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袁枢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冠烛 发表于 2006-5-23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公元五一七年至五六七年]字践言,陈郡阳夏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卒于陈废帝光大元年,年五十一岁。美容仪,性沉静。好读书,手不释卷。居父丧,以孝闻。仕梁为吴兴太守。入陈,累迁吏部尚书,领丹阳令。枢谨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职司,鲜有游其门者。官至尚书左仆射卒,谥简懿。枢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袁在田 发表于 2006-6-1 11:18:00 | 只看该作者

f袁枢和他的《通鉴纪事本末》...


f袁枢和他的《通鉴纪事本末》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开创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的袁枢。袁枢(1131-1205年),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历任温州判官、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学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职。他晚年喜易,著有《易学索引》、《周易辩异》等书。

  《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严州任教授时所撰,这时由于职掌清闲,可以从容论著。袁枢与朱熹、吕祖谦和杨万里是同时代人,这时的社会经济和学术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一现实,对于抱有\"爱君忧国之心,愤世疾邪之志\"的袁枢来说,只有像司马光那样,拿起史笔,来抒发自己的报国忧民之情。

  袁枢为人正直,对政治腐败,朋党互争,压制人才等丑恶社会现象是很不满的。当他为国史院编修官,分配负责撰修《宋史》列传时,北宋哲宗时\"奸相\"章惇的子孙,以同乡关系请袁枢对章惇传加以\"文饰\"时,袁勃然大怒说:\"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后世天下公议!\"(《宋史·袁枢传》)当时宰相赵雄\"总史事\",听到后即称赞他\"无愧古良史\"(同上)。

  当时现实政治的直接刺激,是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的原因之一,给内外交困的赵宋封建政权提供安邦治国的药方。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由于《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每年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续好几年的,它未能连贯记述,如果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者很不方便。据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有关人员再看一遍,但使他很失望,只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借去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有的只翻了几卷,有的只看了几页就不想再看了。由此可见,《通鉴》由于篇幅太大使人阅读困难。司马光本人也感觉到这一难处,他晚年时曾经想另写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历》,把《资治通鉴》简化一番,但他老了,已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这样,共编集了239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袁氏虽然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编写《通鉴纪事本末》,但他熟读《通鉴》却花了不知多少年的时间。他不但要熟读《通鉴》,了解其全部内容,还要吃透司马光的史学见解。

  袁枢跟司马光一样,始终恪守\"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原则。因此他在编立标题,抄录史料时,对于灾异、符瑞、图谶、占卜、鬼怪等绝少加以采用,即使稍有涉及,也是作为起警戒作用而引用的。这种反对天命论神学,而重视社会现实的史观,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对于统治者袁枢是提出警告的,如袁枢在《通鉴纪事本末》卷三《武帝惑神怪》中抄录了\"臣光曰\",批评了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由此可见,袁枢是有自己的政治见解的,这正如朱熹所说的,袁枢\"其部居门目,始终离合之间,又皆曲有微意。\"(《朱子大全》卷81)所谓\"微意\",就是指袁枢的政治观点。袁枢把有关封建政治的主要问题,如杨万里(与袁枢同为太学官)所举的内容,\"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通鉴纪事本末叙》)之类,都作为全书的基本内容,使它成为当时及后世君臣的鉴戒。袁枢还十分重视汉族政权的恢复事业,对于\"祖逖北伐\"、\"宋明帝北伐\"等,大书特书,而对于进据中原及举兵南犯的少数民族上层统治分子,则视为\"石勒寇河朔\",\"赵魏乱中原\"。当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时,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宋孝宗阅读时,赞叹地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史·袁枢传》)

  孝宗命令摹印十部,以赐太子和江上诸帅,命熟读之;还提升袁枢为大宗正簿。

  袁枢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以\"时\"为中心的编年体和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各有千秋,而检索不便则是它们的共同缺点。而袁枢创立的以\"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裁,却弥补了编年与纪传体的不足,因而丰富了史学内容,正如清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所评论的那样:\"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文史通义·书教下》)章氏的评论是正确的,袁氏创立的纪事本末新体裁,的确是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一大贡献。

  虽然《通鉴纪事本末》原抄《资治通鉴》,但对《通鉴》的校勘却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通鉴》流传已久,传抄刻印,难免会有错误。所以我们读书时,可以把两书互相校勘。

  清代的张敦仁曾经用《通鉴纪事本末》大字本(即湖州版本;

  严州版本字小,又叫小字本),和明代万历年间杭州所刻《资治通鉴》元注本互校,校出异文3000多条,写成《资治通鉴刊本识误》3卷,后来章钰撰写《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时,把张敦仁校勘《资治通鉴》的异文而无别本资印证处,列为附录。1957年由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本《资治通鉴》,除了章钰书中重要校勘都收入本书做注文外,还选录了张敦仁书中的一些校勘做为注文。这就使标点本《资治通鉴》成为现有较好的一种版本。

  《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点。首先表现在取材上,因《资治通鉴》本来就是一部政治史,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比较少。袁枢所取资料,不过是有关诸侯、\"大盗\"、女主、外戚、宦官、权臣、\"夷狄\"、藩镇之类,其他史事,多略而不书。这不能不是一个欠缺。另外,它囿于《资治通鉴》范围,多属照抄,没有自取的第一手材料。总之,《通鉴》有的,它不一定都有,《通鉴》没有的,它也没有。其次,《通鉴纪事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对于整个历史不能勾划出一个发展的线索,因此,它只能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

  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例如,对于农民起义,多称为某某之乱(如\"黄巾之乱\");汉族统治者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往往用\"讨\"、\"平\"一类的字样。

  《通鉴纪事本末》,宋本共42卷,明末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复社领袖)曾就《通鉴纪事本末》各篇,写成史论若干篇,附在各篇之后。这两种版本,一种有论,一种无论,还是容易区分的。

  在袁枢的影响下,明、清两代许多学者仿照他的体例编纂了不少纪事本末体史书。例如:《绎史》、《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