事,衷衷而来,今方权典耳.①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崔氏吁山不仅\"规模甚巨\",
而且组织严密有序,由山长,堂长,学长,斋长构成一
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无论从哪方面讲,它都可以与官
府主持的州县大书院相提并论.此则家族书院凭借
其\"集宗族之亲\".\"协众力\",\"鸿众财\"而雄视天下的
气概!
应该说家族书院自唐代出现以来,经宋代三百
余年历练,发展,已经基本定型,且以服务并满足于
各地各类家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需要而得到
社会的承认.元明以降数百年,其家族书院之演变
发展,例多沿袭两宋而应时代之求而已,并无特别创
新之处,兹不再赘述.但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家族书
院的发展皆在太平盛世,国家新定或王朝末年,民生
不定,衣食难保之时,例多家族书院废弃之日.
二家族书院的类型
总合唐宋以至明清时期的家族书院,我们可以
将其区分为一个家庭创造供其一家使用,一个家庭
创建供其整个家族使用,合族创建合族使用等三种
基本类v.兹将其情况分述如下:
第一种类型的家族书院很多,如挪县(今属浙
江)桃源书院,在县城西三十里,宋代创建,史志称其
为\"王说家塾\".②宋人周奕在江西安福一个风景秀
丽的溪流边创建了一所书院,取名\"秀溪\",请杨万里
作记,其称:\"周奕彦博居其上,筑馆临之,命之曰秀
溪书院,讲经有堂,诸生有舍,丛书于阁,招良傅以训
其四子曰伯纪,承勋,伯仍,大同,良斋先生闻而嘉
之,为大书四字以署其堂焉.\"③宋人倪珍在其家乡
江西安仁长城乡建锦江书院讲学,到元代元贞二年
(1296),其子倪幢请王构作记时即自称\"书院本家
塾,承先世素志,非敢有所凯叙,误蒙二圣知奖\"云
云④,虽不无炫耀之意,但锦江为倪家所有则未夸
张.元人刘悼在<山堂书院记》中开章明义,称:\"山
堂书院者,南安王氏教子孙之所也.……家之士甲
南安,沛然垂裕,何所不足,而方孜孜焉以藏书择师
教子孙为急务,此盖古人心胸,吾党家法,而流俗所
必无者也.\',⑤其词意在褒扬称道,但元代有力而好
事之家致力于书院建设的形象亦得以跃然纸上.又
有江西泰和县东南桃源溪之南薰书院,宋人萧行叔
创建,到明代其裔孙萧安恒重修,请梁潜作记,即称
\"今南薰之建,萧氏特以教其一家子弟耳,而有古人
党塾之遗意\".⑥明清之世,这种类型的书院各地都
有,兹不赘举.
第二种类型的家族书院是第一种类型的推广,
教育之泽由一家而推及一族.嘉定《镇江志》卷十
载:\"金坛县申义书院在希墟前,太府寺承张镐,参政
文简公纲之孙,以其居去库序远,因建书院,招名师,
合族之子弟教之,且拨田为经久计,邑人刘宰为取
《孟子》申之以孝梯之义名之.\"这是一所典型的由一
家创建而润泽全族子弟的家族书院.这类书院历朝
历代全国各地都有,兹略举数例,以窥全豹.浙江太
平县方岩书院,是谢世衍兄弟\"建以教其乡族子弟\"
的处所.⑦又如桐原(一作源)书院在江西贵溪县南
十里,本为\"唐观察使高宽仁故居,至宋,其七世孙可
仰建书院于此,以教乡族子弟,置赠田.元时,九世
孙惠甫又割田以资书院费,元末毁.明宣德间,于一四
世孙吉昌重建.成化间余干胡居仁讲学其中,门人
徐宏嗣主教事,一时称盛.万历三十一年,知县吴继
京重修,申请裔孙绍宪奉祠\".⑧绵延数百年之久,
高氏子孙皆在其中读书,可仰之遗泽可谓长矣.历
经宋元明三朝至明代后期,虽然官府参与院政建设,
但高氏裔孙仍主奉祠之职,书院的家庭性质依然强
烈.刘岳申在《白沙书院记》中记述了元人张文先为
族人创办书院的情况:\"吉水文昌张文先创白沙书
院,教其族里俊秀子弟\",\"其用意公平久远而不近利
要名\",并盛赞此举\"有近古者一,有古人所无者一,
宋 包恢《盯山书院i2$.见邓洪波等K中国书院史资料》,第181一182页
光绪《浙YT通志》卷二}七
末 杨万里(秀溪书院记).《减斋集》卷七十七,见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史资料》,第152一153页
光绪之汀西通志》八1\' -:.王构《锦江书院记》.
同治(南安府志》卷二卜
光绪食礼西通志}卷八}一,梁潜《南旅书院记》
康熙(浙门通志》卷卜八
光绪《江四通志》卷八十三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万方数据
6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有异于近世者二\".所谓近古者在于\"文先延名师,
与族里讲求圣贤之学,将以场天下国家育材\".占人
所无者为\"古者田皆井授,故党库遂序,不闻有田,今
文先捐良田人书院内.岁人税赋于官,使师生r#膳可
终岁\".异于近世者则在于\"近世书院间有田,而捐
田者先有长书院之意,既得一檄,则次第而进,爵禄
可指而立侯,文先既不为其身谋,而谋及其族里与其
子子孙孙甚远,此其所以异于近世者;又将以开来哲
而继先志,则此田与书院相为无穷,必不见夺于世
家,坏于有司,此又其异于近世者\".①
第三种类型的家族书院,是家庭成员共同创建
共同享用的书院.如宋代浮梁县新田的新田书院,
是绍兴年间由侍郎李椿年创建的,到嘉定年间李大
有\"率乡人新之,延李德俊教族子弟\".②严格地讲,
新田只有到了嘉定年间李大有\"率乡人新之\"以后,
才属于这类书院.又如建宁浦城县为宋代名儒真德
秀的故乡,其孙渊子在元代联合族人捐私田建书院,
虞集《西山书院记》中载有其事:\"建宁路浦城县,真文
忠公故居在焉.其孙渊子言其族人,用建安祠朱文公
之比,筑室祠公.相率举私田,给凡学于其宫者,而请
官为之立师.江浙行中书省上其事,朝廷伟之,名曰
西山书院,列为学官,实延佑四年四月也\".③设学官
是元代故事,不足以改变西山书院之家学性质.
这类书院多为大姓旺族所建,它们原则仁属于
宗族事业的一个部分,翻开明人张浚等人编纂的《张
氏统宗世谱 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我们就可以看
到游汀竹兰二先生书院,处州桂山书院,汉州紫岩书
院,南雄府九龄公书堂,惠州府留公书院等赫然标注
其匕且与张氏宗祠并然而立.在地方志中,这类书
院的记载也很多,如咸丰《顺德县志》卷五《学校志
序》载:\"其有大宗名族,自设家塾,亦称书院者,如采
册所载龙涌陈氏之北池书院,ill氏之东梁义学,甘村
甘氏之渤海书院,霞石何氏之霞石义学,穿浦之萃涣
书塾,菱溪之德星书屋,名目不一,皆集备公费,立有
课程,但究属一家之私,附存其目,以示奖劝可矣\".
其将\'\'一家之私\"的书院打入另册而附存其目的作
法,实为笔者所不敢苟同,但有意识地将\"集备公费\"
的家族书院区别出来,说明方志作者已经认同了这
类书院的存在
这类书院还有一种变通形式,那就是两个或两
个以上不同姓氏的族众公建,非参建族众不得享用
的书院.如明代宜化怀来,马营两地的二贤书院就
属于此类.据嘉靖《宣府镇志》记载,上谷除学校之
外,\"怀来与马营又俱有二贤书院,盖范文正,欧阳文
忠之后裔居其地,相与建之,以祀其祖,以启其学
r.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类型之外,还有一种为儒家
圣贤先哲,历史名人后裔创建的家族书院.其创建
分自建和地方官府创办两种情形.自建者意在光耀
先祖,培养后人,如元至正五年(1345)聚居苏州的范
仲淹裔孙,将宋咸淳年间创建的仲淹祠堂改作文正
书院,仍供祀仲淹,集族中子弟肄业其中.自后,历
明到清数百年,文正书院一直办学不断,而且一直不
设山长,仅\"慎选族人之贤者充主奉\",主持院政,④
成为范氏宗族奉祖育才的神圣之地.官建者则在扶
持儒先,维系斯文,如青浦(今属上海)的孔夫子后
裔,到清代出现衰落,\"子姓多力农,无弦诵声\",有失
圣人体面,有辱斯文.咸丰二年(1852),知县余龙子
慨然捐建庭闻书院,\"集费延师,专为孔氏家塾.二
卜年来,有游于痒者,有贡于廷者,彬彬乎渐有成
焉\".⑤几经努力,终有振起之势.
这类书院为数虽不是很多,但分布则较广,凡圣
人,圣贤,先儒哲嗣所在之处,皆有可能找到踪影,影
响亦较大,不可忽视.其特点,大而言之有两条,一
是它的家族性,无沦自建官建,\"固不得以为一邑之
公所\",二是教学与祭祀并重,甚至祭祀还是第一位
的,\"是则名为书院,实仿庙制,岂家塾党库所能牵
混\".有关情形我们从清人琦善道光元年(1821)所
作的《兴复宗圣书院记》中可以得知概要,其称:
国家崇儒重学,祀典昭垂.四配诸贤既以时释
莫,释菜于圣庙中,而又于其所生之地建立专祠,并
设有书院,置博士与奉祀生世守之,其礼至详且尽
嘉祥城南四十里旧有宗圣书院,在南武山专庙之左
前明万历时,博士承业以距城梢远,往来官吏瞻拜维
艰,请于邑令,移至城中.其以\"书院\"名者,谓南武
昔为宗圣传道讲学之处,而冠以\"宗圣\",正以重奉祀
先贤,和至圣尼山,圣泽两书院,及述圣中庸书院,皆
于祠庙外俘孔氏后人司其事,则固不得以为一邑之
公所也明甚.旧制堂祀宗圣,左右配以述圣,亚圣,
cuLID
40元 刘岳申《申斋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卜二
元虞集G道6q学占录》卷七《在朝稿七》,四部从刊本
《范文I:集补编》卷四,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光绪《青浦县志》卷十一,《名迹 圣迹》.
万方数据
第4期邓洪波:中国占代家族书院简论
东西两虎祀阳虎等十门人.于乾隆三十九年援尼山
书院例,并祀宗圣父母,宗圣夫人,宗圣二世,三世子
孙于后楼,是则名为书院,实仿庙制,岂家塾党序所
能牵泥,且神像魏然,尤宜粪除洒扫,以昭市静,而可
使生徒杂处其间哉!①
三家族书院的基本特点
家族书院相对于学者个人读书,治学的书斋,书
院而言,它有服务于整个家庭,家族的\"公众性\"与
\"开放性\",但这种\"公众\"与\"开放\",也就仅止于由血
缘维系的一族一姓而已,相对于以地缘维系的村社
书院而言,又显得十分有限,而只得以\"一姓之私\"以
名之了.考察这些有着相对\"公\",\"私\"二重性的家
族书院,它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最基本的特点.
首先是它的血缘家族性.家族书院的创办经费
都由家族提供,其主持院务者为家族成员或受聘于
家族成员,其服务的对象则为家族成员的后一代,所
谓若子若孙,非我族姓不得人内是其一般性的原则,
形成排他性.虽然也不排除出于各种原因而接收他
姓子弟或游学之士人院读书的可能性,但这不是通
例,影响,改变不了其书院属于血缘家族的特质.
第二,家族书院以教学授受为主要任务.每个
家族开办书院的目的都很明确专一,那就是为培养
下一代,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素
养,从而提高家族的总体素质水平,为其繁衍发展提
供更为强盛的生命力.这种目的决定了其坚持以教
学授受为主的特性.在科举时代,其教学成果大多
以族人子弟取得功名来反映并以此夸耀于世.如
四川嘉定城北龙93G山的东坡书院,为明正统十三年
(1448),州人\"博雅君子\"刘洪禹创建,祀苏轼,\"复募
僧居之,以给洒扫奠献之役.令其子肃敬之,子节介
之读书其间\".成化二年(1466),十九年,肃,节二人
先后考中进士,并成为高官,卜分荣耀.到正德年
间,刘节重建书院,邑人刘春作《东坡书院记》,仍津
津乐道,其称;\"成化丙戌,敬之举进士,累官御史,今
为方伯,风裁凛凛.癸卯,介之亦举进士于乡,今为
夷陵太守,政化大行.\',②并将刘家二子读书成各之
功,归于其父创建书院表彰先哲之举.
第兰,家族书院的祭祀除了舍菜先圣,奉祀先
贤,即一般书院的祭祀功能之外,它还多一个供奉先
祖的任务,如前述苏州文正书院之奉祀范仲淹.在
元代甚至有一些书院就是为祭祀自己的先祖而创建
的.如浙江仙居桐江书院,慈溪杜洲书院,江西丰城
贞文书院,湖南长沙东冈书院,所设皆由于祭其先
祖,祖或其父.③值得指出的是,家族书院的祭祀先
祖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后人的荣誉感和见贤思齐的上
进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学授受相比,
它处于辅助协从的地位.
第四,家族书院的教学程度不高,属于普及性教
育.家族书院就学的学生为族中\"子弟\'\',年龄都不
大,多属蒙童之列,这就决定了这类书院不可能有太
高的教学水准,一般来讲属启蒙教育或略高于蒙学
的阶段,能进行较高层次教学或研究的只是少数的
例外.
第五,家族书院具有延续性,能比较长时间地坚
持办学.一个家族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不源自于朝廷
之命,官府之请,是一种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之需,
因而能够持之以恒,只要不出现大的变故,例多可以
坚持儿代甚至十数代,有如前述贵溪桐源书院,山唐
宋而及元明,绵延数百年之久.又如江西安福县城
东南三十里的石冈书院,\"宋邑人萧仪凤建,宋末兵
毁,仪凤从孙徙梅溪复建.元季又毁,梅溪孙三溪再
复之\".再如永丰县湖头书院,\"宋邑人金汝砺建
明永乐五年,金氏裔孙从缄修\",到清代乾隆年间,
\"裔孙协泰重修\".④皆表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子
孙后代对先祖的崇敬,对先辈兴学重教传统的尊重,
以教育而提高自己素质以便获得更大发展的实际需
要等等,皆可视作家族书院持续办学的内在原因
清 琦善S兴复宗圣书院记》,载咸丰《济宁直隶州志》卷五.此公为旗人,虽在鸦片战争中表现极差.但对文教事业比较关心
同治(a定府志》卷四十四,引自胡昭曦《四川书院史》,第108页,成都,巴蜀书社,2000.
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第43页,天津大学出版杜,1995
石冈,湖头二书院,皆见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一.
忿②③④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